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向前;邓列华;张弘;李健清;郭节芳
目的 观察在酒精灌胃状态下,家兔背部皮肤涂抹对苯二胺后皮肤的刺激变化情况.方法 将64只家兔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即生理盐水灌胃组,其他三组分别为4mL/kg,6mL/kg,8mL/kg的酒精灌胃组,1次/d进行灌胃7d后,第8天在家兔背部给予6%对苯二胺溶液涂抹皮肤,对侧作自身对照,末次给药24h后洗去观察反应,根据《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皮肤刺激性/腐蚀性实验”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取受试侧皮肤做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不同剂量酒精灌胃组家兔涂抹对苯二胺出现皮肤刺激体征,其程度随酒精灌胃量的增加有加重趋势,皮肤刺激平均积分增高,从0.25逐渐增高至2.0,根据刺激强度分级从无刺激,到有刺激,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酒精组间同时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mL/kg组组织病理学上无明显改变,6mL/kg组出现上皮变薄,8mL/kg组出现上皮改变,表皮水肿. 结论 酒精使对苯二胺的皮肤刺激性增强,使皮肤发生组织病理学改变.
作者:刘美宏;金哲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腰部出现持续性红斑2年.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腰部出现红斑,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大,沿腰部向两侧扩展,当地医院以“过敏性皮炎”予激素类软膏(具体不详)外搽,无效,遂至本院就诊.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侧腰部见带状分布淡红斑片,界清,伴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退色,其上无丘疹、水疱及脱屑,Darier征(一),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胸片检查均正常.腰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不等量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中部可见小血管增生(图2);Giemsa染色示毛细血管周围散在梭形细胞内有紫红色异染颗粒(图3).诊断:持久性发疹性斑疹性毛细血管扩张症(TMEP).
作者:张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以眼部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6月本科诊治的10例以眼部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及买验室资料.结果 9例初始表现为视力下降,被误诊为葡萄膜炎、视网膜炎或视神经乳头炎,1例表现为复视.10例惠者血清TRUST试验及TPPA和脑脊液VDRL均阳性,5例脑脊液蛋白或白细胞明显升高.结论 梅毒性眼病常合并神经系统感染,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
作者:高英;顾昕;管志芳;周平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85岁.双侧腋下、乳房及腹股沟反复岀现脓疱3年.3年前,患者双侧腋下、腹股沟及乳房处反复岀现脓疱,易破溃.皮肤科情况:双侧腋下、乳房处及腹股沟可见散在分布豌豆大脓疱,基底部略红,部分脓疱疱壁破溃(图1).乳房部新发脓疱的脓液细菌培养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角质层下脓疱,疱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棘层上部可见个别中性粒细胞.未见明显的细胞间、细胞内水肿.真皮中上部小血管周围中等量的以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图2).免疫荧光检查阴性.诊断:角层下脓疱性皮病.
作者:唐维斌;董正邦;王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白芍总苷(TGP)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PV)患者血清中Th17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3水平,探讨TGP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PV患者经TGP治行前后及2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清中IL-17和IL-23水平的改变,并分析这两种炎症因子在治疗前、后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PV患者血清IL-17和IL-23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TGP治疗后血清中IL-17和IL-2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17和IL-23水平与PASI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TGP可能通过调节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3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作者:张宇虹;郭在培;焦晓燕;李萌萌;陈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经真菌培养确诊的56例儿童孢子丝菌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淋巴管型15例(26.78%),固定型41例(73.21%).发病部位主要为面部(76.78%).主要病理类型为混合细胞型肉芽肿(64.29%).结论 儿童孢子丝菌病并非少见,真菌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组织病理可提供诊断线索,斯皮仁诺口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
作者:王晓琴;张悦;程岩峰;韩秀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2006-2010年北京市尖锐湿疣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北京市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上报的尖锐湿疣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北京市共报告尖锐湿疣病例17 489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9.61/10万、22.50/10万、24.65/10万、20.58/10万和19.38/10万.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区县是朝阳区、丰台区和海淀区,这3个区的病例占北京市病例总数的43.85%.男女性别比为1.06∶1,病例主要集中在20~.49岁间. 结论 20~49岁人群是重点防治人群,同时要重视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应继续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尖锐湿疣和其他性病的流行.
作者:徐敏;王玉琴;卢红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双手及双足角化过度十余年.患者自婴儿期开始无明显诱因双手手指及双足足趾岀现红斑,继而出现皮肤粗糙增厚,蔓延至指腹、手掌、手背、双足底及足背,皮肤增厚逐渐明显,呈蜡黄色斑块状,反复脱屑、皲裂,偶有瘙痒及疼痛,双手活动未受限,指/趾甲增厚、浑浊.其父母近亲结婚,患者弟弟7岁,无类似病史.体检:双侧耳屏前各有一皮色球状结节,软骨样硬度(图1),余未见异常.
作者:公丽红;李红宾;张道军;黄云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儿女,10岁.面部斑块、丘疹、脓疱3个月,有宠物接触史.皮肤科情况:右额部见一5.0cm×3.0cm红色斑块,闸以丘疹、少许脓疱.实验室检查:血CD4 13.6%(25.8%~41.6%),真菌培养分离出须癣毛癣菌.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脂肪内见中性粒细胞为主炎性细胞浸润,伴脓肿形成.诊断:须癣毛癣菌所致皮肤癣菌肉芽肿.
作者:王玲;陈晶;吕雪莲;夏玉坤;彭琳琳;崔红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斑秃患者局部外用二苯环丙烯酮(DPC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DPCP治疗16例斑秃患者,2%DPCP外搽秃发区致敏,1周后用0.001%DPCP外搽患者头皮,每周1次,并据患者反应增加浓度观察其治疗反应及副作用,并与局部外用米诺地尔酊2次/d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组坚持治疗的11例患者中,8例出现终毛生长,有效率为72.73%,达到良好反应的中位时间为(9.07±3.96)月,停止治疗后复发率为25.00%,12.50%患者出现较严重副作用.对照组13例坚持治疗,4例患者出现终毛生长,有效率30.77%,复发率为2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PCP治疗斑秃有效率高,安全性相对较好,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张琼翔;吴云;李秉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后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疗效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为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予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仅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8周.采用SCORAD计分系统对AD临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法对瘙痒程度进行评价,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比较.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05%和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221.65±43.51)明显低于对照组(294.35±60.21)和治疗前(376.21±119.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376.21±119.34和353.32±13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可明显提高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疗效,显著降低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作者:孙岩;钱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口服氟康唑胶囊、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联合包皮环切长防治复发性念珠菌包皮龟头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治疗组(46例)给予氟康唑胶囊200 mg,1次/d,连服3d,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早、晚各1次,2周为1个疗程,炎症控制后行包皮环切术.对照组(40例)给予氟康唑胶囊连服6d,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2周.治疗后2周及2,4和6个月时随访.结果 2周后,两组痊愈率分别为89.13%和8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9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分别为4.88%,9.76%和9.76%,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3.53%.38.24%和5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念珠菌包皮龟头炎安全有效,并能有效减少复发.
作者:许向前;邓列华;张弘;李健清;郭节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儿男,5岁.躯干、四肢皮疹伴瘙痒1周.7个月前,因患“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发生两次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表现为绿豆大鲜红色丘疹,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曾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丘疹可消退.皮肤科情况:面、颈、躯干及四肢伸侧可见散在分布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干燥性红斑,上覆白色鳞屑,指/趾甲无受累,Auspitz's征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不规则增厚,浆痂形成,灶性海绵水肿,灶性基底细胞液化,表皮内可见个别坏死角质形成细胞,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可见稀疏的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银屑病样表现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作者:彭美雄;潘然;陈周;杜娟;张建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尖锐湿疣初发、复发患者之间,以及不同病程患者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择56例尖锐湿疣患者,经冷冻治疗后至疣体消失后随访3个月,未复发者计入A组(20例),再次复发者计入B组(36例),应用三色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比较A,B两组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的差异,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根据病程长短,病程<3个月者计入C组(37例),病程≥3个月者计入D组(19例),比较C,D两组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的差异,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①初发及复发患者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A组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分别为(34.61±4.98)%,(29.46±4.56)%和(1.20±0.22),B组分别为(30.33±4.84)%,(33.10±5.90)%和(0.94±0.21),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9.58±4.31)%,(25.44±3 54)%和(1.57±0.1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B两组CD4+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CD8+T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变化更为明显,与A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病程患者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C组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分别为(33.03±4.51)%,(30.60±5.36)%和(1.11±0.23),D组分别为(29.57±5.98)%,(34.12±5.73)%和(0.89±0.22),C,D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4+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CD8+T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组变化更为明显,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尖锐湿疣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且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反复,全身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更为明显,导致CA迁延不愈.
作者:曹嘉力;何焱玲;张秀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陕西省2004-2010年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病例报告构成及其原因,促进临床医生按照卫生部有关标准正确诊断报告病例.方法 采用构成比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陕西省报告性病疫情资料.结果 2004-2010年梅毒正确报告(报告确诊病例即实验室诊断病例,下同)率为73.37%,淋病正确报告率为67.20%,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正确报告率分别为99.81%和99.84%,梅毒、淋病误报率较高.结论 临床医生必须按照卫生部有关标准正确诊断和报告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病例.以便疾病控制部门掌握其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王耀斐;蔺兆星;干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卡泊三醇治疗皮肤扁平苔藓的疗效.方法 120例皮肤扁平苔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外用卡泊三醇,对照组外用醋酸曲安奈德,两组同时口服抗组胺类药依巴斯丁10mg,1 次/d.比较两组间2周及4周的治疗效果.结果 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5.0%和40.0%,4周后分别为75.0%和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519,P=0.006,x2=9.025,P=0.003).结论 卡泊三醇可有效治疗皮肤扁平苔藓,疗效确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窄秀凤;张丽丽;周爱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19岁.左手掌反复出现水疱、脓疱伴瘙痒2月余.体检:左手掌见多处淡红色轻度脱屑性斑疹、斑片,伴有小水疱、脓疱及结痂,右手掌散在多个水疱.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左手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中大量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口服强的松30mg/d后皮损迅速消退.
作者:张惠丰;赵世享;高敏;林国书;杨春俊;林达;李卉;王培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38岁.6周前左胸及背部出现带状疱疹皮损,2周后治愈.20d前,皮损愈合处出现簇集分布的鳞屑性红斑丘疹.皮损组织病理符合银屑病,提示为带状疱疹Wolf's同位反应.
作者:胡晓莉;瞿子伟;范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静脉点滴与复方倍他米松(得宝松)椎旁神经阻滞和多柔比星椎旁神经根毁损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36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0例.A组: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静脉点滴治疗;B组:局麻药联合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和复方倍他米松椎旁神经阻滞治疗;C组:多柔比星椎旁神经根毁损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疼痛程度变化,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三组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B,C两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P<0.05).结论 多柔比星椎旁神经毁损治疗能迅速缓解或解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和联合用药椎旁神经阻滞.
作者:何润基;程军胜;陈雯莉;黄丁;刘芳;熊春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在体外抑制人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和迁移的能力及对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表达的影响情况,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CCK-8比色试剂盒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Transwell微孔隔离小室迁移实验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A375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A375细胞CCR7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24h的IC50值为0.20μg/mL;雷公藤内酯醇能显著地抑制A375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P<0.01),侵袭抑制率约为82.84%;经不同浓度雷公藤内酯醇(0μg/mL,0.2μg/mL和0.4μg/mL)处理后,A375细胞中CCR7蛋白表达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具有抗A375细胞增殖和体外迁移能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其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相关,并且该作用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作者:吴凤;高君;夏颖;朱里;钱悦;涂亚庭;黄长征;陈思远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