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王洪生;焦保华
目的:应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构建和鉴定真核表达载体pBiFC-VN173-p12,pBiFC-VC173-Nbp,为进一步研究p12 CDK2-AP1蛋白和Nbp蛋白在活细胞内的相互作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以原核载体pGEX-4T-1-p12,pGEX-4T-1-Nbp为模板扩增出p12CDK2-AP1蛋白和Nbp蛋白的目的基因序列,分别定向克隆到Venus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pBiFC-VN173和pBiFC-VC173上,重新构建成真核表达载体pBiFC-VN173-p12和pBiFC-VC173-Nbp,双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重新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BiFC-VN173-p12和pBiFC-VC173-Nbp经双酶切及测序结果均正确.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BiFC-VN173-p12和pBiFC-VC173-Nbp,为进一步观察p12CDK2-AP1蛋白和Nbp蛋白在活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张静;孙沫逸;申志远;戴建武;丁文勇;孙杰;刘利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脏婴儿型血管瘤(infantile haemangioma,I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I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女,6个月,因肝肿大伴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入院.CT示患儿肝右叶有一巨大孤立性块状低密度肿物,边缘环状强化.眼观:肿物质韧,灰白色,中心区域呈纤维囊性,边界不清.形态学示肿瘤由许多相互交通的血管组成,腔内可见红细胞,内衬单层肥胖的CD31或(和)CD34表达阳性的内皮细胞,有时部分可见内陷的小胆管和中央区域变性及钙化.结论:IH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源性肿瘤,应与肝脏其他肿瘤相鉴别,尤其是AFP增高者.
作者:方三高;马强;马瑜;曾英;李艳青;肖华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胃癌肿瘤干样细胞(cancer stem like cells,CSLC)向内皮细胞的分化,以期发现抗肿瘤血管治疗新靶点,并降低抗血管靶向治疗的耐药性.方法:用长春新碱(VCR)筛选胃癌低分化腺癌SGC7901细胞系,加生长因子无血清培养的方法诱导胃癌CSLC,并对其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刺激下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生物学行为进行观察.结果:成功诱导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胃癌CSLC.Western blot、immunofluorescence检测证实:内皮细胞的分子标记物CD31,CD34在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后的CSLC中呈阳性表达.成管实验结果显示CSLC在内皮环境中培养后较SGC7901细胞和无刺激的CSLC具有明显的成管能力.SGC7901和CSLC分别裸鼠皮下成瘤后,移植瘤免疫组化分析检测证实,肿瘤干样细胞移植瘤的组织切片用人源性血管内皮标志CD31、CD34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观察到人源性微血管形成.结论:胃癌CSLC具有向内皮分化的潜能;裸鼠移植瘤中含有人源性内皮细胞,提示胃癌CSLC可能参与胃癌肿瘤血管生成过程.
作者:郭汉青;严惠;李铤;聂勇战;樊代明;吴开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参照头颈鳞癌的标准并在其基础上做了相应的补充.目前国内外关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均较缺乏病理数据.本文就鼻咽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标准及各影像学技术的优势等方面做一综述,并指出临床上对鼻咽癌短径过小淋巴结的检出存在不足.
作者:项红霞;黎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人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基因编码蛋白的主要特性与抗原表位,筛选该蛋白的T/B细胞联合表位.方法:利用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ASy)提供的ProtParam、SignalP、SOSUI、Motif Scan、NCBI上的ORF finder、SYFPEITHI、NetCTL等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程序,结合Gene Runner、DNAMAN、DNAStar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预测SFRP1蛋白的理化性质、信号肽、可溶性、表面可及性、可塑性、跨膜区、翻译后修饰位点、亲(疏)水性、二级结构、T/B细胞抗原表位等.结果:该蛋白由31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 1588 H2516 N426 O436 S26,分子质量单位为35.3856kD,等电点理论值为9.10,波长280nm时的吸光度(A)值为1.029,半衰期为30h,有16个潜在B细胞表位、2个CTL表位和辅助性T细胞联合表位、3个T/B细胞联合表位,为可溶性表达蛋白.结论:SFRP1基因编码的SFRP1为可溶性表达蛋白,有3个T/B细胞联合表位,可作为人类多种肿瘤免疫学治疗的重要靶点.
作者:李淑芳;王芬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cl-2相关抗凋亡基因3(Bcl-2-associated athanogene 2,BAG3)在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分别设培养液处理空白对照组、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组和MG132+Z-VAD联合处理组,按不同时段处理细胞.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BAG3 mRNA表达及MG132诱导其表达时效性,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BAG3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MG132诱导作用下,SKOV3细胞中BAG3mRNA表达增加(P<0.01),并随作用时间呈现时效性.发现40kDa BAG3分裂产物,其细胞凋亡率亦随之增加.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可诱导上调卵巢癌细胞中BAG3基因表达,BAG3蛋白裂解导致细胞凋亡增加,这一效应可能依赖caspase介导完成.
作者:穆庆;李百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45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吉西他滨1000mg/m2静脉滴注第1、8天,长春瑞滨25mg/m2静脉滴注第1、8天,每21天重复.治疗2个周期评价疗效,每周期评价毒副反应.结果:4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获CR 1例,PR 13例,总有效率(CR+PR)为31.1%.所有患者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5.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5.3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8例(17.8%),Ⅲ/Ⅳ度血小板减少4例(8.9%),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长春瑞滨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陆向东;茅卫东;林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采用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作为报告基因,用HepG2细胞构建可敏感、快速、方便地筛选出Ⅱ相酶诱导剂的评价体系.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TK启动子克隆到pEGFP-N1上,再将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反应元件(ARE)序列插入TK启动子上游,并转染入HepG2细胞株,经G418筛选,挑取单克隆扩大培养.结果:重组载体经酶切和PCR鉴定,发现有TK和ARE-TK基因特异条带.DNA测序发现ARE-TK-EGFP框架正确.转染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的绿色荧光颗粒,该细胞经不同浓度已知Ⅱ相酶诱导剂tBHQ作用后,与EGFP表达量有剂量效应关系.结论:ARE调控的EGFP在HepG2细胞中成功表达.为进一步高通量筛选Ⅱ相酶诱导剂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海荣;汪步海;武文娟;戴尔峋;刘丽琴;焦寒凝;张西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比较配对的原发肺癌灶和转移淋巴结EGFR、KRAS和MET基因状态,探讨NSCLC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基因变化规律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22例手术切除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未经靶向和化学治疗,获取配对的原发灶和N2站转移淋巴结.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EGFR外显子19-21,KRAS密码子12和13突变,实时定量PCR检测MET基因拷贝数.结果:原发灶和N2转移淋巴结中EGFR基因突变率分别为7/22例(31.82%)和6/22例(27.27%),EGFR基因型一致率达95.45%.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22例(9.09%)和1/22例(4.55%).转移淋巴结MET基因拷贝数(1.54±0.71)显著高于原发灶(1.19±0.41),P=0.038.EGFR 19和21基因突变与原发灶(P=0.24)、转移灶(P=0.97)的MET基因拷贝数以及原发灶和转移灶MET基因拷贝数变化(P=0.69)之间都无相关性,P>0.05.不同的EGFR基因状态和MET基因拷贝数其1年无病生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肺癌原发灶和相应转移淋巴结中EGFR基因突变较稳定;EGFR敏感基因突变与MET基因拷贝数可能无关;而未经EGFR-TKI治疗的肺癌患者其MET基因拷贝数在淋巴结转移时即已开始出现明显增高.
作者:马洁韬;韩琤波;荆薇;赵健竹;周洋;黄乐天;李耀勇;白冬梅;邹华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与其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垂体腺瘤标本和3例正常脑组织中OPN、MMP-9的表达.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17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3例.结果:垂体腺瘤侵袭组OPN、MMP-9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侵袭组(P <0.01);OPN、MMP-9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具有相关性.结论:OPN、MMP-9可以作为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王辉;王洪生;焦保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上皮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组织起源未定的软组织恶性肿瘤.本病发病率很低,在软组织肉瘤中发生率小于1%,查阅近几十年的中外文文献,大部分为个案报道,很少有大宗病例分析,也正是由于其发病率很低,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其认识欠缺,导致误诊误治非常常见,本文将对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等特点做一综述,旨在提高人们对上皮样肉瘤的认识.
作者:李索妮;姚煜;南克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usterin、Survivin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前列腺癌组织和47例前列腺增生组织Clusterin、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Clusterin、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75.0%(51/68)、67.6%(46/68),前列腺增生组织中Clusterin、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1% (9/47)、25.5% (12/47).Clusterin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前列腺癌组织和前列腺增生组织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lusterin和Survivin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转移情况具有相关性(P<0.05),前列腺癌组织中Survivin与Clust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Clusterin和Survivin蛋白,有助于对进展性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力作出正确评价,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王超奇;张艳;田玉英;王金花;梁姗;梁静;王璠;余大海;王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骶尾部畸胎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49例骶尾部畸胎瘤患儿,男性12例,女性37例.按Altman分类法,Ⅰ型19(38.78%)例,Ⅱ型14(28.57%)例,Ⅲ型11 (22.45%)例,Ⅳ型5(10.20%)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骶尾部包块、排便困难等.所有病例均手术切除肿瘤及尾骨,48例经骶尾部手术,l例经腹和骶尾部联合手术,2例病理恶性者术后行BEP方案辅助化疗.结果:43例患儿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3-106个月),41例随访的良性畸胎瘤患儿均未出现复发.1例成熟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患儿术后化疗6疗程,未复发.1例卵黄囊瘤患儿术后化疗6疗程后复发行二次手术,术后4年死于肝脏及盆腔转移.结论:儿童骶尾部畸胎瘤以良性居多.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预后好,术中完整切除尾骨及避免肿瘤破溃是预防复发及恶变的关键,对于恶性畸胎瘤彻底手术切除辅助术后化疗也可达到较高生存率.
作者:陈子民;卢可士;叶明;王斌;冯奇;叶晓烁;吴宙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对放射性脑坏死和脑肿瘤复发的鉴别作用.方法:选择35例经放射治疗后,在常规MRI图像上发现原肿瘤部位或周边有新的异常强化灶的脑恶性胶质瘤、脑转移瘤患者,其中3-4级胶质瘤18例,脑转移瘤17例.多体素1H-MRS采用PRESS序列.研究指标包括N-乙酰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及肌酐(Cr).结果:NAA、Cho及Cr下降或消失,NAA/Cr比值与Cho/Cr比值均下降;脑肿瘤复发Cho上升,NAA明显下降.脑肿瘤复发和放射性脑坏死之间,Cho/Cr、Cho/NAA有统计学差异(P<0.05),NAA/C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H-MRS对脑肿瘤放射治疗后的脑坏死及脑肿瘤复发的评估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刁焕荣;孙成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在肺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检测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non-tumor adjacent tissues,NAT)中p38MAPK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38MAPK (p38)和磷酸化p38MAPK(P-p38)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38和P-p38在肺鳞癌组织中的定位.应用SPSS12.0软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肺鳞癌组织中p38MAP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癌旁正常肺组织中P-p38蛋白表达为(0.14±0.03),肺鳞癌组织中为(0.4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p38蛋白表达与和肺鳞癌的组织分级程度呈正相关,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结论:p38MAPK只有经过磷酸化活化后才发挥功能,即P-p38.P-p38可能在肺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抑制作用,可以作为肺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参考指标.
作者:常蕊静;李佩佩;梁丽峰;南岩东;金发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ING4基因转染人卵巢癌OVCAR细胞后对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方法:采用ING4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ING4)感染人卵巢癌细胞株OVCAR,用RT-PCR法检测ING4在OVCAR细胞中的表达;MTT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ING4基因表达对OVCAR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效应;Western印迹法检测ING4对OVCAR细胞中bax、bcl-2、Ki67表达的影响.结果:在OVCAR细胞中ING4基因的表达对OVCAR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法检测结果提示卵巢癌组织中ING4基因表达下降的同时,Ki67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结论:转染ING4基因可抑制OVCAR人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可通过改变Bax,Bcl-2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柳英兰;王英炜;吴迪;袁晶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小RNA-21(miR-21)在外阴鳞癌(vulv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茎环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25例外阴鳞癌组织、30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织(外阴增生性营养不良15例、外阴萎缩性营养不良15例)及10例正常外阴组织标本中miR-21的表达.结果:miR-21在外阴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5.505±2.163),明显高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织(2.520±1.260)及正常外阴皮肤组织(1.478±0.601)(P<0.05),而miR-21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组织及正常外阴组织间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在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外阴鳞癌组织中miR-21表达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阴鳞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升高,提示miR-21可能在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致癌基因的作用.
作者:闫莉丽;朱楠;欧阳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构建骨肉瘤的耐药细胞模型,探讨IER3基因在骨肉瘤耐药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递增药物浓度冲击诱导法构建耐阿霉素入骨肉瘤细胞模型(MG-63/ADM),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 检测IER3在敏感细胞和耐药细胞中的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情况.结果:经过6个月的诱导,建立了对于不同阿霉素浓度耐药的细胞模型分别标记为MG-63/ADM0.1、MG-63/ADM0.4、MG-63/ADM1.0、MG-63/ADM4.0,细胞形态在光镜下明显改变,MG-63/ADM细胞中IER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MG-63.结论:药物冲击诱导可以使骨肉瘤细胞产生对于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为研究骨肉瘤耐药性及其逆转提供实验基础,IER3可能参与了骨肉瘤对于阿霉素的耐药机制.
作者:邹华强;王玉学;周宏明;李凯;付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Beclin1是第一个被克隆的自噬相关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Beclin1不仅促进真核细胞自噬,同时也参与细胞凋亡调节.大多数研究表明,Beclin1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但也有研究表明,尤其是在实体瘤,Beclin1可以通过诱导适当的自噬使肿瘤细胞得以存活,因此Beclin1对于肿瘤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本文就Beclin1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霞;郭娜;弥曼;苟兴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联合β-榄香烯和紫杉醇对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以及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β-榄香烯和紫杉醇单独及联合作用于胃癌SGC790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记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单药β-榄香烯作用SGC7901细胞24、48和72小时的IC50值分别为(52.56±6.26)、(28.69±2.36)和(13.33 ±0.64) μg/ml.单药紫杉醇作用24、48和72小时的IC50值为(7.23±1.98)、(1.72±0.76)和(0.22-±0.19)μg/ml.选用低浓度药物(10μg/ml的β-榄香烯和2μg/ml的紫杉醇)联合处理SGC7901细胞24小时,与相应浓度β-榄香烯、紫杉醇单药组相比,两药联合组对SGC7901的增殖抑制率显著增强(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β-榄香烯和紫杉醇联合后,诱导了PARP裂解以及显著下调了Bcl-2与Bax的比值.结论:β-榄香烯和紫杉醇联合用药后,可能通过下调Bcl-2与Bax的比值诱导PARP裂解,进而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张晔;赵明芳;曲秀娟;刘云鹏;杨向红;滕月娥;张敬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