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urvivin与白血病

芦志红;李香群;张圣明

关键词:survivin, 白血病, 细胞凋亡
摘要:Surviv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apoptosis protein,IAP),含有-杆状病毒凋亡抑制蛋白重复序列(baculovirus IAP repeat,BIR),通过抑制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活性发挥抗凋亡作用.在白血病细胞中survivin高表达,且与预后有关.转染survivin天然反义基因、效应细胞蛋白酶受体-1(eHector cell protease receptor-1,EPR-1)基因,可降低survivin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以达到治疗白血病之目的.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用于筛查和鉴定红细胞抗体的一种新的微板红细胞层技术

    简介固相鉴定法是使抗原或抗体固定于聚苯乙烯微板的孔上.Rosenfield等人早已提出过将此方法用于血站的技术中,用于筛查红细胞抗体,在这些测定中已发展了两类固相技术:(a)RBC单细胞层,Plapp等或(b)人免疫球蛋白,Rachel等和Uehemann和Poschmann,在此方法中Plapp描述为:已知抗原成分的RBC单细胞层构成了固相,为了获得RBC单细胞层,必须活化微板,用如多聚-L-赖氨酸伴刀豆球蛋白A或抗-RBC抗体作偶联剂.我们已经发现了一种在微板上获得稳定的RBC单细胞层的简便方法,且已开始利用该方法进行RBC抗体的筛查和鉴定.

    作者:赵凤绵;赵云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献血者阅读和理解了献血前教育材料吗?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康涅狄格州的供血者中持续巴贝西虫感染的血清学和寄生虫学证据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使用辐照血液制品的检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e-mail作为21世纪招募新献血员的补充手段:一家血液中心的经验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砷剂抗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砷剂既是一种毒物,又可作为一种抗癌药物.大量研究表明砷剂可以作用于凋亡信号传导通路上的多个环节,通过与巯基氧化或交联,改变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凋亡调控基因,调节与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克服耐药等机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砷剂也可通过诱导分化、阻抑周期转换及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发挥抗肿瘤作用.砷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霞;刘陕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与输血相关的可预防差错的来源

    简介在输血传播疾病日益受到输血医学领域的关注的同时,如何大限度地减少输血相关差错方面却始终没有明显的改进.

    作者:赵云珠;葛红卫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Haemocue低血红蛋白光度计检测RCC溶血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鼠输血模型中供者WBC存活及短暂介导免疫的功能:辐照、保存和组织相容性方面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急淋白血病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催化巯嘌呤类药物的S-甲基化.TPMT具有遗传多态性,属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约1/300为TPMT缺乏.TPMT缺乏的急淋白血病(ALL)患儿,用标准剂量6-巯基嘌呤(6-MP)治疗,其血液组织中累积大量的巯嘌呤核苷酸(6-TGN),可导致严重的骨髓毒性.TPMT基因型与红细胞和肿瘤细胞内酶活性有关,而且与毒性反应密切相关.目前,TPMT的分子基础基本明确,绝大多数变异是序列上的单个核苷酸的不同,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6-MP的剂量强度是儿童ALL无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而TPMT基因型也可能与继发性肿瘤有关.因此,进一步明确TPMT对巯嘌呤治疗效应的影响,以及毒性反应的危险性,有利于提高巯嘌呤类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马晓莉;朱平;胡亚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提升低频率全血献血者年度献血率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rhG-CSF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PBMNCs)越来越多地用于异基因移植中.与骨髓移植相比,虽然输入10倍以上的成熟T淋巴细胞,但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未明显增加.临床数据和实验结果表明,G-PBMNCs具有特殊的免疫学特点:G-CSF作用后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反应能力下降,分泌Th2、Tc2细胞因子增加,杀伤能力下降以及CD4-CD8-TCRαβ+细胞数目增加.这些功能的改变均与aGVHD的下降有关,其原因与单核细胞的抑制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向Th2转化以及G-CSF直接诱导向Th2转化等机制有关.

    作者:陈松鹤;黄晓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新生儿溶血病的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因血型抗原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是儿科常见的急性溶血性疾病之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合并核黄疸等后遗症.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产前对胎儿进行血型基因分型,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选择佳分娩时间,避免患儿的出生,正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母亲外周血等样品来源在产前作胎儿血型基因分型以诊断HDN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国胜;黄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血液病患者输注Rh(D)不相合的血小板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获得性克隆性疾病,造血细胞发育异常导致髓内无效造血,患者骨髓增生活跃而外周血细胞减少.其发病是一个累及多基因的多阶段的病理过程,干细胞基因异常、微环境改变和免疫机制缺陷在MDS的发病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与MDS发生相关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caspase、细胞周期调控基因、WT1、线粒体DNA、肿瘤坏死因子、FasFas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改变及免疫学异常等.

    作者:钱军;林江;陈子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吸烟、Fg基因多态性、血浆Fg水平与血栓性疾病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是重要的凝血因子,血浆Fg水平增高是血栓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决定人群中个体间的血浆Fg水平差异,其中Fg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血浆Fg水平的主要遗传因素.本文综述了Fg基因多态性、吸烟与血浆Fg水平及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作者:杨志刚;凌光鑫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安全有效输血的改进途径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铁蛋白与转铁蛋白受体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铁是一切生命体都不可缺少的必需元素,参与了氧的转运和利用以及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多种酶的组成.

    作者:周密;廖清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遗传性高铁蛋白血症-白内障综合征

    遗传性高铁蛋白血症-白内障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铁代谢疾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于铁蛋白轻链基因5'-非翻译区的铁效应元件的突变所致.临床特点为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和双侧先天性白内障,但无铁负荷增加的实验室指标,以及无炎症和或肿瘤存在的证据.本文对遗传性高铁蛋白血症-白内障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与铁稳态调控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作一综述.

    作者:高举;袁粒星;廖清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非洲蟾蜍卵母细胞Rh和Rh相关蛋白的功能表达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