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崇雨
2例均为老年男性患者和有慢性皮肤病史,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瘙痒,周身红斑和鳞屑,皮肤有色素沉着和广泛浅表淋巴结肿大.下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淋巴结活检示:淋巴滤泡及生发中伴有黑素色颗粒.免疫组化示:CD68(+);S-100(+).诊断:皮病性淋巴结炎.
作者:王宝庭;张淑坤;曹发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45岁.纳差8个月,反复腹泻1个月.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进一步检查发现双上眼睑及四肢见片状紫癜,巨舌,并累及心脏、喉部、心包、胸膜、腹膜.结合直肠组织病理学表现黏膜下层伊红染无定形物沉积,甲基紫、刚果红染色阳性,尿κ、λ链异常.诊断: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
作者:张红叶;王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1一般资料80例接触性皮炎均为2005年月- 2010年月本科诊治米自农村的患者,男76例,女4例,21 ~30岁5例,30 ~40岁10例,41~ 50岁25例,51~65岁40例.发病时间均为夏季,有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百草枯(义名对草快和克芜踪,化学名称: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有二氯化物和双硫酸甲酯盐)史.
作者:冯波;宋卫珍;孙慧丽;于萍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是一类来源于骨髓的非造血干细胞,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作用,因为其获取容易,并能在体外扩增,使其成为应用广泛的间充质干细胞.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病的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包括伤口愈合、放射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和银屑病等.
作者:唐利;李承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疗法治疗寻常疣及跖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入选的8例寻常疣及12例跖疣患者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随访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20例患者经3~7次治疗后均痊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平均治疗2.8次,有9例治疗3次,8例治疗4次,2例治疗5次,1例治疗7次,均未见复发和不良反应.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疣及跖疣疗效好,安全可靠.
作者:乔莉;葛文娱;甄彩娥;张鸿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2008 - 2010年贺州市八步区性传播疾病疫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0年该区的国家监测点规定网络直报的5种性传播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区3年共报告性传播疾病3 661例,男1 880例,女1 781例,其中梅毒2 151例,淋病151例,尖锐湿疣720例,生殖器疱疹260例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379例;各性传播疾病病种间患者性别差距较大;20~ 49岁2 754例,占75.23%,且各病种患者年龄组成略有不同;职业构成比前3位依次为农民、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患者分布于全区的14个乡镇(街道)行政村,占93.55%.结论 该区性传播疾病呈持续性上升趋势,尤其是隐性梅毒报病速度快,应重点做好梅毒防控工作.
作者:谢崇雨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Wern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提高对Werner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伴神经性耳聋的Werner综合征,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组织起源、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完善患者各系统筛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各系统筛查结果提示患者多组织发育不良或加速退行性变.其临床表现复杂,伴有神经性耳聋等,但无糖尿病及白内障,临床诊断为伴神经性耳聋Werner综合征.结论 伴神经性耳聋的Werner综合征较为罕见,目前国内未见报道,该病极易误诊,应对Werner综合征相关基因进一步筛查研究.
作者:任军;刘晓坤;李新生;王晓慧;王官清;曾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50岁.1年前,阴茎包皮外伤后出现一小溃疡,愈合后局部出现淡红色米粒大丘疹,逐渐增至1.0cm×0 5cm大的淡红色疣状孤立性肿物,呈透明颗粒状,界清,无分泌物.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乳头瘤样增生,角化不全,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乳头内见大量泡沫细胞.诊断:疣状黄瘤.
作者:胡新红;张衍国;王欢;屈慧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儿女,10岁.左肩背部皮肤出现黑头粉刺样丘疹10年.患儿出生时左肩背部皮肤即有散在分布的点状凹陷和白色小丘疹,无疼痛和瘙痒,未予治疗.后皮损逐渐扩大,发展为簇集性黑头粉刺样丘疹,黑色角栓剥离后呈点状凹陷及蜂窝状外观.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肩背部皮肤见群集性毛囊性粉刺样丘疹,黑色角栓剥离后呈点状凹陷及蜂窝状外观,沿Blaschko线带状单侧分布(图1).
作者:拓江;陈前明;路永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头孢曲松与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0例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予头孢曲松1.0g静滴,1次/d,连用10d;对照组予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1次/d,连用15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及血清学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皮损消退时间分别为(16.52±7.26)天和(19.56±7.86)天;随访至2年时,两组患者的TRUST滴度转阴率分别为100.00%和96.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治疗组TRUST滴度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而在其他随访时间内,两组患者TRUST滴度降低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与普鲁卡因青霉素相当.
作者:丁徐安;袁定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41岁.面部、躯干下部及双下肢泛发橘黄色丘疹3个月.面部、躯干下部及双下肢散在分布橘黄色丘疹,米粒至绿豆大小,质硬,部分基周红晕,有压痛.抠挤后破溃,结痂,遗留色素性或肥厚性瘢痕.惠糖尿病和脂肪肝2年.诊断:发疹性黄瘤.嘱低脂饮食,继续治疗高脂血症,面部皮损予激光治疗,现随访中.
作者:陈前明;拓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28岁,孕8周.面部及外阴出现皮疹,伴瘙痒和疼痛加余天.皮肤科情况:前额、鼻旁、口周及颈前可见散在分布绿豆至花生大斑丘疹和脓疱;头皮可见数个蚕豆大结节,部分结节破溃和流脓;外阴及肛周可见密集分布疣状斑块.RPR 1:32(+),TPPA(+).诊断:梅毒(二期).
作者:朱敬先;李力翠;郝宏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77岁.左足小趾出现不规则肿物10年.10年前左足小趾背外侧出现绿豆大不规则肿物,伴有压痛.外院以胼胝、鸡眼等嘱患者泡脚和修剪,但修剪后可缓慢再生,压痛加剧,穿鞋与走路障碍.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小趾外侧有一角化隆起,直径约4.0mm,与小趾的趾甲外缘相距5 0mm,颜色、质地与趾甲相似,其根部与甲近端甲皱襞水平,并向小趾远端延伸(图1),右足副甲紧邻双足小趾甲外侧(图2).诊断:副甲(左足).予2%利多卡因行趾根麻醉后,在小趾根部系橡皮筋止血带,距外露的甲体2.0mm做皮肤切口,向甲根方向分离直至趾骨表面,连同甲根、周围的皮肤、甲母质一并切除,用3-0丝线缝合切口,术后10天拆线,切口甲级愈合.病理回报为软组织包围一突出角化组织.镜下见角化组织被复层扁平上皮包绕,一侧上皮基底层增生活跃,符合甲板、甲母质(图3~4).随访6个月,无复发(图5).
作者:王新同;平小佳;王秀艳;徐欣;赵作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不同中医证型SLE患者外周血CD4+T,CD8+T,CD8+ CD28+T,CD8+ CD28 -T,CD3+ CD4+IFN-r+T和CD3+ CD4+ IL-4+T细胞百分率.方法 SLE患者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两燔型、肝热血瘀型、气阴两虚血瘀型和脾肾阳虚型4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静脉血中CD4+T,CD8+T,CD8+ CD28+T,CD8+ CD28 -T,CD3+ CD4+ IFN-r+T和CD3+ CD4+ IL-4+T细胞百分率,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不同证型SLE患者外周血CD4+T表达均下降(P均<0.01),气阴两虚血瘀型CD8+ CD28+T表达降低、CD8+ CD28+ T/CD8+ CD28 -T比值降低、CD8+ CD28 -T表达升高,脾肾阳虚型CD3+ CD4+ IFN-r+T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其CD3+ CD4+ IL-4+T表达也显著高于正常组及气血两燔型(P均<0.05).结论 SLE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失衡,中医辨证分型与微观指标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红梅;华银双;李晓莉;丁素先;徐丽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轻型斑秃组和重型斑秃组患者血清IFN-γ和IL-10水平.结果 斑秃患者血清IFN-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型斑秃组明显高于轻型斑秃组(P均<0.01);IL-10水平在轻型斑秃组、重型斑秃组、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斑秃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而IFN-γ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在治疗斑秃过程中,可能通过促进IL-10分泌,纠正Th1/Th2平衡失调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陈旭娥;周雅;李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母子俩分别在儿童期接种卡介苗(BCG)后,均在接种部位发生寻常狼疮.2例均在接种处出现丘疹、结节融合的、直径≥10.0cm的棕红色浸润性斑块,已持续达15 ~30年.玻片压诊呈现“苹果酱结节”.结核菌素试验(PPD)阳性.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可见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大量淋巴细胞形成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无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与PCR扩增分枝杆菌均为阴性.诊断:寻常狼疮(BCG接种部位).
作者:翁小满;陈小华;邢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31岁,从事污水排放设备修理.左手指、手背及上肢相继出现结节3个月.发病前工作中左手中指曾被擦破,后出现肿胀,当地医院予抗感染半个月,但左手中指肿胀无改善,且左手背部相继出现7个蚕豆大结节,无疼痛,伴轻度瘙痒.饲养多种鱼类.皮损组织病理示:感染性肉芽肿改变,部分呈结核样肉芽肿结构.真菌培养阴性,分支杆菌培养和抗酸染色均阴性.诊断: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游泳池肉芽肿?予口服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克拉霉素治疗4个月,痊愈.
作者:李薇薇;涂平;陈伟;王爱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先证者女,52岁.双手粗糙10余年.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手掌呈粗糙样外观,遇热后症状明显,未予治疗.3年前,双手、双足趾及足底均有粗糙感.余无其他不适.既往体健.家族中母亲等共有5人有类似症状(图1),女4例,男1例.4代均有发病,且发病年龄提前.父母亲及家族里无近亲婚配史.先证者发病时41岁,其母亲、妹妹、女儿及外孙发病年龄依次为63岁、39岁、26岁和4岁.皮肤科情况:双手掌、双足趾及足底部可见对称分布的弥漫性角化透明丘疹,直径0 5~ 2mm,色泽暗黄,质坚,部分皮损呈火山口形凹陷(图2~3).掌跖部受压部位皮损显著.诊断:点状掌跖角化病.予5%水杨酸软膏外搽.
作者:刘亚玲;陈强;何英杰;赵淑肖;刘春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系统评价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EMBASE、ISI、CNKI、CBM和VIP,收集所有关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银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 54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滴英夫利昔单抗能显著提高达到PASI 75的例数(P<0.001);静滴英夫利昔单抗与安慰剂组比较,在1个或多个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22).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静滴英夫利昔单抗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吴先伟;姚世霞;夏珏;钱靖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1月本院住院患者住院期间87例发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 975例住院患者中,住院期间发生带状疱疹87例(0.10%),其中50岁以上住院患者44 913例,发生带状疱疹54例(0.12%);年龄<50岁的住院患者42 062例,共发生带状疱疹33例(发生率0.08%);87例带状疱疹患者所患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34例)、恶性肿瘤(18例)和糖尿病(10例).结论 年龄> 50岁、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是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高危险因素.
作者:孙晓燕;张美芳;马小萍;党倩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