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霁航;杨紫伟;郭科军
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常发生骨转移,传统的放疗、化疗、手术治疗等不良反应大而且疗效有限.随着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生物学特征认识的深入,许多骨转移的靶点被发现,一些新的靶向治疗药物被开发出来.靶向治疗药物,因对骨组织具有高度选择性,能特异性阻断骨转移癌的发生发展,高效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目前骨转移癌靶向治疗药物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小龙;张春林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土槿皮乙酸诱导大鼠神经胶质瘤C6细胞株凋亡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0、0.625、1.25、2.5、5、10、20、40、80 μmol/L不同终浓度PAB对C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O/EB荧光染色后细胞的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碘化丙啶(PI)染色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C6细胞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PAB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C6细胞的生长.PAB处理24、48和72 h后,对C6细胞的半效致死剂量(IC50)分别为39.811、23.306和7.360 μmol/L.5.0、10.0、20.0 μmol/L PAB作用C6细胞72 h后的凋亡率分别为(50.5±0.7)%、(63.5±2.3)%和(80.0±1.2)%,与对照组(12.0±1.6)%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5.0、10.0、20.0 μmol/L不同浓度PAB作用C6细胞72小时后,随着浓度的增加,G2/M期细胞逐渐增多,分别为(29.84±6.215)%,(34.58±1.187)%和(70.23±6.325)%,与对照组(7.79±0.570)%相比,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细胞中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随药物剂量的增大而减小.结论:PAB可抑制大鼠神经胶质瘤C6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下调Bcl-2表达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高芹;吴侠;赵运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前纵隔肿瘤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胸外科采用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3例前纵隔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9.3岁(31~61岁).病理类型为单纯胸腺瘤3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4例,支气管囊肿2例,胸腺囊肿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完成了前纵隔肿瘤的切除,术中操作时间107 min(75~150 min),术中出血量60 ml(30~180 ml),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1.9天(0~5天),术后住院时间4.7天(2~6天),13例患者均术后随访,未见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安全可行.
作者:张勇;王哲;张广健;张勇;贾卓奇;李新举;付军科;吴齐飞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射波刀金标追踪优化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12例胸腹部肿瘤患者采用金标追踪放疗,对不符合金标追踪要求金标分别采取减小金标间距、加大金标刚体误差和采用单纯旋转误差监测模式及脊柱追踪辅助定位模式进行优化处理,比较优化前后可用金标数目≥3、等于2和1变化情况,统计采用单纯旋转误差监测模式及脊柱追踪辅助定位模式病例数目.结果:优化前后可用金标数目≥3、等于2和1病例分别由49例(43.8%)、47例(42.0%)、16例(14.3%)变化为68例(60.7%)、33例(29.5%)、11例(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其中8例(7.1%)采用单纯旋转误差监测次优模式,44例(39.2%)采用脊柱追踪辅助定位方式,患者的体位旋转误差处于可控和可接受范围,无治疗意外发生.结论:综合采用金标追踪优化措施,有利于提高金标利用率和降低射波刀治疗风险.
作者:赵瑞;李中华;陆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与配对肿瘤组织标本中EGF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评价胸腔积液标本检测EGFR基因突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与配对肿瘤组织样本72例,采用ARMS方法,检测样本中EGFR基因第18~21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细胞学样本和组织学样本中EGFR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48.61%和51.3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一致率为92.11%,不一致率为7.89%.结论:二者的一致率较高,恶性胸水可以作为无法获得肿瘤组织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检测的有效样本.
作者:王斯;李苗;王琳;刘楠;刘洋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检测OPN在胆管腺癌、癌旁胆管组织中的表达,了解OPN在胆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OPN在44例胆管腺癌、44例癌旁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OPN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OPN在胆管腺癌、癌旁胆管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2%(30/44)、27.3%(12/44),在胆管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胆管组织(P<0.05).OPN在胆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胆管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PN阳性表达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15).结论:OPN在胆管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胆管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胆管腺癌的参考指标,对胆管腺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志锋;刘进忠;卞永生;石荣亚;靳松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系统评价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MEDLINE(Ovid)、CNKI、维普中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利用CRS联合HIPEC治疗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的所有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和非随机对照试验(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非RCT),对纳入研究主要从生存期和安全性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项RCT和8项非RCT,共504例患者.生存期方面,RCT中,CRS联合HIPEC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明显高于单纯CRS组的7个月(P=0.003).8项非RCT中,CRS联合HIPEC治疗的1、2、3年合计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2.9%、27.1%、16.8%.手术切除程度达到CC 0~1分是预后较好的预测指标.安全性方面,非RCT显示联合治疗方案围手术期总体死亡率为4.8%,严重并发症的合计发生率为24.9%,在RCT中这两项数据分别为0和13.1%.结论:对于胃癌伴腹膜转移,尤其是达到CC 0~1切除的患者,CRS联合HIPEC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同时存在较高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文磊;杨海南;徐龙文;张琼;吴晋;张红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 FDG PET/CT 显像病灶长度、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大值)与病理分级及肿瘤 Ki67 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食管癌患者113 例,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测得食管癌病灶长度及 SUV 大值,检查1周内外科手术,取得食管癌标本,行 Ki6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 HE 染色确定病理分级,分析病灶长度、SUV大值与病理分级及Ki67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高、中、低分化鳞癌组病灶的平均长度分别为(6.30±2.44) cm、(5.24±2.20) cm和(5.81±2.63) cm,经统计学分析,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0.05).高、中、低分化鳞癌组病灶的平均SUV大值分别8.29±3.91、10.45±4.56和12.13±4.04,经统计学分析,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病灶长度与 Ki67 指数在相关性散点图上无直线相关关系,统计学分析证实二者之间无相关性(r=0.049,P=0.604>0.05).病灶SUV大值与Ki67指数在相关性散点图上存在明显直线相关关系,统计学分析证实二者之间呈正相关(r=0.719,P=0.000<0.05).结论:食管癌病灶长度与病理分级及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关系;而食管癌病灶SUV大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病理分级,间接评价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作者:刘长存;邢岩;吴珊;宋建华;陈香;车文军;林军;赵晋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建立优雅的肿瘤风险模型是肿瘤分子预防的重要内容.根据遗传和表观遗传、环境、年龄和其他肿瘤风险因素建立的肿瘤风险模型应能够准确预言肿瘤的发生.
作者:孙延荣;张百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作为七个Sirtuin(SIRT,又称抗衰老酶)家族成员(Sirt1-Sirt7)之一,Sirt7已被发现在很多肿瘤中异常表达,但其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仍不清楚.本研究中重点探索Sirt7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以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转移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手术切除宫颈癌组织石蜡标本113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癌标本3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标本62例和正常宫颈组织12 例中Sirt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irt7与宫颈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Sirt7在正常宫颈、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低度)、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高度)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上升,分别为 8.3%,13.1%,41.7% 及69.2%(P<0.05).另外,Sirt7的表达情况与宫颈鳞癌的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年龄无关(P>0.05).结论:Sirt7可能在宫颈鳞癌的恶性进展中发挥作用,有可能是宫颈鳞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作者:刘春菊;高英;魏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究miR-100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迁移能力的调节与机制.方法:Real time-PCR检测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和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miR-100的基础表达水平.应用脂质体法将 miR-100 mimic及阴性对照分别转染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通过real time-PCR检测转染后miR-100的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过表达miR-100对MDA-MB-23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lug、snail和E-cadherin等EMT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miR-100在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转染miR-100 mimic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miR-100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细胞划痕实验显示过表达miR-100的MDA-MB-231细胞划痕愈合速度明显减慢.过表达miR-100的MDA-MB-231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而slug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miR-100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迁移能力与其上调E-cadherin,下调slug、snail蛋白表达,抑制EMT有关.
作者:刘一诺;刘阳;江茜;何苗;韩丽;颜媛媛;魏敏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胰腺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胰腺癌患者180例,根据术后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型血浆酶原激活剂(t-PA)、血浆酶原激活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差异,观察有无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及术后出血等不良反应,并对DVT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术前低,t-PA水平较术前高;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对照组术后低,t-PA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及P<0.01).治疗组DVT、肺栓塞、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猝死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既往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是导致胰腺癌术后易患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于预防胰腺癌术后伴发DVT安全且疗效肯定.
作者:朱明;徐吟亚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早期卵巢癌患者临床手术相关参数的差异.方法:对我院2012年至2014年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早期卵巢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术患者的年龄、体重、体重指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切除淋巴结数量等手术相关参数,以及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术后相关参数.结果:经筛选后共65个病例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腹腔镜组26例,开腹手术组3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腹腔镜组患者的肿瘤直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小于开腹手术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量、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型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早期卵巢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翟振波;张彬玉;张秀珍;袁渊;王平;杨红;韩志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化疗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我院158例宫颈癌化疗患者,按是否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分成VTE组(n=40)与无VTE组(n=118),记录分析两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病例类型、肿瘤分期、血小板计数、血黏稠度、D-二聚体以及治疗措施.结果:VET组Ⅳ期:90.00%,血黏稠度增高:67.50%,D-二聚体增高:70.00%;无VTE组Ⅳ期:70.34%,血黏稠度增高:46.61%,D-二聚体增高:49.15%(均P<0.05).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分期、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黏稠度与宫颈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高度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例宫颈癌化疗合并VTE患者2例并发大出血死亡;其余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9例治愈,4例好转,总有效率为57.50%.结论:宫颈癌肿瘤分期晚、D-二聚体水平高以及血黏稠度高与宫颈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高度相关,为宫颈癌患者并发VTE的高危因素;及时评价宫颈癌化疗患者合并VTE的高危因素,及早抗凝治疗,可预防及减少并发VTE,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徐瑶;彭聪;邓晓杨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针对于EGFR突变型患者.但基于分子靶向药物并未明显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及出现获得性耐药问题,如何将传统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有机结合延长晚期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受到广泛关注.化疗序贯EGFR-TKIs模式被证实为其中一项颇有前景的治疗策略.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对化疗序贯EGFR-TKIs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机制及疗效进行综述.
作者:陈文菊;吴书胜;何义富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肠癌患者中与铁代谢相关的铁调素(Hepcid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ogenin,NEO)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特征、贫血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例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epcidin及NEO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临床特征、贫血的关系.结果:铁调素的表达与患者T分期有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无关.NEO的表达与患者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肠癌术前贫血组与无贫血组患者Hepcidin及NEO的表达均无区别.肿瘤组织中Hepcidin与NEO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r=-0.04,P>0.05).结论:肿瘤组织中Hepcidin的表达与肠癌患者的T分期有关,与其他生物学因素无相关性,NEO与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无任何相关性;且Hepcidin与NEO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Hepcidin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肠癌患者术前贫血与肿瘤组织中Hepcidin及NEO的表达无关.
作者:严敏;陆晔;程旭;李蓉;潘湘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构建、表达迁移诱导蛋白7(migration-inducing protein 7,MIG7),制备该融合蛋白的兔多克隆抗体,纯化并鉴定该多克隆抗体.方法:设计并合成MIG7蛋白特异性多肽片段,合成的MIG7多肽与马来酰胺活化匙孔血蓝蛋白(KLH)偶联,构建半抗原-载体偶联物.以MIG7特异性多肽-KLH为抗原免疫大白兔,制备抗MIG7多克隆抗体.40%硫酸铵沉淀、甘氨酸溶液洗脱纯化抗体,Dot blot检测抗体血清效价.免疫组化与qRT-PCR验证MIG7抗体.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qRT-PCR检测结果一致,证明该抗体可特异性结合MIG蛋白,获得MIG7多克隆抗体.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并纯化了特异性较高的抗MIG7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MIG7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形成和肝癌侵袭转移中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余飞;盛冠男;陈冠男;王宇鹏;宁莉莉;屈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早期放射性肝损伤的彩色多普勒影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生化改变.方法:三维适形放疗20例腹部肿瘤患者和4例右下肺癌患者.观察患者放疗前、后生化和肝脏彩色多普勒影像改变.结果:18例患者显示肝脏照射区及邻近区域乃至整个肝脏肝内光点增粗,回声逐渐增强,见条正常肝脏与肝硬化肝脏放射性损伤彩色多普勒表现不同.患者疗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谷酰转有为酶(GGT)均较治疗前升高.结论:放射性肝损伤彩色多普勒表现与肝脏原发疾病相关,肝功能改变与影像改变一致.
作者:陈永忠;孟平;许浩;胡兵;金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原发性脊柱骨肿瘤的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治疗过程中大的挑战在于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和大程度保留神经功能之间的权衡取舍.手术是原发性脊柱骨肿瘤的一线治疗方式.然而,由于患者基础情况、肿瘤大小、位置等限制因素,手术治疗仍有其局限性.过去,常规放疗常常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方式;但常规放疗往往因为靶区邻近脊髓而使靶区放射剂量不足,进而导致远期预后不佳.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治疗在原发性脊柱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原发性脊柱肿瘤的治疗领域,新的放疗技术使肿瘤区域受照剂量在增加的同时将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控制在可耐受的范围内成为可能,这些放疗技术包括调强放射治疗、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质子及重离子治疗以及近距离治疗.
作者:李学敏;王俊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学、行为学、社会经济学、遗传易感性等方面.随着宫颈癌诊断和筛查技术的发展,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得以早期发现和治疗,使得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要进一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还需要做好一级预防.本文就宫颈癌危险因素以及一级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王东营;张琨;许天敏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