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翔;Ashok Kumar Rai;支力强;郭池华;马巍
目的:探讨咽喉癌CD137L两种突变体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咽喉癌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采用不同抗体,测定其CD137L N端和C端表达情况。Image-Pro Plus软件中的Pa-thology批处理程序计算各病例的IOD值。结果:咽喉癌病理组织中,CD137L N端表达阳性占87.7%,C端表达阳性占78.5%。喉癌及癌旁组织之间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其表达情况与年龄、性别及肿瘤生长部位无显著相关性,与病理类型和肿瘤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在不同的咽喉癌患者,两种抗体检测的IOD值差值显著不同。结论:CD137L突变体的表达在不同患者呈现不同特点,其发生剪接突变的比率和机制不同。
作者:李文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转移性乳腺癌含卡培他滨联合方案一线化疗后继续卡培他滨维持化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入组2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一线采用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化疗6个周期,疗效评价无进展的患者采用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持续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毒副反应为止。结果:一线治疗CR 1例,PR 7例,SD 12例,卡培他滨平均维持化疗周期为10个周期。中位PFS为12.2个月,中位TTP为7.7个月,中位OS为20.2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骨髓抑制、腹泻等,均可控制。结论:卡培他滨可作为转移性乳腺癌的维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毒副反应轻。
作者:童刚领;王芬;陈晓秋;彭安;申东兰;王树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为肿瘤组织提供了不同于经典血管的血供途径。因此,抗血管生成拟态治疗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其复杂的分子机制也是众多学者希望攻克的难题。过去的10余年中,众多学者对VM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加深了人们对VM的认识。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就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现、形成机制、特别是在脑肿瘤中VM的状况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并对相关领域中的肿瘤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乐晓峰;孙彬佳;郭斯翊;姜旭东;常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脊柱转移瘤已成为日益严峻的临床问题。此类患者多属恶性肿瘤晚期,预期生存时间短,生活质量差,因此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和治疗理念的快速发展,脊柱转移瘤的诊断率已有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也有所改善。但具体治疗策略还是存在争议,这取决于多种因素。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针对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分型系统用以帮助制定治疗策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已成为脊柱转移瘤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本文将回顾国内外对脊柱转移瘤诊断和外科治疗策略的新进展。
作者:曾思翔;Ashok Kumar Rai;支力强;郭池华;马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99mTc-3PRGD2-SPECT/CT对食管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例食管占位性病变患者,通过手术、病理获得终诊断。术前所有患者均分别行食管钡餐、超声内镜及SPECT/CT显像检查并对比其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结果:40例食管占位患者中恶性病变32例,包括食管癌31例、平滑肌肉瘤1例;良性占位8例,包括平滑肌瘤6例、食管结核2例。SPECT/CT显像发现1例癌肺转移、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三种检查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2.5%、93.8%、87.5%,97.5%、96.9%、100%,90%、90.6%、87.5%,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99mTc-3PRGD2-SPECT/CT显像对食管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能够诊断其它两种方法无法诊断的远处转移性病灶。99m Tc-3PRGD2可望成为整合素αvβ3受体阳性的肿瘤显像剂。
作者:陈佐伟;郭一玲;张英男;李丹丹;高识;马庆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72例晚期肝癌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对照组采用佳支持治疗。参照RECIST标准对该方案疗效进行评估,按照WHO抗癌药物毒副反应的分度标准评价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中40例晚期肝癌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共完成化疗109个周期。肿瘤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19例,进展(PD)13例。CR+PR率20.0%,总有效率67.5%。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外周神经毒性,对症治疗可缓解,均可以耐受。结论: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肝癌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高,毒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顾小林;王娟;单桂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甲状腺癌术中常规需要进行颈廓清术,术后会有乳糜瘘的发生,尽管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本研究总结治疗乳糜瘘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盛京医院普通外科262例因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颈廓清手术的患者资料。以术后颈前引流液乳白色作为乳糜瘘判定标准,根据颈前引流量的情况及全身状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共9例出现乳糜瘘,发生率3.4%。1例经过手术治疗痊愈,1例并发乳糜胸,经过胸腔穿刺治愈,其余7例均经过局部加压包扎,负压吸引,营养支持,积液穿刺治愈。结论:颈廓清术中应该熟悉解剖,仔细操作,以减少乳糜瘘发生。一旦并发乳糜瘘,多数可以采用保守方法治愈,只有保守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孙韶龙;高峰;吴鑫;姚威;胡显亮;王宝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jejunal interposition pouch,JIP)与Roux-en-Y代胃手术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至2011年收治的45例胃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即采用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与Roux-en-Y代胃手术。记录其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早期并发症与晚期并发症以及术后患者营养性指标,评估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差异性。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Roux-en-Y术式,其术后1年的营养状况更是优于Roux-en-Y术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相对于Roux-en-Y术式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且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文浩;曾湘宁;刘明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GOLPH3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7例食管癌组织中GOLPH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GOLPH3蛋白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GOLPH3蛋白的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呈黄褐色,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和食管癌组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GOL-PH3蛋白的表达差异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P=0.34>0.05)、性别(P=0.38>0.05)和病理类型(P=2.74>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与食管癌的分化程度(P=0.00<0.05)、淋巴结转移(P=0.01<0.05)和临床病理分期(P=0.04<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OLPH3可能在肿瘤形成、分化、增殖和转移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廖和和;李俊海;王凯斌;徐军;吴树强;李寒春;金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1年-2012年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高危乳腺癌患者85例,行同侧胸壁和锁骨上下区照射,其中41例行大分割放疗(大分割组),DT 42.56Gy/16f,总疗程22-24天;44例行常规分割放疗(常规组),DT 50Gy/25f,总疗程33-35天。观察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及急性放疗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随访率为100%。全组2年生存率均为100%,无照射野内复发。大分割组和常规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2.2%、11.4%(χ2=0.039,P=0.843)。大分割组和常规组1级白细胞减少、2级放射性皮炎、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4.4%与27.3%(χ2=0.092,P=0.762)、17.1%与13.6%(χ2=0.194,P=0.660)、4.9%与6.8%(χ2=0.144,P=0.704)。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近期疗效与常规分割相似,急性毒副反应可以接受。
作者:赵淑红;曹席明;刘国强;高晖;于娇;王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Rap1是一种小的Ras样GTP酶,在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如增殖、分化、形态形成以及凋亡中起分子开关的作用。Rap1共有两种异构体,即Rap1 a和Rap1 b。Rap1 b缺失可以导致血管生成、内皮细胞迁移及增殖功能受损以及MAPK信号通路受阻。无论是血管发生、内皮迁移以及MAPK通路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Rap1 b在肿瘤中意义重大。本文就国内外对Rap1 b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意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胡芳;王裴;张明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膜式薄层液基细胞制片技术制备胸腔积液细胞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过程中增加脱水、透明等预处理步骤,以提高胸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反应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弥补细胞形态学诊断的局限性。方法:50例恶性胸腔积液采用膜式薄层液基细胞制片,制片分成对照组与预处理组。对照组用95%酒精固定,预处理组用pH 7.4 PBS配制5%甲醛固定,50%、80%、95%、100%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然后两组制片进行Vim、CEA、TTF-1、Calretin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胸腔积液用膜式薄层液基细胞制片的脱落细胞涂片分布均匀、重叠少。对照组显示只有部分标记物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现不稳定阳性、信号弱或不能显示,预处理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定位清晰、准确、背景浅。Vim、CEA、TTF-1、Calretinin在对照组与预处理组敏感性分别为23.0%、78.6%(P<0.001),特异性为95.1%、91.8%(P>0.05)。结合细胞学形态及临床肿瘤既往史,检出肺腺癌36例、鳞癌3例、小细胞癌2例、间皮瘤2例、食管鳞癌1例、胃腺癌1例、结直肠癌2例、肝细胞肝癌1例、卵巢浆液性腺癌2例。结论:胸腔积液膜式薄层液基细胞制片经过脱水、透明程序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敏感性显著提高,应用免疫标记物Vim、CEA、TTF-1、Calretinin可以作为胸腔积液细胞学简单而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姚琼;盛友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中国人群ABO血型与肺癌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 5.0对20年内中国不同地区发表的15篇关于 ABO 血型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中国人 ABO 血型与肺癌发生无关。A、B、O、AB 血型的OR值分别是1.03(0.80,1.32)、0.98(0.87,1.12)、0.94(0.73,1.2)、0.95(0.83,1.08)。A、B、O、AB血型在肺癌人群与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没有差别,P值分别为0.82、0.81、0.63、0.43,均大于0.0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单一的ABO血型因素可能与肺癌发生是无关的。
作者:兰文静;万盛邦;周崧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与双极等离子切除术治疗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采用2μm激光组62例,双极等离子组43例。对2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留置尿管及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两组相比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术后复发率亦无明显差异。2μm激光组无闭孔神经反射并发症发生,双极等离子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为12%(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手术时间(15.7±4.6)min vs (9.8±3.5)min,2μm激光组手术时间略长。结论: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与双极等离子切除术治疗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同样具有良好疗效,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可避免闭孔神经反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在手术安全性上更具优势。
作者:薛东炜;刘春来;张西玲;王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罗通定用于治疗老年晚期癌痛患者中重度疼痛的治疗效果、疼痛自我效能感、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将160例老年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53例采用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B组53例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C组54例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用罗通定治疗,根据患者疼痛控制情况调整患者用药剂量,从而达到有效的镇痛效果,并观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评定患者的疼痛自我效能感。结果:A组(硫酸吗啡缓释片组)总有效率为92.5%,B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组)总有效率为88.7%,C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罗通定组)总有效率为94.4%,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终滴定剂量为(204.03±30.45)mg/天,C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终滴定剂量为(163.67±25.49)mg/天,C组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B组相比,C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显著(P<0.05),但B组和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自我效能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与B组相比,C组的疼痛自我效能感更高(P<0.05);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嗜睡和便秘常见,其次是恶心、呕吐,无呼吸抑制及成瘾性的发生。结论:罗通定可增强盐酸羟考酮的镇痛、镇静作用,降低其抑制癌痛的用药剂量,两者联用在治疗老年晚期癌痛患者中重度疼痛方面安全有效性高,不良反应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管理疼痛及疼痛相关症状的能力增强,具有重要的临床推荐价值。
作者:李静;庄雪梅;杨宗凡;申文;陈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观察miR-21抑制剂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能力带来的变化,探讨miR-21抑制剂在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将MG63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正常细胞对照组。实验组转染miR-21抑制剂(hsa-miR-21 inhibitors)抑制其细胞内miR-21活性,阴性对照组转染抑制剂阴性对照核苷酸序列(microRNA inhibitor N.C),正常细胞对照组不做转染。采用MTT比色实验测定三组细胞24h、48h、72h和96h的吸光度(OD)值,并绘制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结果:两对照组间细胞的增殖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减慢(P<0.05)。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之间细胞凋亡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细胞迁移力受到明显抑制(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细胞迁移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iR-21抑制剂可通过抑制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内miR-21的活性,显著抑制其增殖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和降低迁移。miR-21可能成为骨肉瘤诊治的新靶点。
作者:高楚蒙;张晓凤;牛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检查子宫内膜癌术前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方法: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应用TVS进行检查,测评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探讨其诊断符合率与准确率。结果:TVS判断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准确性85%(29/34)、判断浅肌层浸润的敏感性80%(20/25)、特异性100%(9/9)、阳性预测值100%(20/20)、阴性预测值64%(9/14)。结论:术前TVS检测技术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可为临床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白宝艳;李逢生;薛红红;米佳;陈丽萍;王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我院8例乳腺化生性癌进行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观察。结果:2例为鳞状细胞癌,6例为癌肉瘤,其中2例伴软骨化生。免疫组化检测鳞状细胞癌表达p63、CKH,癌肉瘤上皮成分表达Ckpan,间叶成分表达Vimentin,伴软骨分化者表达S-100。2例淋巴结转移,完整随访6例,3例复发,1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原发于乳腺的化生性癌较罕见,诊断需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级、乳腺原发性肉瘤、恶性叶状肿瘤等相鉴别。免疫组化Ckpan、Vimentin、S-100、p63、CKH等是一组有用的标记物。
作者:丁彩霞;黄颖楠;冯海波;张娟;袁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MRI与CT成像差异对鼻咽癌(NPC)侵犯范围的界定及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勾画的影响。方法: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初诊NPC患者85例行CT与MRI检查,对比其向周围结构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异同。分别勾画鼻咽原发肿瘤范围并比较其靶体积(GTV)的差异。结果:MRI和CT显示椎前肌侵犯、颅底骨质破坏、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为44、59、56例和65、28、2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TV-MRI较GTV-CT平均增大3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I对NPC侵犯范围的显示较CT有优势,联合应用将有助于提高NPC放疗靶区勾画的精确性,减少肿瘤靶区的遗漏。
作者:谭新劲;任丽;郑伟;刘云;郑佳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一线或二线治疗对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分析吉非替尼的佳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EGFR突变型(外显子19或21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其中31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一线治疗,30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二线治疗;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P=0.717)、年龄(P=0.849)、吸烟史(P=0.173)、病理类型(P=0.573)和临床分期(P=0.66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一线较二线治疗EGFR突变型NSCLC的近期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明显提高(RR:64.5% vs 23.3%,P=0.001;DCR:87.1% vs 60.0%,P=0.016)。吉非替尼一线和二线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6和6.4个月(P=0.392),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6.0和17.6个月(P=0.606)。另外,在终获得疾病控制的患者中,吉非替尼一线治疗组为27例,二线治疗组为18例,2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也无明显差异(PFS:8.0 vs 9.7个月,P=0.777;OS:17.0 vs 20.0个月,P=0.196)。结论:吉非替尼用于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一线较二线治疗的近期疗效明显提高,但生存获益无明显差异。
作者:梁媛;马锐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