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三种消化道重建方法对比研究

李强;贾晓斌

关键词: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98例胃癌患者按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Ⅰ组,n=34)、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Ⅱ组,n=28)及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Ⅲ组,n=36)。比较3种术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Ⅰ组,P<0.05。Ⅱ组与Ⅲ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相比,除体重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胃切除后P型空肠袢Roux-en-Y吻合术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方式较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为胃癌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较理想的术式,更有利于患者的营养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Rap 1 b在肿瘤中的功能及意义

    Rap1是一种小的Ras样GTP酶,在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如增殖、分化、形态形成以及凋亡中起分子开关的作用。Rap1共有两种异构体,即Rap1 a和Rap1 b。Rap1 b缺失可以导致血管生成、内皮细胞迁移及增殖功能受损以及MAPK信号通路受阻。无论是血管发生、内皮迁移以及MAPK通路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Rap1 b在肿瘤中意义重大。本文就国内外对Rap1 b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意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胡芳;王裴;张明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调强放疗同步紫杉醇方案化疗治疗食管鳞癌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同步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治疗食管鳞癌的近期疗效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方法:我院2010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70例初治食管鳞癌患者,分为放化疗组36例和单放组34例。单放组:放疗剂量为DT (60-66)Gy/(30-32)f;放化疗组:放疗开始给予紫杉醇135mg/m2,第1天,顺铂25 mg/m2,第1-3天,21天为一个周期,共两个周期。放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食管钡餐片及CT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放化疗组共36例食管鳞癌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总有效率(response rate,RR)=(CP+PR)为91.7%,其中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为55.6%、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sponse,PR)为36.1%、无缓解率(non-response,NR)为8.3%,总有效率高于单放组(73.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组1、2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放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级以上不良反应及1、2级放射性肺炎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紫杉醇+顺铂方案同步化疗治疗食管鳞癌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

    作者:郭俊俊;刘慧娟;王蒨;车宇;吴湘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营养风险调查

    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营养风险发生率,为临床进行营养支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营养筛查工具NRS2002对14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进行营养风险评估。结果:在142例病人中,评分≥3分者116例,占全部病例数的81.7%,其中,评分≥3分的患者中鼻咽癌比例为74.1%,口腔癌18.1%。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存在较高营养风险,鼻咽癌和口腔癌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更高,对于该类患者尤其需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柯庆华;杜伟;黄冰;雷勇;黄敏;罗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Cyclin A、PTEN、Survivin和p27与食管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是细胞周期正性调控因子,表达高低与肿瘤的发生及进展状态关系密切。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在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细胞的粘连和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存素(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中的新成员,在多种肿瘤中Survivin的表达增加与肿瘤侵袭能力的增加和患者生存时间的缩短相关联。p27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蛋白(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CKI)家族成员,其主要功能是作为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 CDK)抑制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本文就Cyclin A,PTEN,Survivn和p27与食管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詹树东;黄俊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血细菌培养阳性对血清铁的影响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血细菌培养阳性病人血清铁浓度,了解血液感染对病人血清铁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BacT/ALERT 3D自动化血培养仪及配套血培养瓶,按要求采集双侧双份血培养瓶送检,血培养阳性者,分离病原菌,采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应用Cobas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所有病例(45例)和对照组(45例)血清铁进行检测。结果:两组均数,对照组为19.349,病例组为12.311,两组差别显著(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统计血培养阳性病人血清铁降低。

    作者:焦扬;吕晓娴;刘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奥施康定联合罗通定治疗老年晚期癌痛患者中重度疼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罗通定用于治疗老年晚期癌痛患者中重度疼痛的治疗效果、疼痛自我效能感、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将160例老年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53例采用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B组53例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C组54例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用罗通定治疗,根据患者疼痛控制情况调整患者用药剂量,从而达到有效的镇痛效果,并观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评定患者的疼痛自我效能感。结果:A组(硫酸吗啡缓释片组)总有效率为92.5%,B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组)总有效率为88.7%,C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罗通定组)总有效率为94.4%,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终滴定剂量为(204.03±30.45)mg/天,C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终滴定剂量为(163.67±25.49)mg/天,C组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B组相比,C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显著(P<0.05),但B组和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自我效能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与B组相比,C组的疼痛自我效能感更高(P<0.05);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嗜睡和便秘常见,其次是恶心、呕吐,无呼吸抑制及成瘾性的发生。结论:罗通定可增强盐酸羟考酮的镇痛、镇静作用,降低其抑制癌痛的用药剂量,两者联用在治疗老年晚期癌痛患者中重度疼痛方面安全有效性高,不良反应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管理疼痛及疼痛相关症状的能力增强,具有重要的临床推荐价值。

    作者:李静;庄雪梅;杨宗凡;申文;陈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内膜样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显微镜下2例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子宫内膜样腺体ER、PR均阳性。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是良性,但具有交界性、恶性潜能,约有3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癌前期病变,是类似于由良性至恶性上皮渐进性移行的过渡形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肿瘤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取材时应多注意,尽量减少漏诊的可能。

    作者:李珍玲;金仁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乳腺癌中DEC1与claudin-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DEC1(differentiated embryonic chondrocyte expressed gene 1)和claudin-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EC1和claudin-1在154例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54例乳腺癌中 DEC1的表达升高与乳腺癌的高分级(P=0.002)和淋巴结转移(P=0.048)相关,而与患者年龄(P=0.769)、肿瘤大小(P=0.216)、患者的雌激素水平(P=0.303)及孕激素水平(P=0.127)无相关性。而claudin-1的表达缺失与患者的雌激素水平(P=0.006)和淋巴结转移(P=0.025)相关,而与患者年龄(P=0.538)、肿瘤大小(P=0.801)、肿瘤的分级(P=0.083)及患者的孕激素水平(P=0.195)无相关性。并且DEC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claudin-1的表达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乳腺癌中DEC1的表达与claudin-1的表达负相关,并与肿瘤的高分级相关。

    作者:吴雪琼;赵思文;范倩岩;马骥;刘洋;邱雪杉;王恩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子宫颈CIN病变切缘阳性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颈CIN病变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阴道镜子宫颈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并接受宫颈锥切术的患者4527例,对患者年龄、病变程度、病变范围、手术方式及是否绝经与子宫颈锥切术切缘阳性率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方式、病变程度、是否绝经、病变范围是与切缘阳性高度相关的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7.8735、5.0352、4.1055、4.5571。结论:宫颈病变程度严重、病变范围大、LEEP、绝经后是宫颈锥切术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在宫颈锥切手术方式选择时应予以重视。

    作者:喇建英;张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肺叶切除术后12例支气管胸膜瘘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leakage,BPL)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手术瘘口修补加组织包埋、纤支镜下生物蛋白胶或支架封堵瘘口及胸腔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结果:12例支气管胸膜瘘中痊愈8例,其中6例手术、2例蛋白胶封堵;4例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如无脓性胸液,心肺功能良好,应早期积极手术,结合胸腔持续冲洗可获得良好效果,对于支架置入则需谨慎。

    作者:俞峥;游庆军;李晓林;王嘉玮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蒸馏水与其化疗药物溶液对胃癌MGC-803细胞作用1分钟的灭活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常温蒸馏水、温热蒸馏水和常温蒸馏水加不同化疗药的溶液短时间(1分钟)作用于胃癌细胞MGC-803的结果,从中筛选出能杀灭癌细胞的低冲洗浓度,为临床胃癌术野的蒸馏水化疗药物冲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常见胃癌细胞MGC-803为实验对象,以蒸馏水(DW)、43℃温热蒸馏水(HDW)和常用化疗药阿霉素(ADM)、顺铂(DDP)、5-氟尿嘧啶(5-FU)与蒸馏水混合溶液作为干预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DW+ADM/DDP/5-FU:10/10/50μg/ml、20/20/100μg/ml、40/40/200μg/ml、80/80/400μg/ml、160/160/800μg/ml、320/320/1600μg/ml、640/640/3200μg/ml)的水溶液作用细胞1分钟并用培养液继续培养72小时后进行细胞形态学及MTT实验。结果:蒸馏水化疗药溶液相对于单纯蒸馏水和温热蒸馏水对胃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筛选出3种化疗药物的低完全抑制浓度(抑制率>90%),分别为:ADM 160μg/ml、DDP 320μg/ml、5-FU 1600μg/ml。结论:蒸馏水化疗药溶液相比于单纯蒸馏水及温热蒸馏水可明显增加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筛选出的蒸馏水化疗药溶液低浓度可对临床胃癌手术以及其他癌症手术术野冲洗液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郭甲民;邢雯;宋永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进展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抗血管生成是一种癌策略,其目标是抗为活跃增殖的肿瘤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的新生血管。通过阻断新血管的生成抑制癌症的生长和转移。目前,确定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方法是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通路。但近,一些非VEGF因子如血小板衍生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等也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强调有必要发展药物针对多种促血管生成途径。

    作者:向敏;朱玲;刘馨;陈艳;王熙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甲状腺癌颈廓清术后乳糜瘘的治疗体会

    目的:甲状腺癌术中常规需要进行颈廓清术,术后会有乳糜瘘的发生,尽管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本研究总结治疗乳糜瘘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盛京医院普通外科262例因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颈廓清手术的患者资料。以术后颈前引流液乳白色作为乳糜瘘判定标准,根据颈前引流量的情况及全身状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共9例出现乳糜瘘,发生率3.4%。1例经过手术治疗痊愈,1例并发乳糜胸,经过胸腔穿刺治愈,其余7例均经过局部加压包扎,负压吸引,营养支持,积液穿刺治愈。结论:颈廓清术中应该熟悉解剖,仔细操作,以减少乳糜瘘发生。一旦并发乳糜瘘,多数可以采用保守方法治愈,只有保守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孙韶龙;高峰;吴鑫;姚威;胡显亮;王宝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肝动脉热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热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1月至2012年2月172例原发性肝癌行热化疗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置管,通过肝动脉导管将微导管超选择置入肿瘤供血动脉,以碘油20ml与顺铂100mg或丝裂霉素8mg的110℃混悬液行热化疗栓塞。以门诊及电话方式随访收集资料。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变化,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累积生存率。结果:1-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2.33%、34.88%、21.51%、12.21%、7.56%、1.74%、1.74%、1.16%、1.16%、1.16%。治疗前后有CT、B超或DSA等影像学资料对比的患者160例,完全缓解(CR)2例(1.25%),部分缓解(PR)49例(30.63%),稳定(SD)78例(48.75%),进展(PD)31例(19.38%);有效率(CR+PR)31.88%,肿瘤控制率(CR+PR+SD)80.63%。结论:热化疗栓塞是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庄金满;李选;吕献军;傅军;冯琦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同步加量放疗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同步加量放疗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应用中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存时间,探索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76例NSCLC脑转移患者以不同分割模式分为A组(42例)和B组(34例)。A组患者全脑放疗DT 40Gy/(20f·4周)后局部推量DT 20Gy/(10f·2周),B组患者全脑放疗DT 36Gy/(20f·4周)全程同步加量适形放疗DT 24Gy/(20f·4周)。比较两组放疗疗效、不良反应、半年、1年总生存率。结果:采用 RECIST 1.1标准,A组放疗有效率为95.2%(40/42),B组有效率为97.1%(33/34),两组疗效未见统计学差异。A、B两组患者在血液毒性、神经系统受损、消化道反应、脱发等方面均未见明显异常。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94个月,患者半年、1年生存率为71.4%、35.7%;B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47个月,半年、1年生存率为82.4%、38.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分割模式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存时间方面疗效相当。全脑照射全程同步加量治疗脑转移近期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很好,可缩短放疗时间。

    作者:王浩;吴磊;王天昶;李涛;王亚丽;高艳梅;刘秋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食管癌放疗后复发再程调强放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r radiation therapy,IMRT)在食管癌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观察。方法:37例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食管鳞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技术进行二程放疗,处方剂量为(50-60)Gy/[2Gy·(25-30)f]。结果:3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7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0例,有效率(response rate,RR)为73.0%(27/37)。本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5%、32.4%、21.1%。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全部病例随访资料完整。截止2012年12月,25例患者已经死亡,其中死于局部复发11例、远处转移8例、食管气管瘘2例、大出血2例、其他疾病1例、自杀1例。结论:调强放疗对于食管癌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取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

    作者:彭雷;卢鑫;朱兆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紫杉醇每周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紫杉醇每周方案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中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Ⅱb -Ⅲb 期中晚期宫颈癌患者100例。对照组40例进行全盆腔前后两野对穿照射。治疗组60例采用真空垫固定、CT模拟机定位,勾画肿瘤靶区(GTV)、临床靶区(CTV)和计划靶区(PTV),验证放疗计划进行三维适形放疗。所有患者放射治疗期间同步紫杉醇单药化疗,药物剂量75 mg/m2,每周一次。观察同步放化疗的近远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60例宫颈癌患者总有效率(CR+PR)为85.00%(51/60),与对照组有效率57.50%(23/4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0/60)、100%(60/60)、96.67%(58/60),对照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0/40)、90.0%(36/40)和85.0%(34/4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早晚期放疗反应主要为Ⅰ-Ⅱ级,无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盆腔普通放疗相比较,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紫杉醇每周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有较高的有效率,不良反应轻,患者易耐受,且操作易行。

    作者:苏岩;孟令新;郑玉秀;丁兆军;迟玉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及腹腔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对常规的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外科手术是局限性GIST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对于术前、术后辅助、复发、转移及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高英杰;杨娟;孙姗姗;韩竞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S-275通过上调ROS释放选择性杀伤胃癌细胞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S-275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选择性杀伤胃癌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MS-275分别处理GES-1、MKN-45细胞,通过WST-1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分析MS-275细胞毒性及选择性杀伤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ROS抑制剂对MS-275凋亡诱导作用的影响;Western blot、PCR分别检测处理后胃癌细胞中p21、p57、cyclin D1、cyclin E1、和TBP-2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情况。结果:MS -275对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 -1存活率无显著性影响,但对胃癌细胞MKN-45影响显著(P<0.05)。MS-275对胃癌细胞MKN-45线粒体膜电位影响不显著,但能够诱导ROS显著升高,ROS抑制剂显著降低由MS-275诱导的ROS释放。MS-275显著激活肿瘤抑制基因p21、p57、TBP-2以及细胞周期蛋白相关基因cyclin D1、cyclin E1的表达。结论:MS-275通过促进细胞周期阻滞因子、凋亡诱导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诱导ROS生成,选择性杀伤胃癌细胞。

    作者:黄辞;吴智群;宫卫东;何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β-榄香烯诱导LCC-2细胞凋亡及逆转TAM耐药性的机制

    目的:探讨β-榄香烯诱导乳腺癌LCC -2细胞凋亡及逆转他莫昔芬耐药性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逆转,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百分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pS2蛋白的表达。结果:β-榄香烯降低他莫昔芬对LCC-2细胞的IC50(P<0.01),逆转倍数为3.6倍;影响细胞周期时相,明显增强他莫昔芬对LCC-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凋亡率由(2.17±0.16)%上升至(9.13±0.34)%,(P<0.01);降低LCC2细胞Bcl-2表达,表达率由(56.52±4.85)%降至(28.02±6.32)%;pS2为阴性表达。结论:β-榄香烯(β-elemene)可部分逆转LCC-2细胞的耐药性,其逆转机制主要是抑制Bcl-2的表达,诱导耐药细胞凋亡。

    作者:马海琳;周小娟;张晓智;汪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