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远姣;向茜;邱逦
产前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大多通过观测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结构进行诊断,并不能确定其功能是否正常.因此,具有诊断意义的观测指标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一些诊断新方法的涌现也为此提供了思路,使产前预测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预后成为可能.本文对产前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春晖;白彦;王丽岩;贸立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未育及已育初产妇耻骨直肠肌(PR)静息及大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差异.方法 未育女性73例(未育组),已育初产妇45例(产后1~6年,已育组),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分别在静息及大收缩状态下测量PR前部、中部及后部的杨氏模量值,并计算差值,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未育组及已育组双侧PR各部大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均较静息状态下增大(P均<0.01).未育组静息及大收缩状态下PR各部的杨氏模量值及各部收缩前后变化差值与已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WE可以定量评估耻骨直肠肌的弹性功能.未育及已育初产妇PR大收缩状态下的杨氏模量值均较静息状态下大.在静息状态下、大收缩状态下及收缩前后杨氏模量变化差值,已育初产妇与未育女性的杨氏模量值无差异,分娩对耻骨直肠肌弹性的影响不大.
作者:王瑾;王慧芳;陈华;郭娟;王诗雅;陈梦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超声漩涡征及滤泡环征诊断早期卵巢扭转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卵巢扭转的术前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经超声诊断45例.45例中,40例显示漩涡征和(或)滤泡环征.其中超声显示单纯漩涡征20例,漩涡征伴有滤泡环征12例,单纯滤泡环征8例.32例漩涡征中,8例位于外侧,24例位于内侧.外侧与内侧卵巢体积[(321.94±271.43)mm3vs (86.45±60.82)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7,P=0.024).53例卵巢扭转中,5例漏诊,3例误诊.结论 超声显示漩涡征或滤泡环征是诊断早期卵巢扭转的特征性表现.
作者:张敏;周启昌;文烈明;洪燕;覃伶伶;符小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黑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帕金森病(P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SWI诊断PD的文献进行评价和筛选,采用RevMan5.3、Stata1 1.2统计软件检验异质性.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效应模型,计算总体效应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后进行敏感度和漏斗图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文献9篇,累计正常对照组389名,病例组355例.P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黑质相位值总体效应检验[Z=1.11,P=0.27,95%CI(-0.05,0.11)]、黑质网状带相位值总体效应检验[Z=1.82,P=0.07,95 %CI(-0.00,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黑质致密带相位值总体效应检验[Z=27.88,P<0.00001,95%CI(-0.06,-0.05)对诊断PD有统计学意义.漏斗图分布呈倒漏斗形,近似对称;Begg's检验、Egger's检验证实发表无偏倚;敏感度分析结果可靠.结论 Meta分析提示SWI测量黑质致密带相位值有助于诊断PD.
作者:杨铁;周波;李东璟;翟素珍;王吉平;张春林;焦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下肢腓总神经超声特征与密歇根量表(MNS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9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超声资料,依据MNSI评分结果分为A组(0~3.4分)、B组(3.5~4.4分)及C组(≥4.5分).另选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腓总神经的声像图特征进行比较,包括腓总神经的前后径、横径、截面积及神经束回声、“筛网状”结构、神经外膜、与毗邻组织分界.结果 A、B、C组腓总神经各形态参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比较,B、C组腓总神经超声表现为神经束回声减低、“筛网状”结构模糊、神经外膜不均匀增厚、与毗邻组织分界不清的患者均明显增加(P均<0.05).腓总神经的前后径、横径、截面积与密歇根筛查体格检查评分呈正相关(r=0.573、0.625、0.584,P均<0.05).结论 密歇根筛查量表体格检查评分与腓总神经超声形态学参数及声像图特征具有一定相关性,评分越高,腓总神经超声表现异常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王艳滨;韩云霞;黎奇;刘晓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同源动态能谱CT和MSCT在脊柱扫描中的差异.方法 将脊柱疾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组两组,每组25例.A组采用同源双电压(80、140 kVp)动态扫描,FBP重建单能量图像,记录图像噪声-能级曲线、椎体CNR随能量变化曲线,得出低图像噪声值及高CNR值的佳能级,测量图像噪声及椎体CNR.B组常规MSCT扫描,FBP图像重建.比较两组辐射剂量、图像噪声和椎体CNR.结果 A组佳能级为70 keV,图像噪声为(16.12±1.48) HU,较B组(53.95±4.97)HU明显降低(t=3.25,P<0.05);CNR为5.89±0.46,是B组(1.67±0.15)的3.5倍(t=5.43,P<0.05);容积CT剂量指数为(7.64±0.71)mGy,较B组的(16.34±1.24)mGy降低了53%(t=15.62,P<0.05).结论 同源动态能谱CT脊柱成像较常规MSCT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降低图像噪声,提高椎体CNR,改善图像质量.
作者:李阳;高源统;彭文献;王晓阳;罗敏;贾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SCT对食管闭锁合并远端气管-食管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5例经食管造影诊断为食管闭锁的新生儿行64层MSCT检查,其中33例经手术确诊,2例放弃治疗.应用MPR及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3D)技术重建图像,并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 MSCT对35例均可显示食管近端盲端的形态,对26例可显示远端食管的解剖形态,9例远端食管的解剖形态显示不满意.术中所测33例患儿瘘管管径为2.15~3.25 mm(中位管径2.50 mm),近、远端食管盲端的距离为3.56~25.25 mm(中位距离13.33 mm).26例MSCT图像效果满意的患儿中,MPR重建测得瘘管管径为1.28~3.25 mm(中位管径1.83 mm),近、远端食管盲端的距离为3.25~16.30 mm(中位距离6.90 mm);SS3D重建测得瘘管管径为2.30~3.50 mm(中位管径2.60 mm),近、远端食管盲端的距离为3.50~18.20mm(中位距离7.70 mm).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近端食管及多数远端食管的解剖形态、气管-食管瘘的位置,并测量瘘管的管径及食管近端盲端与闭锁远端的距离.
作者:汪松;尹传高;胡俊;王昶;刘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儿女,9岁,因“反复抽搐4个月”入院.MRI:右侧顶叶皮层见一楔形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境界尚清楚,边缘轻度强化,无水肿(图1).影像学提示:胶质瘤.肿瘤切除术中见病灶位于脑皮质,颜色灰暗,供血中等.病理检查见瘤细胞细长,核呈杆状,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罕见,围绕血管成室管膜样排列.免疫组化:GFAP(+),S-100(+),EMA(+),Ki-67<1%(+),Nestin(-),SYN(-),NeuN(-),P53(-).病理诊断:血管中心性胶质瘤(angiocentric glioma,AG).
作者:冯吕金;温志波;王显龙;于昊;蒋山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小结节胸腔镜切除术前CT引导下带钩金属导丝锚定操作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恶性肿瘤患者共30枚肺小结节行CT引导下带钩金属导丝锚定辅助胸腔镜切除,评估结节定位的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分析其对患者肿瘤分期及疗效评价的影响.结果 术前CT引导下带钩金属导丝定位平均手术时间为(15.0±3.2)min.28例患者(共30枚)肺小结节中,1例(1枚)患者术中见定位针脱落,行肺叶切除;另27例(29枚)结节均准确定位并行楔形肺切除.定位术后7例(7/28,25.00%)患者发生少量气胸,针道周围少量出血8例(8/27,29.63%),其中3例(3/28,10.71%)患者同时出现少量气胸和针道周围少量出血.术后病理证实15例(15/28,53.57%)肿瘤复发转移,1例(1/28,3.57%)患者为第二原发癌,12例(12/28,42.86%)患者因确诊为肺内良性结节确定肿瘤分期不变或疗效稳定.结论 肺小结节胸腔镜切除术前CT引导下带钩金属导丝锚定操作便捷,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患者肿瘤准确分期及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晓燕;高顺禹;陈克能;汪宁;齐丽萍;崔湧;唐磊;陈麦林;单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肝胆期成像在慢性肝病背景下对肝癌检出和定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慢性肝病患者的Gd-EOB-DTPA增强MRI表现,89例患者经临床诊断或病理诊断有肝癌病灶,10例患者临床诊断未见明确异常,作为阴性对照.所有MR图像数据,由2名高年资医师共同阅片,分析肝胆期图像与DWI对肝癌的检出率;另由3名中低年资医师将其分为有肝胆期组和无肝胆期组,并对两组图像独立盲法阅片,比较两组图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诊断信心分值及ROC曲线.组间结果的比较采用Wilcoxon或McNemar非参数检验.结果 89例肝癌患者共检出130个病灶,其中肝癌病灶111个,良性结节19个,111个肝癌病灶中100个经病理证实,11个临床诊断.肝胆期成像对肝癌的检出率高于DWI[99.10%(110/111) vs 90.99%(101/111),P=0.012];有肝胆期组阅片者平均信心分值明显高于无肝胆期组(P=0.001);对于长径≤1 cm的小肝癌,有肝胆期组平均检出率高于无肝胆期组[93.00%(17.67/19) vs 70.16%(13.33/19),P=0.016];有肝胆期组ROC曲线下面积亦高于无肝胆期组[0.949(95%CI:0.815~0.995) vs 0.744(95%CI:0.566~0.877),P=0.0023].结论 慢性肝病背景下应用Gd-EOB-DTPA的肝胆期图像的肝癌检出率优于DWI,尤其对于长径≤1 cm的小肝癌,同时能够提高诊断信心.
作者:叶枫;宋颖;余小多;张红梅;欧阳汉;吴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男,32岁,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CT:右侧侧脑室及室间孔区可见不规则高密度影及钙化影,病灶非钙化部分CT值约46 HU,右侧侧脑室体部扩张,双侧侧脑室前角圆钝(图1A).MRI:病灶平扫呈等长T1,混杂T2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钙化成分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图1B、1C).影像学提示:中枢神经细胞瘤或室管膜下瘤可能.遂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病灶境界清楚,质地中等,局部囊变,可见钙化.术后病理检查见囊壁组织内衬单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细胞表面游离缘可见纤毛.免疫组化:CK-PAN(上皮+),GFAP(+),NeuN(弱+),Vim(-).病理诊断:支气管源性囊肿,囊壁胶质细胞增生伴钙化(图1D).
作者:王彦懿;李松柏;戴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验证反转恢复实时快速小角度激发(IR-rttfl)成像的心肌T1量化方法.方法 对仿体、健康志愿者和心肌坏死患者分别进行成像,在3.0T磁场中使用IR-rttfl的扫描方法量化心肌T1值,与MOLLI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并将T1量化的结果用于分析心肌的异常区域.结果 IR-rttfl方法将扫描时间缩短到6 s以内,T1量化结果比MOLLI方法更准确,并且能够有效区分患者心肌的异常区域.结论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抑制心律不齐造成的影响,提高心肌T1量化结果的准确性,对心肌坏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银珠;陈元枝;朱燕杰;钟耀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单指数ADC值及扩散峰度成像在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中的应用.方法 取50只SD大鼠建立肝纤维化模型,作为模型组,另取15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模型组于建模后第14、21、28、35、42、49、56、63、70天各随机抽取5只(建模过程中死亡5只),行3.0T MRI及病理检查,对正常对照组直接行MRI及病理检查,获得肝脏ADC值、Dapp、Kapp值及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鼠不同肝硬化病理分期间ADC、Dapp及Kap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DC、Dapp值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呈负相关(r=-0.79、-0.73,P均<0.001),Kapp值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59,P<0.001).结论 扩散峰度成像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新技术,单指数ADC值结合扩散峰度成像可较为全面、准确地反应肝纤维化过程中病理生理及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
作者:胡根文;全显跃;林小影;Queenie Chan;章绪辉;李余发;林婷;史达;陆丹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加权成像及DWI在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HIE的56例足月新生儿(HIE组)行常规MR(T1WI、T2WI、T2 FLAIR)及ASL、DWI,并以10例无HIE病史的轻度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敏感度及特异度.选择双侧基底核区(尾状核头、豆状核)、丘脑、额叶白质(侧脑室上缘水平)为ROI,测量两组rCBF及ADC值,并分析两组各ROI的rCBF及ADC值的差异,并分析各ROI rCBF与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常规MRI序列检测HIE的敏感度41.38%(12/29)、特异度55.56%(15/27);DWI序列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为50.00%(12/24)、46.88%(15/32);ASL检测HIE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为34.48%(10/29)、92.59%(25/27).HIE组丘脑及豆状核rCB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93、2.74,P=0.004、0.010),尾状核头部与额叶白质的rCBF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E组丘脑、额叶白质及豆状核ADC值较对照组减低(t=2.44、2.39、2.25,P=0.025、0.030、0.040).丘脑和豆状核的rCBF与ADC值呈负相关(r=-0.355,P<0.01,r=-0.471,P=0.02).结论 HIE时丘脑及豆状核血流量代偿性增加,局部脑组织水分子弥散受限.ASL及DWI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反映足月新生儿HIE的病理过程.
作者:孟琳琳;王茜;王芳;李宜芳;马祥兴;李文;王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几种较常见易误诊、漏诊疾病的超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胎儿心脏超声检查6745名孕妇共6848胎和出生后接受随访的332例新生儿和婴幼儿资料,分析常见易误诊、漏诊疾病的超声特点.结果 心脏畸形胎儿969胎,其中2胎完全型大动脉转位为首诊漏诊,5胎卵圆孔受限误诊为左心室发育不良.出生后于我院随访的新生儿及婴幼儿332例,与出生前检查结果不一致者9例,包括产前可疑轻度主动脉缩窄而出生后正常5例、产前诊断肺动脉瓣狭窄但出生后未见异常1例、漏诊威廉综合征2例、漏诊心内型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结论 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一些心脏畸形极易漏诊和误诊,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困境和难点进行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提高产前诊断质量.
作者:刘晓伟;何怡华;张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女,45岁,主因“发现左侧腋窝肿物1年余,近1个月自觉肿物有所增大”就诊.查体:左腋下局部皮肤隆起,表面光滑,触及3 cm×2 cm肿物,质软,边界尚清,与皮肤、周围组织及胸壁无明显粘连,活动度可.超声:于左侧腋窝探及4.53 cm×1.74 cm低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CDFI:内部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图1).诊断:左侧腋窝实性占位,淋巴结可能.增强MRI图像显示肿块迅速强化(图2),提示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或血管瘤.行腋窝肿物切除术,术中见一灰白色带包膜肿物.镜下见病变由良性增生的导管和纤维性间质构成,间质纤维黏液样变性;诊断为左腋窝副乳腺纤维腺瘤(图3).
作者:徐鑫;王媛;童明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3.0T MR多b值DWI序列评价胰腺癌放疗疗效.方法 对24例胰腺癌患者行DWI扫描,b值为0,600,800,1000 s/mm2,于AW4.5工作站利用Functool ADC软件进行处理,记录胰腺癌肿块区、肿块邻近区、肿块远离区ADC值;放疗1个月后再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比较胰腺癌患者放疗前后各b值条件下各测量区域ADC值,计算放疗前后胰腺癌肿块区ADC值变化率(rADC)、筛选评价放疗疗效的佳b值.结果 b值分别取600、800、1000 s/mm2时,放疗前肿块区与邻近区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0.22、0.38,P均>0.05),肿块区与肿块远离区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3.98、3.50,P均<0.01);肿块区、肿块邻近区放疗前后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肿块区:t=7.94、5.95、6.51,P均<0.01;肿块邻近区:t=2.96、6.46、8.83,P均<0.01),肿块远离区放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1.99、2.02,P均>0.05).b值为600,800,1000 s/mm2时的rADC分别为(32.42±1.97)%、(28.44±2.44)%、(30.27±2.03)%.评价放疗疗效佳b值为600 s/mm2.结论 3.0T MR多b值DWI序列评价胰腺癌放疗早期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秦丹;王萍;时惠平;胡琪璐;周旭嘉;杨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诊断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方法较多,其中PET/CT功能显像方法在PD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变严重程度分级及治疗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1].本研究对正常食蟹猴、单侧及双侧纹状体损毁的PD模型食蟹猴进行18F-AV-133PET/CT显像,研究大脑纹状体、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小脑、头皮、颅骨对18F-AV-133显像剂摄取的特征及摄取大值出现的时间.
作者:黄盛才;秦朝军;朱琳;乔洪文;岳峰;唐忠平;杞玉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T能谱曲线鉴别诊断脊柱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3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脊柱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行能谱CT扫描,包括非恶性组18例,其中良性和中间型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分别为12例和6例;恶性组20例.获得单能量图像,生成CT能谱曲线,计算40~140 keV不同能级水平下的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同时获得病变在混合能量图像的静脉期CT值.对所得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80 keV非恶性组CT值分别为(197.97±95.69)HU、(141.30±63.66) HU、(105.78±44.04)HU、(84.21±32.65)HU、(68.92±26.16)HU,恶性组CT值分别为(321.86±97.97)HU、(225.46±72.42)HU、(159.98±50.03) HU、(120.53±41.69)HU、(96.59±37.86) HU.40~80 keV条件下,非恶性组与恶性组相同能级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90~140 keV条件下,非恶性组与恶性组相同能级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恶性组能谱曲线斜率为1.58±0.89,低于恶性组能谱曲线斜率(2.76±0.83;t=-3.48,P=0.002).非恶性组与恶性组混合能量图像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250).结论 CT能谱曲线对鉴别恶性与非恶性脊柱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一定价值,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袁源;张艳;郎宁;袁慧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男,66岁,15个月前确诊梭形细胞瘤并接受保守治疗,本次因“腹部渐渐增大、消瘦、尿频、尿急”再次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腹壁柔软、静脉曲张,包块触及不确切.CT平扫见腹盆腔巨大软组织肿块,约34.0 cm×19.1 cm×28.6 cm,界限尚清,密度欠均匀,内见条片状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轻度强化,内见多发纡曲强化血管影穿行(图1A).MRI平扫示肿块以等T1长T2信号为主,内见条索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相似(图1B).影像学诊断:腹腔-盆腔巨大富血供肿瘤.活组织穿刺病理检查结果符合梭形细胞瘤.免疫组化(图1C):CD117(+)、CD34(-)、Dog-1(+).临床综合诊断为高度危胃肠道间质瘤.
作者:王玉娇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