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饮水奖赏条件反射的建立及其习得规律

张鑫;吴广延;侯蓓蓓;刘文贤;余茜

关键词:饮水反射, 大鼠, 习得率, 潜伏期
摘要:目的:以自由活动的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建立饮水奖赏条件反射,分析其建立和消退特征。方法20只成年雄性大鼠,分为配对组和非配对组各10只,配对组给予以声音作为条件刺激,固定的间隔时间后给予水滴作为奖赏性非条件刺激进行饮水条件反射训练,非配对组同样以声音作为条件刺激,但给予一个随机的时间间隔后的水滴作为非条件反射进行训练,利用红外发射及接收装置探查大鼠的饮水反应,通过生理记录仪记录相关行为,比较两组饮水反应习得率和潜伏期。结果配对组大鼠能够习得饮水奖赏条件反射,7天训练后习得率维持在60%以上的高水平;反应潜伏期随训练时间增加而缩短;消退实验中大鼠的习得率迅速下降并维持在10%以下的低水平。非配对组不能习得饮水奖赏条件反射,习得率维持在20%以内的低水平。结论自由活动的大鼠能建立奖赏饮水条件反射,习得后也能迅速消退。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幽门螺杆菌的细胞内感染及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是一种主要定植于人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菌,与多种胃内外疾病密切相关,曾被认为是一种胞外致病菌,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H.pylori可以进入细胞内存活、复制,可能为兼性胞内菌。而且,细胞内感染可能在H.pylori致病及耐药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H.pylori的细胞内感染及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高采平;韩盛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双重超声造影在胃肠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双重超声造影在胃肠间质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0例胃肠间质瘤,术前均行双重超声造影,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70个间质瘤分布于胃底24个,胃窦15个,胃体小弯侧12个,胃体大弯侧8个,十二指肠6个,直肠5个。 GIST主要造影特征为肿瘤周边环状高增强,内部呈低或高增强。结论 GIST的双重超声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患者的术前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婷婷;卢漫;宋军;吴平;蔡志清;马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90例行尿道下裂手术的男性患儿,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A、B、C三组各30例。均常规麻醉诱导插管,插管后A组行阴茎根部阻滞,B组行骶管阻滞,C组患儿给予芬太尼静滴。比较三组拔管时间、拔管后哭闹例数、复苏室处置时间及复苏室追加镇痛药物的次数。结果 A、B两组患儿拔管时间、拔管后哭闹的比率、复苏室停留时间及复苏室使用镇痛药物的比率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阴茎背神经阻滞与骶管阻滞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可以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缩短复苏时间,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作用,但阴茎背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更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杨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鼻腔扩容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鼻腔扩容术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OSAHS患者,均同期行鼻腔扩容术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夜间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低动脉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90%所占夜间睡眠时间比以及ESS嗜睡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个月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夜间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低动脉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90%所占夜间睡眠时间比以及ESS嗜睡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鼻腔扩容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OSAHS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赵妍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羟考酮注射液在输尿管镜检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羟考酮注射液在输尿管镜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ASA分级Ⅰ~Ⅱ级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三组各30例,B组单纯给予丙泊酚,S组给予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Q组给予丙泊酚复合羟考酮注射液,比较三组术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苏醒即刻、苏醒后30、120 min的疼痛评分( VAS评分1~10分)及恶心呕吐、定向障碍等不良反应。结果Q组及S组丙泊酚用量及术中体动明显少于B组。 Q组苏醒即刻、苏醒后30、120 min的疼痛评分低于S组与B组,且S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围术期恶心呕吐( PONV)、定向障碍和皮肤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羟考酮注射液复合丙泊酚用于输尿管镜检查安全可靠且减轻术后输尿管收缩引起的胀痛优势明显。

    作者:高志勇;云燕;贺静;王虹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理干预对车祸外伤患者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对车祸外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车祸外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通过症状自评量表问卷,收集车祸发生后1周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车祸外伤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基线,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紧急事件应急晤谈和行为激发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手段,控制组仅给予常规护理。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诊断分析,并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PTS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TSD患者的严重程度总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总评分、生理职能评分等其他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降低车祸外伤患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

    作者:杨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进展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在HIV/AIDS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HAART可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显著地改变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在过去三十多年间,多种类型的抗病毒药物不断问世,联合治疗方案不断更新。本文将概述国内外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李建辉;白帆;汪春付;孙永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研究现状与挑战

    “柏林患者”的报道,使功能性治愈迅速成为艾滋病研究热点和治疗新目标。然而HIV潜伏在病毒储存库中, HAART无法彻底清除病毒,治愈艾滋病仍困难重重。随着人们对HIV潜伏机制的了解,针对病毒储存库的研究逐渐深入,部分已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试验,从而离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目标更近一步。

    作者:汪春付;孙永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液氮冷冻制备犬早期股骨头坏死模型研究进展

    随着MR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青壮年因股骨头坏死而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失败率比因其他原因而行关节置换的病例高,故在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之前,应选择保留股骨头的姑息性治疗以延缓或替代髋关节置换。如何在软骨下骨塌陷之前阻止病程进展。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否成功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动物模型制作的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王安;谭波(综述);王跃(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 melanoma ,MM)是一种由于基因激活或者突变诱导的表皮黑素细胞的肿瘤,是遗传、体质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MM具有高度侵袭性,是一种具威胁性的皮肤肿瘤。该病在全球各地的发病率目前呈逐年递增趋势,是皮肤肿瘤中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分子水平的改变已被认为是判断其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只有极少数与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被验证。本文就近年来与MM预后有关的组织学和血清学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MM的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思路。

    作者:张兴露;李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转子下入路与臀下入路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 FSB)转子下入路以及臀下入路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均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其中S组坐骨神经阻滞经转子下入路,H组经臀下入路,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1)、麻醉穿刺开始时(T2)、开始切皮时(T3)及手术结束时(T4)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S组T3和T4时点VAS评分低于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2时点的SBP、DBP和HR、T3时点的SBP、HR及T4时点HR与T1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组T3、T4时点SBP值低于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穿刺过程、术中及术后72小时随访,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行FSB转子下入路麻醉过程患者在平卧位下行麻醉穿刺,定位方便准确,效果确切,麻醉手术过程血流动力学稳定,舒适安全。

    作者:聂果;吕兰;杨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近平滑念珠菌的流行病学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平滑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性真菌,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其致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粘附力、生物膜形成和水解酶等。其中水解酶是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在其入侵宿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对真菌的诊断和治疗也有重要引领价值。为此我们综述了近平滑念珠菌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焱斌;吕晓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special AT-rich sequence-binding protein 1,SATB-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法检测97例胃癌患者和20例癌旁组织中SATB1蛋白的表达,应用Spearman法分析其与临床病例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SATB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0%,高于癌旁组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ATB1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和临床TNM分期密切相关( P<0.05),与年龄、性别、肿块大小无显著相关性( P>0.05)。结论 SATB1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预示胃癌恶性程度高,临床分期晚,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预后不良,因此检测SATB1表达可作为临床筛选胃癌高危转移者、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胥颖;董丹丹;李科;李芳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

    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可显著降低HBV感染率;如何安全、有效地阻断HBV的垂直传播,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HBV垂直传播的阻断方式作一综述和总结。

    作者:康娟;吴建国;胡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应用 CT 灌注成像预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近期预后的研究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近期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81例,术后两周行基底节区CT灌注成像,术后3月为患者行日常生活能力( ADL)分级评估,了解患者近期预后与术区局部脑血容量( rCBV)、局部脑血流量( rCBF)、平均通过时间( MTT)的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CBV、rCBF及MTT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近期预后与rCBV、rCBF呈正相关,与MTT呈负相关( 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预测患者近期预后有指导意义,患者的近期预后和术区周围脑组织的灌注状态密切相关,灌注越好,患者的近期预后越好。

    作者:郑念东;张道宝;万晓强;王山;卫正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氮酮对黄硝巴布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 A体外皮肤渗透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氮酮对黄硝巴布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体外皮肤渗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e扩散池,选用不同浓度氮酮(0%、1%、2%及5%)作黄硝巴布剂的透皮促渗剂,以HPLC法测定制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累积释放量( Q),计算稳态流量( J)。结果黄硝巴布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当氮酮浓度为0%、1%、2%和5%时,羟基红花黄色素A12 h内的累积释放量( Q)分别是0.533、0.913、1.313及0.953μg/ml、稳态流量分别为0.4829、0.7657、1.0857及0.8114μg/( cm2· h)。结论氮酮可促进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透皮吸收,在实验浓度内,以2%氮酮的促渗效果佳,可为黄硝巴布剂的制备提供参考。

    作者:曾明辉;谭正怀;邱建平;黄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骨外尤文氏肉瘤1例报道

    患者,男,15岁,因“间断性右上腹痛伴皮肤巩膜黄染20+天”于2015年5月8日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部外形平坦,无皮疹、出血点及蜘蛛痣,无瘢痕。腹软,无肠型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Cullen征(-) Turner 征(-)右上腹压痛, Murphy (-)全腹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肿瘤标志物:CEA 227.80 ng/ml,CA12534.7 U/ml,CA19-93.14 U/ml。腹部增强CT: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见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8.6 cm ×10.0 cm ×9.0 cm,增强呈不均匀强化,其内有坏死,边缘欠清晰,与肾静脉、下腔静脉分界不清,其腔内见充盈缺损,肿块与胰头分界不清,胰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突然截断,其内见软组织影,其上方肝内外胆管及胆总管明显扩张,胆囊增大,囊内密度欠均匀,十二指肠降段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可见软组织结节影突向腔内,周围脂肪间隙消失,腹主动脉周围见增大淋巴结,前述改变,考虑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肿瘤占位病变可能,肝脏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肿块影。行上消化道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部狭窄,内镜勉强通过,降部乳头侧可见巨大新生物,表面溃疡形成,占据管腔1/2周。取部分组织病检提示:十二指肠降部圆形细胞增生性病变,倾向考虑为圆形细胞肿瘤。2015.05.22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空肠造瘘+腹腔包块活检术。术中见:腹腔中量积液,肝脏轻度淤胆,表面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结节,胆囊增大积液,约12.0 cm ×6.0 cm,胆总管及胰头部可见一大小约20 cm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肿瘤包绕门静脉、腹腔干。于包块表面取冰冻活检: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核分裂像易见,无法确定周边浸润情况,因肿瘤体积较大,不能除外恶性可能。

    作者:汪旭;陈哲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的药物干预

    目的:探讨迈之灵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后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组联合迈之灵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的佳矫正视力( BCVA)、眼底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眼底新生血管、微血管瘤消退情况,黄斑水肿吸收情况均优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 P<0.05);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 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后加用迈之灵的临床疗效优于使用单纯激光光凝治疗。

    作者:赵帅;尹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CT 及 MRI 诊断早期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研究

    目的:探讨CT及MRI诊断早期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分析120例经病理确诊的早期结肠癌患者的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对比患者术前CT及MRI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表明20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均已浸润至黏膜下层。利用CT或MRI共检测到43例患者的淋巴结,其中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4例,病理诊断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9例。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淋巴结利用CT及MRI检查的检出率和淋巴结短径明显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P<0.05)。对所检出淋巴结的短径进行ROC曲线分析表明,4.1 mm可以作为CT或MRI诊断早期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小短径评价标准,其敏感性为76.6%,特异性为78%。结论 CT或MRI诊断早期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4.1 mm可以作为CT或MRI诊断的小短径标准。

    作者:孟军;徐世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食管癌患者术后或放疗后多排螺旋 CT 影像分析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或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3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或放疗后均行多部位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 CT结果显示:术后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4例,肺部转移2例,骨转移3例,心包积液2例,胸腔积液1例,食管纵膈瘘1例,吻合口复发1例;而放疗后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12例,肝脏转移2例,肺部转移3例,放射性肺炎1例,胸腔积液2例。结论多排螺旋CT可显示出食管癌患者术后或放疗后的并发症、复发及转移等临床表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