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D3和CD28双刺激活化的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胃泌素拮抗剂合用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军;赖大年;马庆久;鲁建国;贾玉蓉

关键词:胃泌素拮抗剂, PBMC, 单克隆抗体, 结肠癌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胃泌素拮抗剂和CD3/CD28单克隆抗体共刺激活化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在体外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影响及杀伤途径.为结直肠癌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的分离与体外培养;CD3/CD28共刺激活化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MTT法检测活化细胞的体外淋巴细胞毒作用,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用CD28共刺激细胞和CI-988分别处理6 d后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抑制率为66%和47.5%,二者合用后3d和6 d抑制率分别为41%和90.5%;较单用任何一种处理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杀伤作用更强(P<0.01).流式细胞仪:FCM图像可见实验组细胞群坏死比例为30.1%,凋亡细胞占19.2%,而对照组仅有坏死细胞0.22%,凋亡细胞1.6%.结论:联合应用胃泌素拮抗剂CI-988可以提高单抗协同诱导的效应细胞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总体抑制,而坏死细胞进一步增多说明效应细胞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凋亡两条途径来实现抑制作用.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D3和CD28双刺激活化的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胃泌素拮抗剂合用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胃泌素拮抗剂和CD3/CD28单克隆抗体共刺激活化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在体外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影响及杀伤途径.为结直肠癌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的分离与体外培养;CD3/CD28共刺激活化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MTT法检测活化细胞的体外淋巴细胞毒作用,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用CD28共刺激细胞和CI-988分别处理6 d后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抑制率为66%和47.5%,二者合用后3d和6 d抑制率分别为41%和90.5%;较单用任何一种处理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杀伤作用更强(P<0.01).流式细胞仪:FCM图像可见实验组细胞群坏死比例为30.1%,凋亡细胞占19.2%,而对照组仅有坏死细胞0.22%,凋亡细胞1.6%.结论:联合应用胃泌素拮抗剂CI-988可以提高单抗协同诱导的效应细胞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总体抑制,而坏死细胞进一步增多说明效应细胞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凋亡两条途径来实现抑制作用.

    作者:方军;赖大年;马庆久;鲁建国;贾玉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小板计数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病理确诊肺癌病例首治前进行周围血小板计数检查.结果:血小板减低占3.9%,正常占60.8%,增高占35.3%,肺癌Ⅱ、Ⅲ、Ⅳ期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值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小板升高患者经治疗其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晚期肺癌常继发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肺癌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张雯;王婷婷;杜鹃;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TAI联合放射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经直肠下动脉介入化疗(TAI)方案联合放射治疗晚期直肠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68例晚期直肠癌的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TAI联合放射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分析肿瘤的缓解率、患者的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结果:TAI方案联合放疗组在肿瘤的消失、缩小方面优于单纯放疗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TAI组联合放疗组1、2、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5年生存率相近,但TAI组联合放疗组较单纯放疗组消化道Ⅰ~Ⅱ度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AI方案联合放射治疗能提高局控率,降低复发率,减少局部淋巴和远处转移率,有效提高长期生存率,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简单、安全、较理想的中晚期直肠癌的治疗方案,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俞永忠;张新良;许正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肾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及血管生成的研究

    目的:研究肾癌组织(R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探讨VEGF-C及MVD与肾癌生物学特征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3例肾癌及6例正常肾组织中VEGF-C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八因子抗体对肾癌组织中微血管进行染色,结合Meta-Morph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并分析53例肾癌中微血管密度,及其与VEGF-C和肾癌的病理分期、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VEGF-C在正常肾组织呈阴性表达,在肾癌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且过表达率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MVD值在肾癌组织中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C和MVD在肾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在肾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学锋;戴显伟;吴斌;霍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52例骨转移癌放射治疗止痛的护理

    癌性疼痛是癌症病人尤其是中晚期病人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顽固性疼痛,因此,控制癌痛对改善生存质量极其重要.本科室从2001年11月至2005年6月对52例骨转移癌共82处转移灶进行姑息性放射治疗,放疗期间给予精心的护理,使患者疼痛得到明显的缓解,无病理性骨折及其它护理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小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Bag-1及Bcl-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基因Bag-1和Bcl-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02年~2005年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组织标本45例,前列腺增生10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标本中Bag-1及Bcl-2的表达,并探讨Bag-1及Bcl-2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Bag-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62.2%,前列腺增生组织中20.0%.Bag-1与肿瘤分级、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P<0.05),随前列腺癌恶性程度增加,其表达强度也增加.Bcl-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7.8%,与前列腺增生组织20.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表达与不同病理细胞类型、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Bag-1与Bcl-2的表达正相关(P<0.05).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Bag-1表达可作为预后指标;Bcl-2可能参与前列腺组织由良性向恶性转化的过程,但与癌细胞恶性分化程度无关.

    作者:孟庆超;王禾;于磊;孟平;王映梅;马福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螺甾皂苷类化合物的体外抗人肝癌细胞增殖作用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讨从茄科植物龙葵中提取的螺甾皂苷类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FHCC-98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F筛选由龙葵中提取分离的29种单体化合物,测定其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FHCC-98的生长抑制作用,以人正常肝细胞QSG7701为阴性对照.结果:首先利用单浓度(100μmol/L)、单时间点(48 h)对化合物进行初筛,其中有3个化合物符合要求,可以进行复筛,分别为solamargine;degalactotigonin;solasonine.复筛采用多浓度点(100,50,25,12.5,6.25μmol/L)、单时间点(48 h)对化合物检测细胞毒性(IC50).IC50值>100表示无细胞毒性.结论:从龙葵中分离提取的螺甾皂苷类化合物solasonine对人肝癌高侵袭细胞株的增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罗文娟;王光辉;周新兰;陈志南;王乃利;姚新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肺肿瘤与雌激素关系及治疗探讨

    目的:研究雌激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人类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肺肿瘤内分泌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利用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6例肺肿瘤组织标本ER、PR表达,然后应用典型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一他莫昔芬(tamoxifen)治疗受体表达阳性的且化疗无效的晚期肺肿瘤患者16例,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结果:人类自然发生的肺肿瘤细胞含有ER、PR,其阳性率分别为42.9%和30.4%;腺癌ER、PR的阳性率71.4%和35.7%明显高于鳞癌的31.0%和17.2%(P<0.05);ER与PR的表达明显正相关(P<0.05);自化疗开始1-3疗程无进一步改善的肺癌者16例,TAM治疗后7例缓解或稳定,生存期8~24个月,平均14个月.TAM治疗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部分肺肿瘤细胞含有ER、PR,意味着这些肿瘤有雌激素依赖性,其发生、发展可能受雌激素调控,内分泌治疗有效;晚期肺癌患者如果ER、PR阳性,加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可能会有一定效果;TAM对临床难治性、ER阳性的肺癌有一定疗效且毒副作用不大,可在临床进一步试用.

    作者:孙开宇;付青兰;王乐强;郭桂芳;刘长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临时性主动脉旁路通道加主动脉置换切除食管癌8例报告

    目的:探讨建立临时主动脉旁路并行主动脉置换对食管癌侵犯主动脉壁手术的可行性.方法:于受侵部位主动脉两端插管,建立临时旁路通道,维持循环,切除受侵犯的主动脉,用Gore-Tex人造血管置换后切除食管癌,食管-胃吻合.结果:8例患者于术后2周内顺利恢复出院,未发生食管胃吻合口及主动脉壁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食管癌侵犯主动脉的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临时性主动脉旁路与主动脉置换术,有助于手术切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其远期效果及医疗经济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伟;王强;许广照;施民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FND与CHOP方案治疗进展期惰性淋巴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FND(氟达拉滨+米托蒽醌+地塞米松)与CHOP方案治疗进展期惰性淋巴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临床观察的终点包括缓解率(总有效率OR和完全缓解率CR),无失败生存(FFS),总体生存(OS)及毒性.40例病人随机分组,FND和CHOP组各20例.两种治疗方案均为每28天1次,共3个疗程,之后,二组病人均采用CHOP方案巩固3个疗程.FND方案为:氟达拉滨25mg/m2,iv d1~5;米托蒽醌1Omg/m2,iv d1;地塞米松20 mg/d,iv d1~5.CHOP方案为:环磷酰胺600mg/m2,iv d1;阿霉素25mg/m2,iv d1;长春新碱1.4mg/m2,iv d1和强的松50mg/m2,po d1-5.结果:FND方案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CHOP(OR 83% vS 40%,CR 50%VS 15%;P<0.01).FND组的中位FFS是32个月,而CHOP组仅为15个月.两种治疗方案的耐受性均较好,只有少量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FND方案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CHOP,并可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张涛;孙秉中;陈协群;白庆咸;杨岚;乔庆大;王一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Bcl-2家族与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Bcl-2家族分子在细胞凋亡的调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凋亡调控的异常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得到认可.因此,了解该家族成员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有助于加深对胃癌发生的认识以及寻找更加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在总结目前这类分子凋亡调控机制的同时,还介绍了其在胃癌细胞中表达的异常,以及利用它们诊断和治疗胃癌方面的进展.

    作者:于涵;王亚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食管癌中Cox-2与p53表达及相关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癌中Cox-2与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和10例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中Cox-2与p53蛋白的表达.结果:食管癌中Cox-2、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40/52)、82.7%(43/52),而正常食管黏膜表达均为阴性;且Cox-2的高表达与食管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呈相关(P<0.05);053蛋白的过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ox-2表达阳性组p53表达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Cox-2、p53可能起重要作用,Cox-2通过使抑癌基因p53失活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陈玉芳;万美珍;史永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DCX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DCX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多西紫杉醇60mg/m2,静滴,第1天,顺铂20mg/m2,静滴,第1~3天,希罗达1000mg/m2,口服,2次/日,连续14天,休息7天.21天作为1个周期.至少连续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评价.结果:全组19例病人,可评价18例,总有效率为61.11%,其中CR 2例(11.11%),PR 9例(50%),SD 4例(22.22%),PD 4例(16.67%),平均TTP为6.9个月;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Ⅲ~Ⅳ度发生率为27.78%,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38.89%.结论:DC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实,不良反应可耐受和控制,可以作为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作者:范晓强;周锡建;李相勇;周仁贵;唐新宇;潘德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Livin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Bcl-2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Bcl-2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Livin和Bcl-2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Livin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P<0.01).Livin表达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Bcl-2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P<0.01).在食管癌组织中Livin与Bcl-2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Livin在食管癌组织中异常表达,有望成为食管癌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Livin基因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异常表达可能在食管癌癌变中起协调作用.

    作者:黄青远;赵志龙;崔肃;陈东义;张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婴幼儿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护理

    纵隔内组织器官繁多,胚胎来源复杂,可发生多种多样的肿瘤和囊肿.小儿纵隔肿瘤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早期不易发现.小儿巨大纵隔肿瘤易压迫临近脏器,且 小儿胸腔小,呼吸道狭窄,心脏功能储备有限,故手术难度及 风险大,由于巨大纵隔肿瘤的压迫及婴幼儿特殊的发育阶段,增加了围手术期护理的难度.我科近年来对29例巨大纵 隔肿瘤的患儿实施了开胸手术,其围手术期护理现总结报告 如下.

    作者:陈德凤;郎红娟;貟俊茹;姚艳玲;张卫宁;杨洁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为经产妇,平均年龄32.5岁,单侧乳腺肿块,8例临床怀疑乳腺癌,组织学表现均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8例可见多核巨细胞,13例形成微脓肿,所有病例均未发现病原微生物.结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作者:黄斌;韩莉;赵玉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43例鼻咽癌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体会

    目的:介绍调强适形放射(IMRT)治疗鼻咽癌的效果.方法:对43例初治或复发鼻咽癌患者给予IMRT,将照射靶体积划分为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d)、临床靶体积1(CTVl)、临床靶体积2(CTV2).处方剂量:GTVnx68Gy~74Gy,GTVnd60Gy~66Gy,CTV1 60Gy,CTV2 54Gy;共30次.34例接受放化综合治疗,9例接受单纯放疗.结果:GTVnx、GTVnd、CTV1、CTV2的平均剂量分别为72.40Gy、67.83Gy、60.25Gy和64.85Gy.中位随访期9个月,局部无进展生存率100%;1例放疗后4月出现肝和肺转移.结论:IMRT技术对初治或复发鼻咽癌病例均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作者:彭齐荣;张罗生;张红梅;贾彦征;段宇新;高兴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滑石粉注入兔胸膜腔后在主要器官分布的研究

    目的:观察滑石粉浆注入家兔胸膜腔后在全身主要脏器的分布.方法:20只新西兰家兔胸腔内注入150mg/kg滑石粉浆后,分别于术后第1、3、7、28天处死,观察其主要脏器有无滑石粉分布;另有10只作为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术后第1、3天观察.结果:实验组所有动物在被检查的器官内均有滑石粉颗粒出现,与被处死的时间无关,胸膜腔有急性炎性渗出反应;对照组各器官均未发现.结论:滑石粉浆注人正常兔胸膜腔后,一部分很快被吸收并分布于全身各脏器,同时在胸膜腔局部形成急性炎症反应.

    作者:杨恩德;赵正源;朱以芳;程庆书;朱少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63例肺内孤立性结节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临床分析

    目的:评估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在肺内孤立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肺内结节行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检查,阳性显像者手术切除,阴性显像临床可疑者,行手术或肺内穿刺.结合术后或肺内穿刺病理,判定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检查的灵敏性,特异性和正确性.结果:63例患者中阳性显像36例,其中病理证实阳性者31例,假阳性5例.阴性显像27例,其中病理证实真阴性24例,假阴性3例.灵敏性为91.2%(31/34),特异性为88.9%(24/27),正确性为87.3%(55/63),真阳性率为86.1%(31/36),假阳性率13.9%(5/36),真阴性率88.9%(24/27),假阴性率11.1%(3/27).结论: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作为一种安全、非创伤性的显像方法在鉴别肺内孤立性结节(SPN)性质时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极大地减少了不必要的诊断性开胸手术,因而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佐伟;郭一玲;卢彗;赵文飞;吕军;张英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放疗对直肠癌组织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影响

    目的:探讨放疗对直肠癌组织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确诊的直肠癌患者32例,均为手术前放疗患者,男18例,女14例.病理类型均为腺癌,病理分级:高分化4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18例.Dukes分期:A期3例;B期11例;C期18例.纤维结肠镜于放疗前后取直肠癌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直肠癌的Agnor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直肠癌中放疗后细胞核面积、Agnor数、Agnor面积分别是,10415.1±208.9、1.21±0.28、28.4±15.2,较放疗前321018.1±394.6、4.47±1.05、242.2±35.6明显缩小,各组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放疗对直肠癌的Agnor既明显降低其面积,又明显降低其数目,能控制直肠癌的增殖.

    作者:张忠新;贾伟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