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晓峰;孙彬佳;郭斯翊;姜旭东;常青
目的:回顾分析血细菌培养阳性病人血清铁浓度,了解血液感染对病人血清铁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BacT/ALERT 3D自动化血培养仪及配套血培养瓶,按要求采集双侧双份血培养瓶送检,血培养阳性者,分离病原菌,采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应用Cobas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所有病例(45例)和对照组(45例)血清铁进行检测。结果:两组均数,对照组为19.349,病例组为12.311,两组差别显著(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统计血培养阳性病人血清铁降低。
作者:焦扬;吕晓娴;刘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S-275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选择性杀伤胃癌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MS-275分别处理GES-1、MKN-45细胞,通过WST-1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分析MS-275细胞毒性及选择性杀伤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ROS抑制剂对MS-275凋亡诱导作用的影响;Western blot、PCR分别检测处理后胃癌细胞中p21、p57、cyclin D1、cyclin E1、和TBP-2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情况。结果:MS -275对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 -1存活率无显著性影响,但对胃癌细胞MKN-45影响显著(P<0.05)。MS-275对胃癌细胞MKN-45线粒体膜电位影响不显著,但能够诱导ROS显著升高,ROS抑制剂显著降低由MS-275诱导的ROS释放。MS-275显著激活肿瘤抑制基因p21、p57、TBP-2以及细胞周期蛋白相关基因cyclin D1、cyclin E1的表达。结论:MS-275通过促进细胞周期阻滞因子、凋亡诱导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诱导ROS生成,选择性杀伤胃癌细胞。
作者:黄辞;吴智群;宫卫东;何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r radiation therapy,IMRT)在食管癌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观察。方法:37例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食管鳞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技术进行二程放疗,处方剂量为(50-60)Gy/[2Gy·(25-30)f]。结果:3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7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0例,有效率(response rate,RR)为73.0%(27/37)。本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5%、32.4%、21.1%。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全部病例随访资料完整。截止2012年12月,25例患者已经死亡,其中死于局部复发11例、远处转移8例、食管气管瘘2例、大出血2例、其他疾病1例、自杀1例。结论:调强放疗对于食管癌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取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
作者:彭雷;卢鑫;朱兆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jejunal interposition pouch,JIP)与Roux-en-Y代胃手术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至2011年收治的45例胃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即采用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与Roux-en-Y代胃手术。记录其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早期并发症与晚期并发症以及术后患者营养性指标,评估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差异性。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Roux-en-Y术式,其术后1年的营养状况更是优于Roux-en-Y术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相对于Roux-en-Y术式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且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文浩;曾湘宁;刘明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常温蒸馏水、温热蒸馏水和常温蒸馏水加不同化疗药的溶液短时间(1分钟)作用于胃癌细胞MGC-803的结果,从中筛选出能杀灭癌细胞的低冲洗浓度,为临床胃癌术野的蒸馏水化疗药物冲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常见胃癌细胞MGC-803为实验对象,以蒸馏水(DW)、43℃温热蒸馏水(HDW)和常用化疗药阿霉素(ADM)、顺铂(DDP)、5-氟尿嘧啶(5-FU)与蒸馏水混合溶液作为干预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DW+ADM/DDP/5-FU:10/10/50μg/ml、20/20/100μg/ml、40/40/200μg/ml、80/80/400μg/ml、160/160/800μg/ml、320/320/1600μg/ml、640/640/3200μg/ml)的水溶液作用细胞1分钟并用培养液继续培养72小时后进行细胞形态学及MTT实验。结果:蒸馏水化疗药溶液相对于单纯蒸馏水和温热蒸馏水对胃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筛选出3种化疗药物的低完全抑制浓度(抑制率>90%),分别为:ADM 160μg/ml、DDP 320μg/ml、5-FU 1600μg/ml。结论:蒸馏水化疗药溶液相比于单纯蒸馏水及温热蒸馏水可明显增加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筛选出的蒸馏水化疗药溶液低浓度可对临床胃癌手术以及其他癌症手术术野冲洗液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郭甲民;邢雯;宋永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98例胃癌患者按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Ⅰ组,n=34)、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Ⅱ组,n=28)及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Ⅲ组,n=36)。比较3种术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Ⅰ组,P<0.05。Ⅱ组与Ⅲ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相比,除体重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胃切除后P型空肠袢Roux-en-Y吻合术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方式较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为胃癌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较理想的术式,更有利于患者的营养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李强;贾晓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肿瘤新生血管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的营养支持作用。Endoglin是参与调节TGF-β信号传导的跨膜蛋白,作为TGF-β家族的辅助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Endoglin作为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物之一,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呈异常高表达,并且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目前以endoglin为靶点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抗肿瘤策略已被证实具有一定成效,但肿瘤细胞依然存在对药物的抵抗、复发及转移等现象。为寻求这一现象的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在某些原发肿瘤细胞中表达的endoglin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及转移。本文结合国内外新报道,就endoglin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浸润及转移之间的关系作以一简要综述,为今后如何抑制其促血管生成作用及发挥其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作用提供思路。
作者:张天一;刘丹;李航宇;刘金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为肿瘤组织提供了不同于经典血管的血供途径。因此,抗血管生成拟态治疗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其复杂的分子机制也是众多学者希望攻克的难题。过去的10余年中,众多学者对VM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加深了人们对VM的认识。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就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现、形成机制、特别是在脑肿瘤中VM的状况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并对相关领域中的肿瘤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乐晓峰;孙彬佳;郭斯翊;姜旭东;常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抗血管生成是一种癌策略,其目标是抗为活跃增殖的肿瘤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的新生血管。通过阻断新血管的生成抑制癌症的生长和转移。目前,确定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方法是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通路。但近,一些非VEGF因子如血小板衍生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等也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强调有必要发展药物针对多种促血管生成途径。
作者:向敏;朱玲;刘馨;陈艳;王熙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GP方案联合IL-2、IFNα-2b行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与不良反应。方法:对20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 DSA 引导下行 TACE 治疗,造影确定靶血管后,先灌注吉西他滨(Gem)800-1200mg、顺铂(CDDP)60-80mg,其后再将Gem 200-400mg、CDDP 20-40mg、干扰素9×106 IU、白介素-23×106 IU与超液化碘油8-20ml充分混匀后在透视下进行栓塞。每月1次,本观察患者至少做3次,3次治疗后1月内采用mRECIST评价疗效。随访截止时间2012年3月。结果:208例PLC患者中,行TA-CE3次58例,4次88例,5次41例,6次12例。乏血供者37例,富血供者171例。平均无疾病进展时间为7.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3.3个月;RR(133例)为63.9%,DCR(164例)为78.8%,Ⅱ期DCR高(88%)。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7.5%、74.5%、49.0%、22.1%。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肝区疼痛、恶心或呕吐、食欲下降,以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多为Ⅱ-Ⅲ级,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以GP方案联合IL-2、IFNα-2b行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药物选择合理、疗效较佳、不良反应较轻、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廖子君;余国政;郭亚焕;张彦兵;邱发凯;徐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一线或二线治疗对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分析吉非替尼的佳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EGFR突变型(外显子19或21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其中31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一线治疗,30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二线治疗;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P=0.717)、年龄(P=0.849)、吸烟史(P=0.173)、病理类型(P=0.573)和临床分期(P=0.66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一线较二线治疗EGFR突变型NSCLC的近期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明显提高(RR:64.5% vs 23.3%,P=0.001;DCR:87.1% vs 60.0%,P=0.016)。吉非替尼一线和二线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6和6.4个月(P=0.392),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6.0和17.6个月(P=0.606)。另外,在终获得疾病控制的患者中,吉非替尼一线治疗组为27例,二线治疗组为18例,2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也无明显差异(PFS:8.0 vs 9.7个月,P=0.777;OS:17.0 vs 20.0个月,P=0.196)。结论:吉非替尼用于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一线较二线治疗的近期疗效明显提高,但生存获益无明显差异。
作者:梁媛;马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DEC1(differentiated embryonic chondrocyte expressed gene 1)和claudin-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EC1和claudin-1在154例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54例乳腺癌中 DEC1的表达升高与乳腺癌的高分级(P=0.002)和淋巴结转移(P=0.048)相关,而与患者年龄(P=0.769)、肿瘤大小(P=0.216)、患者的雌激素水平(P=0.303)及孕激素水平(P=0.127)无相关性。而claudin-1的表达缺失与患者的雌激素水平(P=0.006)和淋巴结转移(P=0.025)相关,而与患者年龄(P=0.538)、肿瘤大小(P=0.801)、肿瘤的分级(P=0.083)及患者的孕激素水平(P=0.195)无相关性。并且DEC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claudin-1的表达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乳腺癌中DEC1的表达与claudin-1的表达负相关,并与肿瘤的高分级相关。
作者:吴雪琼;赵思文;范倩岩;马骥;刘洋;邱雪杉;王恩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内分泌治疗作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案被广泛应用。他莫西芬(tamoxifen,Tam)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常用的药物,它通过与雌激素竞争性结合ERα来降低雌激素的生物学活性,抑制细胞的增殖,从而治疗乳腺癌。然而,肿瘤细胞所表现出的原发性或获得性的他莫西芬耐药使得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寻找克服他莫西芬耐药的治疗策略已经刻不容缓。目前为止,他莫西芬耐药的相关机制已部分明确,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有证据表明ERα、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及microRNA的表达异常等多种机制均与他莫西芬耐药有关。本文对他莫西芬耐药的相关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ER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余沈桐;韦伊芳;马勇政;张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血管生成贯穿恶性肿瘤发生的全过程,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而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主要受VEGFA与VEGFR2调控。本文总结归纳近年来肿瘤血管生成VEGFA-VEGFR2信号通路上的相关信号蛋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宏超;翟校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与双极等离子切除术治疗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采用2μm激光组62例,双极等离子组43例。对2组之间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留置尿管及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两组相比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术后复发率亦无明显差异。2μm激光组无闭孔神经反射并发症发生,双极等离子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为12%(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手术时间(15.7±4.6)min vs (9.8±3.5)min,2μm激光组手术时间略长。结论: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与双极等离子切除术治疗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同样具有良好疗效,2μm激光汽化切除术可避免闭孔神经反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在手术安全性上更具优势。
作者:薛东炜;刘春来;张西玲;王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其发挥抗肿瘤作用机制涉及促凋亡、防扩散、抑制血管生成、抗转移和抑制P-糖蛋白,还有一些组织器官特异性通路。本文主要介绍PGG对多种肿瘤细胞的作用并讨论其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惠晨;胡伟;丁井永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罗通定用于治疗老年晚期癌痛患者中重度疼痛的治疗效果、疼痛自我效能感、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将160例老年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53例采用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B组53例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C组54例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用罗通定治疗,根据患者疼痛控制情况调整患者用药剂量,从而达到有效的镇痛效果,并观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评定患者的疼痛自我效能感。结果:A组(硫酸吗啡缓释片组)总有效率为92.5%,B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组)总有效率为88.7%,C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罗通定组)总有效率为94.4%,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终滴定剂量为(204.03±30.45)mg/天,C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终滴定剂量为(163.67±25.49)mg/天,C组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B组相比,C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显著(P<0.05),但B组和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自我效能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与B组相比,C组的疼痛自我效能感更高(P<0.05);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嗜睡和便秘常见,其次是恶心、呕吐,无呼吸抑制及成瘾性的发生。结论:罗通定可增强盐酸羟考酮的镇痛、镇静作用,降低其抑制癌痛的用药剂量,两者联用在治疗老年晚期癌痛患者中重度疼痛方面安全有效性高,不良反应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管理疼痛及疼痛相关症状的能力增强,具有重要的临床推荐价值。
作者:李静;庄雪梅;杨宗凡;申文;陈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转移性乳腺癌含卡培他滨联合方案一线化疗后继续卡培他滨维持化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入组2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一线采用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化疗6个周期,疗效评价无进展的患者采用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持续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毒副反应为止。结果:一线治疗CR 1例,PR 7例,SD 12例,卡培他滨平均维持化疗周期为10个周期。中位PFS为12.2个月,中位TTP为7.7个月,中位OS为20.2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骨髓抑制、腹泻等,均可控制。结论:卡培他滨可作为转移性乳腺癌的维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毒副反应轻。
作者:童刚领;王芬;陈晓秋;彭安;申东兰;王树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咽喉癌CD137L两种突变体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咽喉癌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采用不同抗体,测定其CD137L N端和C端表达情况。Image-Pro Plus软件中的Pa-thology批处理程序计算各病例的IOD值。结果:咽喉癌病理组织中,CD137L N端表达阳性占87.7%,C端表达阳性占78.5%。喉癌及癌旁组织之间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其表达情况与年龄、性别及肿瘤生长部位无显著相关性,与病理类型和肿瘤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在不同的咽喉癌患者,两种抗体检测的IOD值差值显著不同。结论:CD137L突变体的表达在不同患者呈现不同特点,其发生剪接突变的比率和机制不同。
作者:李文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采用人工合成的外源性C2-神经酰胺研究其对体外培养的间皮瘤细胞和体内移植瘤的移植作用,为是否能将 C2-神经酰胺作为治疗人恶性间皮瘤的新化疗药提供初步理论依据。方法:在体外实验中,C2-神经酰胺作用于人恶性间皮瘤细胞后,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中活细胞数目并制作细胞剂量和时间的生长曲线。荧光激活流式细胞分离术(FACS)观察间皮瘤细胞周期的变化。DNA ladder对凋亡细胞进行分析。Fluorescent assay法检测间皮瘤细胞的Caspase-3活性。在体内实验中,建立荷瘤裸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四组,C2-神经酰胺腹腔注射组、C2-神经酰胺皮下注射组、DMSO 组和生理盐水组。观察治疗后裸鼠自然状态、重量,计算肿瘤体积,21天时处死裸鼠,肉眼及镜下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2-ceram-ide对人间皮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中,在一定的时间与剂量范围内,C2-神经酰胺对间皮瘤细胞的抑制呈现剂量依从和时间依从性。FACS及DNA电泳细胞凋亡分析均表明,C2-神经酰胺在体外可诱导间皮瘤细胞的凋亡。FACS检测到G0/G1期细胞明显减少,S期细胞增多,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Caspase-3活性测定发现C2-神经酰胺能增加间皮瘤细胞Caspase-3的活性。体内实验中,C2-神经酰胺组裸鼠肿瘤的重量、体积均小于未治疗组。C2-神经酰胺组肿瘤组织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强于未治疗组。结论:本实验证实C2-ceramide在体内、外均可抑制恶性间皮瘤细胞增殖、侵袭,诱导间皮瘤细胞凋亡,进一步了解间皮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临床试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张天华;李永春;李宪伟;迟德财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