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丽波;唐红
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或者重型肝炎等重症肝损害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指无任何邻近组织炎症(如肠穿孔、肠脓肿)的情况下发生的腹水感染。近年研究表明,重症肝损害患者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为10%~30%。细菌移位是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的关键。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依据主要来自于诊断性腹腔穿刺后腹水的相关检查。积极诊断以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既往曾发生SBP的患者应长期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作者:王蜀强;杨兴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营养行为干预对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对血糖、血脂、体质指数的影响。方法将300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干预组采取为期1年的营养行为干预体系和0.5年的追踪体系,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相关知识、行为。结果干预组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规范治疗率(正规医院就诊)、体重控制、运动量掌握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5),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营养行为干预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规范营养治疗的依从性,对餐后血糖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作者:王静;胡雪飞;张群慧;赵蓉;李泽月;田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 FSB)转子下入路以及臀下入路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均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其中S组坐骨神经阻滞经转子下入路,H组经臀下入路,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1)、麻醉穿刺开始时(T2)、开始切皮时(T3)及手术结束时(T4)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S组T3和T4时点VAS评分低于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2时点的SBP、DBP和HR、T3时点的SBP、HR及T4时点HR与T1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组T3、T4时点SBP值低于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穿刺过程、术中及术后72小时随访,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行FSB转子下入路麻醉过程患者在平卧位下行麻醉穿刺,定位方便准确,效果确切,麻醉手术过程血流动力学稳定,舒适安全。
作者:聂果;吕兰;杨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乳腺疾病正成为困扰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影像学检查是乳腺疾病诊断中一种重要的方法。继钼靶X射线摄影、超声检查和CT检查之后,MRI检查以其独特优势使其在乳腺病变的诊断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另外,PET-CT、PET-MRI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也受到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简要介绍了每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及缺点,为临床合理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陈晓煜;谢欢(综述);印隆林(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羟考酮注射液在输尿管镜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ASA分级Ⅰ~Ⅱ级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三组各30例,B组单纯给予丙泊酚,S组给予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Q组给予丙泊酚复合羟考酮注射液,比较三组术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苏醒即刻、苏醒后30、120 min的疼痛评分( VAS评分1~10分)及恶心呕吐、定向障碍等不良反应。结果Q组及S组丙泊酚用量及术中体动明显少于B组。 Q组苏醒即刻、苏醒后30、120 min的疼痛评分低于S组与B组,且S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围术期恶心呕吐( PONV)、定向障碍和皮肤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羟考酮注射液复合丙泊酚用于输尿管镜检查安全可靠且减轻术后输尿管收缩引起的胀痛优势明显。
作者:高志勇;云燕;贺静;王虹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白细胞渗透入关节滑膜导致滑膜增生、软骨破坏,后引起软骨下的骨质遭到侵蚀破坏。脂联素是一种主要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多聚体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目前已有许多关于脂联素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的研究,本文回顾了脂联素及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研究的现状及进展,以探究脂联素在RA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中可能的作用。
作者:陈栖栖(综述);刘钢(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充足的营养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VLBWI)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VLBWI喂养的首要目标是在短的时间内达到全肠内喂养,同时使患儿获得佳的营养和生长,并避免喂养过快导致的不良反应。 VLBWI的喂养存在很大难度,也充满许多争议。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儿童医院VLBWI喂养指南工作组列举了VLBWI喂养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指南,可供国内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范娟;李茂军;吴青;陈昌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固定联合有限的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骨折复位质量与后期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25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骨盆前环采用外固定治疗,联合后环经皮骶髂螺钉治疗15例,联合后环髂骨棒固定4例,联合后环“M”型钢板固定6例。观察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活动情况。分析骨折复位质量与后期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结果25例患者骨盆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手术时间45~114 min,出血量30~150 ml,骨折复位质量:优12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术后髋功能恢复情况:优11例、良1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8%。骨盆外固定针道松动1例;鞍区麻木影响小便功能1例;骶髂关节疼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12%。骨折复位质量与功能恢复情况呈负相关( r =-0.987,P<0.05)。结论采用外固定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能恢复骨盆环解剖序列的连续性和骨盆环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该方法实用、有效、出血少、手术创伤小、外固定调整拆卸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云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慢性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C ,HCV)感染可导致严重的肝病,包括肝硬化及肝癌。近年来HCV 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 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s)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及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HCV有3个主要的治疗靶点:NS3/4 A蛋白酶,NS5B聚合酶和NS5A复制复合体。 DAAs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考虑HCV基因型、初治还是既往治疗失败、有无肝硬化以及合并的基础疾病等因素。本文介绍DAAs的临床应用方案以及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作者:黄仁刚;杨兴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小肠疾病的诊断一直以来是胃肠病学家面临的一个挑战,因其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而小肠的特殊解剖结构给病变的检查和诊断也带来一定的难度。新的影像技术如CT小肠造影( CTE)、磁共振小肠造影( MRE)等不仅可以观察黏膜,同时能够分析肠管周围的改变,提高了人们对小肠疾病影像诊断的认识。本文对小肠成像的各项影像学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蔡诗墁(综述);蒲红(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双重超声造影在胃肠间质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0例胃肠间质瘤,术前均行双重超声造影,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70个间质瘤分布于胃底24个,胃窦15个,胃体小弯侧12个,胃体大弯侧8个,十二指肠6个,直肠5个。 GIST主要造影特征为肿瘤周边环状高增强,内部呈低或高增强。结论 GIST的双重超声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患者的术前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婷婷;卢漫;宋军;吴平;蔡志清;马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胞二磷胆碱对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 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后脑细胞功能变化的影响,评估药物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大鼠头部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备DAI模型,通过胞二磷胆碱及神经元凋亡通路抑制剂辛伐他汀干预控制,对比观察胞二磷胆碱对DAI大鼠神经修复的作用,于术后24、48、72 h及7d提取脑组织标本,western blot法检测SDF-1和神经元凋亡及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DAPK1)的表达变化,并检测β-APP的表达来指示轴突的损伤程度,用免疫荧光染色指示RhOA和NOGO-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DAI模型组24 h后均出现明显的神经细胞坏死和轴突变性等病理改变;大脑皮层RhOA、NOGO-A、SDF-1和DAPK1随着DAI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经免疫荧光双染色显示两者在脑内的表达有显著的同一性;胞二磷胆碱及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SDF-1和DAPK1的表达,胞二磷胆碱作用更加显著。结论胞二磷胆碱可明显改善DAI后神经功能并减轻轴突损伤。
作者:杨帆;邓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睡眠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睡眠颠倒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睡眠颠倒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康复科常规护理、常规脑血管药物治疗和神经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睡眠护理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和康复情况。结果睡眠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睡眠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Epworth嗜睡量表(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总分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偏瘫侧肢体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总分均较护理前有所改善(P<0.05),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睡眠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
作者:杨红;朱世琼;李亚梅;黄林;徐丽;余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及MRI诊断早期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分析120例经病理确诊的早期结肠癌患者的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对比患者术前CT及MRI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表明20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均已浸润至黏膜下层。利用CT或MRI共检测到43例患者的淋巴结,其中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4例,病理诊断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9例。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淋巴结利用CT及MRI检查的检出率和淋巴结短径明显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P<0.05)。对所检出淋巴结的短径进行ROC曲线分析表明,4.1 mm可以作为CT或MRI诊断早期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小短径评价标准,其敏感性为76.6%,特异性为78%。结论 CT或MRI诊断早期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4.1 mm可以作为CT或MRI诊断的小短径标准。
作者:孟军;徐世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以自由活动的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建立饮水奖赏条件反射,分析其建立和消退特征。方法20只成年雄性大鼠,分为配对组和非配对组各10只,配对组给予以声音作为条件刺激,固定的间隔时间后给予水滴作为奖赏性非条件刺激进行饮水条件反射训练,非配对组同样以声音作为条件刺激,但给予一个随机的时间间隔后的水滴作为非条件反射进行训练,利用红外发射及接收装置探查大鼠的饮水反应,通过生理记录仪记录相关行为,比较两组饮水反应习得率和潜伏期。结果配对组大鼠能够习得饮水奖赏条件反射,7天训练后习得率维持在60%以上的高水平;反应潜伏期随训练时间增加而缩短;消退实验中大鼠的习得率迅速下降并维持在10%以下的低水平。非配对组不能习得饮水奖赏条件反射,习得率维持在20%以内的低水平。结论自由活动的大鼠能建立奖赏饮水条件反射,习得后也能迅速消退。
作者:张鑫;吴广延;侯蓓蓓;刘文贤;余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牙列缺损的复杂病例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时如何减少印模和托盘分离,提高印模精确度。方法使用背面带有U形凹槽的一次性塑料托盘,分别采用托盘背面涂抹法(A组)与常规取模法(B组)对牙列缺损复杂病例制取印模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修复效果。结果 A组修复成功30例(100%),B组可摘局部义齿成功23例(76.7%),失败7例(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P<0.01)。结论对牙列缺损的复杂病例进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时,采用托盘背面涂抹的取模方法修复,可有效防止材料与托盘分离,提高印模精确度,操作简便,效果确实,可临床推荐。
作者:卢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青光眼是一类异质性视神经病变,具有进行性和不可逆转的视神经破坏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性的特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在爱斯基摩人群、中国人群、印度人群和蒙古人群中常见的一类青光眼。 PACG是多基因复杂疾病,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近年来PACG易感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GWAS)以及候选基因研究的方法。 GWAS研究发现的三个易感位点( PLEKHA7基因中的rs11024102、COL11Al基因中的rs3753841以及位于8号染色体长臂上的ST18和PCMTDI基因之间的rs1015213)在不同人群得到验证,然而大多数候选基因法发现的其他位点未能得到人群验证。这可能说明涉及PACG致病遗传原因比较复杂,进一步的关联分析以及动物模型基因功能研究需要进行。本文就PACG相关研究背景及易感基因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罗怀超;林婴;杨正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 ,CHB)治疗中抗病毒治疗是根本的治疗,可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并发症(如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替诺福韦)和干扰素类(包括α-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部分患者对单药抗病毒方案疗效不佳,且药物有限,联合用药和寻找预测疗效的因素与指标成为了治疗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作者:潘佳(综述);江南(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鼻眼相关疾病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并行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手术治疗的27例鼻眼相关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均经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3~24月,平均随访时间12月。其中,1例眶周骨折伴泪道阻塞患者内镜下手术失败,改为鼻外径路鼻腔泪囊造孔术;1例眶内高分化脂肪肉瘤复发,1例因考虑眶内淋巴瘤而放弃治疗;1例眶内扩张性静脉畸形术后视力下降,经治疗后恢复;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病变部分残余,1例外伤性视神经病患者3月后失访;1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术后改为长期抗微生物治疗;其余患者术后随访结果良好。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或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鼻眼相关性疾病具有独特优势,但也有失败和产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对于鼻内镜手术或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鼻眼相关性疾病的手术径路、方法、原则、范围等方面仍需不断探讨和严格的界定。
作者:樊建刚;陈力;李静娴;古庆家;李德炳;赵李冰;何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