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淋巴-浆细胞恶性血液病患者p73基因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徐文;姜玉珍;王秀丽;唐怀宇;孙步彤

关键词:基因, p73, 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 多发性骨髓瘤,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p73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58例ALL患者和40例多发性骨髓瘤的p73基因mRNA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8例ALL患者中,p73mRNA阴性表达率为32.8%(19/58),40例MM患者p73mRNA均阳性表达.p73mRNA阴性表达与.ALL患者首次化疗既获完全缓解及平均缓解时间的降低有明显关系.结论:p73mRNA检测对判断ALL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p73基因异常可能不是MM发病的重要分子事件.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丁酸钠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丁酸钠对人胃癌细胞系生长的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进行处理,应用MTT法检测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对凋亡相关基因P21WAF1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均可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且抑制率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21WAF1在丁酸钠作用的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未进行处理的细胞.结论:丁酸钠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生长,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裴凤华;崔路佳;高善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与大肠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与大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配对病例对照方法研究大肠.癌的危险因素,按性别、年龄、城乡分布进行1:1配对.资料分析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Iogistic回归.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Hp感染与大肠癌无相关性.有肿瘤家族史、细粮摄入量高以及常吃红烧鱼增加了患大肠癌的危险,其OR值分别为3.259、3.067、1.838;而体力劳动、有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用药史、淡水鱼摄入量高可能是大肠癌发病的保护性因素,其OR值分别为0.164、0.232、0.543.结论:Hp感染与大肠癌的形成无相关性.有肿瘤家族史、细粮摄入量高以及常吃红烧鱼可能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而从事适当的体力劳动、有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用药史、摄入淡水鱼较多可能是大肠癌的保护因素.

    作者:宋玉芳;张妍;崔彬彬;田素礼;李钰;董新舒;赵亚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淋巴-浆细胞恶性血液病患者p73基因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p73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58例ALL患者和40例多发性骨髓瘤的p73基因mRNA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8例ALL患者中,p73mRNA阴性表达率为32.8%(19/58),40例MM患者p73mRNA均阳性表达.p73mRNA阴性表达与.ALL患者首次化疗既获完全缓解及平均缓解时间的降低有明显关系.结论:p73mRNA检测对判断ALL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p73基因异常可能不是MM发病的重要分子事件.

    作者:徐文;姜玉珍;王秀丽;唐怀宇;孙步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浅谈肿瘤内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根据肿瘤内科病人的特点分析护理纠纷常见的原因.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进行法制教育,引导护士依法施护;规范护理文书书写等能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作者:蔡淑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多发性骨髓瘤中血清β2-MG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定量检测血清β2-MG的含量,比较多发性骨髓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多发性骨髓瘤组不同分期之间的血清β2-MG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组I期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多发性骨髓瘤组Ⅱ、Ⅲ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发性骨髓瘤各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B:-MG水平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

    作者:姜乃可;韦国桢;陈涛;杨建和;周民;肖溶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sVEG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sVEGF水平检测,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68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良性病变患者及健康女性sVEGF水平进行测定.分析术前及术后sVEGF水平变化与患者年龄、分期、腋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状况及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患者术前sVEGF水平中位数为306.51pg/ml,(四分位间距190.44pg/ml~442.04 pg/m1);乳腺良性病变组sVEGF水平中位数为150.82pg/ml(四分位间距82.36pg/ml~212.34 pc/m1);健康女性组sVEGF水平中位数为105.93pg/ml,(四分位间距78.54pg/ml~157.77 pg/m1).乳腺癌术后sVEGF水平中位数为200.89pg/ml(四分位间距164.36 pg/ml~276.33 pg/m1)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04);Ⅲ期乳腺癌sVEGF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有显著性差异(P=0.003).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sVEGF水平较无腋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增高(P=0.004),且与腋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正相关(P=0.043).sVEGF水平与年龄、病理类型、EP、PR、Her-2以及月经状态均无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sVEGF水平较乳腺良性病变和健康女性明显增高;局部晚期(Ⅲ期)乳腺癌患者术前sVEGF水平较高.乳腺癌术后第10天时sVEGF水平较手术前明显下降.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往往伴随着sVEGF的增高,sVEGF水平与乳腺癌疾病的进展、浸润、转移相关.

    作者:吴胤瑛;李恩孝;施璠;吴媛;郭俊俊;董丹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测定尿液萘酚反应物在肿瘤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检测尿液中α-亚硝基-β-萘酚反应物(NNR),探讨其在各种肿瘤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利用尿中萘酚反应物(NNR)与仅α-亚硝基-β-萘酚反应,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研究人群及各种肿瘤组尿中NNR含量的分布情况.结果:NNR在3311iμ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肿瘤患者尿液中NNR含量与健康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尤其是胃癌、肺癌、结肠直肠癌、肝癌患者,P《0.001.健康组正常值+2SD为1091μmol/L/gCr,胃癌、肺癌、结肠直肠癌、肝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0%、58.5%、50%、35.7%,特异性为96.6%.结论:检测尿液中NNR对胃癌、肺癌、肝癌患者尤为敏感,可作为一种简便、低廉的肿瘤筛查方法.

    作者:胡望平;胡盈莹;冯福英;黄兢姚;章宏斌;郑钦;王海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西妥昔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的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受体,受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刺激.多种肿瘤细胞株过度表达EGFR,包括25%~80%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细胞[2].

    作者:袁慕知;邹征云;刘宝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维生素B12混合液治疗乳腺癌术后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初步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04年10月~2005年12月我院86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出现Ⅰ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滤泡样暗色红斑/出汗减少时(一般DT30GY/3W)即进行配对分组治疗,实验组用维生素B12混合液(VitBl2 5001μg×20支+0.9%生理盐水250ml +庆大霉素48万u+地塞米松20rag)纱布浸湿外敷,15~20分钟/次,2~3次/日,7天为l疗程,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单用康复新液湿敷,用法疗程同上.结果:放射治疗结束时皮肤损伤实验组:I级62.79%(2,7/43);Ⅱ级27.91%(12/43);Ⅲ级9.30%(4/43);IV级0(0/43).对照组皮肤损伤:I级18.60%(8/43);Ⅱ级55.81%(24/43);Ⅲ级20.93%(9/43);IV级4.65%(2/43).两组差异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重在早期预防和治疗,维生素B12混合液湿敷是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

    作者:鞠云鹤;杨毅;吴星娆;侯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突变型IκBα对HL-60细胞凋亡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缺失突变型IκBα对HL-60细胞凋亡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技术,将pCLX-IκBα△N重组载体质粒DNA转移到HL-60细胞并于转染48小时和72小时后,分别分析AnnexinV和PI以及CD11b的表达.结果:转染后,Annexin V+/PI细胞数增加.其中,转染72小时后的AnnexinV+/PI-细胞数高于转染后48小时的AnnexinV+/PI‘细胞数.然而,无论是转染后48小时还是72小时,表达CD11b 的阳性细胞数与未转染细胞的CD11b阳性数几乎无差别.结论:短暂表达IκBα△ N cDNA能够诱导HL-60细胞发生凋亡,但似乎并不影响该细胞向粒系的分化.

    作者:王光平;荆照政;齐振华;陈方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胃肠道肿瘤化疗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等综合治疗,而往往在有明显症状之前已出现转移,故多数失去手术机会,而选择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然而因肿瘤的原发或继发性对化疗药物的不敏感而导致的多药耐药(MDR)常常影响化疗效果,这是临床常见难题.MDR的机制复杂,现综述胃肠道肿瘤MDR产生的机制以及逆转MDR的策略,将对进一步提高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曲卓慧;刘云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肿瘤患者化疗后Ⅳ度白细胞减少的治疗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化疗后Ⅳ度白细胞减少的综合救治疗方法.方法:20例患者化疗后发生Ⅳ度白细胞减少,其中男10例,女10例.升白治疗的综合措施包括保护性隔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抗生素的使用.结果:化疗后白细胞计数0.2×10×/L~0.9×109/L,平均(0.55±0.1)×109/L,经综合治疗后白细胞计数达正常的天数为3~8天,平均(5±2)天.体温38.2℃~40.5℃者8例,平均(39.2±0.74)℃,占40%(8/20).10%(2/20)发生继发感染,死亡5%(1/20),救治成功率95%(19/20).结论:对化疗后Ⅳ度白细胞减少患者及时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合理应用G-CSF.和/或GM-CSF,积极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可以安全渡过严重骨髓抑制阶段的危险期.

    作者:李向东;宋怡兵;董灵;赵全德;黄小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Polo样激酶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Polo样激酶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LKl的表达,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正常脑组织未见PLKl明显表达,各级别胶质瘤均有PLKI表达.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PLK1阳性率分别为43.8%、81.8%和100%.(Ⅲ-Ⅳ)级和(Ⅰ~Ⅱ)级之间PLKl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且与病理级别呈正相关(r=0.437,P《0.05).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患者两年生存率分别为31.2%和70.8%,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PLK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级别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段波;李新建;秦军;张力;涂汉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人胃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和糖调节蛋白94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休克蛋白70(HSP70)和糖调节蛋白94(grp94)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学图像分析方法研究60例人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发生及未发生转移的癌组织中HSP70和grp94的表达.结果:在胃癌组织中HSP70和grp94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93.3%,81.7% vs 36.7%,25.O%,P《0.01).HSP70和grp94在低分化和发生转移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转移癌和癌旁组织(90.0%,85.0%;100%,84.6%vs36.7%,25.0%;P《0.01).结论:HSP70和grp94在发生转移的低分化胃癌组织和未发生转移的高分化癌组织中表达存在明显不同,可以作为胃癌的诊断或预后指标.

    作者:王小平;王巧侠;王军;应小平;郭兰生;赵延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四氢叶酸钙分别联合紫杉醇、草酸铂和顺铂三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将经病理证实为晚期胃癌的患者92例分别给予紫杉醇(31例)、草酸铂(33例)、顺铂(28例)为主联合5-氟尿嘧啶/四氢叶酸钙方案化疗,21天重复,接受2个化疗周期后进行疗效和毒性评价.结果:紫杉醇组、草酸铂组和顺铂组化疗近期有效率分别为35.5%、30.3%和21.4%.三组的化疗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毒副反应紫杉醇组和草酸铂组以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炎以及脱发为主,但二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周围神经炎和脱发与顺铂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紫杉醇组和草酸铂组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与顺铂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毒副反应比顺铂组联合方案严重.

    作者:陈象逊;顾康生;梅蔚德;季楚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肺癌患者行立体定向放疗的护理

    立体定向放疗是目前治疗小细胞肺癌或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放射治疗手段,其特点是针对肿瘤区实行非共面多弧度等中心旋转,该技术使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立体方向上与靶区的实际形状一致[1]J,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垂直下降,肿瘤靶区受到高剂量照射的同时,大限度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具有高精度、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赵春英;兰学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时机和入路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治疗的15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例多发神经纤维瘤病患儿颈胸交界处多个肿瘤被切除,术后局部压迫症状消失,homer.征较术前加重,左臂活动受限无改善,并发脑脊液胸漏,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左锁骨下动脉壁上残留少量肿瘤组织,术后进一步行放、化疗;其余病人的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结论:术前充分估计术中的特殊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入路,是提高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刘文;苏旅明;李勃;刘凯;张涛;陈宁君;杨秋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抗血管生成的重要性中医药抗血管生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初探

    本文首先分析了化疗栓塞术对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和相关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重点阐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促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作用,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能调节机制;从而进一步论证了肝癌化疗栓塞术后抗血管生成的重要性,以及两者联合作用可能发挥强大的抗癌优势的假说;后,通过概述当前中西医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初步探讨了中医药抗血管生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曾普华;刘伟胜;徐凯;吴万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结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微血管(MV)生成与结肠癌临床及病理间关系.方法:应用第VⅢ凝血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采取SP免疫组化法测定53例结肠癌石蜡切片中微血管数量(MVC).结果:结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大小与结肠癌的淋巴及远处转移有关,与结肠癌的分期及5年存活率有关.结论:结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定量可作为结肠癌转移潜能的指标.

    作者:贾宗良;马继贤;白建华;关仙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奈达铂与替加氟联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奈达铂与替加氟联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l}缶床疗效.方法:21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国产奈达铂20mg/d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注2h;随后应用替加氟注射液,1000mg/ d,静脉点滴.两种药物连续使用5天,每21天为1个周期,至少进行2个周期后评价.结果:21例患者中19例可评价疗效,平均每个病例2.95个周期.CR0例,PR9例(47.4%),SD6例(31.6%),PD 4例(21.1%),RR为47.4%.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奈达铂与替加氟联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兰虎;吴焰林;周性芳;许亚丽;潘艳梅;裴元苓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