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52.1例婴儿因输注血小板而产生抗-D:免疫预防的意义

关键词:婴儿, 输注, 血小板
摘要: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160.在血液采集袋中发现的白色颗粒物由血小板和白细胞组成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研究进展

    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了该病遗传学改变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并发现某些遗传学改变与疾病发病机制、疾病临床表现等有密切关系.这些发现不仅有利于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为临床预后评估、指导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为开发新疗法提供线索.

    作者:魏道林;王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57.用amotosalen Hcl和A段紫外线光化学处理血小板浓缩物在鼠的输血模型中灭活游离的和隐性的巨细胞病毒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Fg)的异常可分为质的缺陷(异常Fg血症)和量的异常(Fg缺乏症),两者均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异常Fg血症的特征是Fg分子结构异常改变了其功能特性,先天性异常Fg大多是基因点突变导致的个别氨基酸被置换.Fg缺乏症则可分为低Fg血症和无Fg血症.先天性无Fg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征是Fg合成不足或完全缺乏,而其代谢过程正常.迄今已发现30余种导致该病的基因突变.本文就先天性Fg分子异常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吴淑燕;王兆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清洗式回收血液的成分特点

    清洗式血液回收已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出血量较大的手术中.血液回收机清洗后的回收血液是红细胞比容为50%左右的红细胞悬液,其它血液成分被大量清除.手术种类、术野情况及血液回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会对清洗后血液的质量产生一些影响,目前关刎于回收血液质量的研究较多,但对残留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尚有争议,本文就清洗后回收血液的成分特点作一综述.

    作者:梁辉;王保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63.儿童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后发生的Donath-landsteiner抗体相关性溶血性贫血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的分子机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异常增殖伴分化受阻为特点,>95%的患者有t(15;17)/PML-RARα融合基因,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APL特异相关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对ATRA诱导APL分化的分子机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就细胞内PKC、cAMP/PKA信号途径、维甲酸受体、融合蛋白、核体、端粒酶、细胞周期与癌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珺;梁勇;宋文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通过广泛调查输血反应快速评价血液成分中白色颗粒物的风险

    乔治亚州人类资源部的公共健康科在疾病控制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分析了乔治亚洲所有输血服务机构的急性输血反应率报告,快速启动了追溯性调查.

    作者:Iwamoto M;Curns AT;Blake PA;段杏丽;赵凤绵;潘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RNA干扰和血液肿瘤融合基因的靶向治疗

    RNA干扰(RNAi)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保守反应,双链小分子干扰RNA所引起的RNAi可序列特异性地使相应mRNA降解.作为一种能使靶基因表达下降的有效工具,RNAi已用于功能基因组学和许多涉及异常基因表达疾病的研究.许多血液肿瘤产生的分子基础是染色体易位所致的融合基因异常表达,运用RNAi技术对融合基因进行靶向治疗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李天宇;薛永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口服抗凝剂指南(第三版)

    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BCSH)1990年曾修订了口服抗凝剂指南以反映医学的发展并结合了医学评估的结果,1993年又发表了肝素指南,两份指南包括口服抗凝剂的适应范围和对抗凝治疗安排的建议.本次发表的新指南是考虑到需长期抗凝的患者数量迅速扩展,对其进行安全监控存在着实际困难.在过去5年中,临床抗凝治疗的患者数量增加了两倍多,并有继续增多的趋势,相应地就出现了组织上的问题.血液学家有责任帮助地方确定实验室检测方法与恰当的口服抗凝剂的治疗剂量,这需要国家和地方参与质量评估计划以及对临床工作的评估.

    作者:吴淑燕;王兆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44.单采O型血小板含高滴度抗-A/A,B的比例较高:对输血策略的建议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凝血因子ⅩⅢ Val34Leu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凝血因子ⅩⅢ(F ⅩⅢ)是参与凝血过程的后一个凝血因子,也称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 ⅩⅢ-a亚单位基因第2外显子第34位核苷酸一个常见的G→T点突变,使距离凝血酶激活位点仅3个氨基酸残基的缬氨酸变为亮氨酸,即F ⅩⅢ Val34Leu多态性,被认为是血栓性疾病的保护性遗传因素,但似乎可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本文综述了F ⅩⅢ Val34Leu多态性与冠心病、脑梗死、外周动脉疾病、静脉血栓、脑出血、偏头痛、早期流产及先兆子痫等疾病的关系.

    作者:涂传清;张广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54.在血小板输血指征的随机试验中,分析出血结果的几种方法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51.用巨细胞病毒阴性供血者的血清识别巨细胞病毒临床分离抗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染色体上共同缺失区及其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有复杂的染色体异常,尤其是染色体缺失,提示抑癌基因可能在MDS向白血病演变中起作用.近年来,人们利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寻找染色体上的共同缺失区,逐步缩小了候选基因的数目.本文综述近年来与MDS的染色体共同缺失区及其候选基因相关的一些研究进展.

    作者:樊剑飞;陈赛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输血与肺:循环超负荷与急性肺损伤

    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和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均为严重的输血并发症.TACO是输血诱发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危及生命,常见于年幼和60岁以上的老人,某些人群中发生率为1%~8%.TRALI是一种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肺水肿、低氧血症和低血压.有低血压者常预示病情严重,症状在输入含血浆的血液成分2小时之内发生,死亡率为5%~14%.本病的发病机制均不明确,免疫和非免疫损伤机制均有过报道.有证据表明输入的血液成分中含有粒细胞或单核细胞HLA抗体,在发病机制中起了关键作用.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方法,治疗有助于减轻症状.

    作者:Popovsky MA;张建伟;田兆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59.用BacT/ALERT塑料培养瓶检测去白细胞的全血富血小板血浆(PRP)的血小板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62.冷球蛋白血症和皮肤脉管炎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50.阳离子卟啉:一种用于红细胞灭菌的新的光敏剂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DNA疫苗的安全性研究

    DNA疫苗作为第三代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对其安全性的评价主要包括DNA疫苗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的可能性,接种后诱导宿主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病的可能性,以及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耐受性等方面.本文就DNA疫苗安全性研究进展和相应法规的制定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王道毅;刘勇;陈静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