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韩婷婷;石明伟;王凡;王颖杰

关键词:胃癌, 甲磺酸阿帕替尼, 靶向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28例化疗失败的胃癌患者,给予阿帕替尼500 mg/d,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率(RR)为10.7%,疾病控制率(DCR)为42.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5个月,患者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和蛋白尿.结论:阿帕替尼治疗二线或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环状RNA与造血及血液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非编码RNA,广泛分布于细胞中,其具有保守序列及特殊的反向剪接成环的结构特点,使其在细胞中稳定表达,同时具有组织特异性.随着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circRNA被发现,同时circRNA的功能也逐渐被了解证实,使其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在肿瘤疾病中的研究越来越广泛.circRNA通过不同途径调节基因的表达,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对造血与血液肿瘤的影响也逐渐被揭示.本文论述了circRNA的产生、结构特点与功能,以及其与造血及血液肿瘤的关系.

    作者:陈芳;王孝会;张继红;刘卓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临床指标对LEEP术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相关临床指标对宫颈环状电切除(LEEP)术治疗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行LEEP术的CINⅡ-Ⅲ患者41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切缘阳性、CINⅡ-Ⅲ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后切缘阳性者53例(53/418,12.7%),CINⅢ和腺体受累组患者LEEP术后切缘阳性率更高(D<0.05);复发者11例(2.6%),HPV16阳性患者LEEP术后复发率更高(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INⅢ组在术后出现切缘阳性的概率提高了1.7倍;术前病检累腺组在术后出现切缘阳性的概率提高了1.6倍;术前HPV16阳性在术后出现CINⅡ-Ⅲ复发的概率提高了5.7倍.结论:术前的病理学检查如CIN分级和腺体受累能预测LEEP术的手术效果;HPV16阳性可作为预测LEEP术后CINⅡ-Ⅲ复发的客观临床指标.对于CINⅢ或腺体受累或HPV16阳性的患者,术中应进一步加以重视,术后应密切随访.

    作者:周丹丹;潘书惠;吉中磊;卞干霞;李洁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相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7例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治疗相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tMDS/AML)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分析7例tMDS/AML的诊疗经过.结果:7例tMDS/AML患者中,原发病为胃癌1例,乳腺癌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结论:tMDS/AML临床少见,目前无特异性疗法,应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作者:冶秀鹏;包慎;魏玉萍;智峰;郭营;张伟;李叶琼;宋丽君;牛玉捷;李蓉;孙月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肿瘤发生的理论模式

    肿瘤发生的问题始终没有明确答案,现有的资料提示肿瘤发生的理论模式包括微驱动基因突变、蛋白质失衡、中心体扩增、线粒体衰竭、干细胞分裂、体细胞进化、基质衰老、区域癌化、肿瘤传染、神经依赖、大爆炸模型和细胞行为异常等.理解肿瘤发生的理论模式为寻找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作者:周晓丰;张百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阿帕替尼治疗肺巨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肺巨细胞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肺巨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对肺巨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例肺巨细胞癌患者因刺激性呛咳、左侧胸部闷痛3个月入院.胸部CT检查及病理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肺巨细胞癌.采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3周方案化疗,化疗2个周期后临床症状轻微好转且疗效评价稳定(SD),化疗4个周期后疗效评价进展(PD),口服阿帕替尼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后疗效评价亦是PD.结论:肺巨细胞癌临床罕见,生存期短,预后差,目前无标准的治疗方法,化疗可能短暂延缓肿瘤进展,阿帕替尼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效果可能欠佳.

    作者:李巧珍;张才金;王爱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PHA-767491对结直肠癌Colo32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PHA-767491对结直肠癌细胞系Colo32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配置不同浓度的PHA-767491作用于Colo320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CCK-8结果显示PHA-767491能显著抑制Colo320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PHA-767491能诱导Colo320细胞的凋亡.结论:PHA-767491能够抑制Colo320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凋亡.

    作者:刘洋;刘迪;王晶莹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胶质瘤中KI67和GDN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各级别胶质瘤中KI67和GDNF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0月到2016年9月期间18例胶质瘤标本,分析其病理分级,其中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3例;18例患者均为初发且均未进行过放化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KI67和GDNF蛋白在各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用Image-Pro Plus(IPP6.0)处理软件进行灰度值扫描,SPSS 19.0方法统计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KI67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在癌旁组织(N)中,KI67蛋白几乎无表达,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KI67蛋白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表达趋势,且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GD-NF蛋白定位在细胞质,在癌旁组织(N)及各级别胶质瘤组织中,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GDNF蛋白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表达趋势,且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KI67和GDNF蛋白表达呈显著增高趋势.

    作者:史永志;杨张凯;史航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不可逆电穿孔是一种全新的肿瘤消融技术,该技术利用脉冲电场在细胞膜上造成不可逆的纳米级孔洞,从而使肿瘤细胞死亡,这是一种独特的非热效应灭活机制.近年来,越多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实了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就目前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元章;薛超;李晓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早期中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切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中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早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经肛门局部切除组(n=52)和根治性切除组(n=60).术后标本行常规免疫组化病理检测,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大小、肿瘤距肛缘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中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切除与根治性手术比较治疗效果相当,但操作更简便易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生活质量高,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内镜切割吻合器的联合应用,使得该术式更简便易行,在具有适应征患者中可以推广.

    作者:杨永江;苏卓彬;彭涛;孔令霞;孙红;王国强;李曙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盐霉素增加鼻咽癌CNE-2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盐霉素(Sal)对鼻咽癌CNE-2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CCK8测定不同浓度盐霉素、不同剂量放疗及联合应用对CNE-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平板克隆实验观察盐霉素联合放疗后细胞的克隆形成率;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CCK8结果显示,盐霉素和放疗对鼻咽癌CNE-2细胞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浓度和剂量依赖性,且联合组抑制作用强于单纯药物组或放疗组.平板克隆实验显示盐霉素联合放疗后能显著降低细胞的克隆形成率;Hoechst33258染色显示盐霉素联合放疗治疗后细胞凋亡现象更明显;细胞流式术检测显示联合组较单纯药物组或放疗组凋亡率增加,盐霉素对放疗具有增敏作用.药物组和放疗组均能使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两者联合效果更明显.结论:盐霉素能增加人鼻咽癌CNE-2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周期阻滞及其凋亡诱导相关.

    作者:吴丹心;骆志国;明帮春;王丹;汪森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病变患者26例(A组)、病例资料及随访较完整的无髓外侵犯患者130例(B组)及伴骨旁髓外病变患者10例(C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三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病变患者发生率为4.68% (26/556),发生部位为睾丸、椎管硬膜外、皮肤等.伴骨旁髓外病变患者发病率为1.80%(10/556),发生部位为肋骨附近胸壁和脊柱旁等.A组中6例为反复治疗不缓解,出现髓外侵犯,自确诊到髓外病变出现中位时间为3(2~12)个月;9例为完全缓解后在骨髓复发或未复发状态出现髓外侵犯,自确诊到髓外病变出现中位时间为16.5(8 ~45)个月;11例为初诊时伴有髓外侵犯.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2个月,B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7.3个月,C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5.3个月.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侵犯在骨髓不缓解和缓解状态均可出现,不依赖骨髓微环境生长,是骨髓瘤预后不良因素.骨髓瘤伴骨旁髓外病变患者预后优于伴非骨旁髓外病变患者.

    作者:吴迪;余艳丽;刘芳;卢蓉;王雯娟;郝锦霞;王孟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PEG3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目的:阐述印迹基因PEG3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Oncomine数据库及GEPIA分析PEG3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KM-Plotter做PEG3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经MethHC分析PEG3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String-DB数据库分析PEG3相互作用蛋白;通过The Hu-man Protein Atlas分析PEG3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mRNA水平上,PEG3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较正常肾组织显著低表达,表达水平与肾癌预后呈负相关(Log-rank P=0.001 1),PEG3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也较正常肾脏组织低表达,且其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则显著增高.与PEG3相关蛋白有NL-RP7、MEST、SIAH1、PEG10、CDC25B等,可能参与细胞有丝分裂周期调节及遗传印迹等细胞功能.结论:通过肿瘤基因数据库信息挖掘发现,PEG3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且与患者生存期有关,将为后续的肿瘤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陈展;崔强;齐闯;赵虎;朱合欢;路君;谭建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WP1130对宫颈鳞癌细胞顺铂化疗增敏性的分析

    目的:探索X染色体连锁的泛素特异肽酶9(ubiquitin-specific peptidase 9 X-linked,USP9X)抑制剂WP1130在宫颈鳞癌细胞中对顺铂(diaminodichloroplatin,DDP)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CCK8筛选DDP及WP1130作用于SiHa细胞的佳浓度剂量,并研究DDP与WP1130联用对SiHa细胞抑制率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方法检测WP1130对SiHa细胞USP9X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USP9X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探讨WP1130对SiHa细胞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CCK8筛选的3 μg/ml DDP及1.5 μmol/L WP1130作用于SiHa细胞72 h为佳剂量,WP1130联合DDP组SiHa细胞的存活率较单用DDP组显著降低(P <0.05);ICC显示WP1130可抑制USP9X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 发现SiHa细胞中USP9X蛋白的表达水平在DDP及WP1130作用后降低(P<0.05),且在DDP联用WP1130组中低(P<0.05).结论:WP1130能增强宫颈鳞癌细胞对DDP的敏感性,可为宫颈鳞癌综合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程艳;章丽霞;刘钧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液OSC、OPG、NTX及与尿液NTX水平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液骨钙素(OSC)、骨保护素(OPG)、Ⅰ型胶原吡啶交联氨基末端肽(NTX)及与尿液NTX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比4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实验组)和4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血液OSC、OPG、NTX和尿液NTX水平,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的血液OSC、OPG、NTX和尿液NTX水平的差异.评估血液OSC与血液NTX水平相关性,血液OPG与血液NTX水平相关性,血液和尿液NTX水平相关性.结果:实验组中血液OSC、OPG和NTX水平比对照组要高,两组的OS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OP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3),两组的NT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性统计结果显示血液中的NTX的升高和血液中的OSC及OPG水平具有关性,血液NTX和OSC之间的r=0.768(P <0.001),血液NTX和OPG之间的r=0.685(P <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液NTX和尿液NTX之间也具有相关性r=0.638(P <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血液OSC、OPG、NTX及与尿液NTX水平之间具有一定关系,且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邹燕鹏;孙宇;钱朋飞;黎冠宏;张树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28例化疗失败的胃癌患者,给予阿帕替尼500 mg/d,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率(RR)为10.7%,疾病控制率(DCR)为42.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5个月,患者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和蛋白尿.结论:阿帕替尼治疗二线或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韩婷婷;石明伟;王凡;王颖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FBN1、FBN2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原纤蛋白-1(Fibrillin-1,FBN1)与原纤蛋白-2(Fibrillin-2,FBN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进一步探讨FBN1、FBN2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相关性,为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al PCR,MSP)检测方法,检测95例食管癌组织标本、癌旁组织标本的FBN1、FBN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的蛋白含量,并分析蛋白表达与基因的相关性.结果: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BN1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86.3% (82/95)和5.3% (5/95);FBN2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82.1%(78/95)和8.4%(8/9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分化程度、TNM分期、性别等对患者进行分组,各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基因甲基化明显影响蛋白表达,使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FBN1、FBN2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基因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抑癌基因,对研究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潜在的理论基础.

    作者:张建华;郭琪;周章剑;张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CDK4/6抑制剂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4/6(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6,CDK4/6)与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结合,通过调节细胞G1-S期转换,成为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核心部分.CDK4/6-cyclin D-INK4-Rb通路的异常活化将会导致癌细胞失控性生长,该通路的异常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因此CDK4/6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对CDK4/6的作用机制,及主要几种CDK4/6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CDK4/6抑制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及优化手段.

    作者:朱颖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结肠癌细胞中Ese-3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

    目的:利用体外共培养实验,观察结肠癌细胞SW480中上皮特异性转录因子Ese-3表达水平的改变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系统获得过表达Ese-3的结肠癌细胞SW480(SW480 Ese-3)及其对照细胞株(SW480 NC).利用磁珠分选方式,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获得CD14+细胞,经rhGM-CSF、rhIL-4刺激获得不成熟的DC(iDC).通过Transwell小室将SW480Ese-3和SW480 NC细胞分别与iDC进行间接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的DC细胞中HLA-DR、CD14、CD83、CD86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2p70的水平.结果:SW480 Ese-3/DC共培养组DC细胞表面标志物HLA-DR、CD83、CD86水平,较SW480 NC/DC共培养组升高,CD14水平降低;SW480Ese-3/DC共培养组上清中IL-12p70水平较对照组升高.结论:在体外共培养实验中,SW480细胞过表达Ese-3可促进DC细胞分化成熟.

    作者:王翔;金雪荣;宋扬;杨静;李俊强;苏海川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ZONAB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ZONA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至2016年71位手术患者的膀胱癌以及对应的癌旁膀胱上皮标本,采用Realtime-PCR法、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法等检测ZONAB在膀胱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免疫组化法检测E-cadherin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ZONAB表达的相关性.结果:Realtime-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得膀胱癌组织中ZONAB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测得膀胱癌组织中的ZONAB表达率高(38.0%)大于癌旁组织(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ZONAB表达率较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高(P<0.05);ZONAB与E-cadherin两种蛋白在膀胱癌中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ZONAB在膀胱癌中高表达,ZONAB的表达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ZONAB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许学文;卜仁戈;宋永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盆腔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介入治疗(附32例)

    目的:探讨盆腔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原因及腔内治疗经验.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球囊扩张(PTA)或联合支架植入(髂静脉狭窄≥50%时)治疗32例盆腔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CDT前均置入腔静脉滤器(VCF),溶栓时间为(5.3±2.6)d,尿激酶用量(320±130)万U,溶栓后下肢深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3.7±16.9)%,溶栓期间仅3例出现轻度出血,调整用药后消失.13例髂静脉狭窄≥50%行支架植入治疗,共植入支架17枚;11例髂静脉狭窄在30% ~ 49%之间仅行PTA;8例髂静脉狭窄<30%未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期间无症状性肺栓塞(PE)发生.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3.6±5.4)个月,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其中1例支架内血栓复发,4例血栓复发原髂静脉狭窄在30% ~49%之间,1例血栓复发原髂静脉狭窄<30%.均再次CDT联合PTA及支架植入治疗成功.结论:盆腔恶性肿瘤及放疗是发生急性下肢DVT、血栓复发的危险因素,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当髂静脉狭窄超过30%时,我们建议支架植入治疗.

    作者:陈千益;胡晓曼;费哲为;王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