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病性淋巴结炎2例

王宝庭;张淑坤;曹发龙

关键词:淋巴结炎, 皮病性
摘要:2例均为老年男性患者和有慢性皮肤病史,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瘙痒,周身红斑和鳞屑,皮肤有色素沉着和广泛浅表淋巴结肿大.下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淋巴结活检示:淋巴滤泡及生发中伴有黑素色颗粒.免疫组化示:CD68(+);S-100(+).诊断:皮病性淋巴结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藤片联合乳杆菌活菌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57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藤片联合乳杆菌活菌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4例RVVC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57例)予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藤片联合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对照1组(50例)仅予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藤片治疗,对照2组(57例)仅予硝酸咪康唑阴道胶囊治疗.3组患者均随访1年.结果 1年后,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89.47%,80.00%,73.68%,复发率分别为10.00%,25.64%和26.19%,3组的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藤片联合乳杆菌活菌治疗RVVC的疗效好,复发率低.

    作者:戈静;叶珂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是一类来源于骨髓的非造血干细胞,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作用,因为其获取容易,并能在体外扩增,使其成为应用广泛的间充质干细胞.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病的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包括伤口愈合、放射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和银屑病等.

    作者:唐利;李承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细胞因子TGFβ1,CTGF和IFN-γ对系统性硬皮病克隆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TGFβ1,CTGF和IFN-γ)对系统性硬皮病具有不同胶原合成能力的克隆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TGFβ1,CTGF和IFN-γ)对系统性硬皮病具有不同胶原合成能力的克隆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和MMP-1 mRNA水平的影响情况.结果TGFβ1 (5ng/mL)作用48h仅使具有低胶原合成能力的系统性硬皮病克隆成纤维细胞的Ⅰ型前胶原mRNA水平上升(1.20±0.50vs0.04±0.04,P=0.001);CTGF (20ng/mL),IFN-γ (100ng/mL)作用48h使系统性硬皮病克隆成纤维细胞MMP-1 mRNA水平下降(F=6.221,P=0.034;F=53.505,P =0.000),且具有高胶原合成能力的克隆成纤维细胞MMP-1 mRNA水平下降幅度大(F=8.817,P=0.016;F =8.092,P=0.019).结论 系统性硬皮病具有不同胶原合成能力的克隆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和MMP-1 mRNA水平对细胞因子的反应存在异质性.

    作者:高地;朱鹭冰;李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点状掌跖角化病一家系5例

    1临床资料先证者女,52岁.双手粗糙10余年.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手掌呈粗糙样外观,遇热后症状明显,未予治疗.3年前,双手、双足趾及足底均有粗糙感.余无其他不适.既往体健.家族中母亲等共有5人有类似症状(图1),女4例,男1例.4代均有发病,且发病年龄提前.父母亲及家族里无近亲婚配史.先证者发病时41岁,其母亲、妹妹、女儿及外孙发病年龄依次为63岁、39岁、26岁和4岁.皮肤科情况:双手掌、双足趾及足底部可见对称分布的弥漫性角化透明丘疹,直径0 5~ 2mm,色泽暗黄,质坚,部分皮损呈火山口形凹陷(图2~3).掌跖部受压部位皮损显著.诊断:点状掌跖角化病.予5%水杨酸软膏外搽.

    作者:刘亚玲;陈强;何英杰;赵淑肖;刘春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8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1月本院住院患者住院期间87例发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 975例住院患者中,住院期间发生带状疱疹87例(0.10%),其中50岁以上住院患者44 913例,发生带状疱疹54例(0.12%);年龄<50岁的住院患者42 062例,共发生带状疱疹33例(发生率0.08%);87例带状疱疹患者所患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34例)、恶性肿瘤(18例)和糖尿病(10例).结论 年龄> 50岁、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是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高危险因素.

    作者:孙晓燕;张美芳;马小萍;党倩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疣8例及跖疣12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疗法治疗寻常疣及跖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入选的8例寻常疣及12例跖疣患者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随访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20例患者经3~7次治疗后均痊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平均治疗2.8次,有9例治疗3次,8例治疗4次,2例治疗5次,1例治疗7次,均未见复发和不良反应.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疣及跖疣疗效好,安全可靠.

    作者:乔莉;葛文娱;甄彩娥;张鸿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

    患者男,65岁.全身反复出现红斑和丘疹,伴瘙痒5年,加重2周.伴心、肝和肺多器官功能损害.骨髓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予糖皮质激素、雷公藤多甙及对症支持治疗半月后,症状明显好转.

    作者:江阳;朱小娟;刘娟娟;王苏平;王思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发疹性黄瘤1例

    患者男,41岁.面部、躯干下部及双下肢泛发橘黄色丘疹3个月.面部、躯干下部及双下肢散在分布橘黄色丘疹,米粒至绿豆大小,质硬,部分基周红晕,有压痛.抠挤后破溃,结痂,遗留色素性或肥厚性瘢痕.惠糖尿病和脂肪肝2年.诊断:发疹性黄瘤.嘱低脂饮食,继续治疗高脂血症,面部皮损予激光治疗,现随访中.

    作者:陈前明;拓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百草枯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80例临床分析

    1一般资料80例接触性皮炎均为2005年月- 2010年月本科诊治米自农村的患者,男76例,女4例,21 ~30岁5例,30 ~40岁10例,41~ 50岁25例,51~65岁40例.发病时间均为夏季,有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百草枯(义名对草快和克芜踪,化学名称: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有二氯化物和双硫酸甲酯盐)史.

    作者:冯波;宋卫珍;孙慧丽;于萍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H向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轻型斑秃组和重型斑秃组患者血清IFN-γ和IL-10水平.结果 斑秃患者血清IFN-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型斑秃组明显高于轻型斑秃组(P均<0.01);IL-10水平在轻型斑秃组、重型斑秃组、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斑秃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而IFN-γ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在治疗斑秃过程中,可能通过促进IL-10分泌,纠正Th1/Th2平衡失调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陈旭娥;周雅;李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维吾尔医成熟疗法和清除疗法治疗白癜风273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维吾尔医致病物质调理疗法(成熟疗法和清除疗法)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 对273例白癜风患者分别使用成熟和清除疗法后的白斑总面积和色素点总面积与入院时的情况进行客观比较.结果 与入院时比较,使用成熟和清除疗法后白癜风患者的白斑平均总面积呈减小趋势,而色素点呈增生趋势(P均<0.001).结论 使用成熟和清除疗法对控制白癜风患者白斑扩散有显著作用.

    作者:吐尔逊·乌甫尔;玉素甫·买提努尔;斯拉甫·艾白;热甫哈提·赛买提;肖开提·阿不都拉;阿西热江·斯迪克;茹仙古丽·沙吾尔;艾尔肯·吐尔地;库尔班·艾力;阿里木江;伊合帕尔·木拉提;再屯古丽;居来提·阿不都瓦衣提;艾力·孜亚吾东;古再努尔·库尔班;穆巴拉克·派祖拉;艾则孜·亚森;伊力卡尔·拜克提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重楼总皂苷对HaCaT细胞增殖和分泌IL-8的影响

    目的 研究重楼总皂苷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增殖和分泌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采用ELISA法测定重楼总皂苷对HaCaT细胞分泌IL-8的情况.结果 在所选浓度范围内(60μg/mL,90μg/mL,120μ g/mL和150 μg/mL),重楼总皂苷对HaCaT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中120μg/mL和150μg/mL浓度组重楼总皂苷可抑制HaCaT细胞自分泌IL-8,90μg/mL,120μg/mL和150 μg/mL浓度组重楼总皂苷能抑制TNF-α(浓度为100U/mL),刺激HaCaT细胞分泌IL-8.结论 重楼总皂苷能抑制HaCaT细胞增殖和IL-8的分泌.

    作者:龙剑文;皮先明;王玉英;涂亚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多器官受累和多系统损害为特点,临床表现、病程发展及病情转归均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与一般人群相比,SLE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及进展速度显著增加,常见恶性肿瘤类型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子宫颈癌以及支气管肺癌等.遗传易感性、慢性抗原刺激、过度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可能是SLE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升高的原因.本文对SLE患者常见各种合并恶性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流行病学及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鑫;崔勇;杨森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匐行性回状红斑1例

    患者男,61岁.躯干、颈部和四肢出现环状红斑,伴脱屑和瘙痒3个月.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肺部CT示:右肺下叶占位性病变.诊断:匐行性回状红斑.

    作者:曲生明;刘士瑞;王舒;李福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1例

    患者男,45岁.纳差8个月,反复腹泻1个月.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进一步检查发现双上眼睑及四肢见片状紫癜,巨舌,并累及心脏、喉部、心包、胸膜、腹膜.结合直肠组织病理学表现黏膜下层伊红染无定形物沉积,甲基紫、刚果红染色阳性,尿κ、λ链异常.诊断: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

    作者:张红叶;王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伴神经性耳聋的Werner综合征1例国内首报

    目的 探讨Wern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提高对Werner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伴神经性耳聋的Werner综合征,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组织起源、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完善患者各系统筛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各系统筛查结果提示患者多组织发育不良或加速退行性变.其临床表现复杂,伴有神经性耳聋等,但无糖尿病及白内障,临床诊断为伴神经性耳聋Werner综合征.结论 伴神经性耳聋的Werner综合征较为罕见,目前国内未见报道,该病极易误诊,应对Werner综合征相关基因进一步筛查研究.

    作者:任军;刘晓坤;李新生;王晓慧;王官清;曾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EMBASE、ISI、CNKI、CBM和VIP,收集所有关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银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 54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滴英夫利昔单抗能显著提高达到PASI 75的例数(P<0.001);静滴英夫利昔单抗与安慰剂组比较,在1个或多个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22).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静滴英夫利昔单抗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吴先伟;姚世霞;夏珏;钱靖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5例病程>1年的宫颈高危型HPV(HR-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10% ALA温敏凝胶外敷3h后行635nm的红光照射,每两周治疗1次,共3次,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对照组35例,不进行任何治疗,直接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均在第3,6,9个月时进行随访,且第3和9个月时用HPVDNA杂交捕获试验和基因芯片法检测HR-HPV.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时有27例宫颈HR-HPV DNA出现转阴,占67.50%,第9个月时又增加2例转阴,对照组分别为8例(自然转阴率为22.86%)和5例,治疗组阴转率(72.50%)明显高于对照组(3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LA-PDT可有效清除宫颈上皮细胞中的HR-HPV DNA,安全有效,它可作为早期干预和预防宫颈癌发生的一种方法.

    作者:缪飞;王秀丽;王宏伟;张玲琳;过明霞;张海卿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联合化疗中麻风反应的临床特征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麻风联合化疗时麻风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糖皮质激素对麻风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本市1986 - 2005年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的新发及复发麻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进行联合化疗的麻风患者,有37例曾经发生72例次麻风反应,23例发生Ⅰ型麻风反应34例次,15例发生Ⅱ型麻风反应31例次,7例发生混合型麻风反应7例次;且73.53%麻风反应发生在联合化疗1年内,Ⅱ型麻风反应均出现在联合化疗1年后,但是混合型麻风反应出现时间不一.麻风反应以皮肤和周围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其中Ⅰ型、Ⅱ型和混合型麻风反应发生时有皮肤症状者分别占64.71%,100%和100%,有神经受累者分别占100%,61.29%和42.86%.治愈24例次,显效19例次,好转21例次,无效0例次,恶化8例次,有效率为59.72%.糖皮质激素治疗后25例次(34.72%)出现胃部不适,16例次出现满月脸多血质,7例次出现骨质疏松症样疼痛,但是均未影响治疗.结论 麻风联合化疗患者麻风反应高发,神经受累相对较多,激素治疗麻风反应有一定的效果,但治疗方案仍有改进的空间.

    作者:张壤之;李红星;王景权;严良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黑头粉刺痣1例

    1临床资料患儿女,10岁.左肩背部皮肤出现黑头粉刺样丘疹10年.患儿出生时左肩背部皮肤即有散在分布的点状凹陷和白色小丘疹,无疼痛和瘙痒,未予治疗.后皮损逐渐扩大,发展为簇集性黑头粉刺样丘疹,黑色角栓剥离后呈点状凹陷及蜂窝状外观.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肩背部皮肤见群集性毛囊性粉刺样丘疹,黑色角栓剥离后呈点状凹陷及蜂窝状外观,沿Blaschko线带状单侧分布(图1).

    作者:拓江;陈前明;路永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