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例

李薇薇;涂平;陈伟;王爱平

关键词:非结核分枝杆菌, 游泳池肉芽肿
摘要:患者男,31岁,从事污水排放设备修理.左手指、手背及上肢相继出现结节3个月.发病前工作中左手中指曾被擦破,后出现肿胀,当地医院予抗感染半个月,但左手中指肿胀无改善,且左手背部相继出现7个蚕豆大结节,无疼痛,伴轻度瘙痒.饲养多种鱼类.皮损组织病理示:感染性肉芽肿改变,部分呈结核样肉芽肿结构.真菌培养阴性,分支杆菌培养和抗酸染色均阴性.诊断: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游泳池肉芽肿?予口服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克拉霉素治疗4个月,痊愈.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瑞敏系列和TURE TEST系列斑贴试剂检测结果比较

    目的 分析瑞敏系列(R)和TURE TEST系列(T)斑贴试剂检测结果及一致性.方法 分别用这两个系列斑贴试剂检测196例慢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患者,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瑞敏系列和TURE TEST系列斑贴试剂对各变应原检测阳性率不完全相同,它们检测常见变应原种类均与国内已有报道类似;两个系列中相同的16种变应原的检测反应强度一致性较好,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个系列斑贴试剂的一致性较好,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应用.

    作者:曹晓佳;张理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黑头粉刺痣1例

    1临床资料患儿女,10岁.左肩背部皮肤出现黑头粉刺样丘疹10年.患儿出生时左肩背部皮肤即有散在分布的点状凹陷和白色小丘疹,无疼痛和瘙痒,未予治疗.后皮损逐渐扩大,发展为簇集性黑头粉刺样丘疹,黑色角栓剥离后呈点状凹陷及蜂窝状外观.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肩背部皮肤见群集性毛囊性粉刺样丘疹,黑色角栓剥离后呈点状凹陷及蜂窝状外观,沿Blaschko线带状单侧分布(图1).

    作者:拓江;陈前明;路永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

    目的 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5例病程>1年的宫颈高危型HPV(HR-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10% ALA温敏凝胶外敷3h后行635nm的红光照射,每两周治疗1次,共3次,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对照组35例,不进行任何治疗,直接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均在第3,6,9个月时进行随访,且第3和9个月时用HPVDNA杂交捕获试验和基因芯片法检测HR-HPV.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时有27例宫颈HR-HPV DNA出现转阴,占67.50%,第9个月时又增加2例转阴,对照组分别为8例(自然转阴率为22.86%)和5例,治疗组阴转率(72.50%)明显高于对照组(3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LA-PDT可有效清除宫颈上皮细胞中的HR-HPV DNA,安全有效,它可作为早期干预和预防宫颈癌发生的一种方法.

    作者:缪飞;王秀丽;王宏伟;张玲琳;过明霞;张海卿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银屑病患者CRP和血细胞相关参数的检测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血细胞相关参数和C反应蛋白(CRP)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9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常规和CRP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综合对比.结果 银屑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银屑病组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C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期银屑病组显著升高(P<0.01);稳定期银屑病患者组CR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退期银屑病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血细胞相关参数和CRP水平均有明显变化,联合监测对于判断病情转归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燕;刘勋;张正燕;王秀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液氮冷冻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巨大尖锐湿疣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液氮冷冻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巨大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液氮冷冻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巨大尖锐湿疣和单纯液氮冷冻治疗的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疣体祛除后第4,8及12周时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第4,8和12周时的复发率分别为9.10%,18.20%和22.70%,对照组分别为35.00%,50.00%和60.00%,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冻联合ALA-PDT治疗巨大尖锐湿疣有很好的疗效,能显著降低复发率.

    作者:张建平;万牛;周宗立;韩庆东;胡佳圆;邵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疣8例及跖疣12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疗法治疗寻常疣及跖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入选的8例寻常疣及12例跖疣患者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随访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20例患者经3~7次治疗后均痊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平均治疗2.8次,有9例治疗3次,8例治疗4次,2例治疗5次,1例治疗7次,均未见复发和不良反应.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寻常疣及跖疣疗效好,安全可靠.

    作者:乔莉;葛文娱;甄彩娥;张鸿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微量氟尿嘧啶皮损内注射治疗成人疥疮结节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微量氟尿嘧啶皮损内注射治疗疥疮结节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31例,用氟尿嘧啶利多卡因混合注射液,每个疥疮结节皮损内注射混合液0.1~0.2mL;对照组30例,应用复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注射液,每个疥疮结节皮损内注射混合液0.1~0.2mL.两组均给予单次治疗,于14d时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90.32%,对照组为66.67%,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常规、肝功及肾功检验结果无异常.结论 微量氟尿嘧啶注射液单次皮损内注射是治疗成人疥疮结节的方法之一.

    作者:池丽俏;钟文俊;潘新锋;王强;李媛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类脂质蛋白沉积病1例

    患者女,16岁,面部反复发生水疱、脓疱伴声音嘶哑16年.皮肤科情况:面部较多对称分布的凹陷性瘢痕,睑缘串珠样的腊样丘疹.诊断:类脂质蛋白沉积病.

    作者:阮光洪;郑博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藤片联合乳杆菌活菌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57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藤片联合乳杆菌活菌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4例RVVC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57例)予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藤片联合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对照1组(50例)仅予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藤片治疗,对照2组(57例)仅予硝酸咪康唑阴道胶囊治疗.3组患者均随访1年.结果 1年后,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89.47%,80.00%,73.68%,复发率分别为10.00%,25.64%和26.19%,3组的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藤片联合乳杆菌活菌治疗RVVC的疗效好,复发率低.

    作者:戈静;叶珂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伴神经性耳聋的Werner综合征1例国内首报

    目的 探讨Wern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提高对Werner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伴神经性耳聋的Werner综合征,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组织起源、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完善患者各系统筛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各系统筛查结果提示患者多组织发育不良或加速退行性变.其临床表现复杂,伴有神经性耳聋等,但无糖尿病及白内障,临床诊断为伴神经性耳聋Werner综合征.结论 伴神经性耳聋的Werner综合征较为罕见,目前国内未见报道,该病极易误诊,应对Werner综合征相关基因进一步筛查研究.

    作者:任军;刘晓坤;李新生;王晓慧;王官清;曾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兰州汉族人寻常性银屑病与HLA-DQA1*0104和*0201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HLA-DQA1* 0104和*0201等位基因与兰州汉族寻常性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分别检测HLA-DQA1* 0104和*0201等位基因在6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56例健康对照中的分布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HLADQA1* 0104和*0201等位基因频率(43.33%和36.67%)分别与健康对照组(17.86%,14.2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LA-DQA1* 0104和*0201可能是兰州汉族寻常性银屑病的易感基因.

    作者:路小茸;任万明;高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细胞因子TGFβ1,CTGF和IFN-γ对系统性硬皮病克隆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TGFβ1,CTGF和IFN-γ)对系统性硬皮病具有不同胶原合成能力的克隆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TGFβ1,CTGF和IFN-γ)对系统性硬皮病具有不同胶原合成能力的克隆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和MMP-1 mRNA水平的影响情况.结果TGFβ1 (5ng/mL)作用48h仅使具有低胶原合成能力的系统性硬皮病克隆成纤维细胞的Ⅰ型前胶原mRNA水平上升(1.20±0.50vs0.04±0.04,P=0.001);CTGF (20ng/mL),IFN-γ (100ng/mL)作用48h使系统性硬皮病克隆成纤维细胞MMP-1 mRNA水平下降(F=6.221,P=0.034;F=53.505,P =0.000),且具有高胶原合成能力的克隆成纤维细胞MMP-1 mRNA水平下降幅度大(F=8.817,P=0.016;F =8.092,P=0.019).结论 系统性硬皮病具有不同胶原合成能力的克隆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和MMP-1 mRNA水平对细胞因子的反应存在异质性.

    作者:高地;朱鹭冰;李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以脓疱疹及扁平湿疣为主要表现的二期梅毒1例

    患者女,28岁,孕8周.面部及外阴出现皮疹,伴瘙痒和疼痛加余天.皮肤科情况:前额、鼻旁、口周及颈前可见散在分布绿豆至花生大斑丘疹和脓疱;头皮可见数个蚕豆大结节,部分结节破溃和流脓;外阴及肛周可见密集分布疣状斑块.RPR 1:32(+),TPPA(+).诊断:梅毒(二期).

    作者:朱敬先;李力翠;郝宏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1例

    患者男,45岁.纳差8个月,反复腹泻1个月.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进一步检查发现双上眼睑及四肢见片状紫癜,巨舌,并累及心脏、喉部、心包、胸膜、腹膜.结合直肠组织病理学表现黏膜下层伊红染无定形物沉积,甲基紫、刚果红染色阳性,尿κ、λ链异常.诊断: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

    作者:张红叶;王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阴茎疣状黄瘤1例

    患者男,50岁.1年前,阴茎包皮外伤后出现一小溃疡,愈合后局部出现淡红色米粒大丘疹,逐渐增至1.0cm×0 5cm大的淡红色疣状孤立性肿物,呈透明颗粒状,界清,无分泌物.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乳头瘤样增生,角化不全,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乳头内见大量泡沫细胞.诊断:疣状黄瘤.

    作者:胡新红;张衍国;王欢;屈慧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与SLE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目的 观察不同中医证型SLE患者外周血CD4+T,CD8+T,CD8+ CD28+T,CD8+ CD28 -T,CD3+ CD4+IFN-r+T和CD3+ CD4+ IL-4+T细胞百分率.方法 SLE患者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两燔型、肝热血瘀型、气阴两虚血瘀型和脾肾阳虚型4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静脉血中CD4+T,CD8+T,CD8+ CD28+T,CD8+ CD28 -T,CD3+ CD4+ IFN-r+T和CD3+ CD4+ IL-4+T细胞百分率,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不同证型SLE患者外周血CD4+T表达均下降(P均<0.01),气阴两虚血瘀型CD8+ CD28+T表达降低、CD8+ CD28+ T/CD8+ CD28 -T比值降低、CD8+ CD28 -T表达升高,脾肾阳虚型CD3+ CD4+ IFN-r+T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其CD3+ CD4+ IL-4+T表达也显著高于正常组及气血两燔型(P均<0.05).结论 SLE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失衡,中医辨证分型与微观指标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红梅;华银双;李晓莉;丁素先;徐丽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H向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轻型斑秃组和重型斑秃组患者血清IFN-γ和IL-10水平.结果 斑秃患者血清IFN-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型斑秃组明显高于轻型斑秃组(P均<0.01);IL-10水平在轻型斑秃组、重型斑秃组、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斑秃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而IFN-γ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在治疗斑秃过程中,可能通过促进IL-10分泌,纠正Th1/Th2平衡失调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陈旭娥;周雅;李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08-2010年贺州市八步区性传播疾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2008 - 2010年贺州市八步区性传播疾病疫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0年该区的国家监测点规定网络直报的5种性传播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区3年共报告性传播疾病3 661例,男1 880例,女1 781例,其中梅毒2 151例,淋病151例,尖锐湿疣720例,生殖器疱疹260例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379例;各性传播疾病病种间患者性别差距较大;20~ 49岁2 754例,占75.23%,且各病种患者年龄组成略有不同;职业构成比前3位依次为农民、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患者分布于全区的14个乡镇(街道)行政村,占93.55%.结论 该区性传播疾病呈持续性上升趋势,尤其是隐性梅毒报病速度快,应重点做好梅毒防控工作.

    作者:谢崇雨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百草枯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80例临床分析

    1一般资料80例接触性皮炎均为2005年月- 2010年月本科诊治米自农村的患者,男76例,女4例,21 ~30岁5例,30 ~40岁10例,41~ 50岁25例,51~65岁40例.发病时间均为夏季,有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百草枯(义名对草快和克芜踪,化学名称: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有二氯化物和双硫酸甲酯盐)史.

    作者:冯波;宋卫珍;孙慧丽;于萍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胶体金法检测梅毒抗体价值及弱阳性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胶体金法检测梅毒抗体的可行性,并分析其弱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经TPPA确诊的342例女性梅毒阳性患者和362例梅毒阴性人流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用TRUST法、TP-ELISA法和胶体金法检测梅毒抗体,用ROC曲线分析胶体金法灵敏度.将梅毒血清标本连续倍比稀释后,再次予上述4种方法检测,评价胶体金法检测的灵敏度.并评价pH值对胶体金法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同时取不同程度溶血和脂血梅毒血清标本,经胶体金法检测,评价溶血、脂血对其检测灵敏度的影响.结果:胶体金法检测梅毒抗体漏诊率为9.30%,假阳性率为27.07%.ROC曲线分析显示,胶体金法的曲线下面积为0.817;面积的标准误为0.017.pH为6.0~8.0时,胶体金法检测结果稳定可靠,当pH<2.0或pH>11.0时,该检测方法完全失效.标本溶血、脂血,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浓度较高时无影响,浓度较低时易出现假阴性.结论 梅毒螺旋体抗体浓度较低时,胶体金法诊断灵敏度较差,溶血、脂血等对其检测有干扰,不适合用于梅毒的门诊筛查.

    作者:王祖芳;李桂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