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国际;曾凡华;华瑞;张其刚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炎性假瘤(IP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肝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术前诊断良性病变10例,1例误诊为恶性肿瘤,其中诊断为炎性假瘤者7例.T1WI上5例为等信号,6例为低信号.T2WI上3例呈低信号,5例呈略高信号,3例呈等信号.多期动态扫描: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仅1例见轻度强化,在静脉期及平衡期见强化,强化方式基本一致,只是强化程度平衡期较静脉期略轻,强化方式多样,偏心性或周边不均匀环行强化,或呈间隔样强化,强化持续时间较长.结论:MRI诊断IPL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病史,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对肝脏炎性假瘤作出诊断.
作者:王巍;张同;王晶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乳腺囊性增生病为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其临床潜在的危险性是发生癌变,并且合并癌变时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常可导致癌延诊,延误乳腺癌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8例乳腺囊性增生合并乳腺癌病人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郭振;李今;马益民;高倩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将60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静滴唑来膦酸4mg加局部放疗30Gy/10f/2w,对照组单纯行放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有显著性差异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活动能力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6.7%和63.3%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是目前治疗骨转移癌的优选方案.
作者:吴瑾;周莉华;蒋晓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肉瘤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及心理需求,为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100例骨肉瘤患者的父母进行心理反应测定及心理需求调查.结果: 患者父母心理反应包括:对治疗方法不了解、担心肿瘤复发或转移、担心截肢致残、不了解疾病、担心经济问题、担心子女丧失面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等焦虑出现,与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心理需求包括:希望医护人员以好的医术就治患者、医生多解释病情、及时通报病情变化、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多查访、有耐心.结论: 治疗骨肉瘤患者的同时要注重患者父母的心理反应以及心理需求,给予家属早期心理干预,积极沟通,多形式的健康知识教育,使患者父母了解骨肉瘤疾病及相关知识,消除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等负性心理,营造积极乐观的氛围.
作者:李红;马保安;周勇;张明华;于哲;范清宇;余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恶性胸腺瘤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1例恶性胸腺瘤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完全切除组32例,部分切除组26例和探查组3例,每组中均有放疗和非放疗患者.以术后5年复发率和生存率做为疗效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放疗患者5年复发率低于同组未放疗患者,5年存活率高于未放疗患者,大部切除结合放疗组与完全切除结合放疗组的5年复发率(P=0.926),生存率(88.9% vs 86.4%)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胸腺恶性肿瘤因浸润性生长,多不能完全切除,术后结合放疗有助于控制局部复发和提高存活率.
作者:单国际;曾凡华;华瑞;张其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改良CVP联合rhG-CSF方案对血液肿瘤和实体瘤41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及造血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完成APBSCT 41例(血液肿瘤32例,实体瘤9例),平均年龄39.6岁(18岁~67岁).WBC升至4.0×109/L左右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并计数MNC和CD34+细胞数;预处理结束48h~72h回输MNC.结果:动员期间患者WBC均降至1.0×109/L以下,PLT 40×109以下.34例1次采集成功,7例(双次移植5例)作第2次采集.采集MNC数 0.9×108/kg~8.3×108/kg(2.8±2.0 ×108/kg),CD34+细胞1.1×106/kg~9.4×106/kg(3.2±2.6×106/kg).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WBC恢复到1.0×109/L时间为+8~+16d(平均+11.3d);38例PLT恢复到50×109/L时间为+13~+22d(平均+16.8d),3例PLT恢复延迟,长+35d.随访15~6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或好转13例(31.7%),总有效率78.0%,无效9例(22.0%),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其中5例带瘤生存,17例死亡).结论: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行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郝淼旺;梁英民;刘利;尹郸丹;刘强;陈任安;何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田基黄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浓度为(0、25、100、400)mg/ml的田基黄与CNE-2细胞作用(24、48、72)h,用SRB法检测田基黄对CNE-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田基黄对CNE-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田基黄将CNE-2细胞明显阻滞于S期.田基黄浓度为400mg/ml作用48小时,CNE-2细胞的凋亡率为13.12%,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凋亡细胞存在.结论:田基黄能够抑制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的增殖,能使CNE-2细胞阻滞于S期,可诱导CNE-2细胞发生一定程度的凋亡.
作者:肖大江;朱国臣;王亚平;胡玉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替莫唑胺联合适形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的患者,13例行替莫唑胺联合适形放射治疗(治疗组),另17例单纯适形放射治疗(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期为16.5个月和12.7个月;其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9%﹑46.2%和52.9%﹑17.6%(P>0.05).结论: 替莫唑胺联合适形放射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有提高生存率的趋势,并发症少.
作者:周绍兵;刘阳晨;高飞;叶宏勋;赵莺;尹小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宫颈癌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已证实HPV感染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就人乳头瘤病毒与子宫颈癌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崔英;胥爱辉;蔡永娥;孙晓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氟保护漆局部应用预防放射性龋齿的治疗效果.方法: 清洁牙面,消毒干燥后用小毛刷蘸取氟保护漆在各个牙面刷一薄层,窝沟邻面及颈部所需部分滴涂,隔天复涂,连续三次.结果: 经观察91名患者,有6例失访,两组放疗后一年的患龋率分别为47.5%和73.33%,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 局部应用氟保护漆,能有效预防放射性龋齿的发生.
作者:朱希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克隆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蛋白)及β-连环素蛋白(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47例原发性肝癌组织、10 例肝硬化组织、4例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蛋白及β-连环素蛋白(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结合原发性肝癌临床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蛋白无表达、β-catenin蛋白无异常表达;在肝硬化组织中,survivin蛋白无表达、有2例(20%) 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在47例肝癌组织中有30例(63.8%)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31例(65.9%) 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P<0.01).Survivin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Surviv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复发组的表达率为92.9%(26/28),无复发组的表达率为21.1%(4/19);β-caten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复发组中的异常表达率为89.2%(25/28),在无复发组的表达率为31.6%(6/19)(P<0.05).在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8例(93.3%) 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而在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的3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8例(90.3%)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两种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的表达具有一致性,且呈正相关 (r=0.6324).结论; Survivin蛋白与β-catenin蛋白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复发密切相关,它们可能成为预测肝癌术后有无复发的一项指标.Survivin蛋白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中具有密切的关系,且呈正相关.
作者:李先东;曾斌;谢立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 PLC)是肝细胞和(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升高[1].因受肝脏解剖和生理因素影响,其发生肝内肝外转移较早,侵犯部位较多,转移机制复杂,一经发现约80%的患者便失去手术机会,且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受到世界广泛关注.大多数肝癌以血行转移为主(如肺、骨、肾上腺等),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肝癌并不多见,且多是首先出现在腹腔淋巴结(肝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而出现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临床少见.笔者经治1例肝癌纵隔、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结合文献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张曦;雷光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应用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前列腺癌进行观察. 结果:前列腺癌在超声声像图上可表现为单纯结节型、结节浸润型及弥漫浸润型三种改变.前列腺癌体积增大,结节以低回声为主,多分布于外腺且双侧不对称.前列腺癌的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 0.75,则高度怀疑前列腺癌. 结论: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可作为前列腺癌的一种普查和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王颖;丁正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4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肝组织标本,SP法检测其p53蛋白表达,分析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 结果:p53在癌和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9%和6.67%,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Ⅲ~Ⅳ级肝癌明显高于Ⅰ~Ⅱ级肝癌,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其是否有包膜无关(P>0.05).结论: 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密切相关, 但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包膜形成无关.
作者:刘伟;刘海燕;吴引伟;周悦;薛容;赵伟;蒋建东;刘静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厌色细胞垂体瘤CT、MRI 影像形成的病理基础.方法:分析26例厌色细胞垂体瘤的CT、MRI平扫及增强MRI 与术中所见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对于海绵窦受侵;颅底骨质受侵、突入蝶窦; 颈内动脉粘连包裹受侵进行重点分析.结果:术前较明确诊断垂体瘤22例;海绵窦受侵和颈内动脉粘连包裹受侵无一漏诊,假阳性率为27.3%和36.4 %.CT、MRI 影像能显示出血和坏死、囊变、变性,颅底骨质受侵病灶无一漏诊,但有5.5%假阳性率.术中判断血供丰富3例、血供一般17例,与CT、MRI 影像无对应关系.3例垂体瘤病理学表现为瘤细胞有核异型性及核分裂像.结论: CT、MRI 影像能较明确地诊断垂体瘤出血和坏死、囊变、变性、颅底骨质受侵病灶.能敏感地显示海绵窦受侵和颈内动脉粘连包裹受侵,但可出现假阳性.对血供的判断不准确,不能提示垂体瘤生物学特性.
作者:张春生;邰韩珍;李学军;李景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与淋巴瘤在治疗和预后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临床上,尤其在病理上,明确鉴别两者有时很困难.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免疫组织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对两者的研究增多,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鉴别依据.
作者:王慧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应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对照组35例,应用异长春花碱联合顺铂化疗.观察两组疗效和毒副反应,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7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近期有效率分别为50%、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Ⅲ、Ⅳ度毒副反应均以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为主,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严重体液潴留,未出现相关性死亡.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但可致体液潴留,应用多西他赛时需强调化疗前激素的预处理、化疗后的病情监测和发生体液潴留时的处理.
作者:刘淑娟;姚娟;王琪琪;阎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药物相关基因指导下的个体化疗是肿瘤化疗引人瞩目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介绍近5年来国外5-氟尿嘧啶、铂类及羟基喜树碱类代谢相关基因及其与胃癌、大肠癌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旨在为消化道肿瘤个体化疗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提供帮助.
作者:邹征云;魏嘉;刘宝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光动力作用(PDT)对人乳腺癌细胞Bax和 Bcl-2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分别在PDT作用不同时间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促凋亡蛋白Bax和抗凋亡蛋白Bcl-2 蛋白表达情况.结果:Bax蛋白表达在所有组无明显差异(P>0.05),Bcl-2蛋白表达自PDT后6h起显著下降(P<0.01);PDT后6h Bax/Bcl-2 比值依次递增,且有统计学义(P<0.05).结论:光动力作用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发生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ax和 Bcl-2 蛋白表达的比值有关.
作者:叶青青;蔡君;李晶晶;杨继元;周忠晓;黄卓正;刘剑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经不同途径给药进行CT增强扫描定位造成的适形放疗体表定位标记的误差,探求提高适形放疗的定位精度.方法 :测量CT扫描定位前后体表标记点的坐标(X轴和Z轴方向),观察平扫(A组)、经静脉直接推注(B组)和经静脉留置导管推注造影剂(C组)增强扫描各50例病人的表标记点的误差.结果经A组、B组、C组扫描定位后,体表标记的误差在X轴方向分别(0.18±0.6)mm、(1.54±1.93)mm、(0.18±0.6)mm,Z轴方向分别为(0.24±0.8)mm、(2.6±2.76)mm、(0.34±0.91)mm;X轴方向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P<0.05.Z轴方向A组与B组,P<0.05,A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精确定位是精确放疗的基础,CT扫描定位过程中因静脉推注造影剂使病人的体位发生移位导致体表定位标记发生偏差,若治疗时沿用扫描前的坐标进行重复定位,必然会引起肿瘤计划靶中心与实际靶中心发生偏差,导致治疗精度的降低.通过CT定位前静脉留置,经导管给药增强扫描定位或扫描完毕后及时修正体表标记的坐标,治疗时用修正后的坐标进行重复定位,即可消除因CT增强定位导致的偏差,从而提高适形放疗的定位精度.
作者:王永刚;刘均;余蜀江;陈宏;刘跃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