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清洗式回收血液的成分特点

梁辉;王保国

关键词:自体输血, 外科手术, 血液细胞
摘要:清洗式血液回收已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出血量较大的手术中.血液回收机清洗后的回收血液是红细胞比容为50%左右的红细胞悬液,其它血液成分被大量清除.手术种类、术野情况及血液回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会对清洗后血液的质量产生一些影响,目前关刎于回收血液质量的研究较多,但对残留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尚有争议,本文就清洗后回收血液的成分特点作一综述.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个标准化提议: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评估血小板的活性

    近一期输血杂志,综述了有关用放射性同位素(一般为51Cr和111In)标记红细胞和血小板再回输给正常献血者,然后检测它们的回收率和体内存活情况,以此作为评价红细胞和血小板经保存或其它体外处理之后的活性标准.对红细胞而言,自1982年以来,FDA血液学分部接受FDA通过的红细胞输注24小时体内恢复平均达75%作为标准(J,Vostal,个人通迅2002).与此相对应的,要求红细胞恢复的均值减去2倍标准误要大于70%.经过第一个24小时后,同位素活性约每天衰减1%~3%,但红细胞24小时以后的存活标准还没有建立,因此,有关红细胞存活的标准还没有真正明确.

    作者:Murphy S;李莉华;马印图;常缨;汪承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输血与肺:循环超负荷与急性肺损伤

    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和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均为严重的输血并发症.TACO是输血诱发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危及生命,常见于年幼和60岁以上的老人,某些人群中发生率为1%~8%.TRALI是一种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肺水肿、低氧血症和低血压.有低血压者常预示病情严重,症状在输入含血浆的血液成分2小时之内发生,死亡率为5%~14%.本病的发病机制均不明确,免疫和非免疫损伤机制均有过报道.有证据表明输入的血液成分中含有粒细胞或单核细胞HLA抗体,在发病机制中起了关键作用.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方法,治疗有助于减轻症状.

    作者:Popovsky MA;张建伟;田兆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49.血小板添加液维持血小板12天保存有很好体外质量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研究进展

    人工抗原提呈细胞(AAPC)多采用人工载体或异种动物细胞,化学交联或基因重组表达MHC:抗原肽复合物及共刺激分子,模拟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在体外或体内活化T淋巴细胞.并通过人为控制AAPC上MHC:抗原肽复合物及共刺激分子的种类和数量,来实现对T淋巴细胞活化的调控,可用于对肿瘤或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过继性细胞治疗、抗原提呈和T淋巴细胞活化信号的研究等.

    作者:周昌华;蔡美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52.1例婴儿因输注血小板而产生抗-D:免疫预防的意义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细菌学安全性

    血小板细菌污染需室温保存浓缩血小板和其生物成分及其介质是细菌的理想培养基.从浓缩血小板中分离出的细菌大多是正常皮肤菌群,说明血小板污染菌多来源于供者的皮肤,也可能来自无症状菌血症供者,但后者较罕见.

    作者:Blajchman MA;Goldman M;Baeza F;洪缨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54.在血小板输血指征的随机试验中,分析出血结果的几种方法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58.检测血小板中的细菌污染:6年应用BacT/ALERT系统的经验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患者的识别: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背景一般估计英国医院每年约有85万件医疗事故发生,而且多数包括患者辨识错误.虽然在许多国家现在的医疗规程上患者的安全性是高的,但或许临床的医疗事故仍未被重视及报告,而且也没有做深层次的研究以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错误可发生在医疗中的许多方面,包括输血和注射药物、外科、诊断过程、实验室检查.在这些和其他的过程进行中必须履行的关键步骤之一是患者的正确识别.与输血有关的错误可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并使人们聚焦在为什么会在医疗中发生这些错误,以及防止患者错误辨识的可能解决方案.本文将主要探讨输血医学方面程序上的错误及患者的识别.

    作者:Murphy MF;Kay JDS;徐健;严力行;Avice lee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61.添加液-1红细胞单位中白色粒状物的性状和调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人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多态性与白血病

    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相关性研究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人体内主要Ⅰ相代谢酶的细胞色素P450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归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本领域中新的研究靶点.本文论述基因多态性与恶性肿瘤发生及治疗的相关性,尤其是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重点介绍国外近年有关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白血病易感性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李栋博;王季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53.用糖基化G-CSF加地塞米松动员的献血者连续2次采集嗜中性粒细胞浓缩物用于输血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60.在血液采集袋中发现的白色颗粒物由血小板和白细胞组成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T细胞去除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T细胞去除(TCD)对allo-HSCT的疗效具有双重性,既能预防GVHD,又会导致移植排斥、白血病复发率的升高及免疫重建延迟和EB病毒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病增加,因此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通过改进TCD技术有望达到既预防GVHD又不影响植入、抗白血病活性及免疫重建的目的.

    作者:何祎;韩明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研究进展

    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了该病遗传学改变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并发现某些遗传学改变与疾病发病机制、疾病临床表现等有密切关系.这些发现不仅有利于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为临床预后评估、指导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为开发新疗法提供线索.

    作者:魏道林;王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的分子机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异常增殖伴分化受阻为特点,>95%的患者有t(15;17)/PML-RARα融合基因,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APL特异相关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对ATRA诱导APL分化的分子机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就细胞内PKC、cAMP/PKA信号途径、维甲酸受体、融合蛋白、核体、端粒酶、细胞周期与癌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珺;梁勇;宋文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染色体异常在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大多数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都有非随机的染色体异常.它们在白血病和MD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薛永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Fg)的异常可分为质的缺陷(异常Fg血症)和量的异常(Fg缺乏症),两者均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异常Fg血症的特征是Fg分子结构异常改变了其功能特性,先天性异常Fg大多是基因点突变导致的个别氨基酸被置换.Fg缺乏症则可分为低Fg血症和无Fg血症.先天性无Fg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征是Fg合成不足或完全缺乏,而其代谢过程正常.迄今已发现30余种导致该病的基因突变.本文就先天性Fg分子异常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吴淑燕;王兆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48.用于血小板的全血过滤器的多中心评估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56.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TTP-HUS)愈后的妊娠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