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绵;赵云珠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是严重危及受者生命、与输血密切相关的一组疾病,至今尚无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本文就TA-GVHD的发病机制、易感因素、诊断及防治作一综述.
作者:傅佳萍;蔡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铁是一切生命体都不可缺少的必需元素,参与了氧的转运和利用以及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多种酶的组成.
作者:周密;廖清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PBMNCs)越来越多地用于异基因移植中.与骨髓移植相比,虽然输入10倍以上的成熟T淋巴细胞,但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未明显增加.临床数据和实验结果表明,G-PBMNCs具有特殊的免疫学特点:G-CSF作用后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反应能力下降,分泌Th2、Tc2细胞因子增加,杀伤能力下降以及CD4-CD8-TCRαβ+细胞数目增加.这些功能的改变均与aGVHD的下降有关,其原因与单核细胞的抑制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向Th2转化以及G-CSF直接诱导向Th2转化等机制有关.
作者:陈松鹤;黄晓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CD33在90%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原始细胞表面表达,为AML的特异性治疗提供了理想靶点.CD33单抗通过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产生抗肿瘤效应;并且通过与放射性核素、细胞毒药物偶联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增强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CD33单抗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钱军;林江;李建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曾因致畸作用而被禁用的反应停具有明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目前已用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治疗,特别是对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本文就其抗肿瘤机制及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叶进;刘复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催化巯嘌呤类药物的S-甲基化.TPMT具有遗传多态性,属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约1/300为TPMT缺乏.TPMT缺乏的急淋白血病(ALL)患儿,用标准剂量6-巯基嘌呤(6-MP)治疗,其血液组织中累积大量的巯嘌呤核苷酸(6-TGN),可导致严重的骨髓毒性.TPMT基因型与红细胞和肿瘤细胞内酶活性有关,而且与毒性反应密切相关.目前,TPMT的分子基础基本明确,绝大多数变异是序列上的单个核苷酸的不同,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6-MP的剂量强度是儿童ALL无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而TPMT基因型也可能与继发性肿瘤有关.因此,进一步明确TPMT对巯嘌呤治疗效应的影响,以及毒性反应的危险性,有利于提高巯嘌呤类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马晓莉;朱平;胡亚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为一种重要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剂,沙利度胺(Thal)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中的治疗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综述了Thal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其治疗的适应证、临床剂量及用法、疗效、副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等.
作者:于珊珊;肖健;杜晓煜;李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Surviv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apoptosis protein,IAP),含有-杆状病毒凋亡抑制蛋白重复序列(baculovirus IAP repeat,BIR),通过抑制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活性发挥抗凋亡作用.在白血病细胞中survivin高表达,且与预后有关.转染survivin天然反义基因、效应细胞蛋白酶受体-1(eHector cell protease receptor-1,EPR-1)基因,可降低survivin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以达到治疗白血病之目的.
作者:芦志红;李香群;张圣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在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心、脑血管疾病及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因此研究vWF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vWF的生物合成、结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祝怀平;阮长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简介在输血传播疾病日益受到输血医学领域的关注的同时,如何大限度地减少输血相关差错方面却始终没有明显的改进.
作者:赵云珠;葛红卫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近年来,PNH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GPI锚连蛋白、补体受体治疗PNH溶血发作;免疫抑制剂、造血生长因子治疗低增生PNH;低剂量联合化疗、骨髓移植、基因治疗对PNH的根治性治疗.本文叙述了PNH的治疗进展及机制.
作者:赵明峰;邵宗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获得性克隆性疾病,造血细胞发育异常导致髓内无效造血,患者骨髓增生活跃而外周血细胞减少.其发病是一个累及多基因的多阶段的病理过程,干细胞基因异常、微环境改变和免疫机制缺陷在MDS的发病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与MDS发生相关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caspase、细胞周期调控基因、WT1、线粒体DNA、肿瘤坏死因子、FasFas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改变及免疫学异常等.
作者:钱军;林江;陈子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是重要的凝血因子,血浆Fg水平增高是血栓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决定人群中个体间的血浆Fg水平差异,其中Fg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血浆Fg水平的主要遗传因素.本文综述了Fg基因多态性、吸烟与血浆Fg水平及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作者:杨志刚;凌光鑫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