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CEA、CA125、CYFRA21-1、CT联检对肺癌诊断的意义

黄长荣;金成禹;狄宝山;于珺

关键词:肺癌, 癌胚抗原, 糖抗原, 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 降钙素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CEA、CA125、CYFRA21-1、CT联检与肺癌临床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与电化学发光法对58例肺癌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血清标本测定.结果 肺癌组CEA、CA125、CYFRA21-1、C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EA腺癌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鳞癌组和小细胞癌组(P<0.01),CA125腺癌组、小细胞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鳞癌组(P<0.01),CYFRA21-1在鳞癌中的阳性率高于腺癌组和小细胞癌组(P<0.01),CT在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CYFRA21-1、与CT水平成正相关.结论 CEA、CA125、CYFRA21-1、与CT联检可互补,提高肺癌诊断阳性率.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区域性热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复发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区域性热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复发宫颈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64例局部复发宫颈癌按治疗模式的不同分成2组,单纯化疗组与热化疗组,化疗采用CPT-11 160mg/m2,d1;DDP 80mg/m2,d1,每3周重复,共2周期.热疗输出功率为1200W-1000W,以直肠进行测温,温度恒定在40.5℃-41.5℃,恒温治疗时间40min左右,2次/周,每次间隔72小时,8次/疗程.化疗同时行热疗,不行化疗时常规行热疗.结果 单纯化疗组有效率为36.6%,热化疗组有效率为61.7%(P<0.05);单纯化疗组III+IV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热化疗组,(P<0.05);热化疗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区域性热疗联合伊立替康+顺铂化疗局部复发宫颈癌,近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且可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孔亚梅;彭云武;李雯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参佛胃康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逆转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参佛胃康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逆转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主动免疫、去氧胆酸钠、热水灌胃综合法连续造模90d,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空白组自由饮水,模型组用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丽珠得乐组用丽珠得乐溶液0.018mg/kg灌胃,参佛胃康大剂量组、参佛胃康小剂量组分别用参佛胃康溶液2.44mg/kg和0.61mg/kg灌胃.肉眼观察胃黏膜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的病理学改变,同时测定大鼠胃液pH值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参佛胃康能保护大鼠慢性胃黏膜损伤,增加胃液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且参佛胃康大剂量组效果显著.结论 参佛胃康对慢性胃萎缩性胃炎黏膜的各种病理变化具有明显的逆转作用.

    作者:蔺焕萍;王小平;付倩;李守朝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FES PET-CT成像与乳腺癌诊疗

    FES PET-CT显像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是通过FES与功能性雌激素受体(ER)特异结合特性,利用标准摄取值半定量地、客观地反映了患者活体内功能性ER的分布及其生物活性,判断乳腺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治疗前后肿瘤组织ER表达的异质性,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提供依据.FES与FDG PET-CT对比显像提供的乳腺肿物定性、定量、定位及生物学行为的信息,能更好地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和预后分析,给乳腺癌诊疗带来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杨欢;陈晓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Hp感染与胃癌组织中Bcl-2、Bax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揭示Bcl-2,Bax在胃癌组织的表达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改良Giemsa染色法联合检测130例胃癌组织与70例慢性胃炎组织中Hp感染情况,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130例胃癌组织与70例慢性胃炎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Hp(+)组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p(-)组(P<0.01);胃癌组织中Hp感染与Bcl-2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r=0.288);Hp(+)组Ba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Hp(-)组(P<0.01);胃癌组织中Hp感染与Bax蛋白表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r=-0.536).结论 Hp感染与Bcl-2蛋白表达存在正相关性,与Bax蛋白表达存在负相关性,提示Hp感染与细胞凋亡,二者可能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吴军;孙泽群;张志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阴囊部皮肤原发性腺样囊性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报道1例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对以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皮肤的腺样囊性癌较少见,可发生于除掌跖以外的任何部位,中老年好发,平均发病年龄为59岁.原发阴囊部皮肤腺样囊性癌未见报道,镜下肿瘤组织形成特殊的筛状结构,囊腔内常含有阿辛兰(pH5.2)阳性的透明质酸和硫酸化的酸性黏蛋白,瘤细胞间和小叶间周围可见透明嗜酸性基底膜物质的沉积,PAS染色呈阳性.免疫组化CK7、S-100、EMA、P63阳性表达.结论 阴囊皮肤原发腺样囊性癌相对少见,其具有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相同的镜下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临床表现呈惰性过程,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李东斌;王益华;吴鸿雁;武慧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72例转移性鼻咽癌的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我科确诊的72例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其中男性62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0岁(28-81岁).比较单发转移组(14例)与多发转移组(58例)、转移合并局部复发组(14例)和转移无局部复发组(58例)以及综合治疗组(61例)和单纯支持治疗组(11例)间的生存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率,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转移合并局部复发组1年、2年生存率14.3%、1.1%,中位生存期8.2个月,较转移无局部复发组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38.5%、20.3%、11.6m)低,P<0.05.单发转移组与多发转移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7.5%、20.0%与37.5%、12.5%,P>0.05.综合治疗组与支持治疗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7.2%、16.1%与40.0%、12.0%,P>0.05.两组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26)、合并局部复发(P=0.020)是影响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转移性鼻咽癌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并未提高总生存率.性别、有合并局部复发是影响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何思敏;黎静;李志强;项红霞;徐艳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骨桥蛋白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磷酸化蛋白质,在人体组织中广泛分布,具有多种功能.OPN不与在组织发育过程,而且与许多疾病,如炎症、免疫反应、血管重建等有关.OPN 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已被广泛公认为是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或转移基因.针对肿瘤转移基因OPN及其受体的干预,可能成为防治肿瘤转移的潜在靶点.同时,OPN也可能是肿瘤远处转移和预后的预测分子.本文就骨桥蛋白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之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商冠宁;赵岩;王玉名;孙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已知强的抗原递呈细胞.近年来,人们对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等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大量研究资料表明DC在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DC的生物学特性、抗肿瘤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介绍.

    作者:代国知;袁红霞;陈虹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榄香烯乳联合顺铂抑制胃癌AGS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榄香烯乳(elemene)单独或联合顺铂(cisplatin)对人胃癌AGS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并探讨两药是否有协同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榄香烯乳单独或联合顺铂作用人胃癌AGS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BrdU掺入标记增殖的AGS细胞,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法测定增殖细胞数;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表达.结果 榄香烯乳(10-160μg/ml)对AGS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除10μg/ml作用12h外,其它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中DNA合成前期(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DNA合成期(S期)细胞比例下降.榄香烯乳作用AGS细胞后,降低BrdU的渗入率,减少cyclinD1的表达.榄香烯乳(80μg/ml)联合顺铂(4μg/ml)对细胞增殖和周期的抑制明显强于单独用药(P<0.05).结论 榄香烯乳可抑制人胃癌AGS细胞的增殖并阻滞细胞于G0/G1期,与顺铂联合具有协同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cyclinD1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伟;任峰;王英杰;许洪卫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附1例报告)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又称金氏病或木村病(KD),是一种临床比较罕见,多发于颌面部皮下组织和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病变,本文通过一例患者三年多的诊治过程,就该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王蒨;郭俊俊;刘慧娟;车宇;李量;张智策;蔡英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HIF-1α对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氯化钴(CoCl2)模拟化学缺氧复氧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及其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在培养基中加入和去除CoCl2模拟化学缺氧和缺氧复氧,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oCl2与HIF-1α蛋白表达关系;通过MTT、过河实验、黏附试验分别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运动能力和黏附能力.结果 人胶质瘤U251细胞中存在HIF-1α蛋白表达;在CoCl2模拟缺氧的时-效关系实验中,100μmol/L CoCl2刺激细胞6h、12h、24h时HIF- 1α蛋白呈递增(分别 为1.024±0.03、2.35±0.04、2.82±0.12)(P<0.05),24h达高峰,48h明显下降(1.82±0.05).同时,在量-效关系实验中,CoCl2 50μmol/L、100μmol/L和150μmol/L刺激细胞24h时HIF-1α蛋白呈递增(分别为1.78±0.03、1.81±0.03、2.12±0.12)(P<0.05);MTT发现CoCl2诱导的缺氧对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过河实验发现缺氧24h复氧24h后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增加;细胞黏附实验发现缺氧24h复氧24h后细胞的黏附力增加.结论 CoCl2能诱导人胶质瘤U251细胞HIF-1α蛋白过度表达,而且存在一定的时-效关系;经CoCl2诱导的缺氧后复氧,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和黏附能力增加.

    作者:楚胜华;朱志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PI3K/Akt信号通路在RANKL诱导的MCF-7乳腺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目的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能促进表达RANK的上皮癌细胞迁移至骨,与乳腺癌骨转移密切相关.本文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PI3K/Akt)信号通路在RANKL诱导的乳腺癌MCF-7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MCF-7细胞表面RANK蛋白的表达;Transwell法测定RANKL刺激后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Western-blot检测MCF-7细胞RANKL刺激后p-Akt及Akt的表达.SPSS 16.0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 MCF-7细胞表达RANK 蛋白,RANKL诱导MCF-7细胞迁移能力显著增强,RANKL的圈套受体OPG可阻断RANKL诱导的细胞迁移.RANKL刺激后MCF-7细胞p-Akt表达在1、5分钟时一过性升高,PI3K抑制剂LY294002显著抑制RANKL诱导的细胞迁移.结论 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RANKL诱导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迁移.

    作者:张凌云;曲秀娟;刘云鹏;侯科佐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ERK2和p-ERK1/2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 2,ERK2)及其磷酸化状态(p-ERK1/2)在宫颈癌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宫颈癌组织、50例CIN组织及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ERK2和p-ERK1/2的表达.结果 ERK2和p-ERK1/2在宫颈癌中阳性表达率为75%和52.5 %,明显高于CIN组的34%和28%,以及正常宫颈组的13.33%和20%(P<0.01); ERK2和p-ERK1/2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加(P<0.05),病理分级的降低而增加(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ERK2和p-ERK1/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1);ERK2及p-ERK1/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1,P<0.01).结论 ERK2及p-ERK1/2的表达与宫颈癌的生长、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章丽霞;刘钧;黄一凡;朱治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不同来源骨髓间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成骨分化比较

    目的 间质干细胞(MSCs)是多能成体干细胞,近年关于其在肿瘤相关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我们分离、鉴定并纯化不同来源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比较其在成骨分化的差异,为下一步试验选择良好的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SD大鼠及Balb/c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通过传代纯化,并观察MSCs在此过程中的纯化程度及增殖状况.流式细胞术鉴别两种MDSCs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比较不同来源间质干细胞在成骨分化的差异.结果 在SD大鼠MDSCs分离和培养过程中,其增殖能力显著强于Balb/c小鼠MDSCs,在第三代时即可见典型的漩涡状贴壁生长特性.经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来源的细胞均表达间质干细胞表面抗原.在成骨方面SD大鼠MDSCs表现出了较强的多能特性,且SD大鼠出现程度大于Balb/c小鼠.结论 SD大鼠来源MDSCs较易获得纯度较高且增殖旺盛的细胞源,在成骨方面的能力强于Balb/c小鼠,在一定程度上其可成为良好的细胞来源.

    作者:赵志正;林洪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早期乳腺癌血清VEGF水平与骨髓微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EGF及骨髓标本中CK19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6例乳腺纤维腺瘤及64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EGF的水平,同时抽取相应的骨髓血标本,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CK-19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VEGF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二者差异显著(P=0.012);在HER2阳性患者中,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HER2阴性患者(P=0.016).CK19在乳腺纤维腺瘤患者骨髓标本中未见表达,在乳腺癌患者骨髓血中,阳性表达24例(37.5%),而骨髓中CK19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CK19阴性的患者(110.46±90.65 vs 70.88±77.13,P=0.038),且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骨髓微转移密切相关,提示VEGF可能参与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播散,可作为早期乳腺癌微转移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张聚良;姚青;陈江浩;王廷;王辉;樊菁;凌瑞;易军;王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不同治疗方案对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收集自2004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9例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治疗分CHOP方案组及L-ASP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6.3%和75.9%(P=0.045).两组5年OS率和DFS率分别为43.75%、61.54%(P=0.038)及18.8%、46.15%(P=0.009),具有统计学意义.难治组7例经VDLP方案补救化疗后总有效率为71.3%.B组症状、临床分期及KPS评分可能对患者的生存产生影响.结论:对于临床早期的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初治时可以选择CHOP方案治疗,而中、晚期病例及CHOP方案治疗无效的病例,选择以左旋门冬酰胺酶为主的联合化疗结合放疗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徐淑芬;白海;王存邦;张茜;葸瑞;潘耀柱;陈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以乙酰肝素酶为靶点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乙酰肝素酶是目前发现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唯一能切割细胞外基质中硫酸肝素蛋白多糖侧链的导致患者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通过肿瘤侵袭与转移引起的,不断完善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因素,和对其有效阻断是治内源性糖苷酶,参与许多病理及生理的过程.本文对乙酰肝素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靶点的肿瘤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乙酰肝素酶为靶点治疗肿瘤提供一些线索.

    作者:罗俊生;陈晓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骨髓具有杯状核细胞形态学表现的AML-M1患者的实验室特点并临床分析

    目的 报道1例骨髓形态学具有杯状核细胞表现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实验室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取患者骨髓,进行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应用RHG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应用测序方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 细胞形态学示该患者骨髓涂片伴有大量杯状核细胞表达,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达髓系抗原;染色体RHG显带示正常核型;RQ-PCR检测示AML-ETO,BCR-ABL,PML-RARα与CBFβ/MYH11融合基因阴性;基因测序示NPM1突变.结论 此1例为伴有杯状核细胞形态学特点的AML-M1病例,综合MICM诊断分析白血病,有助于全面评价疾病的预后并可为临床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庄倩;张男;张继红;郝良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乙酰肝素酶(Hp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及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pa 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33%(33/45),相对表达水平为0.65±0.37,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0.39±0.49/0.31±0.52),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Hpa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胞质,在卵巢癌组织中染色以(++)-(+++)为主(44.44%),明显强于卵巢良性肿瘤(13.33%)和正常卵巢组织(0.00%).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Hpa蛋白及mRNA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FIGO分期Ⅲ-IV的癌组织表达高于I-Ⅱ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rank 分析显示Hpa 表达阳性者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p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病人的生存期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上皮性卵巢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王福玲;娄艳辉;崔竹梅;李翠;王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Syk基因甲基化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是一种造血细胞特异性的信号分子,被认为是一种候选抑癌基因.DNA甲基化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较常见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它与肿瘤的关系己成为肿瘤发病机制研究中的热点.本文综述了Syk基因甲基化的研究现状和它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

    作者:周静;高曰文;胡汉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