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放疗后复发再程调强放疗的临床观察

彭雷;卢鑫;朱兆峰

关键词:食管肿瘤, 复发, 调强放疗
摘要:目的:探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r radiation therapy,IMRT)在食管癌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观察。方法:37例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食管鳞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技术进行二程放疗,处方剂量为(50-60)Gy/[2Gy·(25-30)f]。结果:3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7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0例,有效率(response rate,RR)为73.0%(27/37)。本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5%、32.4%、21.1%。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全部病例随访资料完整。截止2012年12月,25例患者已经死亡,其中死于局部复发11例、远处转移8例、食管气管瘘2例、大出血2例、其他疾病1例、自杀1例。结论:调强放疗对于食管癌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取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FOLFOX4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72例晚期肝癌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对照组采用佳支持治疗。参照RECIST标准对该方案疗效进行评估,按照WHO抗癌药物毒副反应的分度标准评价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中40例晚期肝癌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共完成化疗109个周期。肿瘤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19例,进展(PD)13例。CR+PR率20.0%,总有效率67.5%。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外周神经毒性,对症治疗可缓解,均可以耐受。结论: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肝癌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高,毒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顾小林;王娟;单桂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影响T1、T2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的单因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T1、T2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的临床因素。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二医院2003年到2013年确诊的13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7-74岁,中位年龄为48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理类型、ER、PR、HER-2与T1、T2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2、0.001、0.015、0.048、0.002、0.001、0.001。结论:老年组、T1组、其他象限组、特殊类型乳腺癌组、ER(+)组、PR(+)组、HER-2(-)组淋巴结转移率水平较低,更有可能选择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进一步检测。

    作者:闫坤;葛燕燕;严士光;丁友宏;李向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1年-2012年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高危乳腺癌患者85例,行同侧胸壁和锁骨上下区照射,其中41例行大分割放疗(大分割组),DT 42.56Gy/16f,总疗程22-24天;44例行常规分割放疗(常规组),DT 50Gy/25f,总疗程33-35天。观察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及急性放疗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随访率为100%。全组2年生存率均为100%,无照射野内复发。大分割组和常规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2.2%、11.4%(χ2=0.039,P=0.843)。大分割组和常规组1级白细胞减少、2级放射性皮炎、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4.4%与27.3%(χ2=0.092,P=0.762)、17.1%与13.6%(χ2=0.194,P=0.660)、4.9%与6.8%(χ2=0.144,P=0.704)。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近期疗效与常规分割相似,急性毒副反应可以接受。

    作者:赵淑红;曹席明;刘国强;高晖;于娇;王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甲状腺癌颈廓清术后乳糜瘘的治疗体会

    目的:甲状腺癌术中常规需要进行颈廓清术,术后会有乳糜瘘的发生,尽管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本研究总结治疗乳糜瘘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盛京医院普通外科262例因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颈廓清手术的患者资料。以术后颈前引流液乳白色作为乳糜瘘判定标准,根据颈前引流量的情况及全身状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共9例出现乳糜瘘,发生率3.4%。1例经过手术治疗痊愈,1例并发乳糜胸,经过胸腔穿刺治愈,其余7例均经过局部加压包扎,负压吸引,营养支持,积液穿刺治愈。结论:颈廓清术中应该熟悉解剖,仔细操作,以减少乳糜瘘发生。一旦并发乳糜瘘,多数可以采用保守方法治愈,只有保守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孙韶龙;高峰;吴鑫;姚威;胡显亮;王宝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多发骨转移癌疼痛患者心理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多发骨转移癌疼痛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临床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量表(SDS)调查101例多发骨转移癌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所有多发骨转移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焦虑和抑郁。其中单纯疼痛者轻、中、重度分别为SAS:81.20%、89.70%、95.30%,SDS:87.10%、92.30%、97.50%。伴有脊髓损伤感觉异常和行动障碍者SAS:71.00%,SDS:89.70%。结论:多发骨转移癌患者存在明显心理障碍,尤其是存在疼痛、感觉异常和肢体活动障碍者,更应给予心理帮助和指导。

    作者:杨胜利;袁彬;平焕侠;孙英;许建林;施常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子宫颈CIN病变切缘阳性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颈CIN病变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阴道镜子宫颈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并接受宫颈锥切术的患者4527例,对患者年龄、病变程度、病变范围、手术方式及是否绝经与子宫颈锥切术切缘阳性率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方式、病变程度、是否绝经、病变范围是与切缘阳性高度相关的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7.8735、5.0352、4.1055、4.5571。结论:宫颈病变程度严重、病变范围大、LEEP、绝经后是宫颈锥切术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在宫颈锥切手术方式选择时应予以重视。

    作者:喇建英;张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与Roux-en-Y代胃手术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jejunal interposition pouch,JIP)与Roux-en-Y代胃手术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至2011年收治的45例胃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即采用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与Roux-en-Y代胃手术。记录其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早期并发症与晚期并发症以及术后患者营养性指标,评估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差异性。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Roux-en-Y术式,其术后1年的营养状况更是优于Roux-en-Y术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相对于Roux-en-Y术式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且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文浩;曾湘宁;刘明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化疗联合全身热疗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全身热疗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ECOG-PS评分为0-2分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化疗联合全身热疗治疗,与同期35例单纯化疗患者比较疗效。化疗方案采用含铂类(顺铂或卡铂)方案:TP(紫杉醇+顺铂或卡铂)方案、NP(长春瑞滨+顺铂或卡铂)方案。全身热疗采用上海华源WB-Ⅰ型全身热疗系统进行治疗,每个周期化疗第1天开始,同时进行热疗,1次/天,每次时长40-60min,直肠温度38℃-39.5℃,8-10次/周期,每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进展的患者改用未用过的二线化疗方案,总疗程6个周期,观察12个月。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症状缓解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59.4%和40.0%、75.7%和60.0%、48.6%和37.1%(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0-Ⅱ度33例和30例,Ⅲ度4例和5例;骨髓抑制0-Ⅱ度29例和28例,Ⅲ度8例和7例(P>0.05)。经过相应的药物治疗,均能很快恢复。结论:化疗联合全身热疗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较单一化疗提高了疗效,不增加患者的毒副反应,是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相洁;尹信;贾建厚;张杨勇;周峰;刘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自噬对人胆管癌HCCC-9810细胞125 I粒子内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噬对人胆管癌HCCC-9810细胞125 I粒子内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MTT检测不同照射剂量下125 I粒子对HCCC-9810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通过电镜检测自噬体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LC3来观察不同照射剂量下125 I粒子对HCCC-9810细胞自噬发生的影响。3-MA抑制自噬后检测125 I粒子对HCCC-9810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125 I粒子照射HCCC-9810细胞后细胞活性明显下降并呈剂量相关性。电镜检测和LC3-Ⅱ蛋白印迹显示内放疗照射后HCCC-9810细胞自噬明显增加。3-MA抑制自噬后125 I粒子内放疗对HCCC-9810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结论:125 I粒子内放疗后HCCC-9810细胞自噬明显增加,抑制自噬后125 I粒子内放疗对HCCC-981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

    作者:畅智慧;王辉;杜小丽;郑加贺;刘兆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XPG G3507 C多态性与Ⅲ期大肠癌对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Ⅲ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XPG G3507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其对奥沙利铂化疗的临床疗效关系。方法:106例Ⅲ期大肠癌患者化疗前抽取静脉血并提取DNA,以TaqMan探针法对XPG G3507C位点进行SNP分型。患者接受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不同基因型与临床特点及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106例患者的XPG G3507C位点G/G、G/C、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6.8%、47.2%和16.0%。针对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初诊时血清癌胚抗原水平、ECOG评分、肿瘤分化程度等因素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 XPG G3507C基因型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基因型患者的肿瘤复发或转移率、肿瘤相关死亡率、无疾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Ⅲ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XPG G3507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患者临床特征及接受奥沙利铂化疗后的临床疗效可能无相关性。

    作者:郭楠楠;杜海娜;朱陵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内膜样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显微镜下2例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子宫内膜样腺体ER、PR均阳性。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是良性,但具有交界性、恶性潜能,约有3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癌前期病变,是类似于由良性至恶性上皮渐进性移行的过渡形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肿瘤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取材时应多注意,尽量减少漏诊的可能。

    作者:李珍玲;金仁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JAM-A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连接粘附分子A(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A,JAM-A)在人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肺癌组织和52例癌旁组织JAM-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JAM-A 在65例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6.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1.2%(P<0.05)。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及 TNM分期相关,而与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JAM-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发挥癌基因的功能。

    作者:陈瑜;张明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VEGFA-VEGFR2相关信号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贯穿恶性肿瘤发生的全过程,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而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主要受VEGFA与VEGFR2调控。本文总结归纳近年来肿瘤血管生成VEGFA-VEGFR2信号通路上的相关信号蛋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宏超;翟校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调强放疗同步紫杉醇方案化疗治疗食管鳞癌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同步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治疗食管鳞癌的近期疗效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方法:我院2010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70例初治食管鳞癌患者,分为放化疗组36例和单放组34例。单放组:放疗剂量为DT (60-66)Gy/(30-32)f;放化疗组:放疗开始给予紫杉醇135mg/m2,第1天,顺铂25 mg/m2,第1-3天,21天为一个周期,共两个周期。放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食管钡餐片及CT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放化疗组共36例食管鳞癌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总有效率(response rate,RR)=(CP+PR)为91.7%,其中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为55.6%、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sponse,PR)为36.1%、无缓解率(non-response,NR)为8.3%,总有效率高于单放组(73.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组1、2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放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级以上不良反应及1、2级放射性肺炎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紫杉醇+顺铂方案同步化疗治疗食管鳞癌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

    作者:郭俊俊;刘慧娟;王蒨;车宇;吴湘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肺叶切除术后12例支气管胸膜瘘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leakage,BPL)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手术瘘口修补加组织包埋、纤支镜下生物蛋白胶或支架封堵瘘口及胸腔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结果:12例支气管胸膜瘘中痊愈8例,其中6例手术、2例蛋白胶封堵;4例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如无脓性胸液,心肺功能良好,应早期积极手术,结合胸腔持续冲洗可获得良好效果,对于支架置入则需谨慎。

    作者:俞峥;游庆军;李晓林;王嘉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脊柱转移瘤诊断与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脊柱转移瘤已成为日益严峻的临床问题。此类患者多属恶性肿瘤晚期,预期生存时间短,生活质量差,因此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和治疗理念的快速发展,脊柱转移瘤的诊断率已有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也有所改善。但具体治疗策略还是存在争议,这取决于多种因素。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针对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分型系统用以帮助制定治疗策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已成为脊柱转移瘤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本文将回顾国内外对脊柱转移瘤诊断和外科治疗策略的新进展。

    作者:曾思翔;Ashok Kumar Rai;支力强;郭池华;马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麝香保心丸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麝香保心丸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RILI)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00只清洁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照射组、治疗组(照射+麝香保心丸)。应用SD大鼠建立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治疗组自照射前3天至照射后15天给予麝香保心丸灌胃,于照射后第3天、7天、15天、30天、60天分别处死每组大鼠6只,取心脏血,ELSA法检测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1,ET-1)含量变化,取肺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炎性渗出,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纤维生成情况。结果:照射后各组大鼠肺组织炎性渗出、纤维化逐渐加重,单纯照射组严重。照射后第3天、7天、15天Ⅰ型胶原纤维表达量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0天时明显增加,60天时稍减少,治疗组较单纯照射组表达减弱(P<0.05)。血浆ET-1含量自照射后3天逐渐增加,至30天时达高峰,60天时稍下降,治疗组比单纯照射组含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可以减轻RILI大鼠肺组织炎性渗出、抑制胶原纤维合成,对RILI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花道金;韩正祥;冯守信;杜秀平;冯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42例早中期宫颈残端癌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残端癌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12年6月入住我院妇科的42例宫颈残端癌患者。分为手术组及同步放化疗组。随诊5年了解其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组5年生存率76.2%,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主要为直肠阴道漏及严重放射性直肠炎,手术组明显低于放化疗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早中期宫颈残端癌疗效较好,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不失为有效的治疗。

    作者:周敏;袁渊;赵西侠;郑鹏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Endoglin与肿瘤血管生成、浸润及转移之间的关系

    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肿瘤新生血管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的营养支持作用。Endoglin是参与调节TGF-β信号传导的跨膜蛋白,作为TGF-β家族的辅助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Endoglin作为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物之一,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呈异常高表达,并且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目前以endoglin为靶点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抗肿瘤策略已被证实具有一定成效,但肿瘤细胞依然存在对药物的抵抗、复发及转移等现象。为寻求这一现象的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在某些原发肿瘤细胞中表达的endoglin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及转移。本文结合国内外新报道,就endoglin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浸润及转移之间的关系作以一简要综述,为今后如何抑制其促血管生成作用及发挥其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作用提供思路。

    作者:张天一;刘丹;李航宇;刘金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含卡培他滨联合方案一线化疗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转移性乳腺癌含卡培他滨联合方案一线化疗后继续卡培他滨维持化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入组2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一线采用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化疗6个周期,疗效评价无进展的患者采用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持续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毒副反应为止。结果:一线治疗CR 1例,PR 7例,SD 12例,卡培他滨平均维持化疗周期为10个周期。中位PFS为12.2个月,中位TTP为7.7个月,中位OS为20.2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骨髓抑制、腹泻等,均可控制。结论:卡培他滨可作为转移性乳腺癌的维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毒副反应轻。

    作者:童刚领;王芬;陈晓秋;彭安;申东兰;王树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