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1例

张红叶;王飞

关键词:淀粉样变病, 系统性, 原发性
摘要:患者男,45岁.纳差8个月,反复腹泻1个月.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进一步检查发现双上眼睑及四肢见片状紫癜,巨舌,并累及心脏、喉部、心包、胸膜、腹膜.结合直肠组织病理学表现黏膜下层伊红染无定形物沉积,甲基紫、刚果红染色阳性,尿κ、λ链异常.诊断: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发疹性黄瘤1例

    患者男,41岁.面部、躯干下部及双下肢泛发橘黄色丘疹3个月.面部、躯干下部及双下肢散在分布橘黄色丘疹,米粒至绿豆大小,质硬,部分基周红晕,有压痛.抠挤后破溃,结痂,遗留色素性或肥厚性瘢痕.惠糖尿病和脂肪肝2年.诊断:发疹性黄瘤.嘱低脂饮食,继续治疗高脂血症,面部皮损予激光治疗,现随访中.

    作者:陈前明;拓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8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1月本院住院患者住院期间87例发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 975例住院患者中,住院期间发生带状疱疹87例(0.10%),其中50岁以上住院患者44 913例,发生带状疱疹54例(0.12%);年龄<50岁的住院患者42 062例,共发生带状疱疹33例(发生率0.08%);87例带状疱疹患者所患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34例)、恶性肿瘤(18例)和糖尿病(10例).结论 年龄> 50岁、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是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高危险因素.

    作者:孙晓燕;张美芳;马小萍;党倩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微量氟尿嘧啶皮损内注射治疗成人疥疮结节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微量氟尿嘧啶皮损内注射治疗疥疮结节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31例,用氟尿嘧啶利多卡因混合注射液,每个疥疮结节皮损内注射混合液0.1~0.2mL;对照组30例,应用复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注射液,每个疥疮结节皮损内注射混合液0.1~0.2mL.两组均给予单次治疗,于14d时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90.32%,对照组为66.67%,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常规、肝功及肾功检验结果无异常.结论 微量氟尿嘧啶注射液单次皮损内注射是治疗成人疥疮结节的方法之一.

    作者:池丽俏;钟文俊;潘新锋;王强;李媛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

    患者男,65岁.全身反复出现红斑和丘疹,伴瘙痒5年,加重2周.伴心、肝和肺多器官功能损害.骨髓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予糖皮质激素、雷公藤多甙及对症支持治疗半月后,症状明显好转.

    作者:江阳;朱小娟;刘娟娟;王苏平;王思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EMBASE、ISI、CNKI、CBM和VIP,收集所有关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银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 54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滴英夫利昔单抗能显著提高达到PASI 75的例数(P<0.001);静滴英夫利昔单抗与安慰剂组比较,在1个或多个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22).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静滴英夫利昔单抗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吴先伟;姚世霞;夏珏;钱靖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H向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轻型斑秃组和重型斑秃组患者血清IFN-γ和IL-10水平.结果 斑秃患者血清IFN-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型斑秃组明显高于轻型斑秃组(P均<0.01);IL-10水平在轻型斑秃组、重型斑秃组、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斑秃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而IFN-γ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在治疗斑秃过程中,可能通过促进IL-10分泌,纠正Th1/Th2平衡失调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陈旭娥;周雅;李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细胞因子TGFβ1,CTGF和IFN-γ对系统性硬皮病克隆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TGFβ1,CTGF和IFN-γ)对系统性硬皮病具有不同胶原合成能力的克隆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TGFβ1,CTGF和IFN-γ)对系统性硬皮病具有不同胶原合成能力的克隆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和MMP-1 mRNA水平的影响情况.结果TGFβ1 (5ng/mL)作用48h仅使具有低胶原合成能力的系统性硬皮病克隆成纤维细胞的Ⅰ型前胶原mRNA水平上升(1.20±0.50vs0.04±0.04,P=0.001);CTGF (20ng/mL),IFN-γ (100ng/mL)作用48h使系统性硬皮病克隆成纤维细胞MMP-1 mRNA水平下降(F=6.221,P=0.034;F=53.505,P =0.000),且具有高胶原合成能力的克隆成纤维细胞MMP-1 mRNA水平下降幅度大(F=8.817,P=0.016;F =8.092,P=0.019).结论 系统性硬皮病具有不同胶原合成能力的克隆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和MMP-1 mRNA水平对细胞因子的反应存在异质性.

    作者:高地;朱鹭冰;李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百草枯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80例临床分析

    1一般资料80例接触性皮炎均为2005年月- 2010年月本科诊治米自农村的患者,男76例,女4例,21 ~30岁5例,30 ~40岁10例,41~ 50岁25例,51~65岁40例.发病时间均为夏季,有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百草枯(义名对草快和克芜踪,化学名称: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有二氯化物和双硫酸甲酯盐)史.

    作者:冯波;宋卫珍;孙慧丽;于萍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液氮冷冻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巨大尖锐湿疣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液氮冷冻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巨大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液氮冷冻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巨大尖锐湿疣和单纯液氮冷冻治疗的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疣体祛除后第4,8及12周时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第4,8和12周时的复发率分别为9.10%,18.20%和22.70%,对照组分别为35.00%,50.00%和60.00%,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冻联合ALA-PDT治疗巨大尖锐湿疣有很好的疗效,能显著降低复发率.

    作者:张建平;万牛;周宗立;韩庆东;胡佳圆;邵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头孢曲松与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头孢曲松与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0例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予头孢曲松1.0g静滴,1次/d,连用10d;对照组予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1次/d,连用15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及血清学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皮损消退时间分别为(16.52±7.26)天和(19.56±7.86)天;随访至2年时,两组患者的TRUST滴度转阴率分别为100.00%和96.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治疗组TRUST滴度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而在其他随访时间内,两组患者TRUST滴度降低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与普鲁卡因青霉素相当.

    作者:丁徐安;袁定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兰州汉族人寻常性银屑病与HLA-DQA1*0104和*0201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HLA-DQA1* 0104和*0201等位基因与兰州汉族寻常性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分别检测HLA-DQA1* 0104和*0201等位基因在6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56例健康对照中的分布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HLADQA1* 0104和*0201等位基因频率(43.33%和36.67%)分别与健康对照组(17.86%,14.2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LA-DQA1* 0104和*0201可能是兰州汉族寻常性银屑病的易感基因.

    作者:路小茸;任万明;高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08-2010年贺州市八步区性传播疾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2008 - 2010年贺州市八步区性传播疾病疫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0年该区的国家监测点规定网络直报的5种性传播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区3年共报告性传播疾病3 661例,男1 880例,女1 781例,其中梅毒2 151例,淋病151例,尖锐湿疣720例,生殖器疱疹260例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379例;各性传播疾病病种间患者性别差距较大;20~ 49岁2 754例,占75.23%,且各病种患者年龄组成略有不同;职业构成比前3位依次为农民、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患者分布于全区的14个乡镇(街道)行政村,占93.55%.结论 该区性传播疾病呈持续性上升趋势,尤其是隐性梅毒报病速度快,应重点做好梅毒防控工作.

    作者:谢崇雨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5例病程>1年的宫颈高危型HPV(HR-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10% ALA温敏凝胶外敷3h后行635nm的红光照射,每两周治疗1次,共3次,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对照组35例,不进行任何治疗,直接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均在第3,6,9个月时进行随访,且第3和9个月时用HPVDNA杂交捕获试验和基因芯片法检测HR-HPV.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时有27例宫颈HR-HPV DNA出现转阴,占67.50%,第9个月时又增加2例转阴,对照组分别为8例(自然转阴率为22.86%)和5例,治疗组阴转率(72.50%)明显高于对照组(3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LA-PDT可有效清除宫颈上皮细胞中的HR-HPV DNA,安全有效,它可作为早期干预和预防宫颈癌发生的一种方法.

    作者:缪飞;王秀丽;王宏伟;张玲琳;过明霞;张海卿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皮病性淋巴结炎2例

    2例均为老年男性患者和有慢性皮肤病史,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瘙痒,周身红斑和鳞屑,皮肤有色素沉着和广泛浅表淋巴结肿大.下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淋巴结活检示:淋巴滤泡及生发中伴有黑素色颗粒.免疫组化示:CD68(+);S-100(+).诊断:皮病性淋巴结炎.

    作者:王宝庭;张淑坤;曹发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疣8例及跖疣12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疗法治疗寻常疣及跖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入选的8例寻常疣及12例跖疣患者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随访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20例患者经3~7次治疗后均痊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平均治疗2.8次,有9例治疗3次,8例治疗4次,2例治疗5次,1例治疗7次,均未见复发和不良反应.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疣及跖疣疗效好,安全可靠.

    作者:乔莉;葛文娱;甄彩娥;张鸿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银屑病患者CRP和血细胞相关参数的检测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血细胞相关参数和C反应蛋白(CRP)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9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常规和CRP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综合对比.结果 银屑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银屑病组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C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期银屑病组显著升高(P<0.01);稳定期银屑病患者组CR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退期银屑病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血细胞相关参数和CRP水平均有明显变化,联合监测对于判断病情转归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燕;刘勋;张正燕;王秀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多器官受累和多系统损害为特点,临床表现、病程发展及病情转归均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与一般人群相比,SLE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及进展速度显著增加,常见恶性肿瘤类型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子宫颈癌以及支气管肺癌等.遗传易感性、慢性抗原刺激、过度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可能是SLE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升高的原因.本文对SLE患者常见各种合并恶性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流行病学及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鑫;崔勇;杨森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慢性紫外线损伤小鼠模型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Bax和Caspase-3的表达

    目的 观察对照组小鼠与慢性紫外线( Ultraviolet,UV)损伤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ax)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分析UV对小鼠慢性UV损伤中两指标表达变化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应用UV治疗仪对实验小鼠进行照射,建立慢性UV损伤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PV二步法检测UV照光前、后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Bax和Caspase-3表达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小鼠实验前Bax和Caspase-3阳性率分别为30%和20%,实验后均为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慢性UV损伤组小鼠实验前Bax和Caspase-3阳性率分别为30%和20%,实验后均为100%,慢性UV损伤组小鼠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实验前、后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模后慢性UV损伤组小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内的Bax和Csapase-3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且二者增加程度有相关性(r =0.487,P<0.05).结论 重复UV照射可以诱导小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Caspase-3表达上调和凋亡活性上升,且这种凋亡活性的上升与Bax的表达上调密切相关.

    作者:王莹;陈旭;姜鹏爽;郭新云;顾恒;周之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是一类来源于骨髓的非造血干细胞,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作用,因为其获取容易,并能在体外扩增,使其成为应用广泛的间充质干细胞.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病的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包括伤口愈合、放射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和银屑病等.

    作者:唐利;李承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维吾尔医成熟疗法和清除疗法治疗白癜风273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维吾尔医致病物质调理疗法(成熟疗法和清除疗法)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 对273例白癜风患者分别使用成熟和清除疗法后的白斑总面积和色素点总面积与入院时的情况进行客观比较.结果 与入院时比较,使用成熟和清除疗法后白癜风患者的白斑平均总面积呈减小趋势,而色素点呈增生趋势(P均<0.001).结论 使用成熟和清除疗法对控制白癜风患者白斑扩散有显著作用.

    作者:吐尔逊·乌甫尔;玉素甫·买提努尔;斯拉甫·艾白;热甫哈提·赛买提;肖开提·阿不都拉;阿西热江·斯迪克;茹仙古丽·沙吾尔;艾尔肯·吐尔地;库尔班·艾力;阿里木江;伊合帕尔·木拉提;再屯古丽;居来提·阿不都瓦衣提;艾力·孜亚吾东;古再努尔·库尔班;穆巴拉克·派祖拉;艾则孜·亚森;伊力卡尔·拜克提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