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na53基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邱镜丹;李荣;王建东

关键词:Mina53, 基因, 肿瘤
摘要:Mina53是近年发现的一个新基因,是对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起关键作用的原癌基因C-myc下游的一个直接靶基因。Mina53对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Mina53基因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对于Mina53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肿瘤的本质,为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新靶点。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TgAb水平对预测DTC术后转移/复发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Tg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对预测DTC(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转移/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50例血清Tg(甲状腺球蛋白)阴性、TgAb阳性的DTC术后患者,将其分为转移/复发组(M组)35例和无转移/复发组(N组)15例,观察其TgAb水平;根据TgAb水平分为低水平组(100-2000IU/ml)和高水平组(﹥2000IU/ml),研究TgAb不同水平组DTC患者的转移率、转移部位。结果:转移/复发组TgAb值明显高于无转移/复发组,两组TgAb值分布差别显著( u=120.500,p=0.002)。血清TgAb高水平组转移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两组转移率差别显著( p=0.011),进一步分析,高水平组发生淋巴结、肺转移高于低水平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血清Tg阴性时,TgAb可作为DTC术后转移/复发的监测指标。TgAb值越高,发生转移/复发可能性越大。

    作者:黄雪梅;王社教;封娟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伴ETO或CBFβ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c-kit基因突变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伴AML1-ETO或CBFβ-MYH11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c-kit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结合测序的方法,对38例伴AML1-ETO或CBFβ-MYH11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c-kit外显子17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并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12例检测到c-kit外显子17突变,突变率为31.6%,其中7例为D816V突变,5例为N822K突变,两种突变类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突变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野生组( p﹤0.05),突变组与野生组患者的年龄、性别、WBC、RBC、PLT和HGB比例无明显差异( p﹥0.05)。c-kit突变组和野生组化疗后完全缓解率和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kit突变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结论:AML1-ETO或CBFβ阳性的AML患者c-kit D816V和N822K突变常见,突变患者预后差,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c-kit基因突变检测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符爽;胡延平;陈芳;张男;刘璇;张旻昱;傅煜;王孝会;张继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HE4与Lewis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HE4与Lewis y抗原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HE4与Lewis y抗原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方法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HE4与Lewis y的结构关系。结果:HE4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高,明显高于良性及正常卵巢组( p均﹤0.05)。Lewis y表达与HE4相似,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中,Lewis y抗原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交界性、良性及正常卵巢组。相关性分析显示:HE4与Lewis y呈直线相关( r=0.813,p﹤0.05)。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HE4与Lewis y抗原有空间位置上的重叠。结论:HE4与Lewis y抗原在卵巢恶性肿瘤中均呈现明显高表达,且两者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庄慧宇;胡珍华;刘娟娟;刘大我;高娜;齐跃;张淑兰;林蓓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晚期胰腺癌的内科治疗进展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由于发现时多为晚期,因此化疗、放疗、靶向等内科治疗是目前晚期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吉西他滨、氟尿嘧啶、铂类为基础的传统化疗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疗效有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厄洛替尼、尼妥珠单抗等药物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因此,寻求新的靶标及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晚期胰腺癌的内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孔颖;刘磊;张婷婷;周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硼替佐米为主方案与常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比较

    目的:评估以硼替佐米为主方案及常规化疗方案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72例MM患者分别采用5种化疗方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 BD方案),硼替佐米联合吡喃阿霉素和地塞米松( BTD方案),长春新碱联合吡喃阿霉素和地塞米松( VTD方案),马法兰、泼尼松( MP)方案,马法兰、泼尼松联合沙利度胺( MPT方案),BD及BTD方案疗程的第1、4、8、11天给予硼替佐米1.3mg/m2静脉注射,患者均接受了4-6个疗程的治疗。结果:72例患者随访期为6-54个月,中位随访期为32个月;治疗后BD、BTD、VTD、MP、MPT组中位PFS分别为26.6、28.1、19.5、17.4、20.5个月;中位OS分别为44.1、48.2、24.3、22.7、27.6个月。使用BD+BTD方案患者总ORR为85.29%(29/34);VTD方案ORR为58.33%(7/12);MP方案ORR为41.67%(5/12);MPT方案ORR为50.00%(7/1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治疗后是否获得完全缓解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而M蛋白分型、年龄、Durie-salmon分期、高血清肌酐、低血红蛋白、低白蛋白、高β2-微球蛋白、高乳酸脱氢酶均与预后无关。治疗中主要不良反应有血小板减少、外周神经病变、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腹泻、转氨酶升高等。结论: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初发MM较常规化疗方案疗效显著,患者的耐受好,可消除传统认为的不良预后因素对生存的影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MM安全、有效及可靠的方法。

    作者:徐淑芬;白海;王存邦;葸瑞;张茜;潘耀柱;陈燕;吴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17例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分析

    目的:报道17例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分析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7例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结果:肿瘤位于胰头部8例,胰体尾部8例,弥漫整个胰腺1例。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瘤体直径3-15cm,均呈浸润性生长,3例发生肝转移。1例术后3小时因肺梗塞死亡,另随访到13例,9例存活至今,2例死于肿瘤复发,各有1例死于肺部感染及术后肝转移。结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确诊需依赖病理学检查,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

    作者:刘昊琛;庞青;曲凯;孟凡迪;张瑞瑶;于良;吕毅;刘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二次抽气复形真空袋体位固定的偏差与讨论

    目前,放射治疗仍是治疗恶性肿瘤主要的手段之一[1]。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基本特征为精确定位、精确治疗计划设计、精确治疗计划执行,放射治疗的体位固定是实现精确放疗的基础。为了保证患者定位、验证以及每次治疗时体位的一致性,需要用到体位辅助固定装置[2],在体位固定技术[3-4]中真空袋固定是目前较多使用的技术,常规真空袋固定时双手置顶,置顶方式一般分为交叉和抱肘两种。真空袋使用期间由于漏气现象,临床上进行二次抽气复形。对二次抽气复形是否影响体位重复性来进行验证,是否可以继续临床应用。这是笔者回顾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李传云;杨永留;张道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VEGF和pRb2/p130、Cyclin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Rb2/p130、CyclinD1蛋白和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pRb2/p130、CyclinD1蛋白和VEGF在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40例非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68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结果:在非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中,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 p﹤0.05),与CyclinD1呈正相关( p=0.013)。子宫内膜癌中,VEGF的表达分别与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相关。VEGF 的表达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殖症(p﹤0.05),VEGF与pRb2/p130呈负相关(r=-0.243,p=0.045),分别与CyclinD1蛋白、ER呈正相关(r=0.337,p=0.005;r=4.628,p=0.031)。结论:pRb2/p130、CyclinD1蛋白和VEGF在非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癌中的异常表达,结合在一起可能成为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侵袭的筛查指标。子宫内膜癌中,ER可能调控着VEGF的产生。

    作者:覃睿;梁科庆;温伟;莫秋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HPIP与胰腺癌的相关性

    胰腺癌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总体五年生存率不及5%。就目前状况而言,胰腺癌的治疗方式有限、效果欠佳、前景堪忧,任何能够改善治疗的探索都是必要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 ER)在胰腺癌中广泛表达;HPIP是一种新型的支架蛋白。近年来相关文献已证实,HPIP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HPIP与胰腺癌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王倩;陈雄;欧阳学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同期放化疗联合深部热疗治疗胸段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同期放化疗联合深部热疗治疗胸段食管癌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9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放化疗联合热疗组(联合组)、同期放化疗组(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放疗组),各30例,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和比较三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的临床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优于放化疗组和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和放化疗组的总体生存率优于放疗组,而远处转移率低于放疗组( p﹤0.05)。联合组与同期放化疗组的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恶性呕吐和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高于放疗组( p﹤0.05);但联合组与同期放化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同期放化疗联合深部热疗治疗胸段食管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同步放化疗和单纯放疗,但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等方面无明显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唐志;王镇南;蔡小碧;苏文媚;杨志雄;李姝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胃癌手术后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可手术的胃癌患者术后替吉奥单药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以临床分期Ⅱ期及Ⅲ期胃癌患者,并经手术治疗后获得痊愈者为入选对象,术后1个月试验组给予替吉奥胶囊口服,用量为80mg/( m2·d),早晚分次口服,d1-14。对照组给于FOLFOX4标准方案,每2周作为一个周期,3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不良反应发生率、KPS评分级别、临床获益率、有效率、患者手术后2年生存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胃癌手术后应用替吉奥单药控制,不良反应轻微,术后2年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依从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卫东;兰永年;温小鹏;刘磊;任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鱼藤酮致帕金森病大鼠黑质中Smac和Bcl-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鱼藤酮致帕金森病( Parkinsonˊs disease,PD)大鼠脑黑质中凋亡相关蛋白Smac和Bcl-2表达的改变。方法:将Wit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0只背部皮下注射葵花油1ml/kg,实验组25只分为A、B、C三组,按照3.0(5只)、2.0(10只)和1.0(10只)mg/(kg·d)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鱼藤酮溶解在葵花籽油中,充分震荡混匀后4℃避光保存)。结果:透射电镜观察下,鱼藤酮处置的实验组神经元细胞皱缩,胞质致密,核染色质边集,有部分细胞胞核裂解,胞质芽突脱落,形成凋亡小体。并且随着鱼藤酮染毒剂量的增大,凋亡小体形成更加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mac的阳性表达实验组高于对照组,Bcl-2的阳性表达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鱼藤酮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能导致大鼠脑内DA能神经元的损伤,细胞凋亡参与了鱼藤酮帕金森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神经细胞的损伤。

    作者:张延平;李彦改;徐晓臣;王英杰;李印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甲胎蛋白升高型胃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认识并研究甲胎蛋白( AFP)在胃癌中的意义。方法:对1例甲胎蛋白升高型胃癌病例的全病程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本病例经病理确诊为胃癌伴AFP升高,经6个疗程化疗AFP恢复正常,复查全腹增强CT报告肿大淋巴结消失。结合文献分析发现,本例患者属于甲胎蛋白升高型胃癌( AFPGC )。结论:AFP虽为原发性肝癌标志物,但也可见于胃癌,且可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志。

    作者:尹申;崔小天;潘玉真;殷东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胃癌组织中OPN表达及临床意义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有关胃癌组织中OPN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方法:检索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胃癌组织中OPN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年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8月20日。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病例对照研究,其中胃癌组585例,对照组15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OPN在胃癌组与对照组[ OR=0.04,95%CI(0.02,0.07)]、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OR=0.55,95%CI(0.34,0.89)]、临床Ⅰ-Ⅱ期组与临床Ⅲ-Ⅳ期组[OR=0.20,95%CI(0.10,0.38)]、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 OR=3.24,95%CI(1.26,8.33)]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国内证据证明,OPN可能参与了胃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检测OPN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许英艺;张雅雅;林智才;陈玉强;卢伟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Mina53基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Mina53是近年发现的一个新基因,是对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起关键作用的原癌基因C-myc下游的一个直接靶基因。Mina53对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Mina53基因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对于Mina53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肿瘤的本质,为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新靶点。

    作者:邱镜丹;李荣;王建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青年与中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及中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收治的635例青年及中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并在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方面做对比研究。结果:青年结直肠癌发病率高,女性高于男性,病期晚,较中老年患者预后差,生存时间短。结论:青年结直肠癌易漏诊,预后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青年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

    作者:刘海英;赵广章;王军业;马琦;李扬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口服替吉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口服替吉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局部晚期胃癌患者进入研究,采用口服替吉奥联合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方案治疗,替吉奥在放疗开始的第1天口服,剂量为40-60mg/m2,2次/天,连服2周,休息1周。维持替吉奥口服治疗至放疗结束后4周,评价治疗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全部38例患者均完成同步放化疗,其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6例,稳定4例,疾病进展5例,总有效率为76.3%;患者进食梗阻、疼痛主观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8.8%、84.6%。全组1年总生存率55.3%,2年总生存率31.5%。主要不良反应是I-III度消化道反应及血液学毒性,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结论:口服替吉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胃癌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余一锋;段爱雄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长链非编码RNA MEG3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MEG3在临床胃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过表达MEG3对人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人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MEG3的表达,并结合病理资料分析胃癌组织MEG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过表达MEG3前后胃癌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相对于正常胃组织及细胞,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MEG3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胃癌组织中MEG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深度和TNM分期相关,但与年龄、性别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无关。在SGC-7901细胞中转染MEG3过表达质粒后能显著上调MEG3的表达水平。过表达MEG3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MEG3对胃癌细胞增殖的调控至关重要,过表达MEG3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提示MEG3的表达下调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韩韬;何晓璞;刘静;苏虎艳;卜春芫;黄普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人附睾蛋白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患者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 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是近年发现的新肿瘤标志物,HE4基因早是在人附睾上皮细胞中被发现的。研究发现,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检测到高水平的血清HE4。但HE4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除疾病、地域等因素外,仍需根据年龄及种族,界定血清HE4的临床参考范围。相比CA125,HE4有高的敏感性,而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更具有诊断价值,同时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判断、疗效检测以及决定手术范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现就HE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郝丽娅;李佩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溶酶体膜蛋白LAMP3对肝癌转移影响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是广西区域性高发恶性肿瘤,其预后与肝癌是否转移密切相关。目前有研究发现溶酶体膜相关蛋白LAMP3在肝癌细胞稳定过表达后,可促进肝癌细胞的转移,同时诱导细胞骨架F-actin重排并上调Cdc42活性,提示LAMP3可能是肝癌转移的促进因子。本文就溶酶体膜蛋白LAMP3对肝癌转移的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任庆;谭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