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韩婷婷;石明伟;王凡;王颖杰

关键词:胃癌, 甲磺酸阿帕替尼, 靶向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28例化疗失败的胃癌患者,给予阿帕替尼500 mg/d,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率(RR)为10.7%,疾病控制率(DCR)为42.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5个月,患者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和蛋白尿.结论:阿帕替尼治疗二线或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帕替尼治疗肺巨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肺巨细胞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肺巨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对肺巨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例肺巨细胞癌患者因刺激性呛咳、左侧胸部闷痛3个月入院.胸部CT检查及病理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肺巨细胞癌.采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3周方案化疗,化疗2个周期后临床症状轻微好转且疗效评价稳定(SD),化疗4个周期后疗效评价进展(PD),口服阿帕替尼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后疗效评价亦是PD.结论:肺巨细胞癌临床罕见,生存期短,预后差,目前无标准的治疗方法,化疗可能短暂延缓肿瘤进展,阿帕替尼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效果可能欠佳.

    作者:李巧珍;张才金;王爱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ZONAB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ZONA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至2016年71位手术患者的膀胱癌以及对应的癌旁膀胱上皮标本,采用Realtime-PCR法、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法等检测ZONAB在膀胱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免疫组化法检测E-cadherin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ZONAB表达的相关性.结果:Realtime-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得膀胱癌组织中ZONAB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测得膀胱癌组织中的ZONAB表达率高(38.0%)大于癌旁组织(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ZONAB表达率较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高(P<0.05);ZONAB与E-cadherin两种蛋白在膀胱癌中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ZONAB在膀胱癌中高表达,ZONAB的表达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ZONAB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许学文;卜仁戈;宋永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热凝技术结合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热凝技术(HIFU)结合根治性放疗、顺铂化疗治疗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附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采用HIFU辅助治疗分为HIFU组(n=36)和放化疗组(n=48),丽组患者均采用根治性放疗、顺铂化疗,HIFU组辅以HIFU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差异.结果:HIFU组患者的治疗一个月后的疗效分布显著的优于放化疗组(P<0.05),HIFU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44%显著高于放化疗组的75.00% (P <0.05).HIFU组患者的KPS评分提高率达到66.67%高于放化疗组的41.67%,HIFU组的获益率达到100%高于放化疗组的89.58% (P <0.05).HIFU组患者的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4.44%、86.11%、77.78%均高于同期放化疗组患者的91.67%、79.17%、60.42%,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U组患者的3年生存中位时间32个月显著长于放化疗组的28个月(JP<0.05).HIFU组和放化疗组患者的白细胞降低、恶心呕吐、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HIFU结合根治性放疗、顺铂化疗治疗宫颈癌能够改善患者的近期疗效,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张要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胶质瘤中KI67和GDN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各级别胶质瘤中KI67和GDNF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0月到2016年9月期间18例胶质瘤标本,分析其病理分级,其中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3例;18例患者均为初发且均未进行过放化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KI67和GDNF蛋白在各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用Image-Pro Plus(IPP6.0)处理软件进行灰度值扫描,SPSS 19.0方法统计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KI67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在癌旁组织(N)中,KI67蛋白几乎无表达,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KI67蛋白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表达趋势,且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GD-NF蛋白定位在细胞质,在癌旁组织(N)及各级别胶质瘤组织中,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GDNF蛋白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表达趋势,且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KI67和GDNF蛋白表达呈显著增高趋势.

    作者:史永志;杨张凯;史航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术式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和免疫功能影响分析

    目的:调查研究直肠癌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发生术后感染的情况以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入住我院的68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已确认需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开腹组:选择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组:选择使用腹腔镜手术).根据所采用的术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每组患者各34例,在术后对所有患者的恢复情况、感染情况以及免疫功能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要短于开腹组,而且其术中出血较少,肛门开始排气时间也较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实验中,手术后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发生,开腹组的总感染率为32.35%,腹腔镜组的总感染率为11.76%,开腹组感染率明显要高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和7d腹腔镜组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干扰素-γ白介素-2水平明显要高于开腹组,而白介素-10水平要比开腹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较于开腹手术方式具有较低的术后感染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也较小,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伟;薛迎利;聂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临床指标对LEEP术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相关临床指标对宫颈环状电切除(LEEP)术治疗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行LEEP术的CINⅡ-Ⅲ患者41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切缘阳性、CINⅡ-Ⅲ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后切缘阳性者53例(53/418,12.7%),CINⅢ和腺体受累组患者LEEP术后切缘阳性率更高(D<0.05);复发者11例(2.6%),HPV16阳性患者LEEP术后复发率更高(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INⅢ组在术后出现切缘阳性的概率提高了1.7倍;术前病检累腺组在术后出现切缘阳性的概率提高了1.6倍;术前HPV16阳性在术后出现CINⅡ-Ⅲ复发的概率提高了5.7倍.结论:术前的病理学检查如CIN分级和腺体受累能预测LEEP术的手术效果;HPV16阳性可作为预测LEEP术后CINⅡ-Ⅲ复发的客观临床指标.对于CINⅢ或腺体受累或HPV16阳性的患者,术中应进一步加以重视,术后应密切随访.

    作者:周丹丹;潘书惠;吉中磊;卞干霞;李洁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MLAA-22基因上游调控区的分离及启动子活性分析

    目的:分离MLAA-22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序列,进行启动子活性鉴定.方法:人工合成MLAA-22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序列MLAA-22(-999 ~+1)和MLAA-22(-1999~+1)两个区段,将两个区段插入到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siCHECK-2的BglⅡ/Nhe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中,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质粒,将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psiCHECK-2-MLAA-22(-999 ~+1)和psiCHECK-2-MLAA-22(-1999 ~+1);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所分离区段的启动子活性.结果:MLAA-22(-999 ~+1)和MLAA-22(-1999~+1)两个区段均具有较强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并且MLAA-22(-999~+1)区段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高于MLAA-22(-1999~+1)区段.结论:MLAA-22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999~+1)区段将是今后我们进行MLAA-22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启动子活性研究的重点区域.

    作者:崔鹤;张王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MACC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MACC1是新近发现的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一些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或生物分子可能参与了MACC1的表达调控以及MACC1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相关机制.由于MACC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高表达,可能使其成为新的判断肿瘤预后和治疗的靶点.本文就消化系统肿瘤中MACC1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思诗;耿敬姝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双重超声造影在胃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双重超声造影(DCUS)在胃癌术前诊断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胃癌患者行DCUS检查,对病灶位置、大小、大体分型、T分期及N分期进行术前评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研究.结果:DCUS对胃癌定位的准确率为85.10% (40/47);能准确测量肿瘤浸润胃壁的厚度(P>0.05);对进展期胃癌大体分型准确率为86.84%(33/38),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好(Kappa=0.783);T分期准确率为72.34% (34/47),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14);N分期准确率为59.57% (28/47),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0.395).结论:DCUS能准确评估胃癌病灶的位置、厚度、大体分型和T分期,可成为胃癌术前诊断与补充诊断的一种可靠方法.

    作者:谭蜀川;罗晓茂;李支尧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盐霉素增加鼻咽癌CNE-2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盐霉素(Sal)对鼻咽癌CNE-2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CCK8测定不同浓度盐霉素、不同剂量放疗及联合应用对CNE-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平板克隆实验观察盐霉素联合放疗后细胞的克隆形成率;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CCK8结果显示,盐霉素和放疗对鼻咽癌CNE-2细胞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浓度和剂量依赖性,且联合组抑制作用强于单纯药物组或放疗组.平板克隆实验显示盐霉素联合放疗后能显著降低细胞的克隆形成率;Hoechst33258染色显示盐霉素联合放疗治疗后细胞凋亡现象更明显;细胞流式术检测显示联合组较单纯药物组或放疗组凋亡率增加,盐霉素对放疗具有增敏作用.药物组和放疗组均能使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两者联合效果更明显.结论:盐霉素能增加人鼻咽癌CNE-2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周期阻滞及其凋亡诱导相关.

    作者:吴丹心;骆志国;明帮春;王丹;汪森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肿瘤发生的理论模式

    肿瘤发生的问题始终没有明确答案,现有的资料提示肿瘤发生的理论模式包括微驱动基因突变、蛋白质失衡、中心体扩增、线粒体衰竭、干细胞分裂、体细胞进化、基质衰老、区域癌化、肿瘤传染、神经依赖、大爆炸模型和细胞行为异常等.理解肿瘤发生的理论模式为寻找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作者:周晓丰;张百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CDK4/6抑制剂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4/6(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6,CDK4/6)与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结合,通过调节细胞G1-S期转换,成为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核心部分.CDK4/6-cyclin D-INK4-Rb通路的异常活化将会导致癌细胞失控性生长,该通路的异常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因此CDK4/6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对CDK4/6的作用机制,及主要几种CDK4/6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CDK4/6抑制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及优化手段.

    作者:朱颖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顺铂加卡培他滨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目的: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可显著降低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局部进展和远处转移风险,但是目前尚无标准的诱导化疗方案.本文前瞻性研究顺铂加卡培他滨诱导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56例,均接受PX方案(顺铂80mg/m2,第1天;卡培他滨1 000 mg/m2,每日2次口服;每3周为1个周期)诱导化疗3个周期.后续放疗由放疗中心医生安排.3个周期PX化疗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根据“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4.03版本”评估化疗毒副反应.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3个周期的诱导PX化疗.PX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鼻咽部和颈部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78.6%[完全缓解率(CR)为19.6%]和81.5%(CR率为7.4%),鼻咽部+颈部的总体ORR为85.7%(CR率为3.6%).PX方案化疗期间3-4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恶心/呕吐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14.3%、7.1%、5.4%和17.9%,没有发生3-4级手足综合征、腹泻及肾功能损害.没有发生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PX方案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疗效好,耐受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利;徐志渊;李济时;陈志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XELOX和FOLFOX4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探讨XELOX和FOLFOX4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给予XELOX方案化疗,对照组给予FOLFOX4方案化疗.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结局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2年死亡率和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32.00% vs 42.00%,P=0.300)和(70.00%vs 84.00%,P=0.096)].观察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P=0.022).两组患者入院时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SF-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56 ±6.66 vs 81.58 ±7.03,P=0.98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1个月和3个月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SF-36)均显著提高[(75.34±6.67 vs 71.66±7.35,P=0.010)和(68.24±6.44 vs 62.68±9.12,P=0.001)].观察组恶心、呕吐、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手足综合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ELOX化疗方案可延长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不良反应较少,但手足综合征发生率较高.

    作者:苏利萍;陈静;朱波;王永席;马锦屏;车军;张迷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WP1130对宫颈鳞癌细胞顺铂化疗增敏性的分析

    目的:探索X染色体连锁的泛素特异肽酶9(ubiquitin-specific peptidase 9 X-linked,USP9X)抑制剂WP1130在宫颈鳞癌细胞中对顺铂(diaminodichloroplatin,DDP)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CCK8筛选DDP及WP1130作用于SiHa细胞的佳浓度剂量,并研究DDP与WP1130联用对SiHa细胞抑制率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方法检测WP1130对SiHa细胞USP9X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USP9X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探讨WP1130对SiHa细胞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CCK8筛选的3 μg/ml DDP及1.5 μmol/L WP1130作用于SiHa细胞72 h为佳剂量,WP1130联合DDP组SiHa细胞的存活率较单用DDP组显著降低(P <0.05);ICC显示WP1130可抑制USP9X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 发现SiHa细胞中USP9X蛋白的表达水平在DDP及WP1130作用后降低(P<0.05),且在DDP联用WP1130组中低(P<0.05).结论:WP1130能增强宫颈鳞癌细胞对DDP的敏感性,可为宫颈鳞癌综合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程艳;章丽霞;刘钧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生存质量分析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脑转移的患者分别接受同步放化疗和序贯放化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2年内生存质量的差别.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脑转移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接受同步放化疗33例,接受序贯放化疗27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结果:同步放化疗组与序贯放化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9%、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和PFS均优于序贯放化疗组(P<0.05);同步放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序贯放化疗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序贯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可显著提高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脑转移患者的近期疗效,延长生存期且不会更多地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冯淑娟;杨文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早期中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切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中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早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经肛门局部切除组(n=52)和根治性切除组(n=60).术后标本行常规免疫组化病理检测,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大小、肿瘤距肛缘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中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切除与根治性手术比较治疗效果相当,但操作更简便易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生活质量高,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内镜切割吻合器的联合应用,使得该术式更简便易行,在具有适应征患者中可以推广.

    作者:杨永江;苏卓彬;彭涛;孔令霞;孙红;王国强;李曙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临床研究进展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IDCS)是一种来源于指突状树突细胞(IDC)的罕见的恶性造血组织肿瘤,是树突细胞瘤(DCN)的一种.目前对于IDC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相关的特点.因为其极为罕见,还没有关于它的前瞻性研究,而且对其明确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疾病的生物学、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指标,本文查阅了1974至2016年各国的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对其作一概述.

    作者:许弘扬;王洪涛;刘卓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腹腔镜卵巢移位对年轻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卵巢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腹腔镜卵巢移位对年轻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2至2016年年轻中晚期宫颈癌进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术前血清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和雌二醇(E2)水平.首次放化疗后3、6、12个月检查患者血清中FSH、LH、E2以及Kupperman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经筛选后共4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手术组20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参数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手术组患者血清FSH低于对照组(P<0.05),E2高于对照组(P<0.05),Kupperma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手术组患者血清L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卵巢移位术对年轻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卵巢功能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翟振波;张秀珍;王平;高露;郭汉玉;张苗;宁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盆腔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介入治疗(附32例)

    目的:探讨盆腔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原因及腔内治疗经验.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球囊扩张(PTA)或联合支架植入(髂静脉狭窄≥50%时)治疗32例盆腔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CDT前均置入腔静脉滤器(VCF),溶栓时间为(5.3±2.6)d,尿激酶用量(320±130)万U,溶栓后下肢深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3.7±16.9)%,溶栓期间仅3例出现轻度出血,调整用药后消失.13例髂静脉狭窄≥50%行支架植入治疗,共植入支架17枚;11例髂静脉狭窄在30% ~ 49%之间仅行PTA;8例髂静脉狭窄<30%未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期间无症状性肺栓塞(PE)发生.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3.6±5.4)个月,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其中1例支架内血栓复发,4例血栓复发原髂静脉狭窄在30% ~49%之间,1例血栓复发原髂静脉狭窄<30%.均再次CDT联合PTA及支架植入治疗成功.结论:盆腔恶性肿瘤及放疗是发生急性下肢DVT、血栓复发的危险因素,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当髂静脉狭窄超过30%时,我们建议支架植入治疗.

    作者:陈千益;胡晓曼;费哲为;王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