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旻昱;胡延平;陈芳;张男;王韫秀;崔丽芬;张振忠;张继红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NB)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NSE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VEGF水平,并取健康儿童血清作为对照.结果:初治组患者血清NSE和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2.1±31.2) U/ml 、( 510.23±212.3)ng/L] vs [( 14.2 ±4.2) U/ml 、(201.1±68.9)ng/L].复发组NSE和VEGF水平分别为(58.9±29.9) U/ml 、( 501.35±216.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治疗有效组较治疗前NSE 和VEGF水平明显降低[(40.17±12.22) U/ml、(255.17±152.13)ng/L] vs[(101.17±32.29) U/ml、(481.55±250.41)ng/L](P<0.01).初诊时血清NSE与VEGF水平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呈正相关.结论:NSE和VEGF水平是神经母细胞瘤负荷指标,提示血清 NSE和VEGF水平可作为监测神经母细胞瘤的疗效、复发与预后的辅助性指标.
作者:张绍武;朱欣恺;宁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比较抗失巢凋亡及正常贴壁生长肺腺癌A549细胞基因组表达差异,从中筛选肺癌抗失巢凋亡相关基因,并探讨C8orf4基因的高表达及其对失巢凋亡的正性调剂作用意义.方法:建立抗失巢凋亡肺癌A549细胞系;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与正常贴壁生长A549细胞的差异基因,利用NCBI Pubmed数据库筛选出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相关的基因,找出差异表达倍数大的基因,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蛋白质印迹技术测定其表达.结果:共检测到表达差异的基因745个,筛选出63个与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相关的基因,C8orf4基因差异表达倍数大,在脱落培养A549细胞中C8orF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贴壁培养A549细胞,P<0.02.结论:基因芯片技术为筛选肺癌抗失巢凋亡相关基因提供了有效方法,C8ORF4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肺癌细胞抗失巢凋亡过程.
作者:李文海;胡运生;王小平;雷杰;苏凯;李小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检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4q和8p两个区域上相关的9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频率,探讨杂合性丢失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信息性肝癌标本,提取组织DNA,并检测浓度,然后进行PCR扩增,后将产物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并观察目的条带有无密度减少或丢失.结果:45 例信息性肝癌病例的9个微卫星位点总染合性 缺失率为66.7%.其中D8S552的LOH率高为41.9%,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得到该位点在性别(P=0.023),血清AFP(P=0.004),有无肝内转移(P=0.023)中均有统计学差异.D4S415为22.5%,D4S3331为22.3%,D8S1810为18.8%,D4S2954为15.4%,D4S3030为15.4%; D8S1725为12.5%,D8S1827为9.8%,D8S1754为6.3%.结论:染色体4q和8p上D4S415 、D4S3331、D8S552位点杂合性丢失是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事件,提示其临近部位可能存在潜在的抑癌基因;为其他肝癌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任拼;巩丽;李艳红;刘小艳;兰淼;姚丽;朱少君;韩秀娟;张义灵;张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检测IL-18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及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影响.方法: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42-76岁,平均56岁,其中鳞癌17例(48.57%),腺癌13例(37.14%),腺鳞癌5例(14.29%).对照组均来自距离肿瘤边缘2-4cm的正常肺组织.肿瘤直径≥4cm者6例(17.14%);肿瘤直径<4cm者29例(82.86%).用RT-PCR法检测35例肺癌肿瘤组织细胞内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IL-18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在35例非小细胞肺癌中IL-18mRNA阳性表达率为100%,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肺癌IL-18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mRNA在NSCLC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组织类型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病理学分级、肿瘤T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杨文刚;刘俊华;陈嘉宝;张裕东;刘益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白头翁醇提物对昆明小鼠H22肝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建立鼠H22肝癌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白头翁醇提物灌胃治疗,连续用药10天后,观察用药后肿瘤的大小,计算瘤重抑制率并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20g/kg白头翁醇提物对小鼠H22细胞皮E移植瘤作用后瘤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0g/kg、20g/kg白头翁醇提物对小鼠H22细胞皮下移植瘤治疗后的微血管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7、0.01).结论:白头翁醇提物对荷瘤鼠H22肝癌移植瘤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有关.
作者:朱丽晶;钱晓萍;李敏;胡静;刘宝瑞;禹立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作为含铂类药物治疗失败的进展期胃癌二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既往接受FP或者FOLFOX4方案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36例,采用TX方案化疗,紫杉醇145mg/m2静脉滴注3h,d1;卡培他滨2000mg/m2,分2 次口服,d1-14,21 天为一个周期,随访观察疗效,不良反应,进展时间和生存期.结果:36例患者共接受142个周期的化疗,中位化疗周期数4个.全组36例患者中有35例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其中8例部分缓解,有效率为22.8%(95%CI:8.2%-37.5%).中位进展时间和生存时间分别为4.8个月(95%CI:2.9-6.2)和8.1个月(95%CI:6.4-12.7).Ⅲ/Ⅳ度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及脱发.结论: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方案二线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尤其对老年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章烨;邬晓敏;徐敏;朱为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与EP方案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2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SCLC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化疗组各11例,联合组接受沙利度胺联合EP方案,化疗组接受EP 方案化疗,治疗2周期以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联合组有效率54.55%,临床受益率90.91%;化疗组有效率54.55%,临床受益率81.82%( P>0.05);体重增加率联合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2.73%和18.19%( P<0.05 );联合组和对照组Karnofsky评分改善率 分别为72.73%和27.23%(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沙利度胺与化疗同时应用和单用化疗相比,可以提高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临床受益率,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化疗耐受性.
作者:刘非;杨宗宇;孟祥玲;王国华;赵恩锋;史福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NHE1反义基因磁性纳米微粒对胃癌细胞NHE1蛋白表达及裸鼠成瘤力的影响,探索胃癌基因治疗新方法.方法:构建NHE1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和NHE1反义基因磁性纳米微粒,将NHE1反义基因转染至SGC-7901胃癌细胞中,通过免疫组织细胞化学SP法检测NHE1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观察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及转染前后生长曲线的变化.电镜水平比较观察转染与未转染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观察裸鼠成瘤能力的改变.结果: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成功地将NHE1反义基因转染至SGC-7901胃癌细胞中,转染NHE1反义基因的SGC-7901胃癌细胞NHE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生长速度减慢、体外生长增殖能力降低,透射电镜下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内质网扩张,核偏向一侧,极性增强,裸鼠成瘤能力下降.结论:NHE1反义基因磁性纳米微粒能使SGC-7901胃癌细胞的NHE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裸鼠成瘤能力降低,NHE1蛋白在胃癌细胞生长中起重要作用,NHE1 基因可能成为基因治疗胃癌的一个理想靶点.
作者:滕小春;刘海峰;陈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囊肿的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型.方法:收集2005年-2010年手术切除的23例肾上腺囊肿标本,10%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3例标本中,大直径2.5cm-8cm,上皮性囊肿2例占8.7%(2/23)、内皮性囊肿8例占34.8%(8/23),假性囊肿12例占52.2%(12/23),寄生虫性囊肿1例占4.3%(1/23).结论:肾上腺囊肿的病理分型以假性囊肿比例较高,其次为内皮性囊肿.影像学具有很高的诊断参考价值,但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作者:刘兰侠;刘杜先;姜少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Hyper-CVAD/MA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5 例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用Hyper-CVAD /MA方案治疗:Hyper-CVAD方案:环磷酰胺300 mg/m2 静脉注射,每日两次,d1-d3;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注射,d4、d11;吡柔比星50mg/m2,静脉输注,d4;地塞米松40mg,静脉滴注d1-d4、d11-d14.MA方案:氨甲喋呤1.0g/m2,持续静脉滴注24h,d1;阿糖胞苷1.0g/m2,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d2-3.结果:15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73.3%,其中CR 7例(46.7%),PR 4例(26.6%),随访1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66.7%,1年总生存率(OS)为80.0%.不良反应主要为化疗相关的骨髓抑制.结论:Hyper-CVAD/MA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近期疗效满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易于控制.
作者:曹永峰;宋诸臣;徐小红;杨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构建白细胞介素7(IL-7)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共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感染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目的基因IL-7克隆到含有报告基因EGFP的穿梭质粒中,然后再将构建的重组穿梭质粒转移至pAdxsi载体中,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继而在H293细胞中扩增,纯化后测定病毒滴度.结果:pShuttle-EGFP-mIL7重组穿梭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0.5kb和5.1kb 2条带;pAdxsi-EGFP-mIL7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14K、11.8K、3.1kb、2.66kb、2.47K、1.45K、0.6K 7条带;TCID50法测定纯化后的病毒滴度为2×1010pfu/ml.结论:pAdxsi-EGFP-mIL7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
作者:宁昌;余长林;李建军;胡锴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CD44v6)蛋白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48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及1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sCD44v6蛋白的含量.结果:48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CD44v6蛋白的含量为(546.45±63.79)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7.32±50.06ng/ml,P<0.01.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sCD44v6蛋白的含量明显下 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低龄(≤35岁)密切相关.结论:sCD44v6水平可作为诊断、治疗乳腺癌及预测乳腺癌患者转移复发风险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王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产甲胎蛋白胃癌(AFPGC)是指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含有大量甲胎蛋白的胃癌.报道多的是胃的肝样腺癌,但并非产甲胎蛋白的胃癌均为肝样腺癌,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特异性癌标志物,在胚胎发育时期由胚肝及卵黄囊合成的一种糖蛋白,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肝细胞肝癌和卵黄囊肿瘤的诊断,近来研究发现其他内胚层肿瘤也有AFP产生,如胃癌、肠癌、胰腺癌、胆囊癌、乳腺癌,其中胃癌相对多见[1-2].
作者:化春蓉;黄建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照射方式下全脑全脊髓放疗对生殖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的疗效,并探讨佳放疗方法.方法:1999年8月至2010年2月本院收治的42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行术后全脑全脊髓放疗,放疗方式分为标准全脑全脊髓照射(连续照射)和分段照射(先全脑后全脊髓)两种类型,观察不同照射方式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血液学毒性、远期疗效以及复发情况.结果:42例患者经全中枢照射治疗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者32例.不同照射方式有一定差异,分段照射延长了疗程且不良反应较多,随访显示复发率高于连续照射组,分段照射并未使患者得到明显的生存获益.结论:术后全脑全脊髓放疗对生殖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疗效较好,与以往文献资料相比,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及生存期.从佳照射方式角度出发,分段照射延长疗程,且复发率高,仍以连续照射为佳.
作者:付学海;石梅;肖锋;王建华;许林;龙小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多原发癌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0例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中共收治恶性肿瘤患者3650例,其中多原发癌50例,占1.36%.发病年龄48岁-74岁,平均65.2岁.50例多原发癌中有46例为二重癌,4例为三重癌.同时性发生者10例,异时性发生者40例,间隔时间10-108个月,平均28.2个月.首发癌和二重癌均以消化系统常见,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和呼吸系统.外科手术及放化疗后3年生存率50%,5年生存率22%.结论:多原发癌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放疗、化疗等有关.如果能够早期诊断、正确及时的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杨建光;李晓霞;孔凡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总结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的85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波检查在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 MRI及核素扫描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作用有限,超声检查发现有特征性改变者,应尽量手术治疗.结论:B超检查显示的特征基本上能使大部分病例得到早期诊断,外科手术是甲状腺微小癌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祝志川;张喜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免疫分型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用三色荧光抗体直接标记AL患者骨髓,应用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进行免疫分型.结果:176例AL患者免疫分型,其中未分化型1例,占0.7%;单纯型101例,占57.3%;变异型74例,占42.0%.变异型参照欧洲协作组EGIL积分标准分型,对伴有淋系抗原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Ly+-AML)、伴有髓系抗原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y+-ALL)、混合型白血病(MAL)可进行鉴别诊断.结论:应用免疫分型可以较好地分析每一例白血病,尤其对于抗原交叉表达者及MAL更有意义.
作者:程小丽;陈葳;杨玉琮;李旭;王翔;赵乐;尤元义;赵明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并比较FLAG方案与C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于我院接受化疗的复发、难治性AML患者74例,按治疗方案分成FLAG组和CAG组,对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FLAG组完全缓解
作者:李佳;胡荣;廖爱军;杨莹;杨威;刘卓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奥沙利铂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晚期胃癌患者26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2-4个周期.按照RECIST标准和WHO毒性反应分级标准,分别评价疗效和毒性.结果:26例晚期胃癌患者中,获得CR 0例,PR 8例,SD 12例,PD 6例,总有效率30.8%,疾病控制率76.9%;中位TTP 6.3个月,中位总生存10.7个月,毒性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和神经毒性等.结论:多西他赛、奥沙利铂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客观疗效高,安全性好.
作者:李晓琴;姬发祥;林明哲;马金华;李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对三维立体培养中的肺癌H460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天然活性Ⅰ型胶原中建立肺癌H460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模型,分为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干预组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明胶酶谱法测定各组培养基中MMP-2、MMP-9的表达,采用Bergman法测定其中的羟脯氨酸含量,计算胶原降解量.结果:在肺癌H460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模型中,肿瘤坏死因子-α干预组MMP-2、MMP-9的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胶原降解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能上调MMP-2、MMP-9的表达,从而促进肺癌的侵袭与转移.
作者:李继东;朱运奎;肖永久;薛庆亮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