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多糖的非免疫抗肿瘤作用机制

李汾;弥曼;袁秉祥

关键词:多糖, 非免疫, 抗肿瘤, 机制
摘要:大量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它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但只有多糖对瘤体的直接作用明确后,才能更好的发挥其高效、低毒的优点.本文从细胞膜的生化改变、细胞内信号传递、抗自由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影响肿瘤细胞周期、影响瘤体细胞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等非免疫抗肿瘤方面,对多糖进行了综述.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甲状腺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目的:制备分泌特异性抗人甲状腺球蛋白(Tg)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建立检测Tg的ELISA方法.方法:以人甲状腺球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分泌抗人Tg mAb,并对其进行特异性鉴定,建立双抗体ELISA夹心法检测Tg.结果:共获得7株可稳定分泌抗人Tg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FMU-TG1~FMU-TG7,用单抗FMU-TG和Tg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人Tg夹心ELISA试剂盒,敏感性可达30ng/ml,结论:成功制备了抗人Tg mAb并建立了检测人Tg夹心ELISA试剂盒,对Tg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玉红;李琦;宋朝君;王鑫;陈丽华;张赟;金伯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经全埋入式DDS途径化疗的护理

    全埋入式药物输注装置(drug delivery system,DDS)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其作用是在皮下和血管之间建立可长期保留并能承受多次反复注药的DDS,通过穿刺针刺入DDS药囊,将化疗药直接注入,使肿瘤临床及亚临床转移灶处于高浓度的化疗药浴场中,对其中敏感或较敏感的肿瘤细胞产生致死性的杀灭作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作者:谷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反义皮层肌动蛋白基因对肝癌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将反义的皮层肌动蛋白(cortactin)基因转染入人肝癌细胞中,观察其表达效果及其对细胞本身的影响以及该基因在肝癌细胞转移中的作用.方法:Trizol试剂法提取体外培养的人肝癌高转移细胞株MHCC97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目的片段,PCR产物及真核表达载体分别双酶切后进行连接,并转化入大肠杆菌Ecoli.Dh5α扩增以获得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空质粒分别转染入人高转移肝癌细胞株,进行扩增培养,分别绘制MHCC97/vect-cortactin(+)、MHCC97/vect和MHCC97细胞生长曲线;并进行Western-blot实验及通过小室培养模型进行细胞侵袭力实验.结果:RT-PCR获得预期大小的特异性DNA片段,经PCR、双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人皮层肌动蛋白基因cDNA片段已正确的反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细胞生长曲线提示转染与未转染该基因的肝癌细胞生长曲线相同;Western-blot结果显示转染反义基因的肝癌细胞皮层肌动蛋白cortactin呈低表达或不表达;细胞侵袭力实验表明转染有反义基因的肝癌细胞穿膜细胞数较未转染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从蛋白水平和细胞水平均证实该反义基因能抑制肝癌细胞的皮层肌动蛋白的表达和游走而不影响细胞的生长特性.

    作者:许朱定;窦科峰;宋振顺;李韧;张福乔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儿童颅内髓母细胞瘤放射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28例儿童颅内髓母细胞瘤术后放疗的方法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放疗患儿实施心理护理、放疗知识的宣教及放射野皮肤的保护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的血象情况及颅内高压症的临床表现,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其次做好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及出院指导工作.结果:28例患儿中,16例出现轻度头疼,25例Ⅰ°皮肤反应,7例Ⅰ级白细胞下降,经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与护理,都顺利完成全程放疗,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应加强髓母细胞瘤病儿在放疗期间的护理,预防并发症,提高生存率.

    作者:张玉霞;尹爱芹;王思慧;刘晓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放疗同步多西他赛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放疗同步多西他赛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74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放疗同步多西他赛化疗组(放化组),单纯放疗组(单放组);两组放疗方法相同,放疗肿瘤量DT60Gy~65GY,每次2Gy,每周5次,放化组在放疗同时每周予多西他赛40mg化疗一次.结果:放化组和单放组的有效率分别是81.1%和75.7%(P>0.05),两组的完全缓解率是32.4%和10.8%(P<0.05),放射性肺炎及食管炎发生率放化组高于单放组(P<0.05).结论:放疗同步多西他赛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好,副反应虽增加,但能耐受.

    作者:陈群;丁纯志;赵景胜;徐朝久;涂向阳;龙剑;向志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胶质瘤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基因芯片分析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建立恶性胶质瘤和其对应的癌旁组织的基因表达图谱,分析其差异表达基因,从基因表达水平上揭示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含13824个基因位点的人类基因表达谱芯片(SBC-R-HC-100-20)对WHOⅢ级和WHOⅣ级的胶质瘤和相应的瘤周组织进行检测.结果:筛选出包括与DNA结合、转录和转录因子、蛋白质翻译、细胞周期、转移等相关的表达差异的基因共275个,其中143个表达上调,132个表达下调.结论:恶性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存在许多基因表达的改变.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恶性胶质瘤演化相关基因研究,可以方便快速地缩小研究范围,有效地筛选出目的基因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程迎新;唐文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99m Tc标记抗肝癌单链抗体的生物分布及放射免疫显像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全新的抗肝癌单链抗体scFv-PE38在活体内的生物分布和对肝癌组织的亲和性.方法:双功能螯合剂cDTPA间接标记99mTc于抗体.分组建立荷瘤裸鼠模型,标记抗体注射试验组,对照组注射相当剂量的锝盐溶液.分别在各时间点进行SPECT平面显像,观察病灶浓集情况,计算T/NT比值;并分离各主要组织器官测定放射性,计算各时间点组织摄取和瘤肝比.结果:注射30分钟后肿瘤开始显像,24小时显像明显,T/NT达1.89±0.84;36小时各组织器官中肿瘤摄取高,瘤肝比达1.64±1.12.结论:该抗体经标记后在活体内表现出对瘤组织的特异亲和性,为抗体应用于诊治奠定了初步的实验基础.

    作者:王军伟;师建国;汪静;刘彦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Fas/FasL系统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即程序性细胞死亡,由死亡受体与其配体相互作用是引起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Fas/FasL系统是被认为是主要的介导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大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凋亡的调节失衡有关.本文就Fas/FasL系统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相关方面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吴志刚;马庆久;何显力;赖大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白介素-2联合顺铂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白介素-2联合顺铂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A组:白介素-2 100万单位+顺铂40mg/m2+生理盐水30ml,每周1次.B组:顺铂40mg/m2+生理盐水30ml,每周1次.病人治疗3周期以上后参与疗效评价.结果:治疗30天后CR率A组为93.3%(28/30),B组为80%(24/30);90天后CR率A组为80%(24/30),B组为70%(21/3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180天后CR率A组为76.67%(23/30),B组为50%(15/30),两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短期缓解率无明显差异,但长期完全缓解率有显著差异.

    作者:李增云;马庆彤;崔言刚;邵书元;陈述泉;王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芦荟中的活性成分-蒽醌化合物抗肿瘤的研究

    芦荟是一种集医药、食用、美容和观赏于一体的重要经济植物,以其独特的功效和广泛的用途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它用途广泛不仅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抗肿瘤、防辐射的作用,还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抗病毒、抗真菌等功效.本文主要阐述芦荟的活性成分蒽醌类化合物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兰;邓怀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采用普通钢针、静脉留置针及PICC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比较

    目的:比较普通钢针、静脉留置针及PICC这三种方式化疗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与严重性.方法:分析我科1年来271例患者行1352周期化疗所致的静脉炎.结果:三组两两间经秩和检验,P均<0.05,静脉炎级别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普通钢针组静脉炎级别高,留置针组次之,PICC组静脉炎级别低.结论:采用PICC及静脉留置针化疗能明显减少或减轻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宋玲琴;李小宁;王西京;强水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重组T7噬菌体肿瘤疫苗的免疫活性

    目的: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重组T7噬菌体疫苗,并检验疫苗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免疫活性.方法:将人VEGF165基因与T7 Select10-3b噬菌体基因重组,构建T7 Select10-3b-VEGF噬菌体疫苗.将疫苗免疫C57BL/6J小鼠.免疫4周后,用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VEGF抗体滴度.结果:疫苗组血清产生较高水平抗VEGF抗体.结论:异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重组T7噬菌体疫苗可打破机体对自身VEGF的免疫耐受,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VEGF抗体.

    作者:李晓慧;李燕;唐亮;刘岽;孙红梅;王丽萍;周彩存;谈立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cDNA胞外区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目的:克隆人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cbfa1)cDNA胞外区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提取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的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用PCR法扩增cbfa1基因片段.将获得的预期大小的PCR产物插入pUC19克隆载体中,转化TOP10感受态细胞,蓝白筛选白色克隆,进行体外扩增,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从人骨肉瘤细胞系细胞提取的总RNA中成功获得人cbfa1基因片段和重组质粒pUC19-cbfa1,DNA序列分析证实其序列和文献报道一致.结论:采用基因克隆的方法得到人cbfa1基因片段和重组质粒pUC19-cbfa1,为进一步进行其结构和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张勇;杨彤涛;李存孝;胡运生;马保安;范清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术前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20例术前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疗效,以同期15例术前单纯放疗作为对照组,分析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给予术前放化疗(DT40~46GY/20~23次)加同步化疗(静滴5-FU和优福定口服剂),对照组为同期15例局部晚期直肠癌给予术前放疗(DT40~50GY/20~25次).结果:两组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5%(15/20)和46.7%(χ2=4.98,P=0.036),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8%和55.4%(χ2=0.49,P=0.483).结论:术前同步放化疗可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生存时间,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白新宽;张宁;王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p53、c-erbB-2、nm23及CEA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P53、c-erbB-2、nm23及CEA在未经治疗的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15例癌旁肺组织(距癌灶5cm)中P53、c-erbB-2、nm23及CEA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显示P53、c-erbB-2、CEA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5/87(51.7%)、37/87(42.5%)和41/87(47.1%),高于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5);nm23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49/87(56.3%)低于正常肺组织的86.7%(13/15);p53的表达在不同的分化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43);CEA的表达在不同的病理类型之间以及在腺癌的不同TNM分期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nm23表达在不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以及在不同的TNM分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1,P=0.035);p53与c-erbB-2两者的表达有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0.319,P=0.003).结论:p53、c-erbB-2、nm23及CEA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并具有协同作用,它们的综合检测在非手术临床分期的判断及指导肺癌的临床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孙志勇;余宏宇;刘会敏;李玉莉;何金;孙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左上颌肌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5月前感左侧眶下区不适,伴右上唇麻木,近两月来出现鼻阻,左上后牙齿松动,左侧面部肿胀于2005年5月10日前来就诊.行CT检查发现左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右侧上颌窦炎.5月13在局麻下行左上颌骨包块活检,病理为梭形细胞肿瘤,不排除高分化平滑肌肉瘤,5月20日遂行局部放疗,常规单侧上颌窦野设计照射,DT2400cGy.

    作者:方利华;任宏轩;沈丽达;赵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74例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74例乳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病灶特点、发生时间、激素受体分布情况等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乳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乳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在胸部与脊柱,尤其是肋骨和腰椎,几乎均为溶骨性病灶.骨转移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33.4个月.骨转移患者中激素受体阳性率比例较高.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雌激素受体状况、病理类型和初发单/多发骨转移情况是影响乳腺癌骨转移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雌激素受体状况、病理类型和初发单/多发骨转移情况是影响乳腺癌骨转移预后的独立因素.对乳腺癌骨转移规律的认识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科;钟美佐;李建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彩超诊断肝癌侵犯下腔静脉及右心房1例

    患者,男性,40岁.8个月前出现右上腹疼痛,诊断为肝癌,行两次介入治疗,术后状况好转,近1周左胸壁疼痛,入院.查体:血压140/90mmHg,全身皮肤无黄染,颈部、锁骨上窝及腋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化验室AFP842·8ng/ml,肝功ALT79u/l,AST85u/l,AST/ACT为1.1,GGT187u/l,ALP280u/l.心电图:快速房颤低电压偶伴室内差传.CT:①肝癌,TAE术后,部分病灶复发;②肝硬化脾大腹水.

    作者:王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得力生对胃癌细胞P-gp、GST-π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得力生注射液对胃癌细胞P-gp、GST-π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胃癌细胞株SGC-7901 P-gp、GST-π表达.结果:得力生浓度分别为0μl/ml、1.25μl/ml、2.5μl/ml、5.0μl/ml时,SGC-7901细胞P-gp的表达逐渐减低,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GST-π的表达亦逐渐减低,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得力生注射液可下调胃癌细胞P-gp、GST-π的表达.

    作者:朱丽波;王艳丽;白雪蕾;陈铁军;柳云恩;宋春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Bnip3L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的Bnip3L进行检测,探索Bnip3L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组织芯片技术对128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和64例非瘤性肺部疾病患者手术标本中的Bnip3L进行检测,并对Bnip3L的表达情况与疾病生物学特点、患者生存时间等关系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在128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Bnip3L阳性表达45例(35.16%);64例非瘤性肺部疾病患者手术标本中Bnip3L阳性表达53例(82.81%),两者之间的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8.78,P<0.01).Bnip3L的表达与肿瘤T分期及患者生存时间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Bnip3L在各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均有表达,可以作为外科术后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预后较好的标志.

    作者:梁晓华;李小飞;朱少君;韩勇;王雨;苏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