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翠英
我市是间日疟流行地区,20世纪每10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高发地区年发病人数约占总人群的33.3%~50.0%,近10余年来加大综合防治力度,疟疾发病逐年减少至1/万以下(以县、区为单位).
作者:刘志荣;张学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对比分析10年前(1991年)后(2002年)川西高原藏区常见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方法采用经济及地形两特征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点,用改良加藤氏法检查肠道蠕虫卵,对12岁以下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结果该县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1991年为52.7%(410/778),2002年为30.3%(151/498).共查见肠道寄生虫5种,1991年及2002年感染率分别为:蛔虫40.6%,17.3%;鞭虫3.5%,5.8%;带绦虫13.8%,11.2%;钩虫0.8%,0.4%;蛲虫11.3%,0%.结论该区10年来总感染率呈下降趋势,钩、鞭、蛲虫感染率较轻,但2002年学龄儿童30%左右的蛔虫感染率及农牧民18.9%的带绦虫感染率已成为当地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田洪春;唐中玖;吴庆;刘常华;卢俊康;何兴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3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均由我站2001年粪检确诊并收治住院.涪城区8例,高新区5例,均属于当地农村居民.男性6例,女性7例.学前儿童1例(5岁),7~14岁3例,成人9例(大年龄47岁).入院时间为7月12日至9月14日.全部病例经吡喹酮治疗1~2周痊愈出院.
作者:马春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肺型血吸虫病是血吸虫病的异位损害,我院收集了自1994年12月至2000年12月住院确诊的42例急性血吸虫病中17例并发肺血吸虫病感染者的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芹翠;黄明皓;李秀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金坛市是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1983年疟疾发病率7.78/万,达到控制疟疾标准,1987年疟疾发病率0.714/万,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作者:陈跃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人体肠道线虫病严重流行区行之有效的减少或控制传染源传播的防治方法.方法1998年开始在四川合江县自沙镇芦稿村采用复方阿苯达唑3片顿服疗法进行冬季群体治疗,每年1次,连续3年,逐年观察肠道线虫感染变动情况.结果服药率3年分别为97.29%、91.90%、99.16%.停止治疗1年后复查,钩虫感染率、平均EPG及钩蚴性皮炎发生率分别下降75.04%、92.08%、87.80%,蛔虫感染率下降97.80%,鞭虫感染率下降45.42%,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本文再次证明,群体治疗仍是目前切实可行的重要防治措施,复方阿苯达唑3片顿服疗法适合人体肠道线虫严重流行区的群体防治.
作者:陈闯;唐中玖;田洪春;陈亚伟;任义柱;吴成煜;游炎富;屈孺牛;陈必义;杨海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对四川省珙县1996-2001年的疟疾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年全县累计发病89例,其中当地感染病人36例,平均发病率0.15/万,外出感染病人53例,平均发病率0.22/万,后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前者(P<0.05).结论基本消灭疟疾后期疟疾发病稳定,监测方法有效,但流动人口的抗疟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赖勤;杨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脑型血吸虫病(简称脑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异位血吸虫病,南京市自1990-1998年共收治脑血12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钱翠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是血吸虫病诊断方法之一,能定位,是其它血清学方法无法实现的,本研究观察了IFAT用于血吸虫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用IFAT、IHA和ELISA同时检查日本血吸虫病疫区人群,比较检查结果差异性,现将IFAT诊断日本血吸虫病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水茂;林新明;阳艳;刘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多年来疟疾在我市广泛流行,直至1986年以前,全市各县的疟疾发病率均在10/万以上,部分乡镇的发病率在100/万以上,严重影响了我市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
作者:郑静;刘少平;饶洪洋;张人杰;姚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为探索经济有效的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血检阳性病人计算发病率.人工诱饵法观察通宵叮人率.半通宵叮人率与晨问蚊帐按蚊密度之和计算睡前睡后叮人率,捕获新吸血按蚊,制成滤纸血膜送上海寄研所测定嗜血习性,解剖卵巢观察经产蚊比率.结果1.嗜人按蚊通宵叮人率平均为3只/人@夜,中华按蚊为33只/人@夜;睡前睡后叮人率平均分别为2.28只/人@夜,4.43只/人@夜,与1982调查比较,下降显著.2.嗜人按蚊分布区95.09%的疟疾病人由嗜人按蚊传播,4.91%由中华按蚊传播,嗜人按蚊传疟作用相当于中华按蚊的20倍.3.嗜人按蚊媒介能量为0.075 2,中华按蚊为0.006 O,基本繁殖率<1;临界叮人率大于实际值.结论灭蚊、防蚊和及时治疗病人是防治疟疾的两大关键措施.
作者:冯声正;唐书贵;宋志勇;徐中正;黄步治;胥本祥;谭开科;付成虎;王静;杨祥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新联村地属高原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又具有高原高山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特点.为了探明该村的感染性钉螺分布规律,我们于2001年4月对该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钉螺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文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疫情反复地区野粪分布及污染情况.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庆洞村开展野粪调查工作,根据该村近2年感染螺分布及人畜活动特点,选定总面积为250 000m2的3个有螺自然片区为调查范围,分别于6、7、8三个月,每月3次,每次间隔10 d,共9次全面收集片区内的全部野粪,计算各类环境的野粪平均密度;取全部新鲜野粪用集卵孵化法检查,观察不同种类野粪的阳性情况.结果调查范围内各类环境均有野粪分布,其中,横沟和直沟内平均野粪密度高,分别为1.38堆/100m2和1.30堆/100m2;现场采集的野粪有人粪、牛粪、马属粪和犬粪4类,每类野粪均查出阳性,其中犬粪、牛粪和马属粪的阳性率高达10%以上.结论大理市庆洞村有螺环境野粪污染严重,疫情反复可能与野粪污染有关.建议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健教工作以改变居民不良的行为习惯,管好家畜,提倡圈养.此外,在开展家畜查治病工作时,应将马属和犬列为查治对象.
作者:王尚位;殷关麟;段所胜;杨光怀;赵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冬水田减少按蚊孳生环境改变对控制疟疾流行的效果.方法统计分析名山县疟疾发病率、冬水田面积和按蚊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冬水田面积减少与疟疾发病率下降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按蚊密度高低与疟疾发病率亦呈极显著相关性,并且密度呈下降趋势.结论实施灌溉农业后,冬水田改为水旱轮作田,改变了媒介按蚊孳生生态环境,导致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和孳生时间缩短,从而持续控制疟疾流行.
作者:张友德;黄定华;张学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灭疟后期疟疾流行规律和管理措施,控制传播.方法按照诊断疟疾3条标准上报病人,对现症病人进行及时治疗,同时做好疫点清理等工作.开展疟疾疫情监测,媒介监测,流动人口抗疟管理及农村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发病率从1982年的7.4/万降至1996年的0.3/万,1997年以来为0.20年共血检各类发热病人106 916人次,检出阳性97人,阳性率为0.09%,血检流动人口2 735人,阳性率0.26%.两者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5~6月为中华按蚊活动期,年均捕获按蚊数为1276±676只,畜房密度是人房的45倍,睡前和睡后叮人率分别为11.43±9.20只和0.02只,前者是后者的572倍.结论在以中华按蚊为单一传播的媒介地区,采取以加强传染源管理为主,防蚊灭蚊为辅的防治措施,疟疾发病率可稳步下降.
作者:高佳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金口河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西南部,属彝族与汉族杂居地,以种植旱地作物玉米、红薯、土豆为主.为了解该地区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1999-2002年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作者:杨尚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信息交流迈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历史时期,它超越时空的界限,让全世界得以共享一个网络化的虚拟社会,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作者:张卫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葛洲坝库区血吸虫流行区有2处,即长江南岸点军区点军乡的紫阳村(葛洲坝库区右岸)和长江北岸伍家区伍家乡的共联村.
作者:秦长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调查成都及周边地区的猪、羊、鸡、兔等畜禽及猕猴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方法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结果共采集249份新鲜粪便标本,检查的每种动物中均发现有隐孢子虫感染,而且感染率较高,分别为89.7%、65.3%、41.2%、88.2%及55.0%.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初步发现不同粪源的隐孢子虫在形态学上的差异,可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种株的差异,以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打下基础.结论成都及周边地区5种动物均存在隐孢子虫感染.
作者:廖宛军;陈建平;陈盛文;张雷;刘明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在防治寄生虫病的措施中,实践证明化学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对恢复病人健康、保护劳动力,而且对控制或消灭传染源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有关常用肠道寄生虫病化学治疗药物的概况及近年来开发新化学药物综述如下.
作者:吴中兴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