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西团;章翔;费舟;王西玲;梁景文;曹锐峰;赵明;林绿标;程光
一年来作者对26例大型及巨大型垂体瘤患者行小骨窗额下入路切除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鑫;章翔;费舟;贺晓生;李茂林;王彦刚;李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诊断、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CT 或 MRI扫描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作者对316例大型听神经瘤行系列手术切除.术中及术后评估面神经的功能.结果本组肿瘤255例(86.4%)达到全切除,43例(13.6%) 获次全切除.术后5例(1.6%)死亡,面神经的解剖学保留率为78.8%(249例).根据House-Brachman面神经分级标准,对258例进行1年的随访评估,面神经功能获得满意恢复者(I~IV级)为225例(87.2%).结论采用显微技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对面神经可获得解剖学与功能的保护,并发症与死亡率很低, 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章翔;费舟;傅洛安;张剑宁;刘卫平;贺晓生;王占祥;蒋晓帆;李兵;王彦刚;陈义军;甄海宁;刘恩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易并发气颅,作者从1995年6月至2001年6月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86例,术后并发气颅21例,发生率为24.4%,经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烽;王伟明;赵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大脑功能组织指与语言、运动和感觉功能密切相关的皮质和皮质下通路.胶质瘤术中功能组织定位术(techniques for functional brain mapping during glioma surgery)是脑皮质电刺激技术、电生理监测技术和功能磁共振技术在胶质瘤手术中综合应用而形成的专门技术.近年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Berger和华盛顿大学的Ojeman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该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和临床实践.该技术在大程度切除胶质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肿瘤附近的功能组织,避免术后失语、偏瘫和感觉异常,控制肿瘤性癫痫,延长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提高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欧美国家,该技术已成为胶质瘤手术中的必要步骤,国内尚少报道,本文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邹西峰;李铁林;徐如祥;章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分期手术治疗侵袭型垂体腺瘤的临床意义,总结出针对不同生长方式肿瘤的较好的分期手术方法.方法根据25例侵袭型垂体腺瘤的临床病史特点和CT、MRI等影像学表现,详细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并按照肿瘤的不同生长形态选择合适的分期手术入路,术中采用神经内镜和神经导航辅助技术.结果本组病例根据生长方式不同可分成4种类型,分别采用相应不同的分期手术方案,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3例.死亡1例.结论手术前应根据病史和影像学资料,肿瘤的生长形态,累及的解剖腔隙,选择合理的分期手术方法,避免对鞍区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内镜和神经导航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
作者:李士其;王镛斐;赵曜;寿雪飞;贾丕枫;周良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眶内肿瘤表现为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甚至消失、眼球活动障碍等症状,手术易引起一些长期或短期并发症.影像学检查(CT、MRI)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信号特征以及与眶内结构的关系,为手术入路选择及肿瘤性质的估计提供有力的参考.本文结合我院1997年至2002年经颅底-眶顶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8例眶内内侧型原发肿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了眶内内侧型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方式.
作者:潘剑威;詹仁雅;刘凡隆;周永庆;马跃辉;童鹰;黄红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其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科1998年5月至2003年5月间,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病例.结果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多见于中年,影像学表现为: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MRI 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MRI增强后见肿瘤无明显强化.手术全切11例,次全切除1例.随访9例,均无复发.结论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好发于中年.临床上遇到较长的病史,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MRI T1WI像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CT、MRI增强后见无明显强化,位于侧脑室内肿瘤,应该考虑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诊断.手术全切肿瘤,预后好,术后无需放疗.
作者:李泽福;徐启武;车晓明;杨伯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听神经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甚少见,表现为SAH的双侧听神经瘤,尤为罕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初明;钟震宇;李国忠;胡志强;蔺友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鞍结节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7.1%[1].由于肿瘤位于颅底中线部位,且毗邻视神经、下丘脑、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使手术切除肿瘤的风险较大.我科近10年收治鞍结节脑膜瘤37例,现就其临床诊断治疗特点报道于下.
作者:陈文裕;姜瑞华;李庆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温热疗法对人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用人胶质瘤细胞NP2, U251,行37℃(对照组),42℃,43℃,44℃(治疗组)加温1 h,用WST-1方法测定细胞生存率,分析肿瘤细胞杀伤效果.结果 43℃,44℃加温1 h,均取得了显著的肿瘤细胞杀伤效果.结论温热疗法作为脑胶质瘤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是可行的,可靠的.
作者:葛云龙;杨立庄;王建交;陈赞;胡韶山;郑永日;叶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999年1月至2001年5月,我院共收治7例脑干肿瘤,并进行了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根据实践,本文分析、总结其围手术期临床特点.
作者:周志中;赵刚;于嘉;张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细胞凋亡及Fas、Survivin在凋亡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deoxy uridine-5'- triphosphate-X nick end labeling, 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strept avidin-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 SABC)法检测Fas、Surviv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结果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 AI)随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P<0.001).AI/PI则随着胶质瘤级别增高而减小(P<0.001).Fas阳性组的AI较Fas阴性组显著增高(P<0.01).Survivin阳性组的AI较Survivin阴性组显著减低(P<0.05).低AI(<0.94)组与高AI(>0.94)组的术后1年生存率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的AI差异无显著意义(P=0.34),而两组的AI/PI有显著差异(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病理、Fas、Survivin、AI、AI/PI和手术与预后相关(P<0.01).结论 AI可作提示预后的指标,对脑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及肿瘤分级有指导意义.肿瘤级别较低、Fas 阳性、Survivin阴性、AI<0.94%、AI/PI较大、手术全切的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焦保华;姚志刚;耿少梅;白保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中 PKCα的表达情况,以及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 37例人脑胶质瘤标本,星形细胞瘤25例和胶质母细胞瘤12例,正常脑组织10例作为对照.PKCα和Ki-67的检测用免疫组化,细胞凋亡用TUNEL.用Ki-67 LI和AI对增殖和凋亡进行评估.结果 PKCα在胶质瘤及正常组织中均有表达,前者为67.6%,后者为30.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星形细胞瘤阳性率为60%,胶质母细胞瘤为83.3%,不同肿瘤分型中PKCα表达有差异,PKCα表达与细胞增殖和生长显著相关,与凋亡无明显相关.结论人脑胶质瘤中PKCα过度表达,与肿瘤发生和生长关系密切.
作者:王存祖;傅震;赵竹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因解剖因素而决定,颅脑血液供应极为丰富,术中出血量大,一般都在600 ml左右,多者可达1 000 ml以上.尽管目前的输血技术和检测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大量输入异体血仍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同时亦使本就非常紧张的血源更加馈乏.我科于1999年12月至2002年10月对68例颅脑手术患者施行了自体血回输,方法简单,效果可靠,且无不良反应,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周东升;李新选;白西民;张志俊;姚胜;党俊涛;赵金安;李贵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Wistar、SD大鼠及BALB/c小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比较其颅内肿瘤生长特点.方法借助动物立体定向仪,将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细胞数为3×105个,悬浮于无血清DMEM培养液60 μl中)分别接种于Wistar、SD大鼠左侧尾状核区, BALB/c小鼠左顶枕区(接种细胞数为1×103).接种后观察不同种实验鼠的生存状态及肿瘤的生长特性,分别于接种后5、15 d进行MRl检查.在实验3 d、6 d、9 d、12 d、15 d时解剖标本,做组织病理学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两种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在组织病理学上接近人脑胶质瘤.而且具有颅内生长稳定,成瘤率高,未见颅外转移病灶,实验周期短,重复性好.而BALB/c小鼠成瘤率76.67%.结论接种的Wistar、SD两种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其肿瘤生长特性及病理特征与人脑胶质瘤相似.均可作为临床胶质瘤基础研究的理想模型.而BALB/c小鼠则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姬西团;章翔;费舟;王西玲;梁景文;曹锐峰;赵明;林绿标;程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为提高嗅沟脑膜瘤的全切率及治疗效果,作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双侧眶额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20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唐忠;朱炎昌;李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 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MMP-9)的表达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相关性研究.以寻找垂体腺瘤侵袭性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4例垂体瘤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研究.并对其中16例患者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对MMP-2及MMP-9 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54例垂体瘤患者中,有32例女性,22例男性.平均年龄为49.9岁(从18~76岁).其中,12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42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免疫组化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MP-2及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9±0.5; 2.3±0.2;P<0.01)和(4.1±0.4; 2.6±0.2; P<0.01).MMP-2及MMP-9的表达与MIB-1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05; 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MMP-2及MMP-9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59.7±12.5)%; (33.3±5.4)%, P<0.05] 及[(68.2±15.3)%; (21.8±8.2)%; P<0.05] .结论 MMP-2及MMP-9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但与肿瘤的大小及分泌功能无明显关系.MMP-2及MMP-9可以作为肿瘤侵袭性一项有效的指标.肿瘤的侵袭性和增殖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物学机制.
作者:刘卫平;章翔;松本義人;国鹽勝三;岡田真樹;長尾省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科对同期入院的44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外源性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 GM1)添加治疗与常规治疗的临床观察,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水涛;张国哲;张赛;杨树源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