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生素C联合金黄散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局部组织损伤疗效观察

陈民肖;杜晓红;朱冬香;孙呈祥

关键词:维生素C联合金黄散, 治疗, 化疗, 损伤
摘要:化疗药物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是化疗过程中常发生的一种副作用,它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特异性炎症,表现为红斑、局部疼痛肿胀、组织坏死,严重者经久不愈,溃疡可深及肌腱及关节[1],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为减轻此类损伤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维生素C注射液联合中药金黄散治疗化疗药物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胸乳入路的腹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体会

    目的:探讨影响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成功施行的因素.方法:采用经胸部乳晕入路行腹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21例,其中甲状腺腺瘤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甲状腺癌1例.结果:成功完成手术19例,行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14例,甲状腺腺叶大部切除术5例,中转开放手术2例,手术时间90-160分钟,平均110.5分钟,无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出现皮肤淤斑1例,术后住院时间5-7天,平均6.1天,患者对手术的美容效果满意.结论:内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手术方法,具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作者:马富平;安东均;晁延军;张成;董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应用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CF+5-FU,或西妥昔单抗联合奥沙利铂+CF+5-FU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西妥昔单抗首次剂量400mg/m2,以后250mg/m2每周一次维持.结果:2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均达PR.主要不良反应为痤疮样皮疹、腹泻及骨髓功能抑制.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殷娟;李洪波;张丽;康助习;李平;樊汉利;谢正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全食管切除胃咽吻合治疗颈段食管癌和食管瘢痕狭窄8例报告

    目的:探讨全食管切除胃咽吻合治疗颈段食管癌及全段食管狭窄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全组共8例,其中7例为颈段食管鳞癌,TNM分期IIa期;1例为化学烧伤致全食管狭窄.采用左侧颈、胸径路切除食管,清除淋巴结,从小弯侧缩胃呈管状,与咽部行端侧吻合.结果:除1例术后7天发生吻合口瘘及肉芽肿,经引流、内镜微波治疗痊愈,其余7例无并发症发生,进食顺畅,术后平均18天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至5年,1例失访,存活5年、3年者各2例, 3例已超过6个月.结论:胃咽吻合治疗颈段食管癌及食管瘢痕狭窄,方法可行,并发症少,发生吻合口瘘容易控制.

    作者:权宽宏;罗宏伟;张伟;焦海峰;韩英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

    目的:目的:评价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放射治疗41例前列腺癌患者,其中3DCRT组18例,常规放疗组2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6/15MV X线,1.8-2.0Gy/次,每周5次.3DCRT组肿瘤剂量DT70-78 Gy,常规放疗组肿瘤剂量DT65-72Gy.结果:3DCRT组与常规放疗组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6.7%和69.6%、56.5%(P>0.05),两组2级以上急性胃肠道和泌尿系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8%和60.9%(P<0.05),2级以上慢性胃肠道和泌尿系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和21.7%(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前列腺癌有提高生存率的趋势,副反应可接受,未发生严重晚期副反应.

    作者:周绍兵;刘阳晨;高飞;肖扬;叶宏勋;赵莺;尹小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新抑癌基因肺癌肿瘤抑制物1(TSLC1)与消化系肿瘤的关系

    TSLC1是一种新的抑癌基因,其失活与消化系肿瘤的发生,浸润转移及预后有着重要的关系.TSLC1的失活重要机制之一是基因甲基化.TSLC1定位于11q23.2上,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组成,其结构与抑癌功能有关.TSLC1的抑癌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明确,认为与细胞黏附,细胞间信号传导,参与肿瘤免疫,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生长周期有关.

    作者:王碧荣;梁启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部、盆腔部位的肿瘤患者放疗体位固定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真空负压袋固定技术和低温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对提高腹部、盆腔部位肿瘤患者治疗摆位精度的作用.方法:共 60 例患者治疗中使用两种固定装置,一组 30 例使用真空负压袋固定,另一组 30 例采用腹盆腔低温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比较两组中心点移位情况.结果:两组对比X轴、Z轴方向移位范围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腹部、盆腔部位肿瘤患者由于体重、呼吸、膀胱充盈、皮肤(松弛)牵拉等因素,造成摆位误差,使用腹盆腔低温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有助于体位的固定,提高了治疗摆位精度.

    作者:张龙;刘孜;钱建升;梁文会;王诚;邢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P-32持续低剂量率辐射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损伤研究

    目的:探讨P-32持续低剂量率辐射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方法:应用不同活度(0、0.01、0.1、0.5、2.7MBq)的放射性P-32胶体溶液,加入6ml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培养3天后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0.01、0.1、0.5 MBq的P-32持续低剂量率辐射均造成染色体不稳定畸变(双着丝粒、着丝环、无着丝粒断片),随放射性活度增加而增加;2.7MBq的P-32辐射剂量较大,染色体形成率很低.结论:0.01、0.1、0.5 MBq的P-32持续低剂量率辐射可以造成染色体不稳定畸变,随辐射剂量增加畸变率增加;2.7MBq P-32的辐射剂量过大,染色体形成率很低不利于染色体畸变分析.

    作者:苏军龙;郑慧媛;原荣;袁彬;李楠;施常备;汪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白藜芦醇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12.5、25、50、100、200、300、400、600μmol/L)Res处理24、48、72h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采用AnnexinV和PI双染检测HeLa细胞的凋亡率.荧光显微镜观测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Re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P<0.05).以0、200、300μmol/L Res处理细胞48小时,HeLa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2%、7.1%、6.23%,晚期凋亡率为7.7%、16.04%、15.43%.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性改变.200μmol/L Res处理8h后,Caspase-3活性增加,24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经50、100、200μmol/L Res处理24h后,Caspase-3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1.92倍、2.51倍、4.53倍(P<0.05).结论:白藜芦醇通过诱导Caspase-3活性增加以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申新;吕淑兰;张靖;李胜男;高积勇;潘承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罕见部位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8例罕见转移部位的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进行研究,分析误诊原因及解决方法.结果:罕见部位的单发性转移性乳腺癌容易造成临床病理诊断困难.结论:乳腺癌患者出现其它脏器的肿瘤,尤其是不常见的转移部位,要想到乳腺癌转移的可能;当病理图象出现巢状、条索状结构时,要警惕乳腺癌转移的可能;免疫组化对确定肿瘤来源乳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舒红;邱芳;董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黄荆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乳腺癌T47D细胞及其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的影响

    目的:研究黄荆子乙酸乙酯提取物(EVn-50)对人乳腺癌(T47D)细胞及其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T47D细胞,溴化标记尿嘧啶(BrdU)掺入法测定细胞核酸合成的抑制作用;平皿克隆形成法测定细胞锚定依赖生长能力的抑制作用;人乳腺癌T47D裸鼠移植瘤模型治疗实验,观察EVn-50在体内对T47D细胞生长抑制作用,HE染色观察乳腺癌组织和细胞形态改变.结果:EVn-50抑制体外培养T47D细胞核酸合成和生长,呈剂量依赖性;EVn-50对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EVn-50 80 mg/ kg实验组对移植瘤的瘤重抑制率为51.4% (P<0.001);镜下观察EVn-50 80 mg/ kg实验组肿瘤组织坏死组织较多,细胞异型性较少.结论:黄荆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乳腺癌有生长抑制作用.

    作者:陈雪莲;姜浩;曹建国;尹婵;肖集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食管癌

    目的:探讨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射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射治疗组(单放组)和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射治疗组(综合组),治疗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临床指标及X线片表现明显改善,综合组X线Ⅰ级片率明显高于单放组.综合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8.9%、44.4%、35.6%,单放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6.7%、24.4%、15.6%,两组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毒副作用相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射治疗是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一种安全、可靠、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作者:叶宏勋;尹小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胸段食管癌T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的T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肿瘤长度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至2003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的22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肿瘤T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肿瘤长度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随着肿瘤T分期的增加及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区域淋巴结转移呈上升趋势(P<0.05),肿瘤长度与淋巴结转移度无关(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转移与肿瘤T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相关,与肿瘤长度无关,肿瘤的侵犯深度及细胞分化程度在胸段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者:罗辉;刘少龙;熊戴群;袁霞;付敬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多叶光栅与挡铅联合设野在斗蓬野布置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多叶光栅(MLC)与挡铅联合设野,在霍奇金淋巴瘤(HL)斗蓬野布置中的可行性及特点.方法: 同一病人分两组设野,A组为常规整体挡铅,B组只对危及器官(肺、肱骨头等)制作小挡铅,外周沿靶区轮廓布置MLC.对6例HD患者两组射野内剂量,进行点测量对比.结果: 六组P值都大于0.05,在剂量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LC联合挡铅设野,不仅发挥挡铅适形性和剂量学上的优势,较好的保护了危及器官,又体现MLC在设野上机动灵活,操作简便的特色,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睿;裴红蕾;沐金明;王国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维生素C联合金黄散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局部组织损伤疗效观察

    化疗药物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是化疗过程中常发生的一种副作用,它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特异性炎症,表现为红斑、局部疼痛肿胀、组织坏死,严重者经久不愈,溃疡可深及肌腱及关节[1],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为减轻此类损伤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维生素C注射液联合中药金黄散治疗化疗药物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民肖;杜晓红;朱冬香;孙呈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SKP2、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SKP2、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KP2、p53蛋白在89例非小细胞肺癌,1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NSCLC组织中SKP2、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3.52±13.57)%、( 50.58±24.15)%,均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2.91±1.27)%、(2.83±1.01)%(P=0.000、0.000).SKP2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分化程度,病理类型,TNM分期密切相关(P=0.000,0.000,0.000),而与淋巴转移无统计学联系(P=0.051).p53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TNM分期密切相关(P=0.000,0.004),而与细胞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无统计学联系(P=0.386,0.644).NSCLC组织中SKP2、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91,P=0.000),二者同时高表达率20.22%(18/89),与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07),而与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转移无统计学联系(P=0.197,0.547,0.302).单因素分析显示SKP2蛋白高表达的NSCLC患者5年生存率较SKP2蛋白低表达的患者降低(P=0.042/0.031);p53蛋白高表达的NSCLC患者5年生存率较p53蛋白低表达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89/0.154);SKP2、p53蛋白同时高表达的NSCLC患者5年生存率较其他患者明显降低(P=0.015/0.015);多因素分析显示NSCLC患者5年生存率与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术后放/化疗密切相关.结论:SKP2、p53蛋白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可能存在某种协同作用,但它们对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君;丁卫忠;刘景义;王鹏航;柳致平;张欢;杨春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31I种子源对裸鼠U87移植瘤的抑制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131I种子源对裸鼠U87移植瘤的抑制效果.方法:将131I液体密封制成2.4、 3.1、5.0、9.2mCi的放射性131I种子源,分别植入裸小鼠的U87移植瘤旁,定期测量肿瘤大小变化.结果:131I种子源植入后,肿瘤生长速度减慢或缩小,未见肿瘤消失.结论:131I种子源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施常备;范引科;袁梦晖;原荣;冀焕梅;袁彬;李军;汪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紫杉醇联合FOLF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紫杉醇联合FOLF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5例晚期胃癌患者进入研究,按下列方法治疗:紫杉醇 175mg/m2,分二次d1、d8;奥沙利铂130mg/m2,分2次,d1、d8;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2小时,d1;氟尿嘧啶300mg/m2,静推(CF后进行) d1;氟尿嘧啶 500mg/m2,持续输注24小时(氟尿嘧啶静推后进行)d1-3;以上化疗每3周重复.所有病人接受2周期及以上化疗,平均3.2周期.结果:客观有效率为82.2%(29/35),肿瘤进展时间(TTP)为4.5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口腔炎,没有严重化疗并发症发生.化疗后7例做了手术治疗.结论:紫杉醇联合FOLF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是可行且有效的方案临床上可有选择地应用.

    作者:肖明;契燕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食管癌的循证医学治疗

    目的:探讨对老年食管癌开展循证医学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本院1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进行临床循证治疗.结果:1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经过3年循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同时,医务人员从中进一步掌握了老年食管癌的治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全面了解食管癌治疗的各种手段.结论:循证医学可提高疗效、规范临床实践、降低医疗事故发生.

    作者:郭建文;山长平;班新能;魏江萍;冯志刚;殷晓娟;刘长龙;龚耀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颈神经鞘瘤MSCT诊断与鉴别诊断-附16例分析

    目的:探讨MSCT扫描对颈部神经鞘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鉴别.结果:16例颈神经鞘瘤,颈动脉间隙14例,其中来源于迷走神经6例,颈交感神经干4例,颈丛神经1例,臂丛神经1例,不明确4例.平扫肿瘤密度低于邻近肌肉者13例.16例均有颈动静脉受压向前或前外侧移位.6例起源于迷走神经者颈动静脉受压分离移位.肿瘤沿神经干方向生长7例.14例增强扫描瘤体实性部分CT值增加21HU-31HU,坏死囊变部分无强化.7例有部分囊变,1例完全囊变壁有钙化.结论:MS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有助于颈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诊断,肿瘤的位置、形态、与邻近结构关系、生长方式、增强前后密度的变化是颈神经鞘瘤与颈动脉间隙肿块CT鉴别诊断的关键.

    作者:王曙升;王爱丽;李勤;潘历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对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腹腔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腹腔恶性肿瘤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例腹腔恶性肿瘤病例.HIFU治疗前后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瘤体大小、血流信号变化.结果:超声造影能清楚显示肿瘤大小及内部血流信号.治疗前动脉期呈不同程度增强.HIFU治疗后6例患者肿瘤内无增强,2例患者肿瘤内仍见造影剂增强.结论:超声造影能准确显示HIFU治疗腹腔恶性肿瘤的消融范围及程度,可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可靠方法.

    作者:李荔霞;张为民;黄雪琴;朱贤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