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导航下颅脑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赵鹏来;刘宏毅;陈永严;常义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 脑肿瘤
摘要:我院使用美国Stealthstation手术导航系统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2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及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颅脑损伤术后经CT扫描或再次开颅探查证实为迟发性血肿的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及其与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原发伤的关系.结果血肿发生部位与手术部位关系:邻近型8例、远隔型12例、对侧型9例;发生在脑内9例、硬膜外12例、硬膜下7例、脑室内1例;12例术后硬膜外血肿中有9例可见颅骨骨折;9例术后脑内血肿中有7例可见脑挫裂伤.结论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中,硬膜外、硬膜下与脑内血肿形成机制不尽相同,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膜或皮质血管破裂、桥静脉断裂等局部损伤影响不同类型血肿的形成,脑血管麻痹、低氧血症等是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形成的病理基础.

    作者:郑兆聪;王如密;赵琳;王守森;杨朋范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颅内肿瘤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组65岁以上老年颅内肿瘤126例,分别采用手术、X-刀和非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治疗65例,良性肿瘤肉眼或显微镜下全切除32例,次全切除6例,恶性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0例,大部切除8例.1例囊性颅咽管瘤行立体定向穿刺内放疗.X-刀治疗32例,肿瘤直径在3 cm以内,行单次治疗20例;直径在5 cm以内,行分次治疗12例.非手术29例.结论老年人颅内肿瘤有其临床特点,应根据患者情况及肿瘤性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勇;黄光富;袁利民;何永生;刘卫东;陈隆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和处理(附223例报告)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情况、影像学表现、诊断及处理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颅脑损伤抢救中心收治的223例DA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入院时GCS≤8分的共173例(77.6%),其中GCS≤5分的有100例(44.8%).本组的总死亡率为29.1%(65/223),GCS≤5分的死亡率为43%(43/100).亚低温治疗的患者,GCS平均为4.4分,死亡率为30.8%(12/39).结论 DAI的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CT、MRI资料.治疗上宜采用综合治疗方式.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能提高疗效,应在临床加以推广.

    作者:卓杰;杨帆;陈振军;杨树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硼中子俘获疗法的硼携带剂研究进展

    硼中子俘获疗法(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是一种新型的放疗方法,它是将与肿瘤有特异性亲合力的10B化合物(硼携带剂)注入人体,经中子束局部照射使聚集在肿瘤组织中的10B与热中子发生核反应,生成7Li与α粒子.

    作者:曹锐峰;章翔;吴景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神经外科患者并发肺栓塞19例报告

    经外科患者并发肺栓塞常常预后凶险. 在我院1994年至2000年收治的6 022例神经外科患者中并发有肺栓塞者共19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云彦;李淑英;江玉泉;李刚;吴承远;鲍修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带蒂颞肌瓣颅内移植术治疗蛛网膜囊肿 (附30例报告)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 IAC)伴临床症状者需行手术治疗.我院自1992年5月至2001年12月间收治30例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均采用带蒂颞肌瓣颅内移植术治疗,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润明;薛关生;钟强;李劲松;陈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神经导航下颅脑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我院使用美国Stealthstation手术导航系统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2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鹏来;刘宏毅;陈永严;常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垂体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和讨论垂体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Rathke囊肿的病例,男性16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32.8岁,平均病程为20.6个月.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62.5%)、垂体功能紊乱(55%)、视功能障碍(32%)等.CT及MRI检查发现鞍区囊性肿物.39例采用经口鼻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2例采用开颅手术,切除部分囊壁,敞开囊腔,清除囊肿内容物.结果术前正确诊断为垂体Rathke囊肿的仅为7例,术后随诊3月至8年,头痛患者的症状全部缓解,垂体功能紊乱患者55%得到改善,视功能障碍患者75%得到改善.41例患者术后均无复发.结论垂体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MRI检查信号呈多样性,无特异性.经口鼻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以明确诊断,缓解症状,患者预后良好,是治疗垂体Rathke囊肿的有效方法.

    作者:连伟;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杨义;马文斌;陆菁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5-羟色胺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脑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5-羟色胺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Wistar雄性二级大鼠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于伤后1、3、7、14及30 d取脑组织,经免疫组化等技术研究5-羟色胺在脑震荡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律.结果 100 g组见典型脑震荡的临床表现,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收缩与扩张,脑组织淤血、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5-羟色胺于伤后1 d表达增强,3 d达高峰, 7 d后开始减少,而于14 d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阳性染色见于大脑、海马、丘脑及小脑神经元胞浆内.结论脑震荡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5-羟色胺参与脑震荡发生时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可能是脑震荡时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彭瑞云;高亚兵;肖兴义;王德文;陈浩宇;吴小红;刘杰;胡文华;蔡宝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脑损伤后脑微血管D1受体活性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多巴胺及其受体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1,2] .多巴胺受体分为D1和D2两类.本实验讨论了大鼠脑损伤后0.5~48 h脑皮质微血管中多巴胺受体D1变化及其与脑水肿的关系.

    作者:肖华;徐如祥;相里昆;李金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神经导航手术252例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神经导航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在1997年9月至2001年9月连续进行的252例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指导手术操作. 结果 252例平均坐标误差为(2.12±0.89)mm,预期准确性为(2.74±0.99)mm.在239病灶切除术中,病灶全切除85.7%,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87.9%.在7例内窥镜手术中,5例囊肿行开窗术、2例胆脂瘤次全切除.7例活检和4例穿刺成功率100%.结论神经导航准确、可靠,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杜固宏;周良辅;毛颖;吴劲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Spetzler-Martin Ⅲ级以上脑动静脉畸形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Spetzler-MartinⅢ级以上脑动静脉畸形(AVM)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至1999年4月采用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9例Spetzler-MartinⅢ级以上脑AVM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脑AVM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完全栓塞2例,大部栓塞2例,不全栓塞5例.其中4例栓塞后行手术切除,无死亡及手术所致并发症.5例栓塞后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随访22~28个月,经MRI和MRA检查提示AVM闭塞3例,缩小2例;5例患者中临床症状恢复良好4例,中度致残、生活能自理1例,无再出血和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治疗Spetzler-MartinⅢ级以上脑AVM的佳手段.

    作者:初明;黄正松;齐铁伟;石忠松;张跃卫;刘恩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颅内多发性脑膜瘤合并神经纤维瘤病1例报告

    患者,女性,37岁,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听力下降,随后左耳听力亦下降.6个月前出现头痛、头晕,呈阵发性发作,不伴恶心、呕吐,无心慌气短、发热寒战等症状.一周前行头颅CT、MRI检查示:颅内多发性占位病变.

    作者:张卫宁;王政刚;齐洪武;曹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成功救治脑干穿刺伤1例

    患者女性,39岁.发现意识不清l h入院,查体:昏迷,口边有残存呕吐物,受伤机制不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core, GCS)6分.左睑板外翻且有一圆形直径近l cm的伤口,无活动性出血,伤口内可探及一管状异物.

    作者:洪国良;岳树源;杨学军;杨树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恶性垂体腺瘤颅内种植1例报告

    患者男性,69岁,1960年诊断:垂体腺瘤.曾在外院放疗3疗程,1987年行垂体瘤切除术.病理报告:嗜酸性垂体腺瘤.1998年复查CT发现颅内多个肿瘤,未治疗.2000年11月因意识障碍、左侧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入院.查体:嗜睡、言语错乱.下颌、额、眶明显突出,唇厚.右面部痛觉减弱.左侧肢体深、浅感觉减退,肌张力增高,肌力I-II级,左肱二、三头肌腱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

    作者:黄民权;姚一;张小斌;吴家阳;郑玉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伤性脑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动静脉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栓塞技术要点.方法对我院1995至2001年收治的125例外伤性脑动静脉瘘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颈动脉海绵窦瘘(CCF)98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27例.CCF患者经股动脉入路以球囊栓塞瘘口93例,经股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4例,经眼上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1例;27例DAVF,单纯压迫颈动脉法治疗3例,栓塞治疗24例.24例中,可脱性球囊栓塞脑膜中动脉2例,经动脉途径用聚醋酸乙烯酯(PVA)、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及冻干硬膜等微粒栓塞21例次,弹簧圈栓塞4例次;经静脉途径弹簧圈栓塞6例次.结果 CCF患者95例1次栓塞成功,3例于第一次栓塞后球囊泄漏复发,经再次栓塞治愈,治愈率100%;DAVF患者治愈21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77.8%,总有效率为96.3%.结论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正确选择栓塞途径及栓塞材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栓塞治疗首先选择动脉入路,如果动脉入路治疗失败,则可通过股静脉或眼静脉入路.

    作者:韩志安;李铁林;段传志;汪求精;黄庆;徐如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选择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获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2例和大部切除1例.出院时好转27例,加重1例.结论三叉神经鞘瘤可分成为:①颅中窝型;②颅后窝型;③颅中后窝型;④颅外型;⑤颅中窝颅内外沟通型;⑥颅中后窝颅内外沟通型.颅中窝型肿瘤宜取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颅后窝型肿瘤宜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颅中后窝型肿瘤宜取颞底经天幕入路;颅中窝颅内外沟通瘤宜取颞下硬脑膜外入路.

    作者:徐启武;车晓明;杨伯捷;胡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受体在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 及受体(uPAR)在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 法检测50例髓母细胞瘤中uPA及uPAR的表达,结合临床随访,使用Cox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uPA及uPAR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Cox 回归分析显示uPA及uPAR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预后因子,它们与预后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结论 uPA及uPAR可作为预测髓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王勇;毛伯镛;高利民;王洪新;丁新民;程宏伟;高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4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低钠血症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影响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我们自1998年3月至2001年5月共收治颅内破裂动脉瘤150例,对其中45例发生低钠血症的患者进行了积极的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金卫星;雷万生;刘建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反义基因片段抑制胶质瘤细胞IGF-IR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反义基因片段对胶质瘤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受体(IGF-IR)基因表达抑制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并经图象分析以检测反义寡核苷酸作用后细胞IGF-IR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反义寡核苷酸能有效地降低IGF-IR mRNA 表达,并随着反义核苷酸浓度的增加,其mRNA 水平逐渐减少.正义核酸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IGF-IR mR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生物图象分析研究发现:反义核酸组细胞IGF-IR蛋白低表达或不表达,而空白对照组和正义核酸组细胞均呈高表达.结论针对IGF-IR基因mRNA 序列起始密码子及下游序列所设计的反义寡核苷酸能有效阻止mRNA的翻译功能,使其蛋白产物表达下调,达到封闭或减弱该基因表达的目的.

    作者:牛朝诗;傅先明;汪业汉;罗其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主管: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