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李颉
目的 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时血清心肌酶及心肌钙蛋白T(CTn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0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CTnT,与健康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组)各40例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CTnT阳性率明显低于心梗组(P<0.01).结论 急性毒鼠强中毒时血清心肌酶升高,与骨骼肌损伤、脑组织缺氧及心肌损伤有关,但不能作为心肌损伤的唯一判断指标.
作者:王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进展性脑梗死(P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4例PS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治疗组(常规治疗联合通心络胶囊口服),两组治疗7、14、21天对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NDS).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68.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有利于PS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无不良反应.
作者:龙大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常合并周围脏器损伤的严重腹内伤,占腹内脏器损伤的3%~5%[1].1999~2006年,我院共收治十二指肠损伤患者27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康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X射线摄影对呼吸道异物及异物变位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气管与支气管内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气管异物15例、支气管异物88例,术前X射线诊断74例;异物位于右侧支气管内46例,37例与术后结果相符,异物位于左侧支气管内28例,23例与术后结果相符.14例发生异物变位.结论 呼吸道异物变位的X射线表现呈多样性;金属类异物为直接征象,其余均为间接征象,异物的性质、大小、形状与X线表现有明显联系.
作者:蒋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护理工作压力因素出现频率及压力程度,帮助管理者及护士正确认识并设法应对压力.方法 以加拿大护士协会确认的医院护理人员压力因素为基础,结合我省护理工作涉及的相关项目和医院护理工作现状设计的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2002年以来四川省各级医院在成都地区参加进修及培训的护理人员480例压力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理人员的压力处于中上等水平;职务与压力程度有关;压力因素的发生频率与压力程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责任重大、危重症病人多、轮班工作、要求随叫随到、与护理有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缺乏培训等因素发生频率较高.结论 护理管理者应通过减少各种压力因素出现频率来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护士应重视自身的心理调节,减轻自身压力.
作者:陈蜀岚;陈先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我院门诊及住院疑似肺炎支原体(MP)患者进行了血清MP-IgM抗体检测,并对检测前标本常规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缩短了结果报告时间,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静;许向锋;王其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院门诊儿科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共收治75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钟小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在慢性病贫血(ACD)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对铁代谢影响的机制.方法 用福氏完全佐剂建立传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注射福氏完全佐剂,建立符合ACD特征的大鼠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观察不同处理组NO浓度的改变与贫血及铁蛋白(Fn)、转铁蛋白受体(TfR)的关系.结果 炎症组NO、一氧化氮合酶(NOS)浓度显著增高,贫血明显,红细胞内Fn、骨髓血细胞TfR降低,血清Fn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用NOS抑制剂后,NO、NOS水平降低,贫血改善,铁代谢指标介于炎症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NO通过对TfR、Fn的影响参与了ACD时铁代谢的调节,为从NO对铁代谢影响角度进一步认识AC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及早降低NO水平,有利于阻止贫血的发展,为ACD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王强;董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羊膜移植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71眼)翼状胬肉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羊膜移植术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羊膜移植组8眼复发,复发率22.8%;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1眼复发,复发率2.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效果优于羊膜移植,复发率低.
作者:陈莺;龙开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B淋巴细胞来源常见的、且具有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本文就DLBCL的新分型研究进行阐述.
作者:李娟;徐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是一组发病率较低的,起源于和侵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CNSL进展快、死亡率高、治疗效果较差,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一直是血液肿瘤学的热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治疗大的进展是以大剂量甲氨蝶呤(MTX)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并成为PCNSL标准的治疗措施,较单用放疗,患者的生存率得以显著地提高.对于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SCNSL),新的预后因素不断地被发现和证实,以及国际预后指数(IPI)的运用,使推断出SCNSL的高发人群并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治疗成为可能.
作者:张晋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院在开展妇科无气腹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中,就地取材,将肝胆科开腹手术所用的肋缘自动拉钩稍作改进,替代专用的牵引装置,用于手术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光英;申婷婷;贺轲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脑动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脑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所取得动脉瘤的手术标本24例为观察组,颅脑外伤手术中所获得的脑动脉标本15例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并测定TGF-β1的表达;结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层分析,了解TGF-β1在动脉瘤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以及是否破裂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动脉瘤壁厚薄不均衡,内皮细胞数量减少或退化、内弹力层消失或连续性中断以及中肌层变薄或缺如,伴有纤维化及黏液样变性,平滑肌细胞明显减少且排列紊乱;TGF-β1表达两组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GF-β1在动脉瘤中的表达与瘤囊的直径有关,动脉瘤壁中表达高于正常脑血管.
作者:王振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超声诊断急诊外伤性腹腔脏器破裂患者168例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禄琴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应用甘露醇引起低颅压性头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5例脑卒中患者经脱水治疗后出现低颅压性头痛的临床资料.结果 补液疗法治愈31例,经鞘内注入生理盐水治愈11例,脑出血量大于40 ml的3例经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甘露醇静脉滴注致低颅压性头痛与超剂量、间隔时间短、疗程长有关,应采取个体化治疗,减少和避免低颅压性头痛的发生.
作者:周卓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老年血液肿瘤并发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老年血液肿瘤患者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实验资料.结果 152份血培养标本检出致病菌48株,检出率31.6%,其中革兰阴性菌30株(62.5%)、革兰阳性菌16株(33.3%)、真菌2株(4.2%);除铜绿假单胞菌外,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较低(<15%),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较高,三种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几乎耐药(>90%);革兰阳性球菌对替考拉宁耐药率较低,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较高,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 老年血液肿瘤并发败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耐药率都增高,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甘茂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具有快速、敏感、可定量的优势.联合抗原受体基因重排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可检测几乎所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MRD,可评估早期治疗反应,预示复发,实施个体化治疗,提高生存质量.本文重点介绍多参数FCM检测MRD的原理、优缺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景清;李戈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儿童非霍杰金淋巴瘤中B细胞型约占一半,包括Burkitt/Burkitt like型及弥漫性大B细胞型,近年使用环磷酰胺(CTX)、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为主的强烈、短疗程、冲击式联合化疗,无事件生存(EFS)已达80%~90%.其次是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基于儿童高危急淋或T-细胞急淋的治疗,EFS亦达80%以上.间变型和纵隔大B型疗效较差,复发性治疗是难点,靶向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将会带来更好前景.
作者:符仁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缝扎胆囊三角系膜及深部打结法在微创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自1991年4月至2007年7月12000例采用缝扎胆囊三角系膜技术和自制深部打结器进行微创开腹胆囊切除术.结果 全组手术成功11595例(96.6%),延长切口405例(3.4%),胆道损伤12例(0.10%),横结肠损伤4例(0.03%),术中大出血8例(0.07%),漏胆29例(0.24%),死亡4例(0.03%).结论 微创开腹胆囊切除术中建立缝扎胆囊三角系膜及深部打结法,使操作容易,并发症降低,安全性提高.
作者:张光全;廖忠;吴先麟;何方;廖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资料与方法本组为2003年10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异位妊娠患者,年龄18~46岁,中位年龄32岁,无症状5例,有停经史40例,腹痛46例,阴道不规则出血48例,附件区触及包块45例,尿妊娠试验阳性50例,人流术后2例,阑尾炎3例,胰腺炎2例.
作者:陆青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