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腺癌根治术后标本与内镜活检标本中HER-2表达的一致性分析

张广林;戴伟平;夏铭;马海军;邢程;冯世林

关键词:胃腺癌, 根治手术, HER-2, 内镜活检,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摘要:目的:分析胃腺癌根治术后标本与内镜活检标本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的一致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63例胃腺癌内镜活检标本的HER-2蛋白表达情况,用IHC及原位荧光杂交(FISH)方法检测相应胃腺癌切除术后标本的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状况,将上述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3例胃腺癌根治术后标本中,共有8例HER-2过表达呈阳性,胃腺癌根治术后标本与内镜活检标本的IHC检测结果一致的比率为79.36%,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分别为83.3%和95.9%.结论:胃腺癌内镜活检标本HER-2 IHC检测结果与根治术后标本HER-2检测结果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内镜活检标本HER-2蛋白IHC检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颅内皮样囊肿合并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颅内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颅内皮样囊肿合并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本例患儿出现了囊内感染,经手术切除后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儿童颅内皮样囊肿发病率低,一般预后良好,可出现囊内感染、无菌性脑膜炎、脑积水等并发症,核磁共振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

    作者:王檬;王海军;成怡冰;林莉;王紫;周冰燕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基于Caspase-3/MST1通路研究山仙颗粒对H22肝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目的:建立雄性昆明小鼠H22肝癌移植瘤动物模型,观察山仙颗粒对H22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对Caspase-3、MST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山仙颗粒对H22移植瘤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雄性昆明小鼠H22肝癌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山仙颗粒大、中、小剂量组.早晚灌胃给药各一次,连续30天.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剥离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aspase-3及MST1的表达.结果:山仙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对H22肝癌的抑瘤率分别为41.246%、26.801%、19.835%,抑瘤率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P<0.01);山仙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Caspase-3、MST1的表达均增强,其表达强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山仙颗粒具有抑制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调控Caspase-3/MST1通路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应小平;胥冰;方艳;潘艳芳;李宏;焦佩娟;芮冉;董夏;孟博博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乳腺癌复发时间的临床病理因素及DCE-MRI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DCE-MRI形态学表现及动态参数指标在预测患者复发时间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经术后病理确诊并有术前乳腺MRI检查资料的乳腺癌患者,经过3年以上时间随访,依据病理证实或定期影像检查随访确诊为复发的患者58例,对比分析早期复发(术后≤2年)和晚期复发(术后>2年)患者的临床病理和DCE-MRI特征.结果:在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中,58例患者2年内乳腺癌术后复发率高,平均复发时间为23个月(5~49个月),首发复发转移部位为骨转移多见.淋巴结转移数<4枚时多见于晚期复发组,≥4枚时多见于早期复发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HER-2阳性多见于早期复发组,阴性多见于晚期复发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复发患者死亡率(39.39%)高于晚期复发者(4.00%),且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DCE-MRI特征中,早期复发组与晚期复发组间Vpmax值、MaxConcmean值、AUCmean值及MaxSlopemean值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免疫组化表型及DCE-MRI动态参数预测乳腺癌患者的复发时间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牛微;罗娅红;于韬;张毅;彭腾飞;马晓雯;李璞宸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孕激素膜受体1(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GRMC1的表达,分析PGRM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98.61%),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62.07%)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17%),P均<0.05.PGRMC1在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76.5%)明显高于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50.0%),P<0.05.PGRMC1的强阳性表达还与子宫内膜癌中ER、PR表达水平相关(P均<0.05).PGRMC1的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均>0.05).PGRMC1表达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但在透明细胞癌中,PGRMC1强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晚、浸润深度≥1/2肌层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PGRMC1的强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类型及ER、PR表达水平相关.PGRMC1强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不良.

    作者:刘淼;齐跃;谭明子;金山;刘娟娟;叶秋霖;李潇;刘晴;郝莹莹;林蓓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胆红素与氨基转移酶水平对原发性胃癌患者外科治疗后生存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胆红素与氨基转移酶水平对原发性胃癌患者外科治疗后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胃癌患者312例为研究对象,116例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196例存活患者作为存活组,入院时对两组患者采用重氮法测定胆红素水平,采用速率法测定氨基转移酶水平.结果:死亡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21.04±4.02)μmol/L、(5.30±1.03)μmol/L、(16.38±1.44)μmol/L]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14.39±4.95)μmol/L、(3.55±1.04)μmol/L、10.20±3.5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69.38±14.56)U/L、(113.85±14.73)U/L]均显著高于存活组[(21.84±10.83)U/L、(24.59±10.3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临床分期多为Ⅱ、Ⅲ期,浸润深度多为T 3、T 4,淋巴结转移率和远处转移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IL、AST水平均是影响胃癌患者治疗后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DBIL、AST水平与胃癌患者生存状况呈负相关,且DBIL、AST水平升高是影响胃癌患者治疗后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飞;吕传新;叶小勇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远端胃癌根治术行BillrothⅠ和改良BillrothⅡ消化道重建后生存质量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行BillrothⅠ式和改良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5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按吻合方式分为B-Ⅰ组(99例行B-Ⅰ式吻合)和B-Ⅱ组(352例行改良B-Ⅱ式吻合),比较患者的围术期、术后早期并发症及远期症状(1年以上)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围术期:B-Ⅰ组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早于B-Ⅱ组(Ⅰ期胃癌,56.6%>35.2%),肿瘤直径小于B-Ⅱ组(3.58±1.54<4.88±2.37)cm,手术时间短于B-Ⅱ组(154.68±41.86<171.48±32.69)min,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长于B-Ⅱ组(116.14±17.70>110.38±18.98)min,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正常进半流食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早期胃无力、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不足5%,两组患者间分别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远期症状:B-Ⅱ组患者倾倒综合征等表现的发生率高于B-Ⅰ组(9.4%>3.0%),消化道反流症状发生率低于B-Ⅰ组(6.8%<17.2%),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如消瘦、腹胀等症状及残胃吻合口病变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B-Ⅰ式相比,改良B-Ⅱ式术后胆汁反流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患者生存质量较高.

    作者:高嘉良;汪亦民;马岩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天然草药—癌症治疗中的潜在自噬诱导剂

    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内稳态的重要代谢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参与调控肿瘤的形成、增殖、转移以及能量代谢等过程.并且自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能抑制早期肿瘤的生成,促进晚期肿瘤的发展.目前,自噬已成为肿瘤药物靶向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许多草药,包括中草药,已作为现行药物的补充和替代药物、保健品和营养品,以减轻癌症治疗中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此外,许多草药及天然产物均可通过诱导自噬,进而导致细胞衰老、凋亡非依赖性细胞死亡途径或补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的激活,终发挥着抗肿瘤作用.据此,本文将回顾分析天然自噬诱导剂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同时,我们着重探讨白藜芦醇、姜黄素和16-羟基克罗烷-3,13-二烯-15,16-内酯这三种天然化合物作为候选自噬诱导剂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研发靶向自噬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方向.

    作者:袁晓宁;季娟丽;许佳欣;刘雪文;向雨晨;司渊;刘莹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18F-FDG PET/CT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18 F脱氧葡萄糖(18 F-fluorodeoxyglucose,18 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及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经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18 F-FDG PET/CT检查及EGFR突变检测.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和PET/CT代谢参数SUVmax、MTV与EGFR突变状态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获得SUVmax、MTV预测EGFR突变的佳界值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EGFR突变状态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41例入组患者中,EGFR突变型有74例(52.5%).EGFR突变患者的MTV值明显低于野生型患者(P=0.033),而EGFR突变患者的SUV max与野生型患者的SUV max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及MTV预测EGFR突变的佳截断值分别是8.56,24.0 cm3,AUC分别是0.522,0.6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吸烟者(P=0.001)、女性(P=0.003)、腺癌(P=0.022)及MTV<24.0 cm3(P=0.003)的患者更易出现EGFR突变.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及MTV是预测EGFR突变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MTV是预测NSCLC EGFR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在预测EGFR突变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曾樊顺;于丽娟;马敬全;王欣;梁邦玉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FG)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TIDC和血清中TSFG水平,分析TSFG、TIDC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中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肿瘤组织中TIDC明显降低(P=0.000);MHC-Ⅱ阳性树突状细胞(DC)(%)明显降低(P=0.000);CD54阳性DC(%)明显降低(P=0.000).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与临床TNM分期为Ⅰ或Ⅱ期的患者相比,Ⅲ或Ⅳ期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与肌层浸润≤1/2的患者相比,肌层浸润>1/2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与中、高分化的患者相比,低分化患者组织中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结论:TIDC在肿瘤组织中低表达,且多为不成熟的调节性DC细胞.低分化、TNM分期为Ⅲ或Ⅳ期、淋巴结发生转移、肌层浸润>1/2的患者血清中TSFG水平明显升高,而肿瘤组织中TIDC明显降低.提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TSFG和肿瘤组织中TIDC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闫巧辉;邢国臣;潘琼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褪黑素介导小鼠肝H22肿瘤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对小鼠肿瘤细胞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阐述褪黑素发挥抗肿瘤效果的机制.方法:构建H22肝癌模型小鼠30只,每组10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10 mg/kg褪黑素组、20 mg/kg褪黑素组.将小鼠肿瘤组织制备成切片后于光学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切片.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每个视野中的阳性细胞数平均百分比,以该切片阳性细胞百分比为基础进行计分.通过蛋白印迹试验对蛋白进行定性及定量测定,后利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的绿色荧光,记录图像,分析计数LC3阳性细胞与总细胞数的比例,反映细胞发生自噬的程度.结果:MLT处理的动物其自噬形态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多.随机成像后MLT处理组自噬液泡总数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经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中Beclin-1、LC3-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LC3亮点有所增强.MLT处理的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褪黑素在H22荷瘤小鼠中诱导自噬,褪黑素能够诱导自噬过程标志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H22荷瘤小鼠中的Akt/mTOR信号通路.

    作者:刘畅;张宗恺;贾佳;陈点点;阮新建;刘彦芳;张侠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手术切除直径≤2cm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后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直径≤2cm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4年间治疗组共138例直径≤2 cm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病例.通过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程度、组织病理类型等对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样本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71.7%.其中138例患者中共有24例(17.4%)发生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82.7%,而pN 1和pN 2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接受肺段或肺部分切除的患者(P<0.05).患者术后肿瘤分期Ⅰ期、Ⅱ期、Ⅲ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8%、77.8%和43.1%(P<0.05).结论:直径≤2 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与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程度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肿瘤的大小不应作为是否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作者:石岱旺;徐然;石文君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容积CT灌注成像预测宫颈鳞癌放化疗疗效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容积CT灌注成像(vCTP)在预测宫颈鳞癌(CSC)放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经病理活检证实并拟行放化疗治疗的宫颈鳞癌患者行全子宫容积CT灌注扫描,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行常规增强CT复查.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患者分组.对不同疗效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宫颈鳞癌血流量(AF)、血容量(BV)及渗透性(PS)、髂外动脉AF进行t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CT灌注参数进一步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22例患者在放化疗后达CR 15例、PR 7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FIGO分期、病理分级、治疗前肿瘤长径及大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疗效患者宫颈鳞癌AF和髂外动脉A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组明显高于PR组;而宫颈鳞癌BV和PS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宫颈鳞癌AF和髂外动脉AF预测宫颈鳞癌放化疗后达CR的AUC分别为0.829和0.876.结论:容积CT灌注参数AF有助于预测宫颈鳞癌放化疗疗效.

    作者:董瑞彤;董越;罗娅红;胡启云;王菲菲;于韬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索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对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致病作用,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根治术后胆囊标本50例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组及32例非胆系尸检胆囊标本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胆囊中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应用疼痛分级对表达量与分级标准进行关系分析.结果:对照组胆囊液中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疼痛分级的上升,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水平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性烯醇化酶和X链锁凋亡抑制蛋白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发病可能有关,并有望成为反应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疼痛严重性的一个生化指标.

    作者:吴宙光;王斌;陈子民;冯奇;叶晓烁;王建尧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术前PaO2、PaCO2、PT、Fg、APTT和胃肠癌术后肺栓塞的关系以及肺栓塞的发生时间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 2)、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e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胃肠癌术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关系以及PE的发生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至2017年胃肠癌手术后正常病例及发生PE的病例.共纳入337名患者,其中31例术后诊断为PE.结果:若患者术前APTT值较低,则胃肠癌术后发生PE的风险相对较高(OR:0.80,95%CI:0.64~0.99,P=0.044).若患者术前PaO2的值较低,则胃肠癌术后发生PE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OR:0.93,95%CI:0.88~0.99,P=0.018).此外,PE的发生时间集中在胃肠癌术后第6天和第9天之间.结论:胃肠癌术后PE的高发期约为术后一周左右.术前APTT和PaO 2值的降低对胃肠癌术后PE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邹世辉;徐惠绵;黄宝俊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塔斯品碱衍生物TPD7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塔斯品碱衍生物TPD7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阐明TPD7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划痕法、Transwell小室侵袭法检测MCF-7和ZR-75-3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MP9、β-catenin及c-Myc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 β-catenin及c-Myc的mRNA表达.结果:TPD7对MCF-7细胞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下调MMP9、β-catenin、c-Myc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PD7抑制乳腺癌MCF-7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是通过Wnt信号通路抑制上皮-间质转化.

    作者:马楠;康圆;崔宇鑫;李静;展颖转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胃腺癌根治术后标本与内镜活检标本中HER-2表达的一致性分析

    目的:分析胃腺癌根治术后标本与内镜活检标本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的一致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63例胃腺癌内镜活检标本的HER-2蛋白表达情况,用IHC及原位荧光杂交(FISH)方法检测相应胃腺癌切除术后标本的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状况,将上述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3例胃腺癌根治术后标本中,共有8例HER-2过表达呈阳性,胃腺癌根治术后标本与内镜活检标本的IHC检测结果一致的比率为79.36%,真阳性率和真阴性率分别为83.3%和95.9%.结论:胃腺癌内镜活检标本HER-2 IHC检测结果与根治术后标本HER-2检测结果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内镜活检标本HER-2蛋白IHC检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广林;戴伟平;夏铭;马海军;邢程;冯世林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免疫检查点LAG-3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是目前研究为充分的免疫疗法之一,其基本原理即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阻断抑制信号的传递,刺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活化,诱导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效应.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AG-3)作为免疫检查点家族的一员,是一种对T细胞功能有着多种生物学效应的抑制性分子,在多种类型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高表达,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因此,LAG-3可作为肿瘤预后的指标以及肿瘤治疗的靶点.本文对LAG-3在肿瘤中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探讨LAG-3在肿瘤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作者:胡晓儒;杨向红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DNA甲基化表型标志物初筛

    目的:寻找和鉴定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异常甲基化基因.方法:我们拟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甲基化芯片,对比分析两种细胞DNA甲基化表达谱差异,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验证获得的异常甲基化基因.结果:利用DNA甲基化谱芯片对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两个细胞系的基因组DNA甲基化谱进行分析,发现1095个甲基化差异位点;并筛选出36个高甲基化,14个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然后通过MS-PCR方法对这50个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在细胞水平上又进行了验证分析,终筛选出与甲基化谱芯片结果一致的14种基因,包括11种高甲基化和3种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结论:胃癌癌细胞发生顺铂耐药时,细胞基因组存在广泛的DNA甲基化修饰改变.

    作者:刘洁;彭微;龚宗跃;徐筱红;刘映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舌癌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舌癌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舌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实验组给予均衡型全营养素进行鼻饲或口服,对照组自备流质饮食.比较患者在入组及2周后的体成分、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变化,腹胀、腹泻、恶心及呕吐等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率,伤口感染及口咽颈瘘发生情况,生存质量、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实验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肌肉量、去脂体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伤口感染、口咽颈瘘发生,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均衡型的肠内营养制剂对舌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张春谊;刘蕊;赵凡;廖习坪;刘巧瑜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放疗与TKI治疗肺癌脑膜转移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明确放疗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疗在肺癌脑膜转移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肺癌脑膜转移治疗的相关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MP14.0两个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研究终点是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危险比(hazard ratios,HR)和可信区间(95%CI)合并效应量.结果:终纳入11篇文献,993例患者.放疗组OS显著优于非放疗组(HR:0.65,95%CI:0.52~0.81,P<0.001),TKI组的OS也显著优于非TKI组(HR:0.3,95%CI:0.24~0.38,P<0.001).结论:放疗和TKI治疗能给肺癌脑膜转移患者带来潜在的生存获益.

    作者:陈子豪;刘婷婷;党军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