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林;李刚;徐淑军;李新钢;贾德泽;江玉泉;宫崧峰;苏雨行;胡安明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指垂体腺瘤浸润性生长,侵犯硬脑膜、海绵窦、骨质等周围组织结构,手术治疗困难,术后容易复发,患者预后差.一般认为它介于良性的垂体腺瘤与恶性的垂体癌之间.本文就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马驰原;史继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基因治疗是指以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为目的、通过载体介导方法将外源性遗传物质转移到人体靶细胞,并使其表达的一系列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1].
作者:吕胜青;刘运生;杨辉;张可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为了阐明钙离子拮抗剂尼卡地平与表鬼臼毒噻吩糖甙(威猛 VM-26)联合作用逆转C6/VM-26耐药、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方法建立威猛对鼠胶质瘤C6细胞株对VM-26的耐药模型,钙离子拮抗剂尼卡地平与威猛的协同作用,通过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抑制率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峰.结果尼卡地平与威猛协同作用时,使威猛对C6/VM-26的抑制率从33.45%提高到70.25%,与威猛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并使C6/VM-26耐药细胞株产生了凋亡.结论尼卡地平与化疗药物竞争地结合肿瘤细胞膜上的p170糖蛋白,使化疗药物从细胞内泵出减少,细胞内药物积聚增多,增加了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逆转了耐药.同时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减少进入细胞周期的细胞数,使大量细胞在该时相堆积,因而不能完成DNA的复制和修复,细胞走向了凋亡.
作者:刘伟;只达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脑出血区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治疗脑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纹状体内注入胶原酶造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ABC)观察细胞因子IL-1 β在脑出血后4、14、24、72 h和7 d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脑出血后4 h病变局部即有明显的IL-1 β表达,阳性细胞呈胶质细胞形态;至脑出血后14 h,IL-1 β阳性的细胞数量比4 h组明显增多(P<0.05),染色更深,细胞形态相似;至24 h,IL-1 β蛋白的表达达到顶峰(P<0.05),阳性细胞密集,染色深,形态仍然同前.24 h以后,IL-1 β蛋白的表达则逐渐下降,至脑出血72 h后局部几乎无IL-1 β阳性的细胞(P<0.05);一直至脑出血7 d时,局部仍未见到IL-1 β阳性的细胞.所有动物非出血侧纹状体均未见到明显的IL-1 β阳性细胞.结论 IL-1 β在脑出血区表达增高,脑出血后病变局部可能存在着与病程相关的炎性反应,在一定时间内采取有效的对抗炎性细胞因子的治疗可能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改丽;汪丙昂;张守信;王百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内囊出血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匀浆中孤啡肽含量变化及在急性心肌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内囊出血模型,用放免法(RIA)测定血浆及心肌组织匀浆中孤啡肽含量.结果大鼠内囊出血组血浆及心肌组织匀浆中孤啡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孤啡肽含量变化在内囊出血后急性心肌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兴城;罗晓阳;陈学华;吴润华;张素芬;陈艳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一、对象与方法1. 一般资料:男,24例,女,12例,年龄12~53岁,平均38.6岁,均系车祸伤.头颅CT显示颅内幕上占位致小脑幕切迹疝.
作者:王增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颅骨材料多样,各种材料力求外观美、无毒、易行,减少并发症.目前使用较多的材料有:有机玻璃、骨水泥、高分子材料、钛网或骨片,但神经外科医师在颅骨修补术中应用有机玻璃、钛网等进行手工塑形时均存在诸多不足,即人工颅骨板与颅骨缺损区的密合差,突凸度与健侧不对称、不协调等[1].
作者:王正伦;李和;敖忠邦;彭华;张平;钟秋;宋玉光;童庆华;李敏;龚斌;胡凌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10例蝶眶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象学资料、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结果男性3例,女性7例,小39岁,大55岁,平均46.7岁,肿瘤直径3~6 cm,所有患者均用眶额颞去颧弓入路:8例全切,1例次全切,1例大部切除,术后1例出现短暂的对侧肢体力弱,1例眼球运动障碍.结论用现代颅底外科技术结合术前部分供血血管栓塞可满意地切除该型肿瘤.
作者:郭智霖;丁美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术中急性脑膨出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较为常见,常常导致术中无法关颅,处理棘手,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
作者:李振举;张弘;刘长江;李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科自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神经导航引导下对17例颅内病变性质不明确的患者进行了活检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沙林;李刚;徐淑军;李新钢;贾德泽;江玉泉;宫崧峰;苏雨行;胡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经CT动态观察外伤后急性脑肿胀78例,分析探讨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CT影像学变化与临床预后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黄少伟;吴全理;李齐广;王光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颅内动脉瘤完全自发性血栓形成属于动脉瘤分类中的少见类型,文献报道例数很少[1~7].
作者:亓卫国;张文德;贺昭忠;李环庭;吴中学;王学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是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将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湖南省怀化市12所120急救中心所在医院共收治1 400例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患者特点及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作者:朱新洪;刘野;李建平;李运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岛叶区域的肿瘤正成为神经外科一个新的前沿热点.我们对脑岛区域脑回及脑沟等临床应用解剖进展做一综述,以提供脑岛及其周围相关结构的详细解剖,以便为手术提供指导.
作者:楼美清;陈先震;卢亦成;张光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然而临床上我们遇到术后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为此,我们对2003年5月至2004年10月80例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跟踪观察;旨在了解术后头痛的程度以及原因,为护士观察病情及护理提供帮助,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琴;章翔;蔡艳丽;郭丝锦;姬西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介绍硼中子浮获治疗(BNCT)研究中细胞中宏观硼浓度的测量方法.方法小鼠胶质瘤细胞(C6细胞)样品的测量为例,利用ICP-AES仪,结合以正交设计安排实验,通过对射频功率、蠕动泵速、载气压力、观察高度等因素进行考察,得出仪器的佳工作条件.结果建立了测定小鼠细胞样品中宏观硼的测定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11.1 μg/L,相对误差为0.54%.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快速的特点,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赵英;王春义;江新标;朱广宁;陈伟;曹锐峰;章翔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三维DSA(3 dimension DSA, 3D DSA)在动脉瘤的诊断上明显优于二维DSA已成定论.有报道,三维DSA在发现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等方面较二维DSA有明显的优越性[1].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还发现三维DSA在指导动脉瘤的手术上,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旭琴;熊文德;隋全英;高众;吕仁锋;王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脑转移瘤是全身恶性肿瘤远距离转移的结果,全身恶性肿瘤死亡尸检中脑转移瘤检出率为10%~50%[1,2],如不治疗,平均生存时间1个月,激素治疗可使生存时间延长至2个月[1~3].
作者:王业忠;刘祺;彭心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面神经瘤临床上极少见,解放军总医院自1992年10月至今共收治了5例.其中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乐胜;张远征;余新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腰穿持续外引流(lumbar continuous drainage of fluid, LCDF)是神经外科治疗颅内感染和脑脊液漏的常用方法.我科自2000年4月至2005年3月用此法治疗颅内感染和脑脊液漏患者共41例,治疗效果较好,故报告如下.
作者:刘小波;林爱国;何程;唐宏图;蒋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