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姣;陈贝贝;吕慧芳;邓文英;韩黎丽;罗素霞
目的:讨论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佳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
作者:安玉胜;万福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假基因是一类与编码基因高度相似但不能表达功能蛋白质的细胞内非编码基因,曾一度被认为是“化石基因”。随着人们对假基因调节功能的不断认识,假基因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得到了重视。本文从假基因对恶性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一般认为,假基因可以通过其转录产物影响同源或非同源的编码基因表达,并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假基因是否有其它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机制还有待研究。
作者:付迪;江明杰;许萍萍;田聆 刊期: 2015年第11期
Mina53是近年发现的一个新基因,是对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起关键作用的原癌基因C-myc下游的一个直接靶基因。Mina53对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Mina53基因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对于Mina53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肿瘤的本质,为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新靶点。
作者:邱镜丹;李荣;王建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青年及中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收治的635例青年及中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并在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方面做对比研究。结果:青年结直肠癌发病率高,女性高于男性,病期晚,较中老年患者预后差,生存时间短。结论:青年结直肠癌易漏诊,预后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
作者:刘海英;赵广章;王军业;马琦;李扬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估以硼替佐米为主方案及常规化疗方案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72例MM患者分别采用5种化疗方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 BD方案),硼替佐米联合吡喃阿霉素和地塞米松( BTD方案),长春新碱联合吡喃阿霉素和地塞米松( VTD方案),马法兰、泼尼松( MP)方案,马法兰、泼尼松联合沙利度胺( MPT方案),BD及BTD方案疗程的第1、4、8、11天给予硼替佐米1.3mg/m2静脉注射,患者均接受了4-6个疗程的治疗。结果:72例患者随访期为6-54个月,中位随访期为32个月;治疗后BD、BTD、VTD、MP、MPT组中位PFS分别为26.6、28.1、19.5、17.4、20.5个月;中位OS分别为44.1、48.2、24.3、22.7、27.6个月。使用BD+BTD方案患者总ORR为85.29%(29/34);VTD方案ORR为58.33%(7/12);MP方案ORR为41.67%(5/12);MPT方案ORR为50.00%(7/1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治疗后是否获得完全缓解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而M蛋白分型、年龄、Durie-salmon分期、高血清肌酐、低血红蛋白、低白蛋白、高β2-微球蛋白、高乳酸脱氢酶均与预后无关。治疗中主要不良反应有血小板减少、外周神经病变、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腹泻、转氨酶升高等。结论: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初发MM较常规化疗方案疗效显著,患者的耐受好,可消除传统认为的不良预后因素对生存的影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MM安全、有效及可靠的方法。
作者:徐淑芬;白海;王存邦;葸瑞;张茜;潘耀柱;陈燕;吴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由于发现时多为晚期,因此化疗、放疗、靶向等内科治疗是目前晚期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吉西他滨、氟尿嘧啶、铂类为基础的传统化疗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疗效有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厄洛替尼、尼妥珠单抗等药物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因此,寻求新的靶标及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晚期胰腺癌的内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孔颖;刘磊;张婷婷;周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肿瘤研究常用动物犬和猴病原菌的16s rDNA PCR检测方法。方法:提取犬病原菌布鲁杆菌、空肠弯曲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猴病原菌志贺氏菌DNA,经过通用引物扩增,PCR产物为病原菌16s rDNA全长,经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BLAST软件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确定病原菌的种属。结果:测序结果与数据库中搜索到的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显示,4种病原菌测序分别与布鲁杆菌、空肠弯曲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志贺氏菌序列一致。结论:利用16s rDNA PCR方法可快速准确地检测肿瘤研究常用动物犬和猴病原菌,对保证肿瘤研究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作者:时伟红;郑志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PLK1在食管癌组织内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转移、分期、类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的食管癌和正常食管组织(距离食管癌﹥5cm的癌旁组织)的切除标本(包埋于石蜡中)。比较两种组织的PLK1表达情况,并探讨PLK1表达与食管癌组织的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分级、临床分期、T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食管癌患者60例,包括食管癌及正常食管组织各60个。食管癌组织的PLK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 p﹤0.01);不同组织分化( p=0.045)、肿瘤分级( p﹤0.01)、淋巴结转移情况( p=0.024)所对应的肿瘤组织PLK1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LK1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且PLK1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分级、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宁四清;詹波涛;徐海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鼻咽癌在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体积、形态变化对各自剂量受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初诊经病理明确诊断的鼻咽癌患者42例,所有患者经头颈肩膜固定行模拟CT,在CT图像上逐层勾画治疗靶区和正常组织,采用6MV X线9野共面调强放射治疗计划( IMRT)。鼻咽原发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照射剂量66Gy/30f/6w,鼻咽部和颈部淋巴引流区亚临床病灶照射剂量60Gy/30f/6w。治疗设备为西门子ONCOR直线加速器。治疗期间每日采集患者治疗体位0度和90度正交二维摄片图像,同原始计划DRR图像对比,在三维方向对患者进行摆位误差校正,然后实施放射治疗。每周采集一次患者治疗体位头颈部CT图像,把治疗计划按照标记点移植到每周CT上,重新进行计量计算,分析患者在治疗期间靶区及正常组织剂量分布变化。同步化疗采用多西他赛加顺铂方案,每三周一次,在放疗开始前1周内开始同步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放疗前GTV1平均体积39.19cc,GTV2平均体积16.59cc,放疗第4周及第6周GTV1平均退缩分别为26.41%、62.68%,GTV2平均退缩分别为28.43%、53.93%。治疗前双侧腮腺体积平均为24.16cc,放射治疗第4周,平均腮腺体积为19.04cc,第6周平均腮腺体积为17.54cc。正常组织计量受量方面,脊髓(D1%)、脑干(D1%)、颞叶(D1%)、内耳( Dmean )、腮腺( V30),原计划计量分别为:(41.2±0.98)Gy、(51.26±1.57)Gy、(59.95±2.11)Gy、(45.02±1.98)Gy、(47.87±18.05)%。照射第4周分别为:(44.09±1.88)Gy、(52.81±2.47)Gy、(62.04±2.43)Gy、(47.24±3.68)Gy、(49.03±15.68)%。第六周(44.44±2.7)Gy、(54.14±2.51)Gy、(62.34±2.86)Gy、(48.37±5.37)Gy、(52.19±15.51)%。结论:随着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进行,照射肿瘤靶区同原始计划剂量分布会有一定差异,除1例淋巴结退缩及病人消瘦等原因而造成外轮廓内收较大的患者以外,其余CTV实际照射剂量为处方剂量95%以上。正常组织在整个治疗过程所受照射剂量同原始计划比较有所增加。
作者:孙宜;李兆斌;章青;张丽华;熊霏;黄国峰;傅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报道17例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分析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7例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结果:肿瘤位于胰头部8例,胰体尾部8例,弥漫整个胰腺1例。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瘤体直径3-15cm,均呈浸润性生长,3例发生肝转移。1例术后3小时因肺梗塞死亡,另随访到13例,9例存活至今,2例死于肿瘤复发,各有1例死于肺部感染及术后肝转移。结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确诊需依赖病理学检查,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
作者:刘昊琛;庞青;曲凯;孟凡迪;张瑞瑶;于良;吕毅;刘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可手术的胃癌患者术后替吉奥单药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以临床分期Ⅱ期及Ⅲ期胃癌患者,并经手术治疗后获得痊愈者为入选对象,术后1个月试验组给予替吉奥胶囊口服,用量为80mg/( m2·d),早晚分次口服,d1-14。对照组给于FOLFOX4标准方案,每2周作为一个周期,3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不良反应发生率、KPS评分级别、临床获益率、有效率、患者手术后2年生存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胃癌手术后应用替吉奥单药控制,不良反应轻微,术后2年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依从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卫东;兰永年;温小鹏;刘磊;任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子宫内膜癌患者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 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是近年发现的新肿瘤标志物,HE4基因早是在人附睾上皮细胞中被发现的。研究发现,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检测到高水平的血清HE4。但HE4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除疾病、地域等因素外,仍需根据年龄及种族,界定血清HE4的临床参考范围。相比CA125,HE4有高的敏感性,而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更具有诊断价值,同时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判断、疗效检测以及决定手术范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现就HE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郝丽娅;李佩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对荷瘤裸鼠一般状态及血清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三苯氧胺(TAM)组、乳结合组(乳岩宁方+TAM)和益结合组(益气养阴方+TAM)。每日灌胃一次,连续给药21天,隔日测量裸鼠体重,绘制体重变化曲线;分别于用药前、实验第10天、21天用小鼠自主活动测试仪检测小鼠5分钟内自主活动次数。处死裸鼠前摘眼球取血,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雌二醇( E2)和孕酮(Progesitn,简称P)水平。结果:体重:TAM组裸鼠体重下降明显,为(3.18±0.048)g,乳结合组次之,为(2.5±0.034)g,益结合组(1.3±0.019)g,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自主活动次数:实验第10、21天检测裸鼠活动次数,各实验组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1)。雌激素水平:含TAM组血清中雌二醇(E2)和孕酮(P)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乳结合组的E2水平明显低于TAM组(p﹤0.01),益结合组的E2水平与TAM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个中药结合组的孕酮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作者:周跃华;殷东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人参多糖联合放射治疗对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44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放射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参多糖治疗;对照组,单纯接受常规放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常规放射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参多糖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鼻咽癌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与单纯放射治疗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CD4+/CD8+等显著高于单纯放射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单纯放射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人参多糖联合放射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保护血液系统,并且降低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作者:马玉龙;李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44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实验组(22例)。对照组,伊立替康180mg/m2静滴90min d1,亚叶酸钙400mg/m2静滴d1,5-氟尿嘧啶400mg/m2静推d1,2000mg/m2静滴46h d1。实验组,伊立替康180mg/m2静滴90min d1,雷替曲塞3mg/m2静滴15min d1,21天为1周期,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对照组PR 3例、SD 5例、PD 14例,实验组PR 4例、SD 6例、PD 12例,两组均无CR病例。两组有效率(RR)分别为13.6%和18.2%,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36.4%和45.5%(p﹥0.05)。对照组乏力、周围神经毒性、黏膜炎和脉管炎发生率分别为72.7%、31.8%、36.4%和27.3%(p﹤0.05),实验组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为59.1%(p﹤0.05)。结论: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与FOLFIRI方案的近期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更轻,可以作为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姑息治疗方案。
作者:张微;邹玺;胡玥;李烜;胡守友;王瑞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回顾分析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放疗效果,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佳放疗方式。方法:46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常规剂量放疗组20例,大剂量冲击放疗组26例,治疗结束后分析比较疗效。结果:两组照射方法均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冲击放疗组7天内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放疗组,并且不良反应不增加。但两组比较完全缓解率、总缓解率及长期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病情较重、病期较晚无法耐受化疗的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大剂量冲击放疗能迅速缓解症状,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徐鹏飞;李孟;黄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斯钙素-1(STC-1)在喉癌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中的表达,探讨STC-1与喉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判断的指导意义。方法:应用Real time PCR和ELISA方法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对喉癌患者及健康人群进行STC-1表达分析,并结合患者病理指标、病理分型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发现STC-1在喉癌患者血清中表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血清中的表达。STC-1表达与病理分化等喉癌血清学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与喉癌的大小、是否转移及临床分型等密切相关。结论:首次发现STC-1在喉癌血清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喉癌的病理分期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喉癌潜在的诊断预警指标物。
作者:赵宁;谷佳;李巍;李笑天;王琰;郭星;姜学钧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是广西区域性高发恶性肿瘤,其预后与肝癌是否转移密切相关。目前有研究发现溶酶体膜相关蛋白LAMP3在肝癌细胞稳定过表达后,可促进肝癌细胞的转移,同时诱导细胞骨架F-actin重排并上调Cdc42活性,提示LAMP3可能是肝癌转移的促进因子。本文就溶酶体膜蛋白LAMP3对肝癌转移的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任庆;谭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pRb2/p130、CyclinD1蛋白和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pRb2/p130、CyclinD1蛋白和VEGF在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40例非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68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结果:在非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中,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 p﹤0.05),与CyclinD1呈正相关( p=0.013)。子宫内膜癌中,VEGF的表达分别与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相关。VEGF 的表达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殖症(p﹤0.05),VEGF与pRb2/p130呈负相关(r=-0.243,p=0.045),分别与CyclinD1蛋白、ER呈正相关(r=0.337,p=0.005;r=4.628,p=0.031)。结论:pRb2/p130、CyclinD1蛋白和VEGF在非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癌中的异常表达,结合在一起可能成为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侵袭的筛查指标。子宫内膜癌中,ER可能调控着VEGF的产生。
作者:覃睿;梁科庆;温伟;莫秋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伴AML1-ETO或CBFβ-MYH11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c-kit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结合测序的方法,对38例伴AML1-ETO或CBFβ-MYH11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c-kit外显子17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并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12例检测到c-kit外显子17突变,突变率为31.6%,其中7例为D816V突变,5例为N822K突变,两种突变类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突变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野生组( p﹤0.05),突变组与野生组患者的年龄、性别、WBC、RBC、PLT和HGB比例无明显差异( p﹥0.05)。c-kit突变组和野生组化疗后完全缓解率和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kit突变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结论:AML1-ETO或CBFβ阳性的AML患者c-kit D816V和N822K突变常见,突变患者预后差,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c-kit基因突变检测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符爽;胡延平;陈芳;张男;刘璇;张旻昱;傅煜;王孝会;张继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