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EGFR、VEGF、HER-2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王文闻

关键词:EGFR, VEGF, HER-2, 结直肠癌, 临床病理特点,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行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10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EGFR、VEGF和HER-2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 蛋白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有无浆膜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HER-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EGFR与VEGF蛋白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γ=0.264,P<0.05).结论:HER-2、VEGF参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EGFR与VEGF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表达具有相关性.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中胚层肾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先天性中胚层肾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先天性中胚层肾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光镜下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排列,其中可见胚胎性肾组织.部分区域稀疏成网状,部分区域出血坏死.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SMA 和Desmin(+).结论:先天性中胚层肾瘤是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应与其它肾脏肿瘤鉴别.

    作者:郭勇;周木秀;文显梅;余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Richter's征转化

    目的:探讨Richter's征(RS)的临床特征、预测指标、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报告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向RS转化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伴乏力、盗汗,经血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确定存在CLL克隆,淋巴结病理1例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另1例为小B细胞淋巴瘤向大细胞淋巴瘤转化.结论:RS为少见疾病,预后较差,诊断时需有病理证实CLL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治疗应采用含利妥昔单抗的多药联合化疗,年轻患者如对初始治疗反应较好且有合适供体应进行异基因移植.

    作者:王建宁;张平;候艳秋;张柳波;宋敏;孟庆奇;包红雨;傅行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干扰素-α增强胃癌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IFN-α对TRAIL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ERK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的表达.结果:IFN-α预处理可协同TRAIL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单独用IFN-α或TRAIL处理SGC7901细胞,仅有少量的细胞发生凋亡,IFN-α和TRAIL联合用药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IFN-α能上调DR4和p-ERK的表达,抑制ERK的活性能部分逆转IFN-α和TRAIL协同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和DR4表达的上调.结论:IFN-α能增强TRAIL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进而上调DR4的表达有关.

    作者:曲晶磊;唐冰;刘云鹏;曲秀娟;侯科佐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表型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学显示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肿瘤细胞多呈分支小管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呈立方形、短梭形或低柱状,核圆形,大小相对一致.其他组织学表现: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典型的透明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pan)、CK7、EMA、S-100、Vimentin阳性,SMA、Desmin、HCK(34βE12)阴性.结论:MTSCCa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肿瘤,组织学谱系在不断扩大.须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鉴别.

    作者:姚华宁;延文;邹积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肺腺癌胸水肿瘤细胞分离与体外悬浮培养及鉴定

    目的:模拟体内环境,探索恶性胸水肿瘤细胞分离的合适方法,建立肺腺癌肿瘤细胞抗脱落凋亡模型.方法:取经病理诊断已确诊的30例肺腺癌胸水1000ml,离心沉淀重悬后,分为2份,分别为A、B两组,A组采用40%/20% percoll液(配置为下层为40% percoll液,上层为20% percoll液等梯度密度分离液,比重为1.056、1.031)一次性分离;B组:首先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比重为1.077)进行初次分离,采用含2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悬浮培养2天,待肿瘤细胞聚集成团块样生长,再用40%/20% percoll液进行二次分离.结果:A组中肿瘤细胞获得率较低,30例肺腺癌患者样本中,17例未收集到肿瘤细胞,7例肿瘤细胞收集数量极少,仅6例肿瘤细胞获得数量较为满意.B组的二次分离法的肿瘤细胞获得率及获得数量明显高于A组的一次分离法,其中7例未发现肿瘤细胞,其余23例均获得满意的肿瘤细胞数量.经10次重复检测肺癌胸水肿瘤细胞的比重为1.050左右.利用含2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悬浮培养约30天,成功建立了肺腺癌肿瘤细胞抗脱落凋亡模型.结论:对肺癌恶性胸水的二次分离可有效的分离并纯化胸水中的肿瘤细胞.利用2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可加快肿瘤细胞的生长,提高肿瘤细胞的获得数量,并能够保证分离后的肿瘤细胞在悬浮状态下继续生长.

    作者:颜秉阳;殷国强;张志培;赵亚超;李小飞;王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Survivin基因对食管癌细胞系KYSE30增殖和侵袭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survivin基因转染对人食管癌细胞系KYSE30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将survivin cD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食管癌KYSE30细胞.应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MT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对各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Survivin基因能促进人食管癌KYSE30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转染后细胞抗凋亡能力增强,侵袭实验显示转染后细胞侵袭能力较转染前有显著增强,MTT实验显示转染后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下降.结论:Survivin基因能够促进人食管癌细胞系KYSE30的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导致对化疗药敏感性下降,提示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细胞耐药起促进作用,可作为食管癌基因治疗的靶标.

    作者:王莉;王如文;蒋耀光;范小青;龚太乾;赵云平;郭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腹腔镜及开放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治疗输尿管癌合并膀胱混合癌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放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治疗输尿管癌合并膀胱混合癌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例单侧输尿管癌并浸润性膀胱混合癌,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开放尿流改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术前经B超、CT、膀胱镜、输尿管镜和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证实为左输尿管癌并浸润性多发膀胱癌,行腹腔镜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开放尿道切除术和右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手术时间480min,术中出血量约560ml,无输血.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d,下床活动时间4d.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为膀胱高级别泌尿上皮癌伴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侵及全层.左输尿管癌高级别泌尿上皮癌侵及全层.输尿管癌分期分级为T2N0M0,膀胱癌为T2 N0 M0.术后随访10月,患者无瘤生存至今.结论:单侧输尿管癌合并膀胱混合癌可行一期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腹腔镜下行该手术是可行及安全的.较开放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膀胱混合癌很难早期确诊,为了使膀胱混合癌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行膀胱镜检查时,应多位点取材.

    作者:李国成;屈卫星;程永毅;季晶;刘全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新药CTLA-4抗体Ipilimumab的研究进展

    Ipilimumab是一种新型的抗CTLA-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阻断CTLA-4的免疫效应可以打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外周免疫耐受及诱导或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Ipilimumab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可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期的药物,该药已于近期先后被FDA和欧盟委员会批准使用于晚期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目前,多项关于Ipilimumab联合其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作为新型的T细胞增强剂和免疫系统激活剂,Ipilimumab在晚期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作者:林飞燕;谢宗宙;朱燕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四肢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的治疗经验及教训,以减少复发、提高生存质量.方法:本组共29(男11,女18)例,均为四肢低度恶性肿瘤:纤维肉瘤12例,腱鞘巨细胞瘤8例,高分化脂肪肉瘤6例,高分化平滑肌肉瘤3例.其中16例原发且与皮肤粘连紧密,13例外院或本院术后复发.肿瘤大12cm×8cm×5cm,小6cm ×4cm ×3cm.对其中13例复发及16例与皮肤粘连紧密者,行包括皮肤在内的肿瘤扩大切除、局部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对位于腹股沟区或腘窝区与股、腘大血管及神经紧密粘连者,先从肿瘤远近端3-5cm以上血管、神经正常部分切除,再向病变区解剖、切除肿瘤,血管缺损行血管移植、神经缺损造成的功能障碍一期重建并早期行功能锻炼.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长10年,短6个月,目前全部患者均健在且无复发.行皮瓣修复者均成功,且皮瓣外观良好、厚薄适中,血管移植者,寒冷季节无肢端苍白及怕冷,行肌腱转移一期重建者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四肢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行扩大切除、皮瓣修复及一期重建是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存质量的较好方法.

    作者:张杏泉;陈刚;李开华;蔡平;方仁义;王民政;范清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龙力胶囊对环磷酰胺的增效减毒作用

    目的:探讨龙力胶囊(Longli capsule,LLC)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实验分为荷瘤模型组、LLC组、CTX组、CTX+LLC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连续给药10 d.观察各组小鼠抑瘤率和毒性反应;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肿瘤质量、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分析LLC对CTX的增效减毒作用.结果:CTX+ LLC组小鼠体质量增加量明显高于CTX单药组.CTX,LLC和CTX+LLC均可抑制S180荷瘤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其抑瘤率分别为45.10%、36.12%和60.28%,LLC可明显增强CTX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P<0.05).与CTX组比较,LLC组及LLC+CTX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脾指数、胸腺指数、以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均明显增高.结论:LLC对CTX具有一定的增效减毒作用.

    作者:宋长城;张百红;胡兵;李新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缓激肽选择性调节血肿瘤屏障机制

    在脑肿瘤中,血肿瘤屏障(blood tumor barrier,BTB)比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有更高的通透性,但是BTB的存在仍然明显限制抗肿瘤药物进入肿瘤组织内.常规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数量的抗肿瘤药物进入肿瘤组织内.研究表明,给予颈内动脉灌注小剂量缓激肽可以选择性开放BTB,而不影响正常脑组织.这为临床联合使用BK和化疗药治疗脑肿瘤提供了依据.本文试图从细胞旁途径和跨细胞途径综述缓激肽(BK)影响BTB通透性的机制.

    作者:茅锐;徐沈倩;王振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多西他赛单药二线治疗3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单药多西他赛作为二线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3例经病理和(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曾用含有铂类方案化疗,治疗后复发或进展接受多西他赛75mg/m2静滴1小时,第一天,每3周重复.结果:可评价疗效33例中,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12.1% (4/33),稳定(SD)51.5%(17/33),进展(PD)36.4% (12/33),有效率12.1%(4/33),中位生存期8.5个月,1年生存率33.3%(11/33).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学毒性,可以耐受.结论:多西他赛单药用于二线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耐受性较好.

    作者:曾建昌;戈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甲状腺结节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TSH)水平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99例甲状腺结节手术切除患者术前血清TSH、甲状腺B超,手术记录、术后病理诊断报告.根据术后病理报告判定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分析术前血清TSH水平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不同分布.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前血清TSH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2.179 ±2.017vs1.259 ±0.884) μIU/ml,P<0.001;在DTC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较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较Ⅰ、Ⅱ期以及肿瘤直径≥1cm较<1cm的患者术前血清TSH明显升高(均P<0.001).结论:术前血清TSH水平是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秀秀;王芳;王忠超;王颜刚;赵文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穿心草防治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穿心草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防治效果.方法:将140例鼻咽癌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放疗+穿心草煎水含服)和对照组(放疗+复方硼砂含漱液含漱),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口腔黏膜反应的时间及反应程度,放疗结束时不同病灶残留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出现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时间分别为(13.1 ±2.03)天及(10.5±1.69)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开始至第2周末两组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第3、4、5、6、7周末,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平均放疗时间分别为(52.43±3.18)天及(61.1 ±2.03)天,(P<0.05);实验组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出现黏膜反应的时间要晚.放疗结束时两组患者鼻咽部及颈部病灶残留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穿心草煎水含服可以延缓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的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鼻咽癌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高娟;杨敏;唐玉平;吴冬梅;陈金姣;谢小红;韦英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喉癌及喉良性病变中HPV不同亚型的检测

    目的:检测喉癌、癌前病变及喉良性病变HPVDNA表达的阳性率,探讨HPV感染与喉癌发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流式荧光杂交法以及型特异性PCR方法对于46例喉癌组织、14例喉癌前病变组织及19例喉良性病变组织中HPVDNA进行检测分型.结果:运用流式荧光杂交法在79例喉病变标本中检测HPVDNA阳性率为10.13%,其中46例喉癌阳性率为6.52%;癌前病变组阳性率为35.71%;喉良性病变均为阴性.型特异性PCR方法检测出2例喉癌HPV16阳性,与流式荧光杂交法所检测到的2例相同.结论:HPV是喉乳头状瘤的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而与喉癌的发生关系似乎不是很密切,但尚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作者:吴俊福;周佳青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1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透明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3月间我院收治并诊断的16例囊性肾透明细胞癌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男性14例,女性2例,发生于左右肾各8例.临床无明显症状,大部分为体检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而入院,部分有腰酸腰部胀痛表现.术后病理诊断为囊性肾细胞癌.结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临床上单靠影像学不易被确诊,确诊需依赖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常规石蜡病理和免疫表型结果.需与透明细胞癌囊性变,单纯性肾囊肿,先天性多囊肾,多房囊肿性肾瘤,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相鉴别.

    作者:张丽霞;黄海建;余英豪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肾脏原发性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报告1例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患者,女,61岁,主诉为全程无痛肉眼血尿并急性尿潴留1天.B超示右肾下极可见大小约5.5cm ×6.7cm实质低同声,内回声欠均匀;CT示右肾下极可见约5.8cm×6.5cm团状等密度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IVU示左肾正常,右肾盏、肾盂、输尿管未显影.行根治性右肾切除.病理:肉眼见肾脏大小约13.0cm ×8.0cm ×7.0cm,切开后可见肾盂及肾实质内直径约6.0cm肿物一枚,切面灰白质软.镜下见肾组织内大片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体积大,核型不规则,核仁显著,染色质粗颗粒状,核分裂多见,并累及肾周脂肪组织;输尿管壁组织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20(+),CD3(+),CD68(+),CD34(+),CK(+),Vimentin(+),S-100(-),HMB45(-),Actin(-).病理诊断:右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术后行CHOP方案化疗4疗程,随访1年,患者无瘤存活.结论:肾脏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罕见,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困难,常在肾切除术后病理得到确诊,治疗采取联合化疗及手术.

    作者:熊思清;陈丽平;杨绍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腺断端的处理方法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胰腺恶性及某些良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但是PD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高,其中胰肠吻合口瘘(PF)是常见、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PF是影响胰腺术后死亡率的独立因素,而胰腺断端处理方法的选择可以影响胰瘘的发生.因此在处理胰腺断端时,术式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正常胰腺组织柔软、脆弱且供血丰富,在与消化道直接缝合时,易使缝线处的胰腺组织撕裂是胰腺断端较难处理的原因之一.因此,正确的吻合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PF的发生.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种吻合方式显示相对较好的预后,胰腺断端的吻合方式目前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国际常用的术式,即胰腺断端的处理方式及其手术的适应症和优缺点进行介绍,以期对降低PD术后胰瘘的发生和改善PD术后生活质量提出一定借鉴.

    作者:刘信;谭晓冬;朱海军;王怀涛;张峻;李捍司;周磊;张永峰;戴显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联合加巴喷丁治疗晚期癌症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联合加巴喷丁治疗晚期癌症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晚期癌症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通过视觉模拟划线法(VAS)和口头叙述法(VRS)分级进行疼痛强度评估,分为A组盐酸羟考酮控释片20例,B组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加巴喷丁20例,通过个体化用药,研究其治疗疼痛缓解度,有效率.结果:A组轻度疼痛9例,无痛6例,有效率为75.0%,B组轻度疼痛5例,无痛13例,有效率为90.0%.结论: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加巴喷丁治疗晚期癌症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显著.

    作者:王新林;彭军瑞;王湘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多肿瘤标志物系统对12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其中包括49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及72例术后无复发转移患者)血清样本的12项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Ferritin、β-HCG、AFP、F-PSA、PSA、CA125、HGH、CA15-3)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Logistic回归分析与ROC曲线法评价肿瘤标志物在复发转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组与无复发转移组的蛋白芯片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与无复发组测定结果比较,CA19-9、CEA、Ferritin、CA125、CA15-3的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EA、CA125、CA15-3为监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指标,ROC曲线法三者曲线下面积为0.813、0.808、0.772.CEA、CA125、CA15-3联合监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敏感性与芯片相同(81.6%),特异性与准确性高于芯片(95.8% vs 92.7%,90.1% vs87.6%).结论:CEA、CA125、CA153联合检测可能作为临床监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优化方案.

    作者:郑智坤;张红梅;斯晓明;刘文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