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次抽气复形真空袋体位固定的偏差与讨论

李传云;杨永留;张道莲

关键词:体部肿瘤, 放射治疗, 体位固定, 漏气真空袋
摘要:目前,放射治疗仍是治疗恶性肿瘤主要的手段之一[1]。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基本特征为精确定位、精确治疗计划设计、精确治疗计划执行,放射治疗的体位固定是实现精确放疗的基础。为了保证患者定位、验证以及每次治疗时体位的一致性,需要用到体位辅助固定装置[2],在体位固定技术[3-4]中真空袋固定是目前较多使用的技术,常规真空袋固定时双手置顶,置顶方式一般分为交叉和抱肘两种。真空袋使用期间由于漏气现象,临床上进行二次抽气复形。对二次抽气复形是否影响体位重复性来进行验证,是否可以继续临床应用。这是笔者回顾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WT1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Wilms瘤基因1(Wilmsˊtumor gene 1,WT1)作为抑癌基因第一次在肾母细胞瘤(又称Wilms瘤)中被描述,但后续的研究表明WT1基因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包括乳腺癌、肺癌、直肠癌,提示WT1可能具有癌基因的作用。多项研究显示,WT1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WT1有助于揭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并成为乳腺癌潜在的生物治疗靶位。本文就近年来WT1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郝素红;岳伟丽;王新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鱼藤酮致帕金森病大鼠黑质中Smac和Bcl-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鱼藤酮致帕金森病( Parkinsonˊs disease,PD)大鼠脑黑质中凋亡相关蛋白Smac和Bcl-2表达的改变。方法:将Wit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0只背部皮下注射葵花油1ml/kg,实验组25只分为A、B、C三组,按照3.0(5只)、2.0(10只)和1.0(10只)mg/(kg·d)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鱼藤酮溶解在葵花籽油中,充分震荡混匀后4℃避光保存)。结果:透射电镜观察下,鱼藤酮处置的实验组神经元细胞皱缩,胞质致密,核染色质边集,有部分细胞胞核裂解,胞质芽突脱落,形成凋亡小体。并且随着鱼藤酮染毒剂量的增大,凋亡小体形成更加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mac的阳性表达实验组高于对照组,Bcl-2的阳性表达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鱼藤酮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能导致大鼠脑内DA能神经元的损伤,细胞凋亡参与了鱼藤酮帕金森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神经细胞的损伤。

    作者:张延平;李彦改;徐晓臣;王英杰;李印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心理干预提高白血病患儿治疗期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对白血病患儿治疗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78例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40例,对照组38例,试验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化疗,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进行调查。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EORTC QLQ-C30的15项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病时间越长和饮食不好的天数越多,功能领域得分越低;睡眠与体力不好的天数越多,患儿生活质量越差。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白血病患儿治疗期生活质量,要重视患儿的饮食、睡眠和体力情况。

    作者:杨慧;艾智慧;侯桂军;张琰;韩静;马印慧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一种新型的鼠尾胶滴胃癌细胞三维培养模型的建立与药敏初探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鼠尾胶原包被的胃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和药敏技术,初步评估该方法的稳定性和可行性。方法:以国产鼠尾胶原溶液为原料,制备包裹有胃癌细胞株的胶滴,在培养基中培养8天,观察BGC823细胞株在胶滴中的生长情况。接着对胶滴中的细胞克隆进行染色,捕捉胶滴中的数字图像,利用软件计算图像内染色区域的积分光密度值( 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对胶滴中的细胞活力进行定量;后初步计算两种不同浓度的顺铂组BGC823细胞株的存活率。结果:成功建立一种新型的胃癌细胞鼠尾胶滴三维培养模型。结论:初步证实了基于此模型进行后续药敏实验的可行性。

    作者:辛恺;魏嘉;沈洁;刘宝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肺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肺癌干细胞( lung cancer stem cell,LCSC)是肺组织中一小部分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潜能,并具耐药功能的特定细胞群。它与肺癌的发生、进展、转移、耐药关系密切。本文对肺癌干细胞的起源、分选以及所涉及到的相关信号通路和标志物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未来肺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赵汝楠;阮永华;马丽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探析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LGESS)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LGESS早期诊断率,以确定手术范围,避免二次手术。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2例LGESS病例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过多或绝经后阴道流血、下腹痛,偶尔触及包块。HE染色见肿瘤细胞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螺旋小血管多见,免疫组化染色2例患者肿瘤细胞CD10、Vimentin、ER、PR均(+)。结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少见,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本病预后较好,术前诊断性刮宫是必要的,术中疑有恶性应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采用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辅以化疗者疗效更好。

    作者:仰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鼻咽癌调强放疗中肿瘤和正常组织体积-剂量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鼻咽癌在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体积、形态变化对各自剂量受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初诊经病理明确诊断的鼻咽癌患者42例,所有患者经头颈肩膜固定行模拟CT,在CT图像上逐层勾画治疗靶区和正常组织,采用6MV X线9野共面调强放射治疗计划( IMRT)。鼻咽原发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照射剂量66Gy/30f/6w,鼻咽部和颈部淋巴引流区亚临床病灶照射剂量60Gy/30f/6w。治疗设备为西门子ONCOR直线加速器。治疗期间每日采集患者治疗体位0度和90度正交二维摄片图像,同原始计划DRR图像对比,在三维方向对患者进行摆位误差校正,然后实施放射治疗。每周采集一次患者治疗体位头颈部CT图像,把治疗计划按照标记点移植到每周CT上,重新进行计量计算,分析患者在治疗期间靶区及正常组织剂量分布变化。同步化疗采用多西他赛加顺铂方案,每三周一次,在放疗开始前1周内开始同步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放疗前GTV1平均体积39.19cc,GTV2平均体积16.59cc,放疗第4周及第6周GTV1平均退缩分别为26.41%、62.68%,GTV2平均退缩分别为28.43%、53.93%。治疗前双侧腮腺体积平均为24.16cc,放射治疗第4周,平均腮腺体积为19.04cc,第6周平均腮腺体积为17.54cc。正常组织计量受量方面,脊髓(D1%)、脑干(D1%)、颞叶(D1%)、内耳( Dmean )、腮腺( V30),原计划计量分别为:(41.2±0.98)Gy、(51.26±1.57)Gy、(59.95±2.11)Gy、(45.02±1.98)Gy、(47.87±18.05)%。照射第4周分别为:(44.09±1.88)Gy、(52.81±2.47)Gy、(62.04±2.43)Gy、(47.24±3.68)Gy、(49.03±15.68)%。第六周(44.44±2.7)Gy、(54.14±2.51)Gy、(62.34±2.86)Gy、(48.37±5.37)Gy、(52.19±15.51)%。结论:随着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进行,照射肿瘤靶区同原始计划剂量分布会有一定差异,除1例淋巴结退缩及病人消瘦等原因而造成外轮廓内收较大的患者以外,其余CTV实际照射剂量为处方剂量95%以上。正常组织在整个治疗过程所受照射剂量同原始计划比较有所增加。

    作者:孙宜;李兆斌;章青;张丽华;熊霏;黄国峰;傅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口服替吉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口服替吉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局部晚期胃癌患者进入研究,采用口服替吉奥联合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方案治疗,替吉奥在放疗开始的第1天口服,剂量为40-60mg/m2,2次/天,连服2周,休息1周。维持替吉奥口服治疗至放疗结束后4周,评价治疗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全部38例患者均完成同步放化疗,其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6例,稳定4例,疾病进展5例,总有效率为76.3%;患者进食梗阻、疼痛主观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8.8%、84.6%。全组1年总生存率55.3%,2年总生存率31.5%。主要不良反应是I-III度消化道反应及血液学毒性,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结论:口服替吉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胃癌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余一锋;段爱雄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胃癌手术后替吉奥单药口服化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可手术的胃癌患者术后替吉奥单药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以临床分期Ⅱ期及Ⅲ期胃癌患者,并经手术治疗后获得痊愈者为入选对象,术后1个月试验组给予替吉奥胶囊口服,用量为80mg/( m2·d),早晚分次口服,d1-14。对照组给于FOLFOX4标准方案,每2周作为一个周期,3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不良反应发生率、KPS评分级别、临床获益率、有效率、患者手术后2年生存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胃癌手术后应用替吉奥单药控制,不良反应轻微,术后2年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依从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卫东;兰永年;温小鹏;刘磊;任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PLK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LK1在食管癌组织内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转移、分期、类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的食管癌和正常食管组织(距离食管癌﹥5cm的癌旁组织)的切除标本(包埋于石蜡中)。比较两种组织的PLK1表达情况,并探讨PLK1表达与食管癌组织的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分级、临床分期、T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食管癌患者60例,包括食管癌及正常食管组织各60个。食管癌组织的PLK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 p﹤0.01);不同组织分化( p=0.045)、肿瘤分级( p﹤0.01)、淋巴结转移情况( p=0.024)所对应的肿瘤组织PLK1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LK1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且PLK1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分级、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宁四清;詹波涛;徐海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线粒体途径在大黄素促人混合培养淋巴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大黄素促进人混合培养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大黄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模型,给予不同浓度大黄素(1μmol/L、10μmol/L、100μmol/L)培养24、48、72h后检测各组淋巴细胞凋亡、细胞内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共培养48h后淋巴细胞中细胞色素C、caspase-3、caspase-9、Bcl-2/Bax蛋白表达变化。给予还原性谷胱甘肽( GSH)清除细胞内活性氧后,检测其对线粒体膜电位及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随着培养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增加,大黄素对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逐渐增强,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高浓度大黄素提高细胞内活性氧、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清除细胞内活性氧后,能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和淋巴细胞凋亡率。结论:线粒体信号途径的激活在大黄素促淋巴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沈乃营;刘昌;何盟国;曲凯;张天政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同期放化疗联合深部热疗治疗胸段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同期放化疗联合深部热疗治疗胸段食管癌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9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放化疗联合热疗组(联合组)、同期放化疗组(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放疗组),各30例,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和比较三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的临床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优于放化疗组和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和放化疗组的总体生存率优于放疗组,而远处转移率低于放疗组( p﹤0.05)。联合组与同期放化疗组的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恶性呕吐和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高于放疗组( p﹤0.05);但联合组与同期放化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同期放化疗联合深部热疗治疗胸段食管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同步放化疗和单纯放疗,但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等方面无明显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唐志;王镇南;蔡小碧;苏文媚;杨志雄;李姝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蝎毒联合眼镜蛇毒体外抗胃癌细胞BGC-803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蝎毒( scorpid poison)与眼镜蛇毒( cobra venom)联合应用对胃癌细胞BGC-803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蝎毒和(或)眼镜蛇毒处理体外传代培养的胃癌细胞株BGC-803。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增殖变化、进行活细胞计数及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观察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蝎毒与眼镜蛇毒联合应用相对于单用蝎毒或眼镜蛇毒可显著提高胃癌细胞凋亡率、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明显下降( p﹤0.05)。随着蝎毒和眼镜蛇毒合用浓度的增高,胃癌细胞凋亡率增加、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下降更明显( p﹤0.05)。同一药物浓度作用24h与48h相比,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蝎毒与眼镜蛇毒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胃癌细胞的作用,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及调控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启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Mina53基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Mina53是近年发现的一个新基因,是对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起关键作用的原癌基因C-myc下游的一个直接靶基因。Mina53对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Mina53基因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对于Mina53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肿瘤的本质,为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新靶点。

    作者:邱镜丹;李荣;王建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人参多糖联合同步放疗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人参多糖联合放射治疗对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44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放射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参多糖治疗;对照组,单纯接受常规放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常规放射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参多糖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鼻咽癌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与单纯放射治疗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CD4+/CD8+等显著高于单纯放射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单纯放射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人参多糖联合放射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保护血液系统,并且降低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作者:马玉龙;李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凋亡相关基因p53和bax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53和bax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基底细胞样乳腺癌( 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BLBC),57例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 non-BLBC),6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53和bax的表达。结果:p53在BLBC、non-BLBC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07%(34/43)、52.63%(30/57)、5.00%(3/60),两两比较,p均﹤0.01;bax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93%(9/43)、45.61%(26/57)、76.67%(46/60),两两比较,p均﹤0.01。p53和bax在BLBC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相关,p均﹤0.05,p53与bax在BLBC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r=-0.578,p﹤0.01)。结论:BLBC组织中p53表达升高,bax表达降低,两者异常表达可能与BLB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张丙信;赵霞;贾喜花;张金库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HPIP与胰腺癌的相关性

    胰腺癌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总体五年生存率不及5%。就目前状况而言,胰腺癌的治疗方式有限、效果欠佳、前景堪忧,任何能够改善治疗的探索都是必要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 ER)在胰腺癌中广泛表达;HPIP是一种新型的支架蛋白。近年来相关文献已证实,HPIP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HPIP与胰腺癌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王倩;陈雄;欧阳学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人附睾蛋白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患者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 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是近年发现的新肿瘤标志物,HE4基因早是在人附睾上皮细胞中被发现的。研究发现,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检测到高水平的血清HE4。但HE4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除疾病、地域等因素外,仍需根据年龄及种族,界定血清HE4的临床参考范围。相比CA125,HE4有高的敏感性,而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更具有诊断价值,同时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判断、疗效检测以及决定手术范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现就HE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郝丽娅;李佩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危险因素

    目前放射治疗是胸部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而放射性肺炎是放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不利于肿瘤的治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明确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将有利于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前的评估,可对高危个体提前预知或预防,进一步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作者:鲁凤丽;常莉;金汉钰;夏耀雄;王丽;姚宏文;李文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溶酶体膜蛋白LAMP3对肝癌转移影响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是广西区域性高发恶性肿瘤,其预后与肝癌是否转移密切相关。目前有研究发现溶酶体膜相关蛋白LAMP3在肝癌细胞稳定过表达后,可促进肝癌细胞的转移,同时诱导细胞骨架F-actin重排并上调Cdc42活性,提示LAMP3可能是肝癌转移的促进因子。本文就溶酶体膜蛋白LAMP3对肝癌转移的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任庆;谭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