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江;熊剑
目的:探讨神经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有效途径。方法通过剖析历年较为成功的培养实例,深入分析并实践了深化理论知识掌握、注重导师与研究生教学相长、提高实验技能培养以及促进科研创新等培养途径。结果研究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形成了具有基础与临床意义的科研产出。结论以上综合方法的应用是激发研究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作者:邢俊玲;邝芳;武胜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对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生长激素( GH)分泌的效应及其与gsp癌基因的表达相关性。方法收集20例GH腺瘤患者体内注射长效生长抑素( SST)后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术中切除肿瘤组织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后分为SST组和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药物干预后GH的分泌变化。同时提取肿瘤组织DNA检测gsp基因序列。结果在20例肿瘤标本中10例gsp癌基因突变阳性(50%)。 SST干预后体内外GH分泌大多受到不同程度抑制,个别表现出刺激效应,但与gsp癌基因表达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短期使用SST对大多数GH腺瘤患者体内和体外均有抑制GH水平作用,少数患者具有天然耐药性。
作者:陈娟;谢蕊繁;陈曦;胡航;徐钰;刘勤;雷霆;韩晓;孙玉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视神经是单纯累及脑神经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 hemangioma, CVM)常见的部位。由于视力损害的敏感性,视神经海绵状血管瘤易被早期发现,其自然病程临床上难以观察到,我院收治1例视束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卒中出血3次,故报道如下。
作者:李海龙;王洪伟;张剑宁;于新;王亚明;刘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海马区病变继发癫痫的显微外科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对48例海马区病变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结果、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病理诊断胶质瘤23例,血管畸形15例,海马硬化10例。行选择性病变及周围受侵组织切除术者23例,标准颞前叶、病灶和受侵组织及颞叶内侧结构切除术者25例。随访患者42例,平均随访23.5个月,术后6个月时癫痫缓解率,Engel分级1级34例(81%),2级7例(16.6%),3级1例(2.4%),两种术式间癫痫的缓解率EngelⅠ级分别为80%(16/20)及81.8%(18/2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海马区病变继发癫痫的首选治疗方式,可根据病变的具体性质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
作者:王军;王运杰;欧绍武;仇波;刑德广;吴鹏飞;杜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视网膜是一层对光敏感的、精细的膜样结构,是形成各种视功能的基础。由胚胎时期神经外胚叶形成的视杯发育而来,视杯外层形成单一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视杯内层则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视锥、视杆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丛状层,内核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属 Müller 细胞的基底膜)。视网膜是由各种分子组成和神经化学物质不同的细胞类型组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这些不同成分组成的高度活性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以相当精确的组织层分层,经常呈有秩序分布,周围包绕丰富的、分层的细胞外基质及二元脉管系统[1]。所有的视网膜组成成分均影响视网膜祖细胞的增殖和生存,它们通过紧密有秩序的基因和微环境机制完成。哺乳动物的视网膜起源于神经外胚层来源的视网膜祖细胞,早发生于视神经管两侧突出视泡。视网膜祖细胞重复增殖,子细胞终退出细胞细胞周期,分化成数十种类型,形成有规则的镶嵌式物质散布于细胞体的交互层和突触连接。
作者:李晋江;熊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71例确诊为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58例采用手术治疗,13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别及年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GCS昏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 w的生存率(P=0.003)、治疗后6个月的生存率(P=0.005)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恢复不佳(mRS>3)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手术患者术后1 w,≤60岁的病死率低(P=0.042),发病48 h内手术的病死率低(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60岁恢复良好(mRS≤3)的比率高(P=0.031);发病48 h内手术恢复良好(mRS≤3)的比率高( P=0.011)。结论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发病后诊断明确,早期(48 h内)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可提高术后1 w和术后半年的生存率,但是手术治疗不能改善术后半年的生存质量;年龄小于60岁,早期手术的患者术后1w病死率低,术后半年恢复良好。
作者:高亚飞;常涛;杨彦龙;李立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办的第十五届国家级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手术继续教育学习班(编号:2015-04-04-124)将于2015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举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赵继宗院士、张俊廷教授、李新刚教授、兰青教授、康德智教授、岳树源教授、陈立华教授、王向宇教授等将领衔主讲;形式包括:专题讲座、手术录像讲解、手术演示、解剖操作等。参会者将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8学分。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经国家卫计委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将于2015年10月14~16日举办“脑梗死急诊溶栓及神经保护新进展学习班”(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5-04-04-027国)。急性脑梗死是致残率及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目前溶栓治疗是国际公认的首选治疗手段。本学习班依托宣武医院在神经学科群的整体优势,紧密结合国际新进展,在大量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对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性取栓的患者选择和排除标准、技术操作、重症监护及超早期康复治疗等进行系统讲解及技术推广,旨在通过本学习班,在全国各地区培养一批溶栓治疗骨干力量,规范我国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降低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提高我国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整体水平。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脑卒中( cerebral stroke, CS)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和死亡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它约占全球CS死亡人数的85.5%。其中缺血性脑卒中( ischemic cerebral stroke, ICS)的比例≥80%,其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常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日益增高的发生率更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1]。因此对ICS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是神经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具有重要的社会、医学和经济学意义。
作者:章翔;毛星刚;章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比较替莫唑胺化疗联合调强放疗和单纯调强放疗治疗脑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残留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局部有残留患者共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在调强放疗时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对照组行单纯调强放疗,两组放疗方法相同。治疗期间观察治疗副作用,在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影像学动态观察患者肿瘤体积的变化及Karnofsky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状态。结果观察组肿瘤体积的缩小和神经功能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痛及骨髓抑制等,程度均较轻,无重要脏器损害,未影响治疗。结论替莫唑胺化疗联合调强放疗疗效优于单纯调强放疗,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赵莺;丁文秀;尹小祥;叶宏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开颅减压和控制减压两种不同手术减压方式对治疗兔重型颅脑外伤后急性颅内高压脑组织中海人藻受体亚基5(GluR5)和海人藻受体亚基6(GluR6)的表达水平及脑组织微观病理变化,探讨控制减压技术治疗重型颅脑伤的可能机制,为控制减压手术方法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硬膜外球囊加压方法制备兔重型颅脑外伤后急性颅内高压的动物模型,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控制减压组和常规减压组,观察术后24 h GluR5和GluR6的表达情况、术后兔脑组织HE染色、术后24 h ICP变化情况及术后兔头颅CT的变化。结果术后24 h,控制减压组GluR5的表达明显高于常规减压组(P<0.05),GluR6的表达明显低于常规减压组(P<0.05);脑组织HE染色控制减压组明显轻于常规减压组;控制减压组术后24 h ICP值明显低于常规减压组(P<0.05);控制减压组的脑梗塞发生率(10.5%)明显低于常规减压组(35.2%)(P<0.05)。结论控制减压模式治疗兔重型颅脑外伤能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降低术后脑梗塞等并发症发生率,起到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蔡显锋;王玉海;何新俊;陈卫良;蔡桑;杨理坤;陈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导致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脑梗死及脑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生儿CVST年发病率约为2.6/100000[1],儿童期CVST 的年发病率约为0.56~0.67/100000[2,3]。这些研究可能低估了实际发病率,因为有相当数量的病例因缺乏明显的症状及体征而被忽视,既往影像学方法存在一定局限而导致漏诊。虽然儿童CVST有一定共性,但是不同病因所致的CVST有很大不同,治疗方法也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国内对成人CVST的研究及报道逐渐增多,而鲜有儿童相关的报道。本文回顾儿童近年来的CVST的研究,阐述其病因、发生机制及处理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赵清爽;荆俊杰;王守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N-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酸( N-acetyl-aspartyl-glutamate, NAAG)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神经保护递质,其作用于突触前膜的第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第3亚型( groupⅡ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subtype 3, mGluR3),具有极强的抑制脑损伤后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进一步释放的作用[1]。本文对近年来NAAG在神经保护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探讨。
作者:高阳;钟春龙;罗其中;江基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肿瘤等,其中以动脉瘤出血常见,大宗文献统计表明动脉瘤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52%[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所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迟发性脑缺血,是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成为了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目标。 Brown[2]倡导“3H”疗法,即高血压( hypertension )、高血容量( hypervolemia )、血液稀释( hemodilution)的综合疗法,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3H”疗法虽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医疗中心广泛应用,但循证医学评价认为,这种疗法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作者:张永超;郑鑫辉;张振;杨依航;王国栋;耿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优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23例手术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均经后颅窝正中开颅,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镜下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结果23例患者,共33枚动脉瘤,完全夹闭31枚,2枚切除,夹闭率94.9%。无一例手术死亡。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夹闭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不需切开小脑下蚓部,可有效的清除第四脑室血肿,降低脑压。使血管神经显示更加清楚,不损伤任何小脑组织,能大限度地减少牵拉血管及神经组织,减少动脉瘤的术中破裂,使手术更安全。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小。
作者:苏永永;谢江涛;王世锋;李金正;向毅;武兴兴;吴鹏昌;邓剑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发性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H)是指颅内压大于220 mmH2 O 所产生的一系列症临床少见一组症候群。主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平卧时进行性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头晕、视物模糊、复视等。临床容易误诊,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并无侧脑室增大,治疗方式也不统一。
作者:刘辉;曾现伟;林伟;傅继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三维相位对比(3D PC)与三维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显像(3D TRICKS)技术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旨在掌握其各自特点,为临床正确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0例脑静脉窦疾病患者,男19例,女31例,年龄25~56岁,平均32.6岁。使用GE Signa HDxt 1.5T和Signa HDxt 3.0T磁共振机,线圈采用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8 Channel head&neck A),先行颅脑MRI平扫及行头颈部矢状面3D PC扫描,然后经肘静脉注射25~30 ml钆喷酸葡胺静脉注射液,流率为3 ml/s,延迟0~5 s启动3D TRICKS扫描,采集15个时相。图像后处理使用GE ADW4.4工作站行血管三维重组与数据分析,比较3D PC与3D TRICKS对颅内静脉病变显示能力,并用统计软件SPSS 19.0版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0例脑静脉疾病患者中,3DPC与3D TRICKS显示病灶能力相同,均显示57个病灶。 P>0.05无统计学意义。病变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管腔狭窄、中断、充盈缺损及属支的迂曲扩张。两种检查技术从形态学上比较略有差异,3D PC图像清晰,血管分明可见,而血管连续性较差,特别在窦汇区常常出现静脉中断现象;3D TRICKS血管影像较模糊,血管边缘锐利度较差,但血管连续性较好。结论3DPC与3DTRICKS是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的两种有效方法,诊断准确率相同,但在显示图像细节上各有其特点,并有互补性。
作者:宁殿秀;唐乐梅;杜敏安;张军;苗延巍;陈国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第四届东方神经外科高峰论坛将于2015年11月6~8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次论坛将秉承前三届的办会宗旨,以新理论、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交流内容。大会将设“颅神经疾病、脊髓脊柱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肿瘤”四个分会场,采用主题发言、专家点评和自由讨论的交流形式。届时还将同时进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颅神经疾病诊疗技术推广应用和脊髓脊柱疾病微创治疗”学习班。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 shunt-dependent hydrocephalus, SDHC)的危险因素,比较Fisher分级系统中开颅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对aSAH后SDH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68例经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分流组(151例)与非分流组(617例)探讨SDHC的危险因素,并根据Fisher分级系统,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SDHC的影响。结果 SDHC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等于40岁,Hunt-Hess( H-H)分级Ⅲ、Ⅳ、Ⅴ级,Fisher分级Ⅲ、Ⅳ级,急性脑积水,脑室内出血(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 Fisher分级Ⅱ级的患者,栓塞治疗有较低的SDHC发生率;Fisher分级Ⅳ级的患者,开颅夹闭治疗有较低的SDHC发生率。结论SDHC的高发生率与患者的高龄、较差的起始神经系统状态、急性脑积水、脑室内出血有关。 Fisher分级Ⅱ级的患者选取栓塞治疗,Ⅳ级的患者选取夹闭治疗,可明显降低SDHC发生,改善患者预后;Fisher分级Ⅰ、Ⅲ级的患者,两种治疗方式对SDHC的发生无影响。
作者:郭芳;张铭;李中振;梁恩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D-阿洛糖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组)、脑缺血模型组( MCAO组)、D-阿洛糖治疗组( D-allose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采用插线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尾静脉注射D-阿洛糖(300 mg/kg),运用改良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mNSS)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分;通过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TTC)染色,计算脑梗面积百分比;运用干-湿重法,测脑含水率;通过伊文思蓝( EB)含量反映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通过HE染色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梗死区的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与MCAO组相比,D-allose可以明显降低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小小鼠脑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降低EB含量,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并且明显减少MMP-9表达( P<0.05)。结论 D-阿洛糖可以保护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血脑屏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MP-9的表达有关。
作者:黄涛;高大宽;费舟;冯乐霄;殷安安;董秋峰;陈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