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军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作为经典手术已基本取代了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成为胆囊切除的常规择期手术.因此,其围手术期的护理的重点同传统护理方式也有所转变,并仍在不断完善中,现就LC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潘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体外分离与原代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全骨髓贴壁培养筛选法分离和培养大鼠BMSCs,通过不断换液及传代纯化培养的细胞.结果 大鼠BMSCs传至P3代后,形态为均匀分布的梭形成纤维样细胞.结论 全骨髓贴壁培养筛选法操作简便,需要的骨髓量少,原代培养时更符合细胞生长的微环境,是培养大鼠BMSCs的理想方案.
作者:张勇;程敬亮;李华丽;王娟;赵天春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地黄寡糖对糖尿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用药组(500 mg/kg)、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地黄寡糖治疗组(100 mg/kg、500 mg/kg);定期检测动物体重及血糖;11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随后取海马组织,测定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结果 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都明显减轻,血糖也明显升高,海马组织中谷氨酸水平分别提高了30.8%(P<0.05),32.5%(P<0.01)和29.9%;同时模型组比对照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占总游泳时间的百分比明显降低;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在原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占总游泳时间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并且γ-氨基丁酸含量分别高出模型组13.7%和14.8%;正常用药组和对照组相比,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糖尿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地黄寡糖对其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可能与其提高海马组织中γ-氨基丁酸的相对水平,防止高水平谷氨酸引起的神经元过度兴奋有关.
作者:于涛;宋扬;杨菁;庞磊;王翠瑶 刊期: 2011年第01期
1 前言热舒适是指人们对所处空间产生的不冷不热的主观感觉,也就是对室内热环境的满意程度.对热感觉起主要作用的因素,除人们本身的着装、活动强度外,就是室内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和局部气流速度,研究热舒适目的在于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佳热舒适的环境,所以受到相当的关注[1].
作者:石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胫骨远端内侧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后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跟踪随访6-24个月,疗效评定采用Ovadia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功能评价为标准,优42例,良2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91.0%.结论 胫骨远端内侧型解剖钢板在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上,具有操作技术简单、疗效确切、创伤小、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法,适合医院推广采用.
作者:王秀士;孙建;刘烨 刊期: 2011年第01期
原发性高血压指的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前瞻性研究表明,早期干预高血压状态能够降低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中医疗法对本病的控制有着独特的效果和优势,本文分析了近10年来的文献资料,总结了具有试验证据支持的一些中医疗法以及中医治疗本病的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病提供一些线索.
作者:娄肖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由于金属钛与骨组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瑞典科学家BRANEMARK教授于20世纪中叶首次将钛材料应用于口腔种植系统中,使人工种植技术修复牙齿缺损成为可能.在口腔环境中,上颌后牙区由于上颌窦的存在、骨吸收、先天发育不足、上颌骨炎症、外伤、牙和牙槽骨粘连、骨质疏松以及上颌窦气化[1]等原因,常常导致上颌窦底与牙槽嵴之间的距离(窦嵴距)过短、上颌窦底骨量过少、上颌骨的骨质密度降低等情况,因而在进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体植入时,较难获得初期稳定性,致使种植体松动、种植体周围炎症,情况严重时甚至导致种植体脱落.
作者:马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对10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改变及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 对102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进行FBA分型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G显带技术对68例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02例患儿中15.7%表达T淋巴细胞表型(T-ALL),84.3%表达B淋巴细胞表型(B-ALL).35.3%患儿存在髓系抗原阳性(My + - ALL),其中以CD13阳性率高,达27.8%.88接受核型检查的患儿发现核型异常41例(51.3%).T-ALL组患儿与B-ALL组患儿相比显示出更高的白细胞总数(>50×109/L)和髓外浸润表现.结论 免疫分型是对细胞形态学诊断的有力补充,能够更加全面了解白血病细胞的起源和分化阶段,帮助对患儿进行临床危险的评估,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并有效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王弘;迟昨非;张欢;顾敏;王秀丽;郝良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小儿EBV感染的临床表现特点,提高对EBV感染的认识.方法 对519例经实验室确定为EBV感染的住院患儿,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疾病诊断和治疗转归.结果 EBV感染患儿起病症状不一,症状以发热多见396例(76.30%),其它依次为咽痛363例(69.94%)、颈淋巴结肿大256例(49.33%)、咳嗽156例(30.06%)、皮疹110例(21.19%)、眼睑水肿37例(7.13%)、肉眼血尿7例(1.35%)、惊厥4例(0.77%)等;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引起疾病多种多样,FBV感染所致的典型表现307例(59.15%),非典型表现212例(40.85%).结论 儿童EB病毒感染症状多样,累及系统多,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及早作相应的检查才能减少误诊率,并进行合理治疗.
作者:王亚军;王尚昆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我院戒烟门诊成功戒烟者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参加门诊戒烟者的有关资料.结果 共有32人参加戒烟,在随访的28人中,有7人成功戒烟,成功率25%,6人戒烟失败的,有4人失访.结论 良好的毅力和坚持口服戒烟药物是戒烟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红;罗纯青;向忠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64层CT血管成像(CTA)探讨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特点.方法 100例临床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M)、高血压组(HP)及糖尿病并高血压组(DM+HP);分别为32例、31例和37例.使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动脉造影的12分段积分法将下肢动脉分为12节段,分析各个血管节段的癍块分布情况(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性质,并分别对各个节段的官腔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膝部以上大动脉(腘动脉及其以上血管)病变中,三组血管的斑块检出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以混合斑块为主,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三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膝部以下小动脉病变中,三组血管的斑块检出率中DM+HP组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DM组(P<0.05)及HP组(P<0.05),且DM+HP组的狭窄积分高于DM组(P<0.05)及HP组(P<0.05),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M+HP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较单纯DM组及HP组患者更为严重,以膝下终末血管受累明显,钙化斑块多见.
作者:明小敏;张祥林;郑石磊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特点和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以上均为我院急诊科院前抢救的患者.急诊小组接到120后,成立急救小组,急救小组立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及体格等方面检查,了解患者病情,及时作出正确诊断,随即开展急救工作.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给患者吸氧,同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20%甘露醇250mg静脉滴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呋塞米40mg利尿;对于呼吸不规则、浅慢等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在现场对患者做好急救工作后,把患者立刻送入院内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中,行现场气管插管者21例;5例患者由于抢救无效死亡;115例患者顺利安全地运送到急诊科,得到及时救治.患者在转运途中无一例死亡.结论 及时实施院前急救和顺利安全转运能够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赢得治疗时间,提高患者预后,提高急诊效果.
作者:王卫民;何玉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BiPAP联合纳洛酮治疗高龄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7年12月~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6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两组治疗后的临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PAP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优于单用BiPAP,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和平;项杨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目标管理在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现在护理资源,其中护士长1名、初级护理人员4人、中级护理人员6名、高级护理人员3名.以上均有注册护理资格证书;产科护理经验丰富.对产科护理人力资源实施目标管理进行管理,首先建立目标体系、建立责任分配体制、实施专人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办法、建立相关管理激励机制、实施物质奖励等.结果 自从实施目标管理方法以来,实现了制定的管理目标,护理差错事故无1例发生;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98%以上;本护理组人员在国家正规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圆满完全相关成果鉴定并活动相关奖项.结论 实施目标管理办法不但提高护理质量,还能够提高护理人员本身素质,极大的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管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陆小丽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为机关单位中高龄高血压患者提供有效的健康保健.方法 2007-2010年,选择我单位已建立健康档案的35例高血压病患者为干预对象,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健康宣教干预,指导其合理用药,配合定期监测血压.并将随机选取10名高血压患者3年来血压值做统计学描述.结果 干预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维持稳定.结论 有效的健康宣教干预配合定期血压监测可以帮助机关单位的高血压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作者:唐安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TGF-β1对原代培养猪甲状腺细胞TPO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猪甲状腺细胞,用MTT法测定TGF-β1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用愈创木酚法测定TGF-β1对细胞TPO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为0μg/L(对照组),2μg/L、5μg/L、10μg/L组.用RT-PCR方法检测甲状腺细胞TPO的mRNA表达,分析各处理组TPO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①TGF-β1对猪原代甲状腺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2μg/L、5μg/L、10μg/L组细胞的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5).②TGF-β1对TPO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2μg/L、5μg/L、10μg/L组染TGF-β1后,TPO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呈显著的负相关.③RT-P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给药各组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TGF-β1对猪原代培养甲状腺细胞有抑制的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其机制可能是与TGF-β1TPO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丹;陈龙;李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Peelaway鞘管钬激光碎石技术在小儿膀胱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经Peelaway鞘管钬激光碎石术治疗6例小儿膀胱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均一次性碎石成功,术后无1例发生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复发,无尿道狭窄.结论 经Peelaway鞘管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小儿膀胱结石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是治疗小儿膀胱结石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贵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不同的血清蛋白预处理方案对双向凝胶电泳(2-DE)分辨率与重复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健康志愿者血清样本3例,分别以原始血清及经Aurum Serum Protein Mini Kit(ASPMK)、ProteoMiner Protein Enrichment Kit(PMPEK)、Multiple Affinity Removal System(MARS)处理后的血清样本进行2-DE,所得2-DE图谱经PDQuest软件分析,比较上述4种方法所获得的凝胶图谱的整体蛋白质点数及其变异系数(CV)、组内凝胶匹配点数.同时,通过划分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蛋白原、IgA与α1-抗胰蛋白酶富集区域(Ⅰ区)及IgG分布区域(Ⅱ区),细化比较其中蛋白点数.结果 3名健康志愿者的原始血清及经ASPMK、PMPEK、MARS处理的血清样本2-DE图谱中蛋白质点数分别为589±83、611±45、798±26及810±20个,CV分别为41.1%、28.6%、23.5%及22.9%,组内匹配蛋白质点数分别为424±50、523±34、713±18及734±19个.在Ⅰ区和Ⅱ区,经PMPEK及MARS处理的血清样本蛋白质点数均较经ASPMK处理的样本获原始血清多.结论 预处理可提高血清样本2-DE分辨率及重复性;以PMPEK及MARS处理血清效果优于ASPMK.
作者:李天旺;黄志祥;郑奔容;邓伟明;王敏;古洁若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内镜下射频治疗十二指肠息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39例经胃镜检查证实的十二指肠息肉53颗进行内镜下射频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39例53颗息肉经内镜下根据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不同分别采用射频活检钳钳灼、点灼、射频圈套电凝电切治疗,切除成功率100%,2例并发治疗局部渗血,出血率5.1%.无穿孔并发症发生.结论 射频治疗十二指肠息肉具有简便安全,损伤小、痛苦少、费用低及可重复实施等特点,为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经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息肉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翔宁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IGF-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1],S100B蛋白是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反映神经细胞损伤的标记物,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给予IGF-2后脑缺血灌注区S100B蛋白的动态观察,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剂量IGF-2对缺血性卒中脑缺血再灌注区不同时间点S100B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研究其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量效关系.方法 取66只SD大鼠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n=6)、脑缺血再灌注组(n=15)、IGF-2治疗组(低剂量组n=15、中等剂量组n=15、高剂量组n=15),按再灌注时间分为3个亚组,亚组15只(12h组5只、1d组5只、3d组5只);脑缺血1h后开始再灌注.免疫组化采用SABC法,检测脑缺血不同时间大脑皮层S100B蛋白,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缺血中心和周围区神经细胞凋亡的表达.结果 凋亡检测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IGF-2中等剂量治疗组与高剂量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IGF-2低剂量组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S100B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IGF-2中等剂量治疗组与高剂量组S100B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IGF-2低剂量组S100B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在凋亡细胞与S100B蛋白表达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GF-2可促进S100B蛋白表达减少,凋亡细胞教明显减少,可能是IGF-2产生脑保护机制的原因之一;推测IGF-2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存在量效关系,随治疗剂量增加可能疗效改善.
作者:周铁柱;车玉琴;康志伟;张晓光;陈雪;胡晓颖 刊期: 201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