学术投稿

弥漫性非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1例

公丽红;李红宾;张道军;黄云丽

关键词:弥漫性, 患者, 皮肤粗糙, 临床资料, 近亲结婚, 角化过度, 婴儿期, 斑块状, 足趾, 足底, 足背, 趾甲, 硬度, 体检, 疼痛, 手指, 手掌, 手背, 瘙痒, 球状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双手及双足角化过度十余年.患者自婴儿期开始无明显诱因双手手指及双足足趾岀现红斑,继而出现皮肤粗糙增厚,蔓延至指腹、手掌、手背、双足底及足背,皮肤增厚逐渐明显,呈蜡黄色斑块状,反复脱屑、皲裂,偶有瘙痒及疼痛,双手活动未受限,指/趾甲增厚、浑浊.其父母近亲结婚,患者弟弟7岁,无类似病史.体检:双侧耳屏前各有一皮色球状结节,软骨样硬度(图1),余未见异常.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持久性发疹性斑疹性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腰部出现持续性红斑2年.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腰部出现红斑,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大,沿腰部向两侧扩展,当地医院以“过敏性皮炎”予激素类软膏(具体不详)外搽,无效,遂至本院就诊.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侧腰部见带状分布淡红斑片,界清,伴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退色,其上无丘疹、水疱及脱屑,Darier征(一),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胸片检查均正常.腰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不等量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中部可见小血管增生(图2);Giemsa染色示毛细血管周围散在梭形细胞内有紫红色异染颗粒(图3).诊断:持久性发疹性斑疹性毛细血管扩张症(TMEP).

    作者:张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C3沉积与病情活动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皮损中C3的沉积与血清中抗体的阳性率、补体C3水平及病情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检测皮损部位的免疫反应物;常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及补体;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性评分(SLEDAI).结果 65例SLE患者中,37例(56.92%)真表皮交界处有一种或几种抗体和/或补体沉积,即DIF阳性,将65例患者按皮损中C3的沉积情况分成3组:DIF阴性组28例(43.08%),C3沉积组21例(32.31%)和仅有其他抗体沉积而无C3沉积组16例(24.62%).各组间血清抗体ANA,dsDNA,SSA,RNP和Sm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3沉积组的血清C3水平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且C3沉积组的病情活动性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C3单独及与其他抗体在皮损部位的沉积,比DIF阴性组和仅有其他抗体而无C3沉积组具有更低的血清C3水平及更高的病情活动性.

    作者:张淑娟;潭国珍;朱妮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丘疹型皮肤结节病1例

    患者男,44岁.面部散在丘疹1年余.查体见面部散在绿豆至黄豆大小丘疹,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硬,以眼周为重.皮损组织病理示无干酪样坏死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诊断:丘疹型皮肤结节病.

    作者:李庆钰;袁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04-2010年陕西省主要性病病种报告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陕西省2004-2010年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病例报告构成及其原因,促进临床医生按照卫生部有关标准正确诊断报告病例.方法 采用构成比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陕西省报告性病疫情资料.结果 2004-2010年梅毒正确报告(报告确诊病例即实验室诊断病例,下同)率为73.37%,淋病正确报告率为67.20%,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正确报告率分别为99.81%和99.84%,梅毒、淋病误报率较高.结论 临床医生必须按照卫生部有关标准正确诊断和报告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病例.以便疾病控制部门掌握其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王耀斐;蔺兆星;干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目的 探讨口服氟康唑胶囊、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联合包皮环切长防治复发性念珠菌包皮龟头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治疗组(46例)给予氟康唑胶囊200 mg,1次/d,连服3d,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早、晚各1次,2周为1个疗程,炎症控制后行包皮环切术.对照组(40例)给予氟康唑胶囊连服6d,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2周.治疗后2周及2,4和6个月时随访.结果 2周后,两组痊愈率分别为89.13%和8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9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分别为4.88%,9.76%和9.76%,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3.53%.38.24%和5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念珠菌包皮龟头炎安全有效,并能有效减少复发.

    作者:许向前;邓列华;张弘;李健清;郭节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鼻背部毛母细胞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73岁.左鼻背部肿物1年余.初始患者左鼻背部出现一绿豆大小丘疹,伴瘙痒,近半年皮疹逐渐增大,形成胡豆大小的肿块,偶伴痒痛,无头晕、头痛、鼻塞等不适.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侧鼻背部有一约1.0cm×0.8cm大小的肿物,呈红褐色,表面光滑,有毛细血管扩张,肿物上可见黑褐色小结节.质地中等,无毛发生长,边界清楚,基底不深,无明显压痛(图1a).

    作者:朱颜俊;郎玲;卞彩云;路永红;瓦庆彪;章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以便血为首发症状的直肠硬下疳1例

    患者男,36岁,已婚.大便带血20天.肛门镜检查发现单个、无痛性溃疡;化验RPR 1:64,TPHA(+);3年前开始发生同性性行为,40天前有明确的肛交史.诊断:一期梅毒,直肠硬下疳.予苄星青霉素治疗,随访中.

    作者:李俊峰;李鑫;刘杰;马俊平;李越;郭宏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慢性心理应激对小鼠血清中TYR,SOD和MDA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小鼠进行慢性心理应激实验,为进一步研究慢性心理应激对白癜风、白发等色素减退性疾病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24只C57BL/6雄性黑发鼠随机分为心理应激组(8只)、正常对照组(8只)、电击组(8只).电击组小鼠接受电击;心理应激组小鼠旁观电击组鼠遭受电击过程,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产生心理应激.每天应激持续30min,连续14d.结果 心理应激组中血清酪氨酸酶(TYR)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慢性心理应激可导致体内TYR活性降低,SOD活性、MDA含量增高,影响机体的色素合成功能,可能参与白瘢风、白发等色素减退性疾病的发生过程,是导致该类疾病发生的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曾庆海;吴元强;唐玲;周扬梅;张静;肖嵘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尖锐湿疣患者HPV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尖锐湿疣初发、复发患者之间,以及不同病程患者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择56例尖锐湿疣患者,经冷冻治疗后至疣体消失后随访3个月,未复发者计入A组(20例),再次复发者计入B组(36例),应用三色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比较A,B两组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的差异,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根据病程长短,病程<3个月者计入C组(37例),病程≥3个月者计入D组(19例),比较C,D两组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的差异,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①初发及复发患者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A组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分别为(34.61±4.98)%,(29.46±4.56)%和(1.20±0.22),B组分别为(30.33±4.84)%,(33.10±5.90)%和(0.94±0.21),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9.58±4.31)%,(25.44±3 54)%和(1.57±0.1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B两组CD4+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CD8+T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变化更为明显,与A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病程患者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C组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分别为(33.03±4.51)%,(30.60±5.36)%和(1.11±0.23),D组分别为(29.57±5.98)%,(34.12±5.73)%和(0.89±0.22),C,D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4+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CD8+T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组变化更为明显,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尖锐湿疣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且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反复,全身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更为明显,导致CA迁延不愈.

    作者:曹嘉力;何焱玲;张秀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以脱发、脓疱疹为临床表现的梅毒1例

    患者男,39岁.脱发2个月,反复颈、臀部脓范疹1个月,右臀部硬块、破溃10天.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1∶32;梅毒螺旋体明胶抗体试验(TPHA)(+).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G 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1次/周,连用3周.4周后复查RPR滴度1:16,无继续脱发.脓疱疹消失,臀部破溃愈合,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消退.

    作者:孙宏伟;吴江;陈俊;李宏科;程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面部鳞癌合并巨大皮角1例

    患者女,82岁.右侧面颊部赘生物1年余,明显增大4个月.皮肤科检查见右侧颊部一角化性赘生物,顶端呈牛角样,突出皮面约7cm,褐黑色,质地硬如骨,基底部约6cm×5cm大小肿块,圆形,界清,红肿,轻压痛,无破溃及分泌物渗出.结合病理及临床诊断:面部鳞癌合并巨大皮角.治疗采取扩大切除植皮术.

    作者:何泳洁;曹碧兰;袁伟;颜廷凯;熊琦;黄洋;曾令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静脉点滴与复方倍他米松(得宝松)椎旁神经阻滞和多柔比星椎旁神经根毁损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36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0例.A组: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静脉点滴治疗;B组:局麻药联合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和复方倍他米松椎旁神经阻滞治疗;C组:多柔比星椎旁神经根毁损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疼痛程度变化,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三组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B,C两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P<0.05).结论 多柔比星椎旁神经毁损治疗能迅速缓解或解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和联合用药椎旁神经阻滞.

    作者:何润基;程军胜;陈雯莉;黄丁;刘芳;熊春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卡泊三醇治疗扁平苔藓60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卡泊三醇治疗皮肤扁平苔藓的疗效.方法 120例皮肤扁平苔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外用卡泊三醇,对照组外用醋酸曲安奈德,两组同时口服抗组胺类药依巴斯丁10mg,1 次/d.比较两组间2周及4周的治疗效果.结果 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5.0%和40.0%,4周后分别为75.0%和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519,P=0.006,x2=9.025,P=0.003).结论 卡泊三醇可有效治疗皮肤扁平苔藓,疗效确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窄秀凤;张丽丽;周爱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毛囊型职业性黑变病1例

    患者男,47岁.双上肢、躯干出现黑色斑点3年余,与毛囊分布区一致患者从事汽车维修工作,长期接触固化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毛囊角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累及毛囊基底膜带,形成毛囊周围裂隙,真皮浅层较多噬色素细胞,毛细血管周围及毛囊附属器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诊断:职业性黑变痛.

    作者:曾雪;吴小红;王煜明;丁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角层下脓疱性皮病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85岁.双侧腋下、乳房及腹股沟反复岀现脓疱3年.3年前,患者双侧腋下、腹股沟及乳房处反复岀现脓疱,易破溃.皮肤科情况:双侧腋下、乳房处及腹股沟可见散在分布豌豆大脓疱,基底部略红,部分脓疱疱壁破溃(图1).乳房部新发脓疱的脓液细菌培养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角质层下脓疱,疱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棘层上部可见个别中性粒细胞.未见明显的细胞间、细胞内水肿.真皮中上部小血管周围中等量的以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图2).免疫荧光检查阴性.诊断:角层下脓疱性皮病.

    作者:唐维斌;董正邦;王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干燥性闭塞性龟头炎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龟头红斑、血疱、色素脱失2年余.患者2年前龟头系带连接处岀现一直径1cm大小的红斑,无明显不适,约10d后消退,不留瘢痕,无脱屑肥厚.此后性生活时,原红斑处会有破损伴少量出血,并在其两侧出现血疱,直径约0.5cm,疱壁紧张,呈半圆形,黑色,持续性针刺样疼痛,无放射痛.约1周后自行消退,结痂伴少许细小脱屑.此后每次性生活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约1年前发现血疱结痂周围环形色素减退斑,曾去多家医院就诊,分别以“单纯疱疹”、“摩擦性皮炎”等对症处理,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本科.自发病以来无尿频、尿急、尿痛、尿线变细、排尿困难等,精神、食欲、睡眠及大小便正常.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相同患者,否认冶游史.

    作者:叶藤;卢彬;陆洪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重症药疹7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分析常见致敏药物、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8月-2011年3月收治重症药疹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治76例重征药疹.致敏药物:抗微生物类29例(38.16%);生物制品类20例(26.32%);解热镇痛类15例(19.74%);抗痛风类7例(9.21%).治愈48例,好转25例,死亡3例.结论 重症药疹患者应尽早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并联合静滴免疫球蛋白治疗,同时加强支持疗法,这是稳定病情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魏武杰;乔树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弥漫性非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双手及双足角化过度十余年.患者自婴儿期开始无明显诱因双手手指及双足足趾岀现红斑,继而出现皮肤粗糙增厚,蔓延至指腹、手掌、手背、双足底及足背,皮肤增厚逐渐明显,呈蜡黄色斑块状,反复脱屑、皲裂,偶有瘙痒及疼痛,双手活动未受限,指/趾甲增厚、浑浊.其父母近亲结婚,患者弟弟7岁,无类似病史.体检:双侧耳屏前各有一皮色球状结节,软骨样硬度(图1),余未见异常.

    作者:公丽红;李红宾;张道军;黄云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天疱疮抗体的比较

    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印迹技术(IBT)检测天疱疮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天疱疮患者(PV13例,PF10例)及10例正常对照者行ELISA检测血清中抗桥粒芯糖蛋白(Dsg)1和Dsg3抗体滴度;并用正常包皮分离表皮后提取的蛋白为底物行IBT检测,并与EL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方法阳性率均为91.30%,两种方法对PV和PF抗体的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和1.000).结论 ELISA和IBT在天疱疮的实验室诊断中均有重要价值,ELISA方法更简便、迅速.

    作者:许人超;郑捷;潘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丘疹性弹力纤维离解1例

    患者女,22岁.临床皮损特征为白色非毛囊性坚实丘疹,局部无痤疮及其他炎症病史.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增厚,真皮胶原纤维轻度增生;弹力纤维染色显示弹力纤维断裂、减少,局灶性消失.手足X线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丘疹性弹力纤维离解.

    作者:王红梅;肖尹;纪华安;陈丹;王庆文;薛丑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