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治疗中度癌痛爆发痛的疗效观察

温莹浩;林小小;汤娟

关键词:曲马多, 塞来昔布, 癌痛, 爆发痛
摘要:目的:评价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治疗中度癌痛爆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服用曲马多缓释片达400mg/d仍存在爆发痛的中度癌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5例)临睡前加服一次塞来昔布,塞来昔布起始剂量为200mg/d,大剂量400mg/d;另一组(35例)改用羟考酮控释片,羟考酮起始剂量为20mg/d,大剂量40mg/d.评价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羟考酮控释片均可有效控制疼痛,但前者的不良反应更轻,生活质量更高.结论: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可有效治疗中度癌痛爆发痛.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EPOCH方案和CHOP方案一线治疗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EPOCH方案和CHOP方案一线治疗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U)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A组: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24例经病理确诊的PTCL-U患者,采用EPOCH方案化疗:足叶已甙50mg/(m2·d),长春新碱0.4mg/(m2·d),表阿霉素15mg/(m2·d),上述三种药物持续静脉滴注96h,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滴注,d5;强的松60mg/(m2·d),口服,d1-5.每3周为1周期.B组: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PTCL-U患者35例,采用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滴注,d1,表阿霉素75mg/m2,静脉滴注,d1,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滴注,d1,强的松60mg/(m2·d),口服,d1-5,每3周为1周期.对两组的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和B组的完全缓解效率分别为66.7%(16/24)和40.0%(14/35),有显著性差异(P=0.0441),有效率分别为79.2%(19/24)和65.7%(23/35),无显著差异(P=0.2624).A组和B组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12.0月(1-27月)、10月(1-28月) (P=0.2045).主要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脱发、心脏毒性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口腔炎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24.8%∶13%(P<0.05).结论:一线治疗PTCL-U,EPOCH方案近期疗效较CHOP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良反应相近,耐受性好.

    作者:王轶楠;刘卫东;马守东;肖建波;李海丽;王志武;岳海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贝伐珠单抗联合XELIRI方案与单纯XEL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单用XELIRI方案与联合贝伐单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2例经组织或细胞病理学证实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配到单用XELIRI组(27例)或联合贝伐单抗组(25例)进行治疗.XELIRI方案为伊立替康+希罗达,3周一疗程.贝伐单抗在第一天化疗后输注.每2 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记录毒副反应.结果:25例联合治疗患者总有效率32%,疾病控制率60%,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7.9 个月.27例XELIRI方案患者总有效率18.5%,疾病控制率40.7%,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6.8个月.二个化疗方案的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常见的毒副反应是腹泻和呕吐.贝伐单抗+XELIRI和XELIRI方案中分别有2例和3例患者由于毒副反应而终止治疗.毒副反应比较二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二种治疗方案在控制结直肠癌进展方面都有效而且毒副反应患者能够耐受.

    作者:戴夕超;张西志;汪步海;袁一枫;王朝敏;张先稳;陈丽;蒋亚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INK1在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线粒体蛋白PINK1在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15例正常卵巢石蜡标本中PINK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在恶性及交界性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PINK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43%,62.5%,有统计学差异.且均明显高于良性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14.29%)和正常卵巢组(13.33%).采用Kruskal-Wallis H Test比较四组间PINK1表达强度,P<0.0001,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INK1的表达强度在不同分期、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3、0.483、0.144.结论:PINK1与恶性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的发生相关,与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

    作者:刘川;王华芹;王慧敏;胡珍华;英焕春;林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恶性胃肠道外上皮样GIST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胃肠外上皮样GIST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上皮样GIST镜下形态似圆形、卵圆形,瘤细胞中等大小,胞浆呈细颗粒状,核呈圆形、卵圆形.肿瘤细胞呈片状分布.免疫组化:CD117(+++),Dog1部分(+),CD34(+),Vimentin(+).结论:胃肠外上皮样GIST是一罕见的软组织肿瘤,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可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高福平;魏谨;马平;夏莉花;秦东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p53和EGFR在68例乳腺浸润性癌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5.6%、51.5%和58.8%,PTE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纤维腺瘤组织,p53和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纤维腺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p53和EGFR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雌激素受体(ER)状态均有关(P<0.05).PTEN和p53阳性率在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阳性率在死亡组中高于生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表达的缺失和p53、EGFR的过度表达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转移和进展,它们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有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病理诊断、恶性程度的判断及预后的评估.

    作者:汤永峰;谢莉莉;冯晓敏;李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所致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的研究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肌做功指数、心电图以及心肌钙蛋白)的变化,评价其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1例,患者接受TAC(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比值为10∶1);化疗组21例,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化疗前、化疗后每周期以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心脏毒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周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 肌做功(Tei)指数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其测量结果存在统计学差 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Tei指数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改变,均未出现明显特异性改变;在未达到吡喃阿霉素大累积量前,血清中心肌钙蛋白(cTnI)与体内吡喃阿霉素累积量呈现零相关性(P>0.05).结论:蒽环类药物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使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对两组患者心脏彩超、LVEF、心电图、cTnI等检查研究发现,上述指标对评价蒽环类药物所造成的亚临床左室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差,在临床上并不能及早有效评估化疗后患者早期心脏毒性,而Tei指数较之传统心脏超声、心电图、cTnI等能够更早、更敏感地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患者心脏早期毒性.

    作者:周庆;权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非编码RNA-UCA1对膀胱癌细胞耐药及转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构建长链非编码RNA-UCA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UCA1,探讨UCA1对膀胱癌细胞BLS-211耐药及转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UCA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UCA1,用脂质体2000将pcDNA/UCA1表达载体及空载体pcDNA3.1转染入膀胱癌细胞BLS-211细胞,用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UCA1 RNA的BLS-211/UCA1细胞及转染空载体的BLS-211/pcDNA3.1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两株细胞中UCA1及neo基因的表达,鉴定阳性细胞株,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 比色法检测两株细胞对顺铂及丝裂霉素耐药的变化,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两株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pcDNA/UCA1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起稳定表达UCA1的BLS-211/UCA1细胞,表达UCA1 RNA后,BLS-211/UCA1细胞对顺铂及丝裂霉素C的耐药性增加,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增强.结论:UCA1 RNA增强了膀胱癌细胞BLS-211的耐药能力及转化能力,可能在膀胱癌复发及进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王帆;陈葳;谢小娟;赵乐;李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两种序贯放化疗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序贯放化疗方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广泛期小细胞肺癌20例,随机分为放化疗组和夹心组2组,每组10例,化放疗组为4周期EP (Etoposide +Cisplatin)方案化疗后序贯放疗,夹心组为2周期EP方案化疗,序贯放疗,再序贯2周期EP方案化疗后比较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胸内复发率及治疗毒副反应.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3.0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15%,其中化放疗组分别为14.0个月、60%和20%,夹心组分别为12.0个月、40%和10%.两组1年和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化放疗组胸内复发率为30%(3/10),夹心组胸内复发率为40%(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两组治疗的毒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先化疗后放疗与夹心治疗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胸内复发率相似.

    作者:王仲;袁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77例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77例资料完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接收化疗药物治疗且坚持4个周期以上分为规律化疗组及非规律化疗组.结果:规律化疗组患者的比例为54.55%(42/77),非规律化疗组的比例为45.45%(35/77).所有患者生存时间为9-62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44.16%(34/77),平均生存时间36.71±14.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规律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50.00%,21/42)显著高于非规律化疗组(37.14%,13/35)(Log Rank:χ2=8.27,P=0.004);COX多因素分析发现: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规律化疗是影响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规律化疗是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郭宏刚;周驱;宁安;杨延民;王正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与癌症潜在相关性讨论

    糖尿病、糖尿病治疗以及他们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来探究其中是否真的存在隐忧或者潜在获益.许多年来,在流行病学、基础医学层面糖尿病和癌症的相关性都得到了大量的研究,逐渐明朗的是,癌症现在应该被列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作者:刘建刚;张积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地诺单抗用于骨转移癌治疗的研究

    癌症转移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骨是排第三的好发转移部位.OPG/RANKL-RANK骨调节轴是影响破骨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唯一途径.地诺单抗(denosumab)是全人源化结合RANKL的中和抗体,由FDA于2010年11月批准用于实体瘤骨转移的治疗.本文就地诺单抗用于骨转移癌治疗的机制及临床实验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医生更合理的选择骨改构药物用于骨转移癌的治疗做指导.

    作者:马宁强;张贺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NSCLC患者外周血骨桥蛋白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骨桥蛋白(OPN)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检测50例NSCLC患者、15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和15例健康正常志愿者外周血OPN和 CEA的浓度.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OPN和CEA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78.00%和 62.00%,特异性分别为86.67%和93.33%,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0.00%.OPN水平与NSCLC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组织学分型及远处转移无关.结论:OPN是NSCLC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与CEA联合检测能提高NSCLC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李志英;朱应群;廖敏;官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预防性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序贯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目的: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特征,提高利妥昔单抗治疗WM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采用预防性血浆置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序贯治疗血清IgM>50g/L的WM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主要表现为血清IgM明显增高(IgM 63.1g/L)、伴有高黏滞血症表现、贫血,骨髓示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分型符合WM.经预防性血浆置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出现轻微IgM反跳,未发生高黏滞血症加重和其他并发症.接受治疗5月后获得主要反应(IgM下降>50%)、23月后接近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水平(IgM下降≥90%).结论:WM属于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老年,有症状者需接受治疗.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后,可发生IgM反跳,严重时可使病情加重,治疗前IgM>50g/L者尤为明显,IgM反跳并不意味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预防性血浆置换对降低反跳发生及IgM增高的程度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建宁;候艳秋;张柳波;宋敏;包红雨;孟庆奇;傅行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癌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丙泊酚麻醉的影响

    目的:探讨丙泊酚麻醉对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ASAⅠ-Ⅱ级,男63例,女17例,年龄35-78岁,体重49-72kg,随机分为异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40例择期行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癌射频消融术.S组麻醉诱导时给予3%异氟醚、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3μg/kg、维库溴铵0.1mg/kg,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麻醉维持采用异氟醚使BIS于40-60,BP、HR高于基础值20%以上时,追加0.05-0.1mg芬太尼,适时追加维库溴铵;P组诱导时给予丙泊酚2mg/kg,其余同S组诱导用药,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使BIS于40-60,其他同S组麻醉维持用药.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 、手术开始时(T1) 、手术结束时(T2)及术后24h(T3),采集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方法测定血清IL-4、IL-10、HMGB1及VEGF-1浓度.结果:T0、T1、T2及T3时间点,P组与S组血浆中细胞因子IL-4、IL-10、HMGB1和VEGF-1的浓度分别随时间升高,T3时间点血浆中细胞因子浓度达到释放高峰.在T2及T3时间点,与 S组比较,P组 IL-4及IL-10升高,HMGB1和VEGF-1的浓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0及T1时间点,两组血浆中IL-4、IL-10、HMGB1和VEGF-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比异氟醚吸入能够更好地调节肝癌患者围术期血浆炎症因子IL-4、IL-10、HMGB1、VEGF-1的生成,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抗炎能力.

    作者:陈军;白小鋆;陈红光;谢克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icroRNA-194过表达与抑制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对骨肉瘤细胞转染与筛选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构建针对人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寻找与探讨感染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的佳步骤和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调取相应目的基因进行酶切,经电泳回收后与目的基因进行连接,产物转化细菌感受态细胞,对克隆进行PCR鉴定和测序对比分析后,构建相应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在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转染及筛选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及浓度设定相应实验组,并设相应对照组.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筛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PCR及测序结果证实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构建正确.过表达及抑制表达重组慢病毒的滴度分别为1.5×108TU/ml及4×108TU/ml.感染复数(multiply of infection,MOI)值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转染效率无明显差异,获得MOI值及感染时间数据.通过新的综合设计,经筛选后获得转染效率满意的目的克隆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并通过新的综合考虑设计,对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进行转染和筛选后,可较快和较高效率获得满意目的细胞.

    作者:韩康;赵廷宝;卞娜;蔡成魁;颜世举;王鑫;肖春;孙聪;杨静;杨彤涛;周勇;马保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相关文献回顾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观察这些病例标本的病理形态学表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4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进行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子宫 颈腺样基底 细胞癌患者发病年龄为49-73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4岁.4例均伴有CIN病变,我院3例均行全子宫切除术,另1例外院会诊病例为宫颈锥切标本.免疫组化显示,4例肿瘤p16、p53、CK、p63均呈阳性表达,Ki-67阳性率为10%-20%.结论: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好发于绝经后中老年妇女,多无特殊临床表现,经常伴有高危型HPV感染及CIN病变,整体预后较好,诊断需与鳞状细胞癌、腺样囊腺癌等相鉴别.

    作者:王玲玲;沈丹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单操作孔胸腔镜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治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诊治孤立性肺结节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间42例孤立性肺结节经胸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胸腔镜操作孔位于腋前线第4或5肋间,长约1.5-3.0cm,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7和8肋间,约1.0-1.5cm,经单一操作孔完成手术.术中冰冻检查若为良性结束手术;若为恶性则扩大手术.结果:42例患者中(肺部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4例)单操作孔手术38例,术中改传统三孔手术4例,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30-160min,平均(65±12)min;术中出血10-240ml,平均(85±30)ml.术后患者均顺利恢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进一步减轻了创伤,可以完成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作者:麻成方;陈亮;李志华;魏春勇;汪礼旭;洪琼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治疗中度癌痛爆发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治疗中度癌痛爆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服用曲马多缓释片达400mg/d仍存在爆发痛的中度癌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5例)临睡前加服一次塞来昔布,塞来昔布起始剂量为200mg/d,大剂量400mg/d;另一组(35例)改用羟考酮控释片,羟考酮起始剂量为20mg/d,大剂量40mg/d.评价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羟考酮控释片均可有效控制疼痛,但前者的不良反应更轻,生活质量更高.结论:曲马多缓释片联合塞来昔布可有效治疗中度癌痛爆发痛.

    作者:温莹浩;林小小;汤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KM2siRNA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PKM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特性及其在PTC中的作用.方法:用抗PKM2的小干扰RNA转染PTC细胞.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分析细胞中PKM2的表达.MTT法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采用乳酸、ATP和葡萄糖试剂盒分别测定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ATP及消耗的葡萄糖.结果:PKM2在PTC中异常高表达.在PTC细胞系中应用特异性抗PKM2 siRNA可延缓细胞生长并降低其克隆形成能力.PKM2 siRNA可降低PTC细胞乳酸、ATP的产生,减少葡萄糖的消耗.结论:PKM2高表达可通过激活糖酵解的方式使PTC细胞具有选择性生长优势.PKM2异常高表达可能作为新的生物标记物,并成为PTC的潜在治疗靶点.

    作者:刘睿;王晓楠;张薇;关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相关血液学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发生骨髓侵犯与相关血液学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5例初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和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并检测其血常规及其他外周血相关参数的情况,分析这些参数与骨髓侵犯的相关性.结果:淋巴瘤侵犯骨髓发生率为29.09%.淋巴瘤侵犯骨髓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分别为(109.67±20.90)g/L和(148.93±96.79)×109/L,均低于无骨髓侵犯的患者[(120.31±15.21)g/L和(293.38±138.91)×109/L](P<0.05);前者D-二聚体和β2-MG分别为(2671.73±2443.12)ng/ml和(5.76±3.62)mg/L,均高于后者[(1224.29±1063.10)ng/ml和(3.28±1.59)mg/L )](P<0.05).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为(11.42±9.29)×109 /L,FIB和LDH分别为(5.90±2.61)g/L和(818.33±1011.36)U/L,均高于淋巴瘤侵犯骨髓患者的水平[(5.73±2.07)×109/L,(3.64±1.29)g/L,(307.64±274.08)U/L](P<0.05).结论:初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象的异常、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高水平的血清D-二聚体、LDH、β2-MG,与发生骨髓侵犯相关,及时诊断淋巴瘤侵犯骨髓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为NHL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

    作者:张还珠;李莹;刘芯;谭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