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超;蒋靖;邱璐
报告误诊为慢性单纯性苔藓的苔藓样型皮肤淀粉样变2例.例1,女性,44岁;例2,男性,60岁,皮疹分别位于前额和肩胛部.该两种疾病临床表现相似,容易误诊,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可鉴别.
作者:杨敏;鲍迎秋;高小曼;常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躯干、上肢及头面部丘疹、结节、斑块、皮肤变硬6年.6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的躯干、上肢起红斑及粟粒大小丘疹,密集分布,后丘疹逐渐融合成斑块,上肢及躯干部皮肤肥厚和变硬.曾于多家医院就诊,具体诊治不详,病情无明显好转,且新发皮疹逐渐扩展至面部.近3年来,患者逐渐出现张口及伸舌受限,并逐渐出现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否认呼吸困难、声嘶、体重下降、意识障碍、肌无力及关节痛等症状.
作者:蒋存火;李林;路永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马拉色菌作为一种嗜脂性的条件致病真菌,目前至少可分为14个菌种,然而传统的表型鉴定方法对生理生化特征不典型的马拉色菌菌株难以鉴定,近年来对马拉色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为马拉色菌属的分类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方法.本文就马拉色菌的相关分子生物学鉴定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许雪;李红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在预测梅毒发病趋势中的作用,为各地制定梅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甘肃省2004-2013年梅毒发病数资料,用SPSS软件拟合ARIMA模型并预测2014年梅毒月发病情况.结果 拟合ARIMA(1,1,2)(0,1,1)12模型为甘肃省梅毒月发病率预测的佳模型,残差为白噪声的短期预测,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相对误差值很低,且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范围,即预测结果可靠.结论 ARIMA模型能较好的预测梅毒发病的短期变化趋势,可供制定梅毒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参考.
作者:李莉;孟蕾;王斌;杨明宇;苟伟斌;郁华;石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下肢红褐色丘疹及紫癜1年余,泛发全身伴瘙痒4个月.1年前,患者下肢出现瘀点和瘀斑,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4个月前手臂、腰际相继出现瘀点和瘀斑,偶有瘙痒,近1个月来皮疹明显增多,瘙痒明显.否认系统性疾病史.系统检查末见异常.皮肤科情况:两手臂、腰际、两下肢、踝部可见密集分布针头至芝麻大小紫癜,新旧皮损间杂,部分隆起,呈丘疹状,表面干燥脱屑,部分融合成暗褐色片状.小腿部可见浅表静脉曲张(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均正常,空腹血糖6.76mmol/L.
作者:孙彩虹;蒋国方;胡飞虎;张俊;韦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应用皮肤镜动态观测白癜风患者治疗后皮损区色素恢复情况的作用.方法 收集63例白癜风患者,在初次就诊时、治疗后4周、8周、12周时分别进行皮肤镜监测和对比.结果 肉眼观察皮损区域出现复色的患者中,皮肤镜下都可见明显色素岛形成;肉眼观察皮损区域无明显复色的患者中,在皮肤镜下,部分患者未见明显色素岛形成,部分患者可见少量色素岛形成.肉眼观察治疗后4周、8周、12周时的平均有效率分别为14.29%、28.57%、52.38%,皮肤镜观察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平均有效率分别为23.81%、41.27%、61.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镜可以作为评估白癜风疗效的有效手段,其可在早期准确而科学的评价治疗效果,从而增加患者治疗信心,适合科学评价药物疗效.
作者:刘雪;张峻岭;刘晓洁;马秀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激活状态及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收集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60例SLE患者设为SLE组,另有40例于同期来本院查体的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色流式细胞术测定SLE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38/CD3分子水平;放免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血清抗ds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抗核抗体;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其补体C3和C4水平;速率酶法检测血清肌酐水平.再根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结果将SLE组患者分为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根据相关标准还分为肾炎组和非肾炎组.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CD38/CD3分子水平(724±139分子/细胞),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41±110分子/细胞);活动期SLE患者CD38/CD3分子水平(905±138分子/细胞)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671±111分子/细胞);狼疮肾炎患者CD38/CD3分子水平(911±146分子/细胞)显著高于非肾炎患者(681±127分子/细胞),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狼疮患者CD38/CD3分子水平与肌酐水平(r=0.75,P<0.01)、抗dsDNA抗体(r=0.78,P<0.01)及SLEDAI评分(r=0.67,P<0.01)显著相关,而与C3和C4水平(r=-0.19,-0.24;P>0.05)无相关性.结论 CD38/CD3分子水平与反应SLE活动度的指标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激活状态在SLE特别是狼疮肾炎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仅对女性患者进行检测分析,CD38/CD3分子水平与SLE男性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蓉;李桂珍;陈雪雯;赵俊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异维A酸联合丹参酮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外周血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入选的9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异维A酸胶丸10mg口服,丹参酮胶囊1.0g口服,均3次/d,疗程8周.对照1组予异维A酸胶丸口服,对照2组予丹参酮胶囊口服.该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程均同治疗组.另选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2,4,8周后记录病情积分和评价临床疗效,并检测包括健康对照组在内所有入选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8和TNF-α水平.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病情积分(2.13-±0.82)明显低于对照1组(4.45±1.07)和对照2组(4.96±1.16),治疗组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1组(63.33%)和对照2组(60.00%),治疗组外周血IL-8水平(28.53±4.77)明显低于对照1组(36.33--7.91)和对照2组(43.21±9.27),治疗组外周血TNF-α水平(36.69±6.67)明显低于对照1组(56.95±9.50)和对照2组(44.29±7.1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IL-8和TNF-α、对照1组IL-8、对照2组TNF-α与病情积分均呈正相关性.结论 异维A酸联合丹参酮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显著,其可能是通过调节患者血清中IL-8和TNF-α的水平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蒋丽;盛国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克拉霉素、多西环素对雌性BALB/c小鼠下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标准株血清4型(UU4)及其生物膜的清除作用.方法 构建UU4感染BALB/c小鼠下生殖道生物膜动物模型7d后,将小鼠分为空白组、感染组、克拉霉素组、多西环素组及两者联合用药组,除空白组、感染组小鼠外,分别用上述药物治疗7d和14d,并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0d时取宫颈组织行扫描电镜(SEM)和荧光显微镜等检查.结果 SEM下克拉霉素、多西环素及两者联合治疗7d后小鼠宫颈仍可见游离的UU及其生物膜,治疗14d后无游离的UU,但生物膜结构仍然存在.结论 UU4形成的生物膜结构不能被常规剂量的克拉霉素和多西环素清除.
作者:罗锐军;陆春;赖维;冯佩英;马寒;李纪兵;朱国兴;卢荣标;陈智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女,36岁.双上肢丘疹、斑块、结节1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层内密集的组织细胞浸润,伴有散在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可见组织细胞吞噬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100(+),CD68(+),CD1a(-).诊断:皮肤型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作者:梁莉;夏莉;汪京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肉桂醛对UVA照射后体外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的影响.方法 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后,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0,5,10,20和40μM)肉桂醛,24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皮肤成纤维细胞经肉桂醛预处理24h后再予UVA照射,Western blot法检测MMP-1,MMP-3,ERK,JNK,p38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 0~40μM肉桂醛对成纤维细胞的活性无明显影响(P均>0.05).肉桂醛能抑制UVA照射后成纤维细胞MAPK信号蛋白ERK,JNK,p38的活化,其也能抑制成纤维细胞表达MMP-1和MMP-3,且各浓度间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肉桂醛可能通过抑制UVA照射后成纤维细胞MAPK信号蛋白的活化来抑制MMP-1和MMP-3的表达,减少胶原降解,延缓皮肤光老化.
作者:周凌;晏洪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南宁市梅毒与淋病的流行趋势和分布特征,为相关部门制订防治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宁市1993-2013年梅毒和淋病的疫情资料.结果 1993-2013年,南宁市梅毒和淋病报告病例数总体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分别于2010年和2004年形成报病高峰期,为5903例和3 454例,发病率分别为83.45/10万和53.23/10万.2010-2013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出现大幅度下降,2011年后呈直线下降,2013年仅报告2 272例;2004-2013年淋病报告病例数持续下降,2013年下降为1 389例.结论 近20年来南宁市梅毒报告病例数出现快速而大幅度的上升及下降,可能与梅毒过度报告、性病报告相关文件下发有关.提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性病报告.
作者:陈晨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白芍总苷胶囊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6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2例.A组口服白芍总苷胶囊2粒,3次/d,依巴斯汀片10mg,1次/d;B组单纯口服依巴斯汀,C组单纯口服白芍总苷胶囊,用法均同治疗组.三组患者均外用曲安奈德乳膏,2次/d,连续治疗2周为一疗程.结果 A组有效率为88.10%,B组为64.29%,C组为57.14%.A组与B组和C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2);B组与C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93).三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白芍总苷胶囊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湿疹安全而有效.
作者:袁景桃;李俊杰;袁润兴;王鲁梅;曾碧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308nm准分子光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内蒙古地区白癜风患者30例,皮疹位于颈、躯干、四肢的非关节、非肢端、非骨隆起部位,共63片,利用308nm准分子光治疗,1次/周,5次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结果 治疗5次后,有效率和显效率为7.93%和0;治疗10次后,有效率和显效率为17.46%和4.76%;治疗15次后,有效率和显效率为33.33%和15.87%;治疗20次后,有效率和显效率为46.03%和23.81%.治疗10次和20次时的有效率、显效率进行比较,后者较前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蒙地区白癜风患者颈部、躯干、四肢的非关节、非肢端及非骨隆起部位的白斑,应用308nm准分子光治疗时,有效率及显效率偏低,色素恢复随疗程的延长而增加.
作者:李金梅;焦林君;乌日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67岁.左上臂外侧无症状角化斑块1月余.皮肤科情况:左上臂外侧有一1.5cm×1.5cm大小暗褐色肥厚性斑块,类圆形,表面轻度疣状,界清.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伴灶性角化不全,颗粒层增厚,棘层不规则肥厚,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呈带状浸润.诊断:扁平苔藓样角化病.予手术彻底切除皮损,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作者:马俊红;王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进一步了解黑斑息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遗传特点.方法 对本院2010-2014年诊治的11例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已死亡5例)有明确家族史,2例为散发.11例患者均有色素沉着斑及消化道息肉,3例先证者及2例散发病例消化道息肉均为腺瘤样息肉.3家系中发生胃癌和结肠癌各2例,直肠癌、肺癌和宫颈癌各1例.结论 黑斑息肉综合征以色素沉着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家族遗传性为临床特征,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高,应尽早诊治和定期随访.
作者:杨浩;张正中;牟韵竹;陈星;杨萍;刘一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91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部患者予5%葡萄糖注射液加复方甘草酸苷60~ 80mL静滴,1次/d,新氢松软膏、薇诺娜柔润保湿霜外搽和温泉水疗;治疗组同时口服阿维A胶囊,起始剂量20~30mg,视病情变化,渐加量至每天60mg,渐减量至10 ~ 20mg维持治疗,治疗4周和8周时分别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4周时,治疗组有效率66.67%,对照组43.33%;治疗8周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好,能迅速控制病情,安全性高.
作者:杨颜龙;张禁;易松柏;姜功平;薛敬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5岁.全身起疹5年,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皮疹数目增多,未予诊治.体检:发育及营养良好,系统体检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面、颈、躯干、四肢可见大量米粒至黄豆大小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片,边缘堤状隆起,中央萎缩凹陷,局部融合成片,掌跖及口腔黏膜无类似皮损(图1~2).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轻度角化过度,角质层可见角化不全细胞构成的狭窄柱状物,其下方颗粒层消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图3).诊断:汗孔角化症.治疗:予外用0.025%维A酸乳膏.失访.
作者:李珊珊;张万义;晏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硬化性脂膜炎(sclerosingn panniculitis,SP)是一种少见的皮下脂肪炎症性疾病.目前关于SP的病例报道及相关研究较少,其诊断主要依据于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检查.本文就SP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表现和治疗作一简单的综述,以加强对SP的认识,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刘影;陈德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50岁.左腹部红斑、鳞屑5个月.临床表现为左腹部长方形界清的浸润性红斑,表面覆着鳞屑,发际、面、颈、腹部其余位置、下肢近端、阴囊及肛周可见多个红色斑丘疹,表面覆少量黏着鳞屑.TRUST 1∶128(+),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诊断:二期梅毒.
作者:王红枫;干慧慧;梅莉红;曾义斌;权哲;方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