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血液中心(610041)组织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Ⅱ)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单链抗凝血酶糖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凝血酶与之行成1∶1稳定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蛋白水解酶活性,在适量的硫酸皮肤素参与下,这种反应可以加快1 000倍.HCⅡ不同于抗凝血酶Ⅲ,它主要是在血管系统外,在特殊的病理环境下发挥对凝血酶的调节作用.近来研究发现,HCⅡ与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HCⅡ可以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水解,生成的N端多肽片段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从而参与炎症反应.
作者:邓明扬;张广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骨髓基质细胞(BMSCs)是组成骨髓微环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在维持造血上起关键作用.它易于获得,易于体外培养和扩增,易于移植,还具有向多种细胞系分化的潜能,对造血器官具有靶向特异性.这些特点使其有望成为基因治疗中理想的靶细胞.本文对BMSCs的生物学特性,BMSCs基因治疗常用的病毒载体以及以BMSCs为靶细胞的基因治疗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尹芳;周淑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日本红十字会输血部对自愿献血者血液的细胞成份以及做血浆蛋白分离的血浆,在预筛后与发出前,第一次在全国范围用核酸扩增检测(NAT)方法检测血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使用多重NAT试剂对血液和血液制品,包括存活时间短的血小板检测,可节省检测时间、费用和人力.在2000年2月1日-2001年4月30日期间,采用50份血样品混合筛查,从血液和血液成分中查出112份HBV阳性、25份HCV阳性和4份HIV-1阳性.
作者:成都市血液中心(610041)组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抗凝血酶(AT)属serpin超家族成员,是体内凝血酶等的主要抑制物.遗传性AT缺乏症的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在AT突变数据库中,已有127种与遗传性AT缺乏相关的AT 基因突变.遗传性AT缺乏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性遗传因素之一.本文对遗传性AT缺乏症的分子机制及其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傅启华;王鸿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P2X是ATP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属P2受体族.与细胞外ATP结合时P2X通道开放,允许阳离子 (Na+、Ca2+等) 通过.已克隆了7个哺乳动物的P2X(P2X1~7)受体,并阐明了其结构和功能.天然P2X可以同型或异聚体形式组成离子通道,在包括血液在内的多种组织中存在,与信号传导有关.P2X的异常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已引起关注,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2X的表达水平可能有预后意义.本文介绍P2X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血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秀军;郑国光;吴克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其生物学特征以及老年人本身的临床特点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有重要影响.全面评价机能状态,个体化选择标准强化治疗,或探索性治疗,或姑息性治疗,可以相对降低老年AML患者的治疗风险,提高长期生存率.本文将就老年AML的生物学特征、临床特征、影响预后因素、治疗方案及其选择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高磊;王健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河北省血液中心(050071)组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河北省血液中心(050071)组织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