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丽波;蔡云玲;杜月娥;梁艳娇;叶文华;洪汾
目的 探讨冻干血小板对SD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雄性)随机分成4组(n=10):冻干血小板(FDP)组、新鲜血小板(FPRP)组、烫伤膏组、生理盐水组.采用煮沸砝码加压法建立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分组给药,1次/d,连续20 d.记录动物烫伤模型创面愈合情况并做组织学检查.结果 给药至d7,4组大鼠烫伤创面愈合率分别为:FDP组(41.27±5.90)%、FPRP组(41.62±13.93)%、盐水组(33.52±14.58)%、烫伤膏组(33.58±10.89)%,FDP组和FPRP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烫伤膏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给药d7、d21,冻干组和新鲜组对大鼠烫伤创面皮肤病理的修复作用明显优于烫伤膏组及盐水组,而这2组血小板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冻干血小板促进大鼠烫伤模型创面早期愈合作用与新鲜血小板相近.
作者:李文丹;单桂秋;马静;林放;张婷婷;吕品;周谋;黎诚耀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使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血站血液报废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高血站的质量管理水平,减少血液资源的报废.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调查方法,对新疆某血站2013年血液报废的原因描述与分析.结果 所有血液报废原因中,脂肪血和ALT不合格的累计构成比落在0%-80%,称为血液报废的主要问题,其余报废原因(HBsAg阳性、梅毒阳性、抗-HCV阳性、抗-HIV阳性、血液不足量、漏袋或破袋、凝块血)的累计构成比落在80%-100%,称为血液报废的次要问题,并以鱼骨图法则分析报废的潜在原因.结论 统计质量描述与分析是当前血站全面质量管理中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措施.
作者:丽娜古力·吐尔逊巴依;文国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我们研究的血小板冻干技术所获得的冻干血小板的稳定性.方法 我们用前期筛选出的,优血小板预处理液配方技术所获得的冻干血小板,分别置于-20℃、4℃和室温下密封保存,选取0、10、30、90、180 d5个时间点,检测复水化后冻干血小板,以血小板回收率、MPV冻干前后差值、血小板相对聚集率,以及血小板激活后生长因子PDGF-BB、VEGF、TGF-β释放量做为评价指标.结果 血小板冻干保存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同一时间点,-20℃、4℃和室温3种保存温度之间,血小板回收率、相对聚集率、血小板激活后上清中VEGF和TGF-β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优选配方预处理后的冻干血小板在室温下保存,与置于4℃和-20℃保存效果相当,冻干血小板室温下可以稳定保存至少6个月.
作者:单桂秋;马静;耿文艳;吕品;周谋;李艳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小型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设备性能比对的方法.方法 比较2台不同型号的全自动加样仪、2台同系列全自动酶免后处理系统检测性能的一致性:使用4种ELISA检测试剂,分别检测HBsAg、抗-HCV、抗-HIV、梅毒定值质控品和20份常规献血者标本,应用x2检验和Kappa检验,比较上述2组设备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2台全自动加样仪抗-HCV、抗-HIV定性检测加样的一致性较好.2)2台同系列全自动酶免后处理系统,4种试剂一致性均为100% (40/40),经x2检验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小型血站实验室可以通过对定值质控品,和常规献血者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处理分析,比对酶免检测设备之间的性能是否一致.
作者:刁丽波;蔡云玲;杜月娥;梁艳娇;叶文华;洪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两种护理模式(“一对一”护理模式,即一名护士对应一台机器一名献血者;“一对多”护理模式,印一名护士对应多台机器多名献血者)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中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和机采血小板质量.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接待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72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一对一”护理模武)和对照组(采用“一对多”护理模式),两组献血者在献血小板的同时均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程“一对一”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心理状态发生忧虑、紧张、恐惧的比率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实验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一对一”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对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及血液质量,促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招募及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田秀花;王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肝炎乙型病毒感染(OBI)的情况和pre-S/S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 对大连市血液中心2010年12月2日-2013年5月31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ELISA(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HIV/HBV/HCV联合NAT筛查,对于单独核酸检测反应性的献血者加以跟踪或回溯,结合 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试验、鉴别试验、病毒定量试验和半巢式PCR来确定OBI,同时对OBI的pre-S/S区基因序列与对照组(HBsAg+序列,Genbank)做比对分析.结果 共筛查158 232份血液标本,确定了其中的69份OBI,流行率为1∶2 293(69/158 232).41例OBI获得pre-S/S区基因序列:B型6例、C型34例、D型1例;与对照组相比,OBI在S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异明显(PB =0.013; PC =0.003),主要变异位点为B型的V14G/A、Y161F/S、V168A、P217L和C型的E2G/A/V、T118R/K/A/M、P127T/L/H/S、E164D/G、L175S、S174N.结论 大连地区献血者OBI在HBV基因组S区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这些变异与OBI的产生存在某种关系,且这种关系受基因型的影响.
作者:王东;邓雪莲;周璐;方琳琳;宋浏伟;袁权;安万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Hb为基础的载氧药物(HBOCs)在输血治疗中表现出的优势在于能够缓解血液来源短缺,长期保存,降低传播病毒的风险.血红蛋白(Hb)为四亚基蛋白,在体外会迅速分解为二聚体或者单体,迅速经肾脏排出体外,这不仅影响疗效还具有潜在的生理毒性.因此,HBOCs需要解决的关键难点之一就是修饰Hb亚基去除Hb解离所带来的毒性,并有效延长Hb在血管内的半衰期.其有效的反应位点为Hb表面的赖氨酸残基,氨基末端,2,3-DPG的结合位点等,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修饰剂为羧酸醛类,磷酸吡哆醛类,双阿司匹林,聚乙二醇类等.反应活性受到外界微环境、反应剂的活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作者:周文涛;刘嘉馨;王红;杨成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随机献血人群在各月的变化规律,结合血液的发放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针对措施.方法 依据2010-2013年石家庄市区文化广场和火车站小屋随机献血人群的数据,结合2010-2013年本中心全血和红细胞类血液发放数据,用季节比率法计算4年各月季节比率和各月采发血季节比率差.结果 每年3-6月份是一年中采血工作的旺季,其余为淡季.其中,9月份为全年采血不能满足用血为明显的月份.结论 掌握采血情况的季节变化规律,可以为领导统筹安排采血工作和采取各种调节措施保证临床供血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王康丽;白文丽;时卉丽;朱金婷;罗亚麒;尹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深圳地区人群中Jk(a-b-)表型检出率;探讨深圳地区Jk(a-b-)表型产生的分子机理.方法 用尿素溶血实验筛选出Jk(a-b-)表型,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Jk(a-b-)表型血清学确认试验,并对Jk(a-b-)表型标本进行DNA提取扩增及纯化测序.结果 从20 453儿童标本中筛选出4例Jk(a-b-)表型,检出率为4:20 453,分布频率为0.019 6.在对其中4名先证者基因分型中,共发现了2种基因型,纯合IVS5-1G>A,杂合IVS5-1G>A合并杂合896G>A.结论 深圳地区人群中Jk(a-b-)表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国内其它地区,检测到的基因型IVS5-1G>A、杂合IVS5-1G>A合并杂合896G>A是中国人群中常见的基因变异.
作者:章文;李德发;王红梅;吴跃平;曹科;罗晓娟;刘新刚;蒋一红;杨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预防或/和降低临床无效输血的发生.方法 评估本院2011年6月-2012年1月的1 500名患者的输血效果,对其中发生输血无效的患者,应用增强检测方法:降低抗体筛查细胞浓度,增加待检血清与抗体筛查细胞比例,应用增强剂,增加抗球蛋白法孵育时间,采用吸收/放散法检测作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鉴定检测.结果 未作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鉴定前,本院的输血无效率为9.80% (147/500);经血型不规则抗体鉴定检测,147名输血无效患者中有37人的血清中检测到不规则抗体,其中17名患者再次输血时给与相配合的红细胞输注,未发生无效输血.结论 血型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有助于预防和降低红细胞输注无效.
作者:赵颖欣;王德辉;柴慧丽;于莹;佟欣;靳艳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NAT)的室内质控评价方法及关键控制点.方法 对NAT阳性标本病毒载量的自然对数(lnc)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即刻法转L-J质控图法”对Ct值进行质控.将低浓度质控品按4℃保存时间不同分为7组,进行核酸检测,分析4℃保存时间对Ct值的影响.结果 NAT阳性标本的Ct值与lnc的相关系数r=-0.901(P <0.01).质控品在4℃保存72 h后与0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质控图法进行NAT室内质控是可行的,4℃长时间保存对质控品的Ct值影响较大.
作者:张龙穆;冯秋霞;马维娟;杨忠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检测人抗凝血酶-Ⅲ(AT-Ⅲ)中肝素结合组分的方法.方法 利用火箭电泳法确定AT-Ⅲ抗原抗体比例,以交叉免疫电泳法检测AT-Ⅲ中的肝素结合组分,加热处理方法制备无肝素结合力的AT-Ⅲ样品.结果 免疫电泳检测显示沉淀峰清晰,明确分辨出AT-Ⅲ样品中肝素结合组分及非结合组分并计算比例:混合血浆中结合肝素的AT-Ⅲ组分比例约为85.8%,AT-Ⅲ标准品、商业化制品及本实验室自制样品中结合肝素的AT-Ⅲ组分比例均接近100%.AT-Ⅲ样品经热处理(60℃,10h)后,不合枸橼酸钠的样品全部失去肝素结合力,在枸橼酸钠作保护剂的样品中,肝素结合组分占68.5%.结论 建立的交叉免疫电泳法能够有效用于人AT-Ⅲ研发、生产时样品中肝素结合组分的检测.
作者:叶生亮;马莉;曹海军;胡吉军;刘凤娟;袁靖;李长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新西兰白兔耳动脉出血动物模型,探讨冻于血小板(FDP)和冻干冷沉淀(FDC)在新西兰白兔耳动脉出血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新西兰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FDP组、FDC组、冻干血小板及冻干冷沉淀联合组(FDPC)及空白对照组(BC),每组8只,建立耳动脉出血模型,并将止血材料敷于新西兰白兔出血创面,观察各组的止血时间及失血量.结果 对于耳动脉出血,各组均可止血,FDP组、FDC组及FDPC组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DP组与FDC组间止血时间及失血量差异显著(P<0.05);与单独使用FDP或FDC相比,FDPC组止血时间显著性缩短,失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P和FDC联合使用对新西兰白兔耳动脉出血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作者:唐艳姣;单桂秋;马静;吕品;周谋;张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添加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储存末期42d的高原献血者悬浮红细胞和分层红细胞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自西藏4人份健康献血者血样(400 mL/份),制成悬浮红细胞后保存42d,将每份悬浮红细胞取出分作2等份,分别归入实验组:使其终浓度为10 μmol/L的SNP溶液;对照组:加与SNP等体积的等渗PBS;置于室温下孵育1h后检测红细胞的变形性,ATP含量、渗透脆性和胞膜上PS、CD47阳性表达率,用Percoll细胞分离液配置不同浓度(1.091、1.0985、1.106、1.113 5、1.121 g/mL)作密度梯度离心后,依次吸取各层红细胞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储存末期高原悬浮红细胞未分层各项指标:胞膜PS阳性表达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18±0.40vs3.05±0.24(P<0.05),其他各项指标2组差异甚小(P>0.05).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分离出的4层红细胞中,2-4层为可用的红细胞层,PS阳性表达率2、3层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95±0.57vs2.3±0.57、2.23±0.39vs2.83±0.45(P <0.05),4层细胞2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100、200剪切率下EI值、胞内ATP含量、渗透脆性NaCl浓度、胞膜上CD47阳性表达率,3层红细胞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131±0.013vs0.110±0.014、0.211±0.018 vs0.186±0.022、2.753±0.319vs2.190±0.234、4.425±0.180vs4.801±0.081、52.13±7.00vs49.23±7.44(P <0.05),2、4层红细胞中2组差异很小(P>0.05).结论 添加适当浓度NO供体SNP对储存末期未分层高原献血者浓缩红细胞无明显影响,但对分层3层(中年)红细胞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张警丹;刘华;李晓娟;王红;钟锐;闫东;贺曾;岗拉多美;刘嘉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实施输血护理流程及输血反应应急演练的做法及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3月对本院55个护理单元开展输血护理流程及输血反应情景模拟应急演练,对演练前后达标情况、参加演练护士的输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评分和对比分析.结果 演练前后护理单元达标率有很大差异(x2=14.19,P<0.05),其中优秀率明显增加.护士的输血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均较演练前提高(t =25.72,P<0.05).结论 通过演练强化了护士输血知识,规范了临床输血技术护理操作流程;增强了护士安全输血的意识;增强了护士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作者:耿艳莉;梁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液高空坠落实验对不同保存时间全血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8袋全血均分为3组,在4℃下储存分别1、7、14 d后自地面作模拟高空坠落实验;内眼观察坠落前后样品是否溶血,检测并比较每组全血坠落前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电解质(K+、Na+)、pH值和ATP浓度.结果 模拟高空坠落前后不同储存期的各组全血未见溶血,储存1和7d的血液高空坠落后,各项指标与坠落前比较均无变化(P>0.05);储存14 d的血液高空坠落前后,FHb(mg/L)为97.4±6.2vs105.3±6.8(P <0.05),K+(mmol/L)11.28±1.15vs12.65±1.2(P <0.05).结论 模拟高空坠落对短期内库存全血质量未见改变.
作者:郑山根;郑娅琼;杨媛媛;倪文旭;丁尹娟;刘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在校大学生参加无偿献血情况,并对其所献血液质量进行分析,为完善安全血液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x2检验对2010-2013年东莞地区在校大学生献血情况及所献血液的不合格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在无偿献血者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76%、2.11%、2.42%、5.44%,参加献血的大学生占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比例分别为1.43%、3.50%、3.61%、7.12%,大学生献血所占比例及参与献血的学生数比例逐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所献血液不合格率分别为0.54%、1.45%、1.32%、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所献血液总不合格率为1.35%,低于其他献血人群血液不合格率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警惕的是,大学生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了HIV感染者.结论 在校大学生是无偿献血的重要群体,所献血液不合格率低,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无偿献血意识培养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宣传教育,有利于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邹姣丽;王德文;邹文涛;何子毅;王若珩;陈庆恺;崔四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潍坊地区汉族血小板捐献者HLA-A、B和HPA1-17系统基因多态性区域分布特点,初步建立血小板捐献者HLA、HPA基因资料库.方法 分别采用PCR-SSOP和PCR-SSP方法对200名无血缘关系的汉族血小板捐献者做HLA-A、B和HPA1-17系统基因分型,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结果 受检者共检出HLA-A位点14个,HLA-B位点30个,其中HLA-A座位频率较高的有A*02、A*11、A*30和A*24,基因频率分别为0.317 5、0.1450、0.127 5、0.125 0;HLA-B座位频率较高的有B*15、B*13、B*40和B*51,基因频率分别为0.157 5、0.145 0、0.1200、0.100 0.每个标本均检测到HPA1a、4a、5a、7a-14a、16a、17a基因,HPA7a-14a、16a、17a呈单特异性,未检测出相应的等位基因HPA-b;在HPA1-17中,杂合度高的是HPA15,基因型HPA15a/15a、HPA15a/15b、HPA15b/15b频率分别是0.28、0.565、0.155;其次为HPA3,基因型HPA3a/3a、HPA3 a/3b、HPA3b/3b频率分别是0.355、0.51、0.135.经x2检验,结果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结论 探明了潍坊地区汉族血小板捐献者HLA-A、B和HPA1-17系统区域性分布特点,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寻找匹配的血小板提供保障.
作者:冯云飞;宿军;杨春晴;步立强;车玲玲;赵玲;朱传福;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献血者流失的原因,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血液信息管理系统中,使用血液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排除了被调查对象传染病检测不合格因素,筛选出在近3年内没有再次参加献血的献血者进行了电话调查.结果 共调查了2 495人,成功调查1 756人,交通与时间不方便占35.54%(624/1 756),身体不适占22.84% (401/1 756),忘记献血占18.91% (332/1 756)分别列前3位.表示愿意再次献血的有57.7%.有再次献血意愿的人群中,18-30岁和31-40年龄组有再次献血意愿的占68.8%和67%,医务人员、军人、职员表示愿意再次献血的分别占74.5%、75%和>69.9%,大学以上和大专学历的有献血意愿的分别占80.9%和68.7%.结论 采供血机构对流失献血者的再招募,招募的重点应放在<40岁年龄段下的献血者,学历越高,再次被招募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何勇;马建明;陈义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宁德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TLV-Ⅰ/Ⅱ感染情况.方法 用ELISA法筛查无偿献血者血浆中抗HTLV-Ⅰ/Ⅱ,呈阳性的标本再用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进行确证.结果 宁德地区10 352名无偿献血者血浆中抗HTLV-Ⅰ/Ⅱ确证阳性者35名,感染率为0.34%,其中来自霞浦地区的献血者感染率为0.95%.结论 宁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TLV-Ⅰ/Ⅱ有一定的感染水平,其中局部地区感染率较高.
作者:徐冬峰;李海华;汤纯柳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