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创伤后NGF对神经干细胞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周政;陈惠孙;张可成;杨辉

关键词:脑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干细胞, 神经巢蛋白
摘要:目的研究脑创伤后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神经干细胞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大鼠流体脑创伤模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脑创伤后非NGF处理组和NGF处理组Nestin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成年大鼠Nestin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室管膜下组织,细胞的形态主要是胶质细胞.脑创伤后Nestin阳性细胞在室管膜下反应性增加,以伤后7 d明显,同时在创伤区域周围也可见到大量的Nestin阳性细胞,并在伤后14 d继续维持其反应性增加.NGF处理组伤后7 d Nestin阳性细胞在伤灶周围更加明显,为28.7±3.8,比同时相点的非NGF处理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外源性NGF能明显促进脑创伤后Nestin阳性细胞数量的增加,增强星形胶质细胞对脑创伤的反应并使其表现有神经干细胞的特征,参与神经细胞的再生和重塑.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附20例报告)

    本文回顾性分析20例外伤性基底节血肿(traumatic basal ganglia hematomas, TBGHs),病情凶险,预后差.

    作者:张锦钊;马劲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黑色素瘤相关性抗原E1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目的克隆表达人黑色素瘤相关性抗原MAGE-E1片段,以便研究其对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从人胶质瘤细胞系BT-325中提取mRNA,用RT-PCR法从中扩增出MAGE-E1片段,采用DNA重组技术将其克隆于pGEM-T Easy载体中并测序.结果 RNA体外扩增得到的片段为400 bp, PGEM-MAGE-E1经酶切鉴定正确,测序结果与Genebank比较完全相同.结论该片段可用于真核及原核表达.

    作者:王莉;郭斌;郭爱林;李青;孙博;樊代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三叉神经痛发病机理研究

    目的研究微血管压迫引起三叉神经痛(TN)的发病机制.方法连续分析50例TN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手术疗效,包括扳机点的位置、疼痛范围、病程、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的部位与程度、术后疼痛缓解的进程与终结果.结果扳机点均位于TN的分布范围之内.随着病程延长,疼痛有转化为不典型的趋势,可出现间歇期疼痛或面部麻木.压迫血管以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动静脉同时压迫多见.压迫血管与三叉神经根之间可为接触、粘连、成角和轴性移位,压迫部位以内侧、外侧及多点压迫多见,而且压迫部位与压迫程度与TN的临床表现和手术疗效密切相关.结论血管压迫部位决定了扳机点的位置及疼痛范围,压迫程度决定了手术疗效.血管压迫引起的神经根脱髓鞘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纤维直接接触、传导扩散和负反馈调节可能是TN的发病机制.

    作者:李世亭;潘庆刚;王戌元;刘宁涛;沈峰;刘忠;管宇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抑制神经再生的髓鞘蛋白研究进展

    一、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再生的概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是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从分子、细胞到整体的各个层次的变化.

    作者:罗其中;包映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附4例报告)

    作者采用翼点开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视神经损伤4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守森;王如密;荆俊杰;袁邦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眶颅穿通伤并木质异物存留的诊断与治疗

    眶颅穿通伤并木质异物存留临床常见,若延误诊治可危及生命[1].现将我院近年来21例患者的诊断、治疗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刘胜;刘远新;王诚;郝建中;郭强;尹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MRI诊断与外科处理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的两类,前者常需要手术治疗.有关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治疗国内、外已有一些相关报道[1~9].笔者亦总结了23例经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现就其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治疗进行讨论.

    作者:马丙寅;张明;刘红娟;邵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方法比较性研究

    目的比较微创冲洗引流术(MIID)和钻孔冲洗引流术(BHID)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对86例CSDH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微创冲洗引流术(MIID),另一组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BHID)治疗.术后48~72 h复查头颅CT,对血肿清除量、术后颅内血肿、颅内积气、蛛网膜损伤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血肿清除量、术后颅内血肿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MIID组颅内积气、蛛网膜损伤发生率低、平均住院日短、住院费用少(P<0.01).结论 MIID治疗CSDH较BHID创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张世荣;姬西团;韩建林;常树林;张胡金;史航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中线区外伤性出血的治疗与预后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中线区出血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选择经CT证实脑中线区域有出血灶的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12例.测算血肿体积和血肿距中线距离.急性期后隔日腰椎穿刺测CSF压力,计算平均CSF压力.采用Glasgow预后评定方法评估患者预后.结果预后不良者4例(死亡1例、重残1例、中残2例),恢复良好8例.平均腰椎穿刺CSF压力以及血肿体积在恢复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预后不良组的血肿距中线距离则明显短于恢复良好组.结论创伤性脑中线区域出血符合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的病理改变,血肿距中线距离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贺晓生;章翔;费舟;傅洛安;张剑宁;刘卫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与治疗

    三叉神经痛长期以来多采取消极的药物疗法,效果极差.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颅后窝神经血管减压术[1~5],取得了良好效果.我院近15年来也对31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施行神经血管减压手术,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兴发;王连元;卢明;彭立辉;石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及植骨治疗颈髓损伤

    颈椎外伤所致骨折、脱位合并颈髓损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牵引复位、颈椎后路减压固定术或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但对于骨折所造成的颈髓前后方同时受压,以及颈椎脱位牵引复位失败或陈旧性脱位的情况,上述手术方法均无法彻底减压并重建稳定性.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1年3月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颈椎前路带锁钢板(cervical spinal locking plate,CSLP)内固定术治疗复杂颈椎损伤合并颈髓损伤19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许永成;兰青;赵丽梅;张海鹏;唐义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3例报告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 DTICH)是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一种特殊类型,系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扫描未发现血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所发生的颅内血肿.本文回顾了我科近8年来收治的13例DTICH,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谢红雯;沙成;刘树山;吴承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国外医学相关期刊SCI排序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救治经验

    目的回顾性研究重型颅脑损伤(SCCI)患者临床救治经验,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与方法,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分析3 310例SCCI患者的致伤原因、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抢救措施、手术方式及预后状况.结果本组病例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和高处坠落伤,损伤类型常见为硬膜下血肿,其次为硬膜外和多发性血肿.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锥体束征和瞳孔改变.采用手术、药物等综合疗法.本组治愈、好转2 410例(72.8%),死亡645例(19.5%).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减压、术中妥善脑保护、维持有效的脑灌注压、加强术后的监护和防治并发症,是提高SCCI患者救治成功率和改善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作者:章翔;费舟;王占祥;傅洛安;张剑宁;刘卫平;贺晓生;李兵;蒋晓帆;王彦刚;宋少军;曹卫东;甄海宁;郭庆东;李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弥漫性脑损伤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4及其激动剂L-AP 4的作用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DBI)后大鼠脑皮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4(mGluR 4)及其激动剂L-2-氨基-4-膦酰基丁酸(L-AP 4)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161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包括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DBI组.用Marmarou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制成DBI模型,于伤后不同时间进行mGluR 4 mRNA原位杂交.B组包括单纯、DBI后生理盐水治疗及DBI后L-AP 4治疗组.所有DBI动物伤前进行行为学训练.伤后1 h、12 h脑室内分别给予L-AP 4(100 mM, 10 μ l)或生理盐水.大鼠在伤后1、3、7、14 d分批处死前进行运动和行为学检查,处死后检测神经元损伤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阳性神经元数无改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DBI组mGluR 4 mRNA表达于脑损伤后1 h即有明显增加(P<0.01),在6 h达到高峰.与DBI后生理盐水治疗组比较,DBI后L-AP 4治疗组神经元损伤数减少,神经功能检查指数增高.结论 mGluR 4参与了DBI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费舟;章翔;白红民;公方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

    患者,女,54岁,因头痛、头晕1个月加重伴呕吐5 d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头颅CT示:左额叶内一不均匀的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周围见片状低密度影,成指状,中线结构向右移位,侧脑室体部受压显示不清.

    作者:张凯;霍燕昆;李海江;张宇梅;贺晓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额颞扩大骨窗入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随着我国经济和交通的发展,颅脑损伤发生率和致死、致残率逐年增加.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在25%以上,占颅脑损伤的20%[1].

    作者:罗志伟;董建平;刘赵仙;董辉;顾伟红;张晖;李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创伤后NGF对神经干细胞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脑创伤后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神经干细胞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大鼠流体脑创伤模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脑创伤后非NGF处理组和NGF处理组Nestin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成年大鼠Nestin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室管膜下组织,细胞的形态主要是胶质细胞.脑创伤后Nestin阳性细胞在室管膜下反应性增加,以伤后7 d明显,同时在创伤区域周围也可见到大量的Nestin阳性细胞,并在伤后14 d继续维持其反应性增加.NGF处理组伤后7 d Nestin阳性细胞在伤灶周围更加明显,为28.7±3.8,比同时相点的非NGF处理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外源性NGF能明显促进脑创伤后Nestin阳性细胞数量的增加,增强星形胶质细胞对脑创伤的反应并使其表现有神经干细胞的特征,参与神经细胞的再生和重塑.

    作者:周政;陈惠孙;张可成;杨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临床表现,以及救治方法和预后状况.结果本组共458例,男性317例,女性141例.年龄1个月~15岁.车祸伤185例,坠落伤159例,二者合计占75.1%.闭合性颅脑损伤357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01例.合并颅内血肿162例(35.4%);并发颅骨骨折221例,其中凹陷骨折82例.全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生命体征变化253例(55.2%);癫痫发作107例(23.4%).367例施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凹陷骨折复位术等手术治疗,另外91例保守治疗.恢复良好337例(73.6%);中残27例(5.9%);重残12例(2.6%);植物生存7例(1.5%);死亡75例(16.4%).结论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原发性脑损伤表现重;生命体征紊乱明显;颅骨凹陷骨折和颅缝分离多见;囟门闭合前后临床特征不同;对冲性颅内血肿发生率低;癫痫发生率高;预后较成人好.

    作者:王占祥;章翔;费舟;张剑宁;付洛安;刘卫平;贺晓生;王彦刚;李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瓣移植的应用研究

    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可造成颅骨缺损,我们在动物实验基础上,采用深低温保存技术冷冻保存自体颅骨瓣,待患者恢复后择期行骨瓣原位回植修补颅骨缺损,并对回植手术后患者的一般情况和骨瓣的转归进行随访检查.

    作者:孙鹏;孟庆海;王沛涛;高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主管: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