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USP22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柏雪丽;胡素香;欧阳玲

关键词:USP22, BMI-1,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 RNAi, 肿瘤治疗
摘要:USP22作为泛素特异性加工酶家族中的一员,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编码蛋白产物约66kDa,是hSAGA复合物的一个亚单位,主要通过去泛素化修饰调节细胞内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包括细胞的生长分化、肿瘤形成、调控细胞周期、转录激活和信号转导等.目前研究发现USP22 主要通过调控Bmi-1 及MYC、FBP1、TRF1 等因子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这一特点使其可能成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之一.基于 USP22的上述作用,针对 USP22设计的特异性抑制因子有可能在将来成为肿瘤治疗新的切入点.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腺苷脱氨酶的临床价值及其应用进展

    腺苷脱氨酶(ADA)在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血清ADA活性是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指标,浆膜腔积液中ADA的测定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脑脊液ADA检测还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近年研究表明ADA在结核病、糖尿病、恶性血液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中也有重要价值.

    作者:方倩;李兴武;梅传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EPOCH方案和CHOP方案一线治疗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EPOCH方案和CHOP方案一线治疗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U)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A组: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24例经病理确诊的PTCL-U患者,采用EPOCH方案化疗:足叶已甙50mg/(m2·d),长春新碱0.4mg/(m2·d),表阿霉素15mg/(m2·d),上述三种药物持续静脉滴注96h,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滴注,d5;强的松60mg/(m2·d),口服,d1-5.每3周为1周期.B组: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PTCL-U患者35例,采用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滴注,d1,表阿霉素75mg/m2,静脉滴注,d1,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滴注,d1,强的松60mg/(m2·d),口服,d1-5,每3周为1周期.对两组的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和B组的完全缓解效率分别为66.7%(16/24)和40.0%(14/35),有显著性差异(P=0.0441),有效率分别为79.2%(19/24)和65.7%(23/35),无显著差异(P=0.2624).A组和B组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12.0月(1-27月)、10月(1-28月) (P=0.2045).主要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脱发、心脏毒性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口腔炎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24.8%∶13%(P<0.05).结论:一线治疗PTCL-U,EPOCH方案近期疗效较CHOP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良反应相近,耐受性好.

    作者:王轶楠;刘卫东;马守东;肖建波;李海丽;王志武;岳海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治疗中度癌痛爆发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治疗中度癌痛爆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服用曲马多缓释片达400mg/d仍存在爆发痛的中度癌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5例)临睡前加服一次塞来昔布,塞来昔布起始剂量为200mg/d,大剂量400mg/d;另一组(35例)改用羟考酮控释片,羟考酮起始剂量为20mg/d,大剂量40mg/d.评价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羟考酮控释片均可有效控制疼痛,但前者的不良反应更轻,生活质量更高.结论: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可有效治疗中度癌痛爆发痛.

    作者:温莹浩;林小小;汤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所致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的研究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肌做功指数、心电图以及心肌钙蛋白)的变化,评价其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1例,患者接受TAC(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比值为10∶1);化疗组21例,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化疗前、化疗后每周期以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心脏毒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周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 肌做功(Tei)指数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其测量结果存在统计学差 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Tei指数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改变,均未出现明显特异性改变;在未达到吡喃阿霉素大累积量前,血清中心肌钙蛋白(cTnI)与体内吡喃阿霉素累积量呈现零相关性(P>0.05).结论:蒽环类药物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使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对两组患者心脏彩超、LVEF、心电图、cTnI等检查研究发现,上述指标对评价蒽环类药物所造成的亚临床左室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差,在临床上并不能及早有效评估化疗后患者早期心脏毒性,而Tei指数较之传统心脏超声、心电图、cTnI等能够更早、更敏感地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患者心脏早期毒性.

    作者:周庆;权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体内外药理实验显示: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肿瘤作用明显,而且二者在抗肿瘤方剂中常以药对形式出现.本文分析二者抗肿瘤的 机制,并探讨二者抗肿瘤的协同作用,为组方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罗金强;刘宏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蔓荆子有效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蔓荆子(Fructus Viticis)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功效.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中药的抗肿瘤作用在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蔓荆子所含的化学成分种类丰富,包括黄酮及其苷类、挥发油、酚类、木质素类和萜类等成分,其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 关注.本文将近几年来关于蔓荆子中主要成分多甲氧基黄酮、紫花牡荆素以及其他有效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为蔓荆子抗肿瘤作用在临床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胡晓楠;安东建;曹建国;杨小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eIF4E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在食管癌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eIF4E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IF4E mRNA在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1±0.079,0.442±0.061(P<0.05);不同分化的食管鳞癌eIF4E表达量不同(P=0.012),多重比较显示低分化鳞癌的表达量高于高分化鳞癌的表达(P<0.05);不同浸润深度的eIF4E mRNA的表达量不同(P=0.003),多重比较显示在深肌层和纤维膜的表达量高于黏膜层的表达量(P<0.05).eIF4E蛋白在食管癌和正常食管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0%、30.80%(P=0.001);与病理学分级呈正相关(rs=0.228,P<0.05);不同浸润深度的eIF4E蛋白表达量不同(P<0.05).而两者均与食管癌的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无关(P>0.05).eIF4E蛋白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1.8%、53.3%(P<0.05).Cox模型分析得出eIF4E蛋白不能作为判断食管鳞癌预后的独立指标(P=0.211).结论:eIF4E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了肿瘤的浸润和发展,并可以和其他指标共同判断预后.

    作者:刘月平;温文娟;王续;杨会钗;王小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分次伽玛刀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30个病灶进行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病灶大直径2.1-9.5cm(中位直径5.17cm);病灶边缘剂量22.8-30Gy,平均27.5Gy,单次剂量3-4Gy,分6-10次完成.治疗后6个月开始评估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6-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5个月),治疗后6个月病灶<4cm者CR 84.6%(11/13),PR 15.4%(2/13);病灶4-9.5cm者CR 41.2%(7/17),PR 52.9%(9/17),SD 5.9%(1/17).临床症状消失17例(85%),减轻2例(10%),无效1例(5%).病灶位于肝左叶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恶心、食欲下降等消化道反应,无需特殊处理,治疗结束后消化道症状逐渐好转.其余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良好.

    作者:周燕华;徐子海;农艳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Lupeol及其衍生/修饰物H2抗肝细胞肝癌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lupeol及其结构改造后衍生/修饰物H2抗肝细胞肝癌作用及机制.方法:对lupeol进行化学结构修饰,然后应用MTT方法检测lupeol及其衍生/修饰物H2对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upeol、H2对SMMC772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 cleaved-PARP剪切活化水平.结果:MTT数据显示,H2大大提高了lupeol抗肝细胞肝癌效果.lupeol的IC50为45μmol/L(SMMC7721)和48.5μmol/L(HepG2),H2的IC50为30μmol/L(SMMC7721和HepG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20μmol/L H2作用后诱导SMMC7721细胞发生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0μmol/L H2作用后诱导SMMC7721细胞内cleaved-PARP剪切活化增多,而20μmol/L lupeol作用后无此效果.结论:lupeol结构改造后的H2,显著提高了其抗肝细胞肝癌活性.

    作者:刘芬;何艳;李云森;朱永明;刘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小板增多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小板增多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33例合并血小板增多.结果:高血小板症与NSCLC的分期有关,Ⅰb期、Ⅱ期和Ⅲa期的发生率分别为21.05%、46.67%和71.43%(P<0.05).高血小板症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小板症预后差(P=0.000),TNM分期增加预后越差(P=0.002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小板症和TNM分期具有独立预后价值(P<0.05).结论:高血小板症与NSCLC的TNM分期有关,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李承慧;段爱雄;汪志求;江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大汗腺癌并原发性手足多汗症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乳腺大汗腺癌临床非常少见,合并原发性多汗症更少见,国内外还没有报道.本文就1例乳腺大汗腺癌并原发性手足多汗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作一简述,认为原发性手足多汗症患者合并乳腺癌以大汗腺癌为主,且GCDFP-15蛋白表达上调.

    作者:姚成才;刘丽华;张义;彭阿静;罗春华;常建东;王玉霞;杜好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D34、p53在脑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D34、p53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GCG)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两种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 断.方法:对13例PXA 及11例GCG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CD34、p53等免疫组化分析.结果:PXA患者组织学特征:肿瘤由巨怪瘤细胞、梭形细胞和泡沫样瘤细胞组成,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及淋巴细胞浸润,坏死和核分裂象少见.GCG患者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多形性,以巨怪形瘤巨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和出血坏死多见,网状纤维沿血管周围分布,有淋巴细胞浸润.CD34在11例PXA中呈弥漫阳性表达,而在GCG中无一例阳性表 达;p53在11例 GCG中的阳性表达率达到60%-90%以上,而在PXA中的阳性率小于5%.结论:PXA及GCG临床、病理组织形态相似而预后完全不同,两者鉴别诊断的要点在于瘤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坏死等.CD34、p53的免疫组化染色在两种肿瘤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政操;李晓晗;李悦;杨向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癌中bcl-2与nm23-h1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bcl-2与nm23-h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并探讨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85例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石蜡切片中bcl-2和nm23-h1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63.53%(54/85)肿瘤呈bcl-2阳性表达,bcl-2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值均<0.05).40.00%(34/85)肿瘤呈nm23-h1阴性表达,nm23-h1阴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值分别为0.032、0.001和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bcl-2与nm23-h1表达为影响癌细胞淋巴转移的主要因素(OR值分别为6.985、0.014,P<0.001).结论:bcl-2基因高表达与nm23-h1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癌患者预后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的手段之一.

    作者:李刚;任宏;张靖;杜宁;李晓军;张云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非编码RNA-UCA1对膀胱癌细胞耐药及转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构建长链非编码RNA-UCA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UCA1,探讨UCA1对膀胱癌细胞BLS-211耐药及转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UCA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UCA1,用脂质体2000将pcDNA/UCA1表达载体及空载体pcDNA3.1转染入膀胱癌细胞BLS-211细胞,用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UCA1 RNA的BLS-211/UCA1细胞及转染空载体的BLS-211/pcDNA3.1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两株细胞中UCA1及neo基因的表达,鉴定阳性细胞株,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 比色法检测两株细胞对顺铂及丝裂霉素耐药的变化,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两株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pcDNA/UCA1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起稳定表达UCA1的BLS-211/UCA1细胞,表达UCA1 RNA后,BLS-211/UCA1细胞对顺铂及丝裂霉素C的耐药性增加,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增强.结论:UCA1 RNA增强了膀胱癌细胞BLS-211的耐药能力及转化能力,可能在膀胱癌复发及进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王帆;陈葳;谢小娟;赵乐;李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两种序贯放化疗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序贯放化疗方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广泛期小细胞肺癌20例,随机分为放化疗组和夹心组2组,每组10例,化放疗组为4周期EP (Etoposide +Cisplatin)方案化疗后序贯放疗,夹心组为2周期EP方案化疗,序贯放疗,再序贯2周期EP方案化疗后比较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胸内复发率及治疗毒副反应.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3.0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15%,其中化放疗组分别为14.0个月、60%和20%,夹心组分别为12.0个月、40%和10%.两组1年和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化放疗组胸内复发率为30%(3/10),夹心组胸内复发率为40%(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两组治疗的毒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先化疗后放疗与夹心治疗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胸内复发率相似.

    作者:王仲;袁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6例子宫内膜癌(Ⅰ型114例,Ⅱ型12例)和50例癌旁组织中STAT3、ER、PR的表达.结果: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子宫内膜组织(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TAT3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和浸润的新靶点.ER、PR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估预后和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陶淑芳;蔡静;李刚强;陶雯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沙培林联合岩舒胸腔内用药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沙培林(OK-432)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岩舒)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及其对胸水中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80例恶性胸水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沙培林;试验组胸腔内注入沙培林和岩舒,观察胸水量及其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改变.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2.5%,试验组有效率为8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水中树突状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结论:沙培林联合岩舒胸腔内用药可增强局部抗肿瘤免疫功能,有效控制胸水.

    作者:魏崴;蓝玉宏;李勇生;钟标;黎佩建;白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β-榄香烯联合顺铂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β-榄香烯联合顺铂对宫颈癌SiHa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SiHa细胞,分别将 β-榄香烯(浓度梯度为25、50、100、150、200μg/ml),顺铂(浓度梯度为1.5、3、6、9、12μg/ml),单独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加药24h、48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β-榄香烯组细胞24h凋亡率.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β-榄香烯125μg/ml,顺铂3μg/ml),进行联合用药,加药24h、48h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h细胞凋亡率.结果:CCK-8法检测显示β-榄香烯和顺铂单独用药24h、48h后,除顺铂1.5μg/ml外,其它实验组对宫颈癌SiHa细胞的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一定程度上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联合用药时,细胞的抑制率和凋亡率要显著高于单独用药(P<0.01).结论:β-榄香烯、顺铂单独或联合作用均能抑制SiHa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且β-榄香烯联合顺铂的作用要显著高于单独用药,β-榄香烯和顺铂可协同(CDI<1)促进SiHa细胞凋亡.

    作者:马力天;任秦有;史恒军;闫平;魏忠海;李栋栋;宿仕民;周艳;林艳云;郑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7(CDK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8例食管癌石蜡切片中CDK7和肿瘤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率,Cox模型多因素分析CDK7的表达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K7和Ki67在低分化的癌组织中表达较高,CDK7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K7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生存分析显示CDK7高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CDK7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0.05).结论:CDK7在食管癌中表达上调,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高加庆;王爱坤;王学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icroRNA-194过表达与抑制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对骨肉瘤细胞转染与筛选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构建针对人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寻找与探讨感染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的佳步骤和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调取相应目的基因进行酶切,经电泳回收后与目的基因进行连接,产物转化细菌感受态细胞,对克隆进行PCR鉴定和测序对比分析后,构建相应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在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转染及筛选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及浓度设定相应实验组,并设相应对照组.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筛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PCR及测序结果证实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构建正确.过表达及抑制表达重组慢病毒的滴度分别为1.5×108TU/ml及4×108TU/ml.感染复数(multiply of infection,MOI)值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转染效率无明显差异,获得MOI值及感染时间数据.通过新的综合设计,经筛选后获得转染效率满意的目的克隆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并通过新的综合考虑设计,对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进行转染和筛选后,可较快和较高效率获得满意目的细胞.

    作者:韩康;赵廷宝;卞娜;蔡成魁;颜世举;王鑫;肖春;孙聪;杨静;杨彤涛;周勇;马保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