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的MMP-2与nm23-H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63例手术切除膀胱癌中MMP-2与nm23-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与乳头状瘤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表达与肿瘤分级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nm23-H1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呈负相关,在肿瘤组织中随TCCB临床病理分期升高,MMP-2表达增高趋势有显著性差异,而nm23-H1的表达随TCCB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呈现降低趋势,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膀胱癌转移相关基因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判断膀胱癌的转移潜能及指导术后干预治疗.
作者:郭汉斌;陈秀玲;薄爱华;张晓丽;邢立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化疗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重要手段.国产长春瑞宾(盖诺)作为一代半合成的长春碱类抗癌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癌作用.我院自2000~2003年用NA方案治疗晚期转移复发性乳腺癌18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耿熠;张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平消胶囊治疗乳腺增生性改变的疗效.方法全部病例治疗前均经临床检查及近红外线乳腺透照检查或B超、X线钼钯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性改变,其中治疗组60例,采用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的平消胶囊,口服治疗,每日3次,每次4~6粒,服药一个月.对照组60例,采用乳癖消口服,每日3次,每次5粒,服药一个月.治疗后仍采用临床检查,近红外线乳腺透照,B超或X线钼钯检查,并观察疗效.结果平消胶囊治疗乳腺增生性改变的总有效率为95%,而对照组为41%.结论平消胶囊治疗乳腺增生性改变疗效好,治愈率高,毒副作用少,可作为治疗乳腺增生性改变的首选药物.
作者:郑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醛氢叶酸和氟脲嘧啶持续静脉滴注治疗晚期食道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的晚期食道癌35例,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商品名为乐沙定Eloxatin)130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醛氢叶酸(LV)200mg/m2,静脉滴注2h,随后氟脲嘧啶(5-Fu)375mg/m2静脉推注10min,再接5-Fu 3.0g/m2用输液泵连续滴注120h,21天为1周期.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个周期的治疗.结果 35例均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57.1%.初治病例22例,有效率63.6%.复治病例13例,有效率46.2%.主要不良反应为神经毒性,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粘膜炎等.无治疗相关死亡者.结论 L-OHP联合LV和5-Fu持续滴注治疗晚期食道癌患者,缓解率较高,毒性相对较低,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刘冬生;谢敏明;黄举鹏;郑敏相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血清中癌相关抗原(CA19-9、CA125、CA15-3),以及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评价其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检测316例恶性肿瘤及30例健康人血清中CA19-9、CA125、CA15-3及TSGF的含量.结果 TSGF在恶性肿瘤组中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敏感性为80.4%,特异性达96.7%,准确性为81.8%.恶性肿瘤组中CA19-9、CA125、CA1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四项联合检查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均较单项检测高,其中在卵巢癌组中的敏感性高达91.3%,其次为肺癌组,为86.8%.结论血清恶性肿瘤标志物的单项检测对某些肿瘤有显著意义,但联合检测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更有价值.
作者:王英;黄文成;黄玲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治疗方式.方法分析81例病例资料,采用治疗方法为手术(S)、手术加放疗(S+R)、手术加化疗(S+C)、单纯放疗(R)、放化疗(R+C).结果 (S)11例,(S+R)18例,(S+C)5例,(R)19例,(R+C)28例.手术包括单侧颈清30例,双侧颈清2例,局部切除2例.放射治疗剂量为40Gy~75Gy.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59.26%.中上颈部转移者5年生存率65.7%,其中转移性低分化癌的治疗方式为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转移性鳞癌则以手术为主;转移性腺癌以手术为主,其中的乳头状腺癌采用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式,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71.43%、62.5%.锁骨上区转移癌以化疗及放疗为主,5年生存率为28.57%.转移灶的部位、N分期、综合治疗及放疗范围影响5年生存率.结论对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治疗,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和病理类型决定.
作者:王朝晖;樊晋川;陈建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NC方案与NP方案治疗晚期(Ⅲb-Ⅳ)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60例晚期NSCLC随机分成NC组(30例)接受NC方案(盖诺+卡铂),NP组(30例)接受NP方案(盖诺+顺铂)治疗.结果 NC、NP组近期疗效(CR+PR)分别为43.3%、36.7%,无显著性差异(P>0.05).NC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优于NP组(P<0.05),NP组的Ⅲ度以上恶心呕吐发生率比NC组高,NC组的Ⅲ°-Ⅳ°骨髓抑制比NP组严重(P<0.05),两组生存率相似.结论 NP方案和NC方案治疗晚期NSCLC疗效相近,生存率相似,毒性反应不尽相同,但NC方案胃肠道反应轻,生存质量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陈焕伟;许德明;凌华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hepatitis C virus core gene,HCV C基因)调控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表达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构建成功的HCVC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HCV-C和空载体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共转染人胆管正常上皮细胞(human normal biliary epithelial cells,BEC)和胆管癌细胞QBC939,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转染后细胞内hTERT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pcDNAHCV-C在BEC和QBC939细胞中的转染率为16%和32%,转染HCV C基因的BEC组表达hTERT mRNA,而转染空载体的BEC不表达hTERT mRNA;表达HCV C蛋白QBC939中hTER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空载体组.结论转染的HCV C基因可以上调hTERT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肝门部胆管癌发生有关.
作者:李志花;陈汝福;谢德荣;林显敢;姚和瑞;陈岱佳;梁新文;刘天浩;江志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健择、卡铂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对50例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健择1000mg/m2第1、8天静脉滴注,卡铂300mg/m2第1天静脉滴注,4周为一周期;对照组足叶乙甙0.1/m2第1、2、3天静脉滴注,卡铂300mg/m2第1天静脉滴注,3周为1周期;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25例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8例,总有效率56%,中位缓解期3.8 月;对照组25例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7例,有效率36%.结论健择、卡铂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
作者:许真;严丽;陈玲;寇长元;崔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2治疗恶性胸水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在全身治疗的同时,胸腔内注射重组人白介素-2(40~60万单位)治疗56例恶性胸腔积液,用药后观察治疗效果及不反应.结果重组人白介素-2治疗后胸水明显减少,且胸水中大部分病人癌细胞转阴,仅少部分病人有副反应,对症治疗可缓解.结论重组人白介素-2配合全身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副反应较轻.
作者:张国平;赖淑珍;刘丹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它通过溶解细胞外基质向外侵袭和转移,在此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a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TIMPs)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就口腔鳞癌侵袭转移过程中MMPs和TIMPs的作用、机理作一综述.
作者:刘流;温玉明;李龙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在电子直线加速器中,作为微波功率源使用的主要器件是磁控管和速调管.磁控管由于是自激式振荡管,不需要激励源,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40%~60%),使用方便,因而为大多数中低能加速器所采用.我院一台直线加速器已运行十几年,在磁控管应用中,通过总结,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樊维民;王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经肠外营养补充谷氨酰胺对外科危重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32例外科危重肿瘤患者接受肠外营养补充丙氨酸-谷氨酰胺注射液,比较用药前及用药后肝功能、体重及营养状况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治疗好转出院,未出现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用药前后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体重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应用富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机体高代谢状态所引起的营养不良及负氮平衡,抑制肠道细菌移位,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作者:徐军;刘学民;潘承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胶质瘤是颅内肿瘤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临床表现与其它颅内占位性病变有相似之处,颅脑CT和MRI扫描检查有时与颅内其它疾病不易鉴别,易造成误诊误治.我院自1994~2002年8月间共有30例颅内其它疾病被误诊为胶质瘤,大部分病人均行颅脑CT和MRI扫描检查,正确诊断多经手术和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现将误诊原因及对策分析如下:
作者:许炎武;杨家应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低剂量氟脲嘧啶(5-FU)持续输注联合低剂量顺铂(DDP)方案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5-FU200mg/m2/d,持续静脉输注3~4周.DDP6mg/m2/d,静脉输注1小时,每周用5d,连用3~4周.以上方案连用二周期为一疗程,化疗后休息1个月评定疗效.结果全组34例,总有效率为64.71%,其中PR22例.胃癌、食管癌、结肠癌、胰腺癌的有效率分别为:62.50%、100.00%、33.33%、50.00%;中位缓解期4.8个月(2~9个月).没有Ⅲ°~Ⅳ°毒副反应.结论低剂量5-FU持续输注联合低剂量DDP方案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一个有效低毒的化疗方案.
作者:郭建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胃癌手术切缘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探讨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方法,对100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上、下两端切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检测p53、Ki67,对比分析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距切缘长度的关系.结果病理组织学观察100例中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分化较好)43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分化较差)57例.切缘有癌残留的19例(上切缘14例,下切缘4例,1例两端切缘均有癌残留),2例管状腺癌,17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切缘无癌残留81例,加前19例中无癌残留切缘共计切缘180个(上切缘85个,下切缘95个),分化较好组切缘84个,分化较差组切缘96个.无癌残留切缘中有p53阳性表达的18个,Ki67阳性表达44个,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组切缘长度<2.5cm组表达显著.结论胃癌手术切缘癌残留与切缘长短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胃癌切缘做p53、Ki67检测,对观测胃癌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伟;娄桂贤;武鹏安;闫艳;吕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myc和p7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NSCLC40例,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组织标本中C-myc和p73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myc和p73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与在肺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与在肺支气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C-myc蛋白在肺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肺支气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p73蛋白在上述两组的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myc和p73蛋白在肺鳞癌与腺癌的同类癌蛋白阳性表达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myc和p73蛋白在肺癌中高、中、低分化阳性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蛋白阳性表达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蛋白阳性表达比较:C-myc阳性表达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p73蛋白阳性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癌蛋白表达间的相关性:C-myc与p73两者具有相关性(rn=0.6537,P<0.01).结论 C-myc和p73表达上调均可能是NSCLC发生的重要因素;在肺癌发生、发展中C-myc和p73具有协同作用,推测两者具有诱导细胞增生与抑制细胞凋亡的双重作用;p73蛋白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和肺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表达均上调,推测p73上调可能促进肺癌的浸润与转移,这一基因变化可作为肺癌恶化进展、预后不良的动态监控标志物.
作者:李奇志;张胜名;毛永荣;刘铭球;吴建平;吴昌明;李蓓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c-myc表达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8例垂体腺瘤的MVD、c-myc表达情况;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MVD与c-myc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MVD为6.78± 1.67;非侵袭性垂体腺瘤MVD为3.72± 1.02;差异有显著性(P<0.001).各型垂体腺瘤中c-myc均有表达,总阳性率为37.9%;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阳性率为55.56%,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阳性率为22.58%.差异有显著性(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c-myc高表达.直线相关分析显示,c-myc表达强度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554,P<0.01).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MVD增高、c-myc高表达,是反映垂体瘤侵袭能力及预后的有用指标.侵袭性垂体腺瘤MVD与c-myc表达强度密切相关,提示c-myc表达强度与垂体腺瘤MVD在判定垂体腺瘤侵袭性方面有意义.
作者:姬传林;孙炜;秦艳平;罗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耳后皮瓣在眼睑恶性肿瘤切除后所致眼睑及周围组织缺损一期修复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8例眼睑恶性肿瘤切除后所致眼睑及周围组织缺损,用带血管蒂耳后皮瓣一期修复(缺损大小25mm×25mm~65mm×60mm).结果 1例皮瓣表皮坏死.所有病例均取得较好外观,均保存视力.1例失访,7例获得随访.1例死于局部复发.结论耳后皮瓣具有血供可靠,供瓣区隐蔽,厚薄适中,操作方便等优点,术后形态恢复较满意,是修复眼睑大面积缺损的一个理想选择.
作者:周晓;李赞;喻建军;黄文孝;戴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骨的瘤样病变,常起始骨表面,是一种少见的瘤样病变.我们对1969年12月~1999年5月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在我科进行放射治疗的19例病人长期随访,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崔书祥;刘秀萍;丛秋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