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波热疗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柳江;王芳;韩忠诚

关键词:微波热疗, 癌症晚期
摘要:目的:观察微波热疗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择42例放、化疗失败复发转移和年龄大、体质弱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晚期癌症患者,采用单纯微波热疗辅以一般支持治疗,四次微波治疗结束后2天评价疗效.结果:相关肿瘤标志物下降者16例占40.5%,病情稳定者18例,占42.8%,两者相加总有效率为83.3%.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者37例,占88.0%.结论:微波热疗作为一种疗效肯定,副反应轻微的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D CT成像技术在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三维成像(3-D CT)在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12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应用CT机工作软件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及透明重建,根据情况制订手术方案.结果: 完整切除术5例;大部切除术3例;部分切除2例;明确诊断, 放弃手术治疗2例.1例发生并发症是由于术中肿瘤包绕腔静脉,术前腔静脉腹段显示不清.所有病例经3-D CT成像后,显著提高了对肿瘤与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的了解,血供及供应血管等信息可清晰显示.结论: CT三维成像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形态轮廓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帮助医生了解病理解剖、体积测定、制订手术计划、大限度地降低术中损伤.

    作者:张可仞;高玉颖;李心元;张锦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田基黄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生长抑制的体外实验

    目的:观察田基黄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浓度为(0、25、100、400)mg/ml的田基黄与CNE-2细胞作用(24、48、72)h,用SRB法检测田基黄对CNE-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田基黄对CNE-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田基黄将CNE-2细胞明显阻滞于S期.田基黄浓度为400mg/ml作用48小时,CNE-2细胞的凋亡率为13.12%,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凋亡细胞存在.结论:田基黄能够抑制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的增殖,能使CNE-2细胞阻滞于S期,可诱导CNE-2细胞发生一定程度的凋亡.

    作者:肖大江;朱国臣;王亚平;胡玉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与HBV DNA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C)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HBV)的关系. 方法:对286例PHCC患者进行HBV DNA检测. 结果:在286例肝癌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62.59%,其中85.47%的感染者血清HBV DNA水平≤106.结论:乙肝病毒感染仍是肝癌的主要发病因素,而且这类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大多较低.

    作者:魏燕;梅琪;陈坚;徐周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移植术后病人性格行为异常分析及护理

    本文针对肝移植病人术后行为异常情形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案.

    作者:鱼晓清;牛建瑞;杨勤玲;霍锦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术后恢复期躁动病人的护理

    躁动是指在意识障碍情况下以肢体为主的不规则运动,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躁动时病人的体动及挣扎可致机械性损伤、伤口裂开出血、导管、引流管脱落,氧耗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心肺并发症增加的危险,若处理不当,甚至可危及病人安全,导致严重后果.为此应针对发生的原因进行护理,以减少全麻术后恢复期躁动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蒋英;王建荔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Survivin蛋白及β-caten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克隆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蛋白)及β-连环素蛋白(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47例原发性肝癌组织、10 例肝硬化组织、4例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蛋白及β-连环素蛋白(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结合原发性肝癌临床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蛋白无表达、β-catenin蛋白无异常表达;在肝硬化组织中,survivin蛋白无表达、有2例(20%) 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在47例肝癌组织中有30例(63.8%)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31例(65.9%) 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P<0.01).Survivin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Surviv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复发组的表达率为92.9%(26/28),无复发组的表达率为21.1%(4/19);β-caten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复发组中的异常表达率为89.2%(25/28),在无复发组的表达率为31.6%(6/19)(P<0.05).在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8例(93.3%) 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而在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的3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8例(90.3%)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两种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的表达具有一致性,且呈正相关 (r=0.6324).结论; Survivin蛋白与β-catenin蛋白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复发密切相关,它们可能成为预测肝癌术后有无复发的一项指标.Survivin蛋白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中具有密切的关系,且呈正相关.

    作者:李先东;曾斌;谢立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CT增强扫描定位过程中不同给药途径对适形放疗体表定位标记精度的影响

    目的:分析经不同途径给药进行CT增强扫描定位造成的适形放疗体表定位标记的误差,探求提高适形放疗的定位精度.方法 :测量CT扫描定位前后体表标记点的坐标(X轴和Z轴方向),观察平扫(A组)、经静脉直接推注(B组)和经静脉留置导管推注造影剂(C组)增强扫描各50例病人的表标记点的误差.结果经A组、B组、C组扫描定位后,体表标记的误差在X轴方向分别(0.18±0.6)mm、(1.54±1.93)mm、(0.18±0.6)mm,Z轴方向分别为(0.24±0.8)mm、(2.6±2.76)mm、(0.34±0.91)mm;X轴方向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P<0.05.Z轴方向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精确定位是精确放疗的基础,CT扫描定位过程中因静脉推注造影剂使病人的体位发生移位导致体表定位标记发生偏差,若治疗时沿用扫描前的坐标进行重复定位,必然会引起肿瘤计划靶中心与实际靶中心发生偏差,导致治疗精度的降低.通过CT定位前静脉留置,经导管给药增强扫描定位或扫描完毕后及时修正体表标记的坐标,治疗时用修正后的坐标进行重复定位,即可消除因CT增强定位导致的偏差,从而提高适形放疗的定位精度.

    作者:王永刚;刘均;余蜀江;陈宏;刘跃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单纯放疗与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瘤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单纯放疗与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82例骨转移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例.A组采用60Co γ射线或直线加速器6MVX射线单纯放疗,B组给静滴唑来膦酸4mg,后局部放疗,放疗结束后每4周静滴唑来膦酸1次,连用12周期.结果:两组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瘤效果较好.

    作者:胡云峰;雷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ERβ、C-erbB-2及bcl-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β(ERβ)、C-erbB-2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Rβ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C-erbB-2及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6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ERβ、C-erbB-2及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96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ERβ、C-erbB-2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6%、36.5%和51.0%;ERβ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C-erbB-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bcl-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与腋淋巴结状态无关(P>0.05).结论: ERβ蛋白表达可能是乳腺癌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

    作者:秦凤展;佘明金;汪子书;吴穷;郑荣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Ang-2、CD105和CD34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CD105和CD34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Ang-2蛋白的表达及CD105和CD34标记的MVD,并分析它们与胶质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Ang-2在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2%,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胶质瘤组织中,CD105、CD34标记的MVD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Ang-2表达的阳性标记指数及CD105标记的MVD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1),CD34标记的MVD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无明显相(P>0.05).Ang-2与CD105、Ang-2与CD34均呈协同表达,CD105在胶质瘤中表达的特异性较CD34高.结论:Ang-2、CD105和CD34表达在促进胶质瘤的恶性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CD105较CD34更能准确反映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状态.

    作者:王艳芬;丁永玲;李家驭;周晓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甲状腺肿瘤手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预防甲状旁腺损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1986年3月~2000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手术病例1091 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甲状旁腺损伤的发生率为0.64%(7/1091),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为0.37%(4/1091).均为全甲状腺切除术或一侧腺叶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的病例.结论:在甲状腺肿瘤的手术中,保留甲状腺下动脉及操作轻柔至关重要,以保证甲状旁腺的充足血供;术中将无法避免或不慎摘除的甲状旁腺植入胸锁乳突肌内,可恢复甲状旁腺的功能.对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患者予以钙片口服及定期肌注维生素D2可缓解低钙血症.

    作者:唐亿华;罗文政;刘学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61例恶性胸腺瘤患者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胸腺瘤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1例恶性胸腺瘤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完全切除组32例,部分切除组26例和探查组3例,每组中均有放疗和非放疗患者.以术后5年复发率和生存率做为疗效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放疗患者5年复发率低于同组未放疗患者,5年存活率高于未放疗患者,大部切除结合放疗组与完全切除结合放疗组的5年复发率(P=0.926),生存率(88.9% vs 86.4%)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胸腺恶性肿瘤因浸润性生长,多不能完全切除,术后结合放疗有助于控制局部复发和提高存活率.

    作者:单国际;曾凡华;华瑞;张其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乳腺囊性增生病合并乳腺癌18例分析

    乳腺囊性增生病为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其临床潜在的危险性是发生癌变,并且合并癌变时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常可导致癌延诊,延误乳腺癌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8例乳腺囊性增生合并乳腺癌病人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郭振;李今;马益民;高倩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肿瘤引起的阴茎异常勃起6例

    目的:探讨肿瘤引起的阴茎异常勃起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肿瘤引起的阴茎异常勃起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结果: 均为低流量型,3例白血病患者获得完全缓解,3例转移癌患者部分缓解.结论:肿瘤引起的异常勃起多为低流量型,疗效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

    作者:宣枫;严志强;王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YH-16对宫颈癌Hela细胞及其裸鼠皮下移植瘤作用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YH-16(重组内皮抑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及其荷瘤生长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MTT法检测YH-16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用透射电镜观察YH-16处理Hela细胞后的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将Hela细胞移植至裸鼠皮下成瘤,观察不同浓度YH-16 (0mg/kg、0.4mg/kg、0.75mg/kg和1.5mg/kg)对荷瘤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TUNEL法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YH-16具有体外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能诱导Hela细胞凋亡;YH-16能有效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P<0.05);YH-16 15mg/kg组的肿瘤MVD计数较对照组和其它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YH-16具有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及其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作者:程丽;刘梅梅;隋丽华;程海燕;张云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周剂量艾素联合顺铂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周剂量艾素(国产多西他塞)联合顺铂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30例经细胞学或病理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艾素每周给药25mg/m2.连续3周,联合顺铂20mg/m2连用5天,每28天重复.结果: 30例患者均可评价,其中CR 1例,PR 13例,总有效率46.7%.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但均较轻微.结论: 周剂量艾素联合顺铂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好,毒副反应低,安全,性价比高.

    作者:张冬梅;闫玉兰;靳继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明胶酶与恶性肿瘤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明胶酶在其中发挥着广泛作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将近些年对明胶酶的结构、作用底物、激活和抑制等方面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与恶性肿瘤的生长、血管发生、转移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明;侯敢;黄迪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涎腺肿物针吸细胞学的分类诊断探讨

    目的:探讨涎腺肿物针吸细胞学(FNAC)特点、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方法:通过涎腺肿物针吸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对照,回顾性分析102例涎腺肿物针吸细胞学特点.结果:356例涎腺FNAC中,有组织学对照102例,其中诊断正确91例,正确率89.2%;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94.4%;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89.5%;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82.4%.FNAC区分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96.1%.结论:涎腺肿物针吸细胞学诊断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对涎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可靠、准确.对某些肿瘤的分类仍有局限性,需要活检诊断.

    作者:赵信喜;闫德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癌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 PLC)是肝细胞和(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升高[1].因受肝脏解剖和生理因素影响,其发生肝内肝外转移较早,侵犯部位较多,转移机制复杂,一经发现约80%的患者便失去手术机会,且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大多数肝癌以血行转移为主(如肺、骨、肾上腺等),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肝癌并不多见,且多是首先出现在腹腔淋巴结(肝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而出现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临床少见.笔者经治1例肝癌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结合文献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张曦;雷光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癌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

    目的:探讨在局麻下行肝癌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方法: 选择4841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系统的按介入治疗程序进行护理,分析并发症及相关的护理程序和措施.结果: 4841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大多是可逆的.结论: 中晚期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既简便又安全,且并发症少,对于术后可能的并发症而进行预防性处理或治疗,规范护理程序和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付玉萍;刘文婧;张爱新;王小玥;丁丽丽;范苏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