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LAA-22基因上游调控区的分离及启动子活性分析

崔鹤;张王刚

关键词:MLAA-22基因, 转录调控区,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启动子
摘要:目的:分离MLAA-22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序列,进行启动子活性鉴定.方法:人工合成MLAA-22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序列MLAA-22(-999 ~+1)和MLAA-22(-1999~+1)两个区段,将两个区段插入到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siCHECK-2的BglⅡ/Nhe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中,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质粒,将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psiCHECK-2-MLAA-22(-999 ~+1)和psiCHECK-2-MLAA-22(-1999 ~+1);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所分离区段的启动子活性.结果:MLAA-22(-999 ~+1)和MLAA-22(-1999~+1)两个区段均具有较强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并且MLAA-22(-999~+1)区段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高于MLAA-22(-1999~+1)区段.结论:MLAA-22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999~+1)区段将是今后我们进行MLAA-22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区启动子活性研究的重点区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临床研究进展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IDCS)是一种来源于指突状树突细胞(IDC)的罕见的恶性造血组织肿瘤,是树突细胞瘤(DCN)的一种.目前对于IDC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相关的特点.因为其极为罕见,还没有关于它的前瞻性研究,而且对其明确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疾病的生物学、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指标,本文查阅了1974至2016年各国的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对其作一概述.

    作者:许弘扬;王洪涛;刘卓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该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等资料.结果:存活21例,死亡25例,死亡组肝、脾肿大比存活组明显(P<0.05),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铁蛋白(SF)、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年龄、发热、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肝脾肿大、PLT降低、FIB降低、SF升高、ALT、LDH升高的患者预后不佳,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李佩章;王英;庞乃奇;张云;刘妙凤;朱春燕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小管形成实验在肿瘤微血管形成中的应用研究

    肿瘤的增殖与侵袭有赖于肿瘤新生微血管的形成,破坏或者抑制此过程就能切断肿瘤生长的“营养与能源”,因此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及研究方法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小管形成实验在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应用及影响小管实验管腔形成的各项因素做一综述.

    作者:杨传玉;刘荣亮;柯恩明;刘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靶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其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基本上不损伤正常组织.伴随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靶向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治疗靶点药物的研发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为靶点的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仲维兰;鲁美钰;司春枫;徐茂磊;杨小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及三维重建后进行术前分期,评价其准确性及对胃癌治疗方式选择的价值.方法:2010年8月-2011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胃肠、营养外科住院,并经术前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64例.全部患者在术前一周内进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将获得的扫描影像数据以1.0 mm薄层重建后传至后期工作站.由2名从事腹部CT 工作5年以上的高年资影像科医生应用工作站软件对图像作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s,MpR).再由1名从事腹部CT工作5年以上的高年资影像科医生和1名高年资胃肠外科医生在不明了胃镜结果的情况下在PACS上通过协商读片,分别分析MSCT横断位及MpR图像.对照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计算MSCT横断位和MpR图像对胃癌的检出率和T、N分期的准确性;比较MSCT横断位和MpR图像对胃癌T、N分期准确性.结果:对原发胃癌病灶的检出率,MSCT横断图像和MpR图像分别是90.63%(58/64)和95.31%(61/64).与组织病理学分期比较,依据MpR图像的T分期准确率为85.25%(52/61),高于依据MSCT横断位图像的65.57% (40/61)(P=0.012);而MpR图像的N分期准确率为73.77%(45/61),与MSCT横断位图像的67.21%(41/61)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7).结论:MSCT横断位结合MpR图像能更清晰显示肿瘤形态、大小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能较为全面和准确地观察胃癌淋巴结的位置、大小及数量,更好地进行术前分期,有助于胃癌治疗方式的选择.

    作者:邵华;梁宏元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病变患者26例(A组)、病例资料及随访较完整的无髓外侵犯患者130例(B组)及伴骨旁髓外病变患者10例(C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三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病变患者发生率为4.68% (26/556),发生部位为睾丸、椎管硬膜外、皮肤等.伴骨旁髓外病变患者发病率为1.80%(10/556),发生部位为肋骨附近胸壁和脊柱旁等.A组中6例为反复治疗不缓解,出现髓外侵犯,自确诊到髓外病变出现中位时间为3(2~12)个月;9例为完全缓解后在骨髓复发或未复发状态出现髓外侵犯,自确诊到髓外病变出现中位时间为16.5(8 ~45)个月;11例为初诊时伴有髓外侵犯.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2个月,B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7.3个月,C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5.3个月.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伴非骨旁髓外侵犯在骨髓不缓解和缓解状态均可出现,不依赖骨髓微环境生长,是骨髓瘤预后不良因素.骨髓瘤伴骨旁髓外病变患者预后优于伴非骨旁髓外病变患者.

    作者:吴迪;余艳丽;刘芳;卢蓉;王雯娟;郝锦霞;王孟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合并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合并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晚期胃癌合并肝转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替吉奥治疗,研究组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临床疗效对比方面,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安全性对比方面,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P-9以及VEGF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期胃癌合并肝转移患者联合应用替吉奥以及奥沙利铂,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改善MMP-9以及VEGF指标,应当推广应用.

    作者:陆屸;符炜;陆晓;张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CDK4/6抑制剂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4/6(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6,CDK4/6)与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结合,通过调节细胞G1-S期转换,成为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核心部分.CDK4/6-cyclin D-INK4-Rb通路的异常活化将会导致癌细胞失控性生长,该通路的异常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因此CDK4/6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对CDK4/6的作用机制,及主要几种CDK4/6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CDK4/6抑制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及优化手段.

    作者:朱颖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顺铂加卡培他滨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目的: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可显著降低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局部进展和远处转移风险,但是目前尚无标准的诱导化疗方案.本文前瞻性研究顺铂加卡培他滨诱导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56例,均接受PX方案(顺铂80mg/m2,第1天;卡培他滨1 000 mg/m2,每日2次口服;每3周为1个周期)诱导化疗3个周期.后续放疗由放疗中心医生安排.3个周期PX化疗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根据“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4.03版本”评估化疗毒副反应.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3个周期的诱导PX化疗.PX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鼻咽部和颈部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78.6%[完全缓解率(CR)为19.6%]和81.5%(CR率为7.4%),鼻咽部+颈部的总体ORR为85.7%(CR率为3.6%).PX方案化疗期间3-4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恶心/呕吐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14.3%、7.1%、5.4%和17.9%,没有发生3-4级手足综合征、腹泻及肾功能损害.没有发生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PX方案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疗效好,耐受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利;徐志渊;李济时;陈志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晚期癌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收治的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0例.观察组联合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照组仅单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记录的疼痛程度分级、抑郁量表评分、药物使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N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RS评分降低幅度更大;与之类似,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DS和HRSD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观察组比对照组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人均日剂量为(45.62±5.17)mg/d,对照组人均日剂量为(62.18±4.37) mg/d,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够进一步改善癌痛患者的焦虑抑郁,并且可以降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使用剂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卜岗;孙欣;王辉;王锁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不可逆电穿孔是一种全新的肿瘤消融技术,该技术利用脉冲电场在细胞膜上造成不可逆的纳米级孔洞,从而使肿瘤细胞死亡,这是一种独特的非热效应灭活机制.近年来,越多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实了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就目前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元章;薛超;李晓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结肠癌细胞中Ese-3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

    目的:利用体外共培养实验,观察结肠癌细胞SW480中上皮特异性转录因子Ese-3表达水平的改变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系统获得过表达Ese-3的结肠癌细胞SW480(SW480 Ese-3)及其对照细胞株(SW480 NC).利用磁珠分选方式,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获得CD14+细胞,经rhGM-CSF、rhIL-4刺激获得不成熟的DC(iDC).通过Transwell小室将SW480Ese-3和SW480 NC细胞分别与iDC进行间接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的DC细胞中HLA-DR、CD14、CD83、CD86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2p70的水平.结果:SW480 Ese-3/DC共培养组DC细胞表面标志物HLA-DR、CD83、CD86水平,较SW480 NC/DC共培养组升高,CD14水平降低;SW480Ese-3/DC共培养组上清中IL-12p70水平较对照组升高.结论:在体外共培养实验中,SW480细胞过表达Ese-3可促进DC细胞分化成熟.

    作者:王翔;金雪荣;宋扬;杨静;李俊强;苏海川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FBN1、FBN2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原纤蛋白-1(Fibrillin-1,FBN1)与原纤蛋白-2(Fibrillin-2,FBN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进一步探讨FBN1、FBN2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相关性,为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al PCR,MSP)检测方法,检测95例食管癌组织标本、癌旁组织标本的FBN1、FBN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的蛋白含量,并分析蛋白表达与基因的相关性.结果: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BN1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86.3% (82/95)和5.3% (5/95);FBN2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82.1%(78/95)和8.4%(8/9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分化程度、TNM分期、性别等对患者进行分组,各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基因甲基化明显影响蛋白表达,使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FBN1、FBN2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基因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抑癌基因,对研究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潜在的理论基础.

    作者:张建华;郭琪;周章剑;张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功能导航在额顶叶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功能导航与术中唤醒麻醉联合皮层刺激在手术切除额顶叶胶质瘤中保护运动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7例额顶叶胶质瘤患者,分为导航组(91例)和唤醒组(66例):导航组术中采用BOLD-fMRI联合DTI-FT神经导航技术;唤醒组术中采用唤醒麻醉联合脑皮层电刺激技术.分析患者运动功能保护效果、肿瘤切除率及手术时间.结果:导航组与唤醒组在运动功能保护上效果相当(P>0.05).导航组肿瘤切除率优于唤醒组(P<0.05).导航组手术时间比唤醒组短(P<0.05).结论:BOLD-fMRI联合DTI-FT神经导航技术在切除额顶叶胶质瘤术中运动功能保护与作为金标准的唤醒麻醉效果相当,且能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时间,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杜昌旺;史罗宁;王茂德;陈伟;姜海涛;王伟;王娟;冒平;祁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临床指标对LEEP术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相关临床指标对宫颈环状电切除(LEEP)术治疗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行LEEP术的CINⅡ-Ⅲ患者41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切缘阳性、CINⅡ-Ⅲ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后切缘阳性者53例(53/418,12.7%),CINⅢ和腺体受累组患者LEEP术后切缘阳性率更高(D<0.05);复发者11例(2.6%),HPV16阳性患者LEEP术后复发率更高(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INⅢ组在术后出现切缘阳性的概率提高了1.7倍;术前病检累腺组在术后出现切缘阳性的概率提高了1.6倍;术前HPV16阳性在术后出现CINⅡ-Ⅲ复发的概率提高了5.7倍.结论:术前的病理学检查如CIN分级和腺体受累能预测LEEP术的手术效果;HPV16阳性可作为预测LEEP术后CINⅡ-Ⅲ复发的客观临床指标.对于CINⅢ或腺体受累或HPV16阳性的患者,术中应进一步加以重视,术后应密切随访.

    作者:周丹丹;潘书惠;吉中磊;卞干霞;李洁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阿帕替尼治疗肺巨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肺巨细胞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肺巨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对肺巨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例肺巨细胞癌患者因刺激性呛咳、左侧胸部闷痛3个月入院.胸部CT检查及病理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肺巨细胞癌.采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3周方案化疗,化疗2个周期后临床症状轻微好转且疗效评价稳定(SD),化疗4个周期后疗效评价进展(PD),口服阿帕替尼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后疗效评价亦是PD.结论:肺巨细胞癌临床罕见,生存期短,预后差,目前无标准的治疗方法,化疗可能短暂延缓肿瘤进展,阿帕替尼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效果可能欠佳.

    作者:李巧珍;张才金;王爱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液OSC、OPG、NTX及与尿液NTX水平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液骨钙素(OSC)、骨保护素(OPG)、Ⅰ型胶原吡啶交联氨基末端肽(NTX)及与尿液NTX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比4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实验组)和4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血液OSC、OPG、NTX和尿液NTX水平,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的血液OSC、OPG、NTX和尿液NTX水平的差异.评估血液OSC与血液NTX水平相关性,血液OPG与血液NTX水平相关性,血液和尿液NTX水平相关性.结果:实验组中血液OSC、OPG和NTX水平比对照组要高,两组的OS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OP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3),两组的NT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性统计结果显示血液中的NTX的升高和血液中的OSC及OPG水平具有关性,血液NTX和OSC之间的r=0.768(P <0.001),血液NTX和OPG之间的r=0.685(P <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液NTX和尿液NTX之间也具有相关性r=0.638(P <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血液OSC、OPG、NTX及与尿液NTX水平之间具有一定关系,且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邹燕鹏;孙宇;钱朋飞;黎冠宏;张树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IVIM双指数模型多b值DWI在脑肿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双指数模型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肿瘤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76例脑肿瘤患者分别进行常规MRI扫描、IVIM多b值扫描,并对IVIM多b值扫描图像进行单/指数模型分析,比较两种模型脑肿瘤诊断和分级的效果.结果:32例良性肿瘤呈圆形,T1WI序列呈等或低信号,T2WI序列呈等或高信号,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不强化或均匀强化,44例恶性肿瘤呈圆形或不规则形,T1WI序列呈等或低杂信号,T2WI序列呈等或高混杂信号,34例占位效应明显,10例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时病灶均明显强化.良性肿瘤的ADC、ADCslow、ADCfast值均明显高于恶性肿瘤(P<0.05),ADCfast、Ffast值ROC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ADC和ADCslow组(P<0.05),单/双指数模型诊断良恶性脑肿瘤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的ADCslow、ADCfast和Ffast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ADCfast值ROC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ADC、ADCslow组和Ffast组(P<0.05),常规MRI序列和双指数模型对胶质瘤分级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是脑肿瘤诊断的有效补充技术,其双指数模型多b值DWI技术的ADCslow可用于脑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其诊断效能与单指数模型的ADC值相当.另外,双指数模型的ADCfast值能够准确地进行胶质瘤分级,是区分高、低级别胶质瘤的敏感性参数.

    作者:张前芳;杨星;詹利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CUL4A促进人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目的:探讨CUL4A基因在胃癌增殖、侵袭和转移中的机制.方法:siRNA干扰胃癌SCG-7901细胞中CUL4A基因的表达;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观察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Annex-in-V-FITC/PI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分析CUL4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Real time-PCR分析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siRNA有效干扰了胃癌SCG-7901细胞中CUL4A基因的表达(P<0.05);干扰CUL4A基因有效抑制了胃癌细胞的增殖(P<0.05);Transwell小室结果显示,干扰CUL4A基因阻碍了SCG-7901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干扰CUL4A基因促进了细胞的凋亡(P< 0.05);Real time-PCR结果显示,干扰CUL4A基因后Snail mRNA和ZEB1 mRNA的表达降低(P<0.05),E-cadherin mRNA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CUL4A基因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和侵袭,且影响了EMT相关基因的表达.

    作者:李妍;田昕;孟凡东;隋承光;吴迪;付立业;姜又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WP1130对宫颈鳞癌细胞顺铂化疗增敏性的分析

    目的:探索X染色体连锁的泛素特异肽酶9(ubiquitin-specific peptidase 9 X-linked,USP9X)抑制剂WP1130在宫颈鳞癌细胞中对顺铂(diaminodichloroplatin,DDP)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CCK8筛选DDP及WP1130作用于SiHa细胞的佳浓度剂量,并研究DDP与WP1130联用对SiHa细胞抑制率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方法检测WP1130对SiHa细胞USP9X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USP9X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探讨WP1130对SiHa细胞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CCK8筛选的3 μg/ml DDP及1.5 μmol/L WP1130作用于SiHa细胞72 h为佳剂量,WP1130联合DDP组SiHa细胞的存活率较单用DDP组显著降低(P <0.05);ICC显示WP1130可抑制USP9X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 发现SiHa细胞中USP9X蛋白的表达水平在DDP及WP1130作用后降低(P<0.05),且在DDP联用WP1130组中低(P<0.05).结论:WP1130能增强宫颈鳞癌细胞对DDP的敏感性,可为宫颈鳞癌综合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程艳;章丽霞;刘钧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