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神发育迟滞伴严重行为障碍的立体定向外科治疗

刘爱军;李安民;张海涛;柴旭斌;张志文;杜春晖

关键词:精神发育迟滞, 行为障碍, 脑立体定向术
摘要:目的 总结32例脑立体定向双侧杏仁核毁损和扣带回前部切开术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严重行为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伴严重行为障碍,经3年以上的药物治疗无效.术前患者精神发育迟滞程度经韦氏智力测试评估分级,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经临床大体评定量表(GAS)评估.手术采用脑立体定向,磁共振定位后,双侧杏仁核毁损、扣带回前部切开.手术后随访时间不少于24个月,再次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结果 患者术后经磁共振复查,手术靶点准确无误.手术后的GAS平均分对比手术前有明显提高,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改善.精神发育迟滞程度在轻度的患者,手术疗效优于中度和重度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本组患者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脑立体定向双侧杏仁核毁损联合扣带回前部切开术对于控制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行为障碍效果较好,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siRNA沉默CCN5抑制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生长

    目的 研究小于扰RNA (siRNA)沉默高半胱氨酸蛋白6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5(CCN5)对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生长的影响.方法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脑组织CNN5蛋白水平的表达;合成CCN5 siRNA小片段,并,筛选佳干扰片段;siRNA沉默CCN5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噻唑兰(MTT)方法检测细胞的生长;CCN5沉默表达后,检测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的酶活性.结果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脑组织中CCN5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人脑组织中高;siRNA沉默CCN5表达抑制细胞的生长并促进凋亡效应基因caspase-3活性升高.结论 CCN5基因沉默抑制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的生长,为探讨CCN5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并为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潜在的靶标基因.

    作者:车震;康娜;郝东宁;马瑞;宋彦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精神发育迟滞伴严重行为障碍的立体定向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32例脑立体定向双侧杏仁核毁损和扣带回前部切开术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严重行为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伴严重行为障碍,经3年以上的药物治疗无效.术前患者精神发育迟滞程度经韦氏智力测试评估分级,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经临床大体评定量表(GAS)评估.手术采用脑立体定向,磁共振定位后,双侧杏仁核毁损、扣带回前部切开.手术后随访时间不少于24个月,再次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结果 患者术后经磁共振复查,手术靶点准确无误.手术后的GAS平均分对比手术前有明显提高,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改善.精神发育迟滞程度在轻度的患者,手术疗效优于中度和重度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本组患者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脑立体定向双侧杏仁核毁损联合扣带回前部切开术对于控制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行为障碍效果较好,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作者:刘爱军;李安民;张海涛;柴旭斌;张志文;杜春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额颞部数字化钛网颅骨成形术105例临床分析

    随着我国神经外科医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不少基层医院已经开设独立的神经外科.而基层医院常见手术即为缓解颅高压而采用大问号形额颞部骨切除减压术,由此产生术后额颞部颅骨缺损常见,而且面积较大.该处的形态改变易影响面容,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该处骨的解剖形态复杂,恢复理想形状的成形较难.颞部肌肉厚薄不均,参与咀嚼、语言和表情,成形术中需涉及肌肉的处理,若处理不当则易导致功能障碍和影响美容效果.近年来由于三维钛网的应用,其塑形效果好、易固定的特性深受外科医师的青睐,基层医院也开始大量应用.但额颞部解剖形态复杂,再加上第一次手术对解剖的影响,要做好额颞部颅骨成形,减少并发症,追求额面部美容效果,并非易事.笔者总结了我院2002年1月至2013年9月接受额颞部数字化钛网颅骨成形术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者:周章明;王强平;易勇;郑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的垂体腺瘤卒中的诊治(附15例分析)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卒中所致颅神经麻痹的手术疗效,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总结从2002年4月到2012年6月,15例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的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18 ~68岁,平均49.6岁;病程从6d到7年;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等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术前均行内分泌激素测定、垂体增强磁共振;所有患者均行经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肿瘤.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证实15例患者均存在垂体卒中,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9例,部分恢复3例,另外3例合并外展神经麻痹术后眼肌麻痹均未恢复.66.7%的患者视力改善(6/9),83.3%的视野缺损术后改善(5/6).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4个月(6个月至2年).结论 垂体卒中合并动眼神经麻痹需尽快手术治疗,经蝶窦入路手术减压,肿瘤切除是治疗垂体卒中所致颅神经麻痹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马杰科;幸兵;王任直;连伟;姚勇;邓侃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磁共振波谱技术在胶质瘤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率高的肿瘤,预后不佳.其代谢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代谢的特异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是研究胶质瘤代谢的重要工具.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小分子化合物受磁场作用产生的化学位移值来测定其浓度[1].活体内进行MRS检查,可以无创测定正常脑组织和肿瘤的代谢情况,并提供传统影像学技术无法提供的代谢信息.在胶质瘤的诊治中广泛应用[2].MRS技术在胶质瘤代谢研究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一是它简便易行,一次扫描就可以获得肿瘤的全部代谢信息,操作方便并且成本低.

    作者:傅常宇;刘耀华;杨宏宽;李露露;赵世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特征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岩斜区脑膜瘤资料.对肿瘤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技巧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进行研究进行分析.结果 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顽固性脑水肿2例,一侧肢体瘫痪1例,周围性面瘫3例,脑脊液耳漏2例,腰穿置管持续引流后痊愈.脑脊液鼻漏1例,腰穿引流后及耳咽管堵塞后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脑膜瘤的主要手术入路.颅底重建技术对于防止术后并发症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者:冯思哲;梁国标;李巍;崔小鹏;魏学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垂体腺瘤的催乳素水平检测及临床解析

    催乳素(prolactin,RPL)是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非孕妇PRL水平升高常见的原因为催乳素瘤.除催乳素瘤以外,其他类型垂体腺瘤也常引起血清PRL增高.血清PRL水平增高往往能够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提供疾病诊断线索,也可作为治疗靶点并预测手术疗效.本文就不同类型PRL分子在垂体腺瘤的诊断、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丁陈禹;王守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颞叶结合型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超微结构分析

    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是难治性癫痫的重要病因,经手术治疗的75%以上的儿童癫痫术后病理证实为FCD,是儿童癫痫的首要病因.约20%的成人癫痫存在FCD,全体人群中约50%的癫痫患者是因各种不同类型的FCD所引起[1].

    作者:武江;何利兵;岳向勇;李文玲;赵文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大型鞍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向鞍上及鞍旁生长的大型鞍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对32例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向鞍上及鞍旁生长的大型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垂体瘤16例,颅咽管瘤10例,脑膜瘤5例,视神经胶质瘤1例,其中20例全切,8例次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术中去骨瓣减压1例,无直接手术死亡病例.术前有视力视野改变的22例患者中,术后早期改善18例,无变化3例,恶化1例.随访3~42个月,术中去骨瓣减压的1例患者已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未全切病例中,4例选择放射治疗,1例于术后2年行二次手术.失访4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向鞍上及鞍旁生长的大型鞍区肿瘤效果良好.

    作者:王军;王运杰;欧绍武;王义宝;仇波;刑德广;李婷;王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央区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大脑镰及矢状窦旁是脑膜瘤好发部位[1,2],中央区巨大肿瘤常侵犯上矢状窦或中央沟静脉,使其部分或完全闭塞,与下矢状窦、皮层静脉及重要皮层关系密切,增加了全切肿瘤的难度,是否必须全切与重建矢状窦仍存争议[3].我院于2003年7月2012年12月共收治中央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30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恩任;张列;樊庆荣;邱治春;何明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与术中面神经保护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下的听神经瘤切除手术术中的面神经保护.方法 分析36例听神经瘤手术中神经内镜的使用情况,了解其对内听道肿瘤的暴露,面神经的保护方面的作用以及与显微镜的配合.结果 全部手术的36例患者中,31例全切,5例部分切除,0例活检.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下的听神经瘤切除手术技术简便、安全和有效.神经内镜手术更加微创,在听神经瘤切除方面具有优势,可有效保护面神经.

    作者:朱瑞;丛雪枫;卞威;雷鸣;刘继伟;赵忠泽;赵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蝶窦入路手术的应用和进展

    经蝶窦入路手术方式出现至今已经超过100年,起初该术式以其创伤小、暴露直接、脑组织侵扰少等优点引起不少神经外科医师的关注.以后伴随着常规经蝶窦显微手术经验的积累、颅底中线区解剖结构研究的深入和手术器械、神经导航、术中MRI、术中超声、内镜等医疗设备的不断革新发展,该术式不但成为垂体腺瘤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而且不断拓展和升华.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已经成为超过90%的垂体腺瘤和其他鞍区病变,如颅咽管瘤、脑膜瘤、囊肿、脊索瘤、转移瘤、垂体脓肿和其他少见的疾病的首选术式[1].本文旨在探讨经蝶窦入路手术现阶段的应用和进展状况.

    作者:杨鑫;甄海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锌对海马神经元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大量文献报道,锌在诸多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神经元死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清.本实验拟对锌的神经元毒性机制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中加入锌(或)锌阻断剂,利用相差显微镜从形态学观察神经元损伤;Western blot法检测p38、泛素化蛋白的表达;用MTT(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比色法定量分析神经元的损伤;再加入锌和(或)p38抑制剂,观察泛素化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锌对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有明显的毒性作用;锌以明显的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海马神经元中泛素化蛋白、p38的升高;抑制p38可减少锌诱导的泛素化蛋白的表达.结论 高浓度的锌对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它可能激活p38信号通路影响蛋白降解并终导致神经元损伤.

    作者:朱林;纪详军;潘灏;王汉东;杭春华;成惠林;孙康健;樊友武;史继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0年6月至2012年1月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19例.结果 本组肿瘤均获全切,术后15例症状好转,4例无明显改善.9例诊断为Von Hippel-Lindau病,2例诊断为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8例未做基因检测未能确定是否为VHL病.结论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平均术前症状持续时间较成人短,以呕吐就诊者较多.术前检查与随访首选全神经轴增强MRI.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若有症状或肿瘤生长迅速应尽快手术.VHL病儿童应密切随访.

    作者:陈勇;惠旭辉;鞠延;张思;张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丙酮酸乙酯对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和HMGB1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入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EP处理U251细胞后,分别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平板克隆的方法检测EP对U251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并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r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的变化,蛋白印迹法分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EP(10、15、20 mtmol/L)分别作用8h、16 h、24h后均能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且存在显著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EP处理后U25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减弱、细胞凋亡率升高.不同浓度组EP作用U251细胞24h后HMGB1的蛋白表达水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 EP能明显抑制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MGB1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李松;杭春华;苏兴奋;刘明;刘寰东;曹立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医学论文英文标题的撰写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为满足学术交流的需要,公开发表的医学学术论文要求附有英文标题与摘要.由于作者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医学论文英文标题的撰写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总结分析医学期刊英文标题错误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医学期刊英文标题的特点,讨论英文标题的撰写技巧.

    作者:孙凌;贺晓生;王烜;高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RNA干涉CD44基因抑制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增殖与侵袭性研究

    目的 通过合成靶向分化抗原簇44(CD44)基因的siRNA片段,下调CD44在脑胶质瘤细胞U251中的表达,揭示其在胶质瘤增殖、迁移和侵袭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根据CD44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的siRNA片段转染U251细胞,利用荧光实时定量(qRT-PCR)检测细胞中CD44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CD44基因蛋白水平的变化;四甲基偶氮唑蓝染色(methyh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U251细胞增殖;单细胞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U25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变化.结果 体外合成的CD44-siRNA能有效抑制U251细胞中CD44基因在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的表达(P<0.05),并抑制细胞的增殖(P<0.05)和迁移侵袭能力(P<0.05).结论 CD44-siRNA能够有效抑制U251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及其迁移侵袭力,为以CD44为靶点的肿瘤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董超;张剑宁;杨安钢;任君琳;张雷鸣;方丹东;陈晓燕;杨韬;郭张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血管狭窄及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被证实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有效方法.2012年3月至7月,我科对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施行颈动膜内膜剥脱术,术后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邱明;袁邦清;吴贤群;林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非典型脑膜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非典型脑膜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脑膜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为Ⅱ级[1],临床表现虽与普通良性脑膜瘤相似,但预后较差.2001年至2012年我院共收治病理诊断的脑膜瘤患者580例,其中Ⅱ级35例,报告如下:

    作者:殷尚炯;刘洪泉;王洪生;王志明;韩树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神经外科学领域的微创理念与实践

    神经外科作为外科学的一个分支,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从初的大体神经外科、经历显微神经外科、发展至现今的微创(微侵袭)神经外科阶段[1,2].早期神经外科学源于英国,20世纪初在美国一批杰出神经外科医生的努力之下建立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是以Cushing H(1869~1939)、Dandy W(1886~1945)等为代表的经典神经外科时期.20世纪50、60年代,手术显微镜的投入使得神经外科进入飞跃式发展时期,这是以Yasargil为代表的显微神经外科阶段.

    作者:章翔;毛星刚;章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主管: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