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马法兰隔离肝灌注治疗不可切除晚期肝癌

张阳德;万小平

关键词:马法兰, 隔离肝灌注治疗, 恶性肝癌
摘要:目的了解马法兰隔离肝灌注治疗不可切除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在治疗不可切除性原发性肝癌中采用了高温下马法兰隔离肝灌注治疗.结果术后第6天,肿瘤组织出现了明显的液化、坏死.结论马法兰隔离肝灌注治疗是治疗不可切除性原发性肝癌的新技术.熟练的外科医生,不仅要了解马法兰隔离肝灌注治疗手术前的并发症,更要在术前术后对病人进行仔细监测,以避免急性凝血功能损害以及肝肾功能衰竭.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相关文献
  • 马法兰隔离肝灌注治疗不可切除晚期肝癌

    目的了解马法兰隔离肝灌注治疗不可切除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在治疗不可切除性原发性肝癌中采用了高温下马法兰隔离肝灌注治疗.结果术后第6天,肿瘤组织出现了明显的液化、坏死.结论马法兰隔离肝灌注治疗是治疗不可切除性原发性肝癌的新技术.熟练的外科医生,不仅要了解马法兰隔离肝灌注治疗手术前的并发症,更要在术前术后对病人进行仔细监测,以避免急性凝血功能损害以及肝肾功能衰竭.

    作者:张阳德;万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与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免疫表型的临床特点.方法使用8种抗CD单抗测定90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在此基础上对纯T,B系表型的病例进行临床特征分析.结果急性淋巴细胞免疫分型与FAB形态学分型基本符合,T系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B系,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体征上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两型的预后特点有待进一步观察.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对其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龚凡杰;裴敏飞;张广森;肖乐;申建凯;徐运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长疗程倍他乐克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塑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塑和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加服倍他乐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观察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基础上应用倍他乐克可显著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塑和左心功能

    作者:胡景云;赵永祥;胡冬煦;杨进福;朱利军;阳国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观察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随机法分组,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副反应与疗效评定同步进行.结果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相似,安全性则略有差异.结论利培酮具有与氯氮平相似的疗效,但安全性更高.

    作者:尹浩然;方亚明;黄若华;杨小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哮喘患者T细胞亚群数量与FEV1变化的相关性及意义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T细胞亚群数量及与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并对比分析22例哮喘发作期、22例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及25例健康正常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与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结果CD4+:哮喘发作期组与咳嗽变异型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咳嗽变异型哮喘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哮喘发作期组低于咳嗽变异型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CD4+/CD8+比值:哮喘发作期组高于咳嗽变异型及正常对照组(P<0.01),咳嗽变异型哮喘组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CD8+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1)与CD4+/CD8+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62,P<0.01).结论哮喘患者CD,阳性细胞百分率下降,CD4+/CD8+细胞比值失衡,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是哮喘容易反复发作、导致肺通气功能进一步减退的原因.在治疗哮喘病过程中,除对症处理外,应该配合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以改善肺通气功能.

    作者:赖映君;邱晨;酆孟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组织工程学中种子细胞的伦理学问题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的医学伦理学问题.方法从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的各种来源存在的伦理学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结果异种与异体细胞体内植入需要充分保护病人的知情权,遵照法规保障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需完善相关标准,完善政策法规;尽快寻找来源广泛、易于获得的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鞠洪斌;吴彩玲;邓展生;李凌贺;贺达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消化道肿瘤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

    目的观察消化道肿瘤围手术期应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取消化道肿瘤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例,在围手术期给予能全素胃肠内营养支持,术前3d给予能全素口服至手术前1d,术后12~24h即通过肠内营养输注系统给予能全素.对照组24例按常规外周静脉输液.两组均观察围手术期病人的临床表现,并监测营养支持前,术前1 d,术后第7d体重、血常规、肝功能的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或造瘘口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应用能全素后1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腹痛,1例腹泻.所有病人均未出现吻合口漏或急性肠梗阻,无手术切口或造瘘口感染.实验组患者应用能全素后血淋巴细胞、白蛋白及总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给予能全素是安全而有效的,并且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吴君辉;刘凯;周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部病变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腹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腹部肿瘤或大血管病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使用TOSHIBA/SX螺旋CT扫描机,以3~5mm/s进床速度,3mm的X线束厚度进行螺旋扫描,图像重建间隙1.5mm.所获的容积数据输入Sun Sparc Station 20工作站,再用TOSHIBA Xtension 2.01版本软件,重建出病变及其周围大血管和骨骼的三维图像.结果40例腹部肿瘤或大血管病变三维CT重建图像显示良好.腹部病变的整体形态及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得到较好的观察.结论螺旋CT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可以重建出高质量的腹部肿瘤或大血管病变的三维图像,能为临床医生提供腹部病变、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肾脏之间的立体图像.从另一角度为临床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帮助.

    作者:刘启南;谢江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微生物降解苯酚的工艺条件及能力研究

    目的探明几种兼性厌氧/厌氧微生物降解苯酚的能力及其处理含苯酚废水的基本工艺条件.方法以溴化滴定法测定苯酚浓度.结果在具塞碘量瓶创造的兼性或厌氧环境中,几种微生物能较稳定地降解10mg/L苯酚,降解率分别是苏云金杆菌39.29%,普通变形杆菌36.06%,大肠杆菌13.03%,产气杆菌12.83%,酿酒酵母菌4.89%.结论苏云金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可作为苯酚处理工程微生物使用,各种间无协同作用,酿酒酵母菌对细菌有拮抗作用.

    作者:孙敏;陈剑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

    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破坏,不能正常释放胰岛素,导致血糖升高.患者需终生注射胰岛素,由于给药过程缺乏理想的血糖感应系统,常导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为了有效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治疗策略来改进胰岛素的治疗,一是胰岛素输入方式的改进: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胰岛素泵就是通过24 h不停地向患者体内输入微量胰岛素,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次是寻找方法替代被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破坏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包括胰腺或胰岛移植、对非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以及对干细胞的诱导分化.70年代初,Lacy等成功地证明了移植胰岛细胞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状态,胰岛细胞移植开始蓬勃开展起来.

    作者:黄洁;陈耀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腿骨烧伤原位再生修复成功

    骨烧伤后常规的治疗是在烧伤的外露骨表面钻孔,等长出肉芽后再植皮修复.今年1~6月间我科成功原位再生修复(未经植皮愈合)1例左胫骨严重烧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鹏翔;罗成群;杨军;杨元华;贺全勇;李高峰;谷永红;彭长缨;彭浩;李萍;姜冰;陈铁夫;朱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儿非典型肠套叠的诊断体会(附42例报告)

    目的探讨小儿非典型肠套叠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小儿非典型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资料.结果该组42例均因腹泻发烧等收入院,但其中31例有阵发性腹痛史,26例有果酱样大便,35例可扪及腹部包块,钡灌肠和腹部B超有助于确诊.结论小儿非典型肠套叠即使有明显的伴随症状或并发病,但腹痛、果酱样大便及腹部包块仍是确诊依据.

    作者:李伟明;李赞模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卟啉与肿瘤

    1卟啉与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derivative,HPD)1.1卟啉1.1.1卟啉的理化性质在人体中卟啉化合物是作为血红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而存在,在体内是以不具有紫色荧光的还原型卟啉原形式存在,但在空气中卟啉原会自动氧化成卟啉.正常健康人体内主要存在尿卟啉(uroporphyrin)、粪卟啉(coproporphyrin)和原卟啉(protoporphyrin),而其他卟啉化合物常常可从遗传性的卟啉病患者的肝和血液病患者的尿、血液和粪便中检出.

    作者:张阳德;王绍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目的探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效果.方法对43例颅内表浅部位的蛛网膜囊肿行囊肿-腹腔分流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得到6~9个月的随访,囊肿消失16例,缩小22例,变化不明显5例.总有效率为88.4%.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具有简单、安全、有效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作者:吴新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临床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内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方法对在院的326例病人进行现况调查.结果326份病例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8.8%,其中三代头孢菌素占第一位,占44%;静脉用药占98.2%,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物费用34.6%,病原体阳性率7.1%.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作者:张小青;王绍娟;刘军;王晓川;易婷;罗文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肺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人类后基因组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建立完整的蛋白质文库.将和基因组研究互相补充,成为真正了解生物学,了解肿瘤发生、发展规律强有力的利器.当前,蛋白质组学已广泛应用于肺癌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器官组织和细胞2-DE参考图和数据库;通过比较健康和疾病组织的蛋白质组学描述特殊功能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的确立;在分子水平对肿瘤组织分类;以及发现预测疾病预后和治疗敏感性的标志物.

    作者:郭海周;张春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经胸小切口外科介入封堵Ⅱ孔型房间隔缺损的疗效

    目的评价经胸小切口外科介入封堵Ⅱ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术前用经胸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TE、TEE)筛选合适的病例、选择封堵器,术中用TEE指导封堵,术后1周、1及3个月用TTE观察封堵器的情况并测量各超声参数.结果6例患者均封堵成功,仅1例呈上下排列的二孔ASD患者残留少量分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左心大小均无增大,术后3个月右心大小、肺动脉压基本恢复正常,肺动脉干内径较术前缩小.结论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病例选择、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和术中监测安置,以及术后疗效的评价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屈朝阳;阮琴韵;陈济添;叶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创伤性主支气管断裂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外伤性主支气管断裂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X片和CT以及支气管镜是诊断支气管断裂的主要方法.结果11例均行支气管断端吻合,术后肺膨胀良好,肺功能基本恢复.结论主支气管断裂的病人诊断一旦成立,尽可能外科治疗,且疗效满意.

    作者:赵永祥;胡冬煦;胡景云;刘斌;杨进福;张权;朱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腰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和笑气吸入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评估

    目的腰麻复合硬膜外阻滞(CSEA)和笑气吸入无痛分娩的效果评估.方法90名足月初产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及对照组,前两组孕妇宫口开至3 cm后,分别行CSEA及笑气吸入分娩镇痛,监测镇痛效果、产程各指标及测定β-内啡肽(β-EP).结果实验组镇痛效果好于对照组,而实验组Ⅰ镇痛效果好于实验组Ⅱ.实验组Ⅰ活跃期短于对照组活跃期,实验组Ⅱ潜伏期后各产程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Ⅰ与Ⅱ各产程无明显差异.宫缩强度、产钳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三组无显著性差异.三组产妇β-EP浓度时均高于产后.产时β-EP实验组Ⅰ低,实验组Ⅱ与对照组无差异;而产后β-EP实验组Ⅱ高.结论CSEA及笑气吸入用于分娩镇痛,能缓解产痛,缩短产程,不影响产程中各因素.β-EP在分娩应激状态下升高,产后显著下降,提示β-EP参与分娩镇痛.

    作者:曾玉华;周昌菊;欧阳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医学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目的探讨医学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及相关内容.方法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阐述医学技术与工程学的关系、师资队伍、技术人才的培养及若干相关问题.结果医学技术与工程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与医学技术、医学工程学等相结合而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多学科的渗透、交叉与综合,具有边缘科学的特色.结论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并将有力促进和加快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雷万军;朱坚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